人教版本-语文-高二-《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2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2、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3、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通过想像和联想进一步体会文字间蕴涵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1.导入(葡萄图片展示)人间百味,草木人心,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
一株葡萄,在四季变迁中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田园牧歌,绽放出人性的光彩。
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去感悟那平淡世界里的诗意人生。
2.解题与作者1、月令:《礼记》篇名,又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中。
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物。
2、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一代小说大师沈从文的弟子。
他博学多识,情趣广泛,对书画、医道、戏剧与民间文艺都有深入钻研。
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于是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
这些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作品《大淖记事》《受戒》《异秉》。
二.整体感知理思路1、(学生听课文视频朗读,梳理表格内容)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什么?明确:(1)葡萄的生长过程和栽种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在人的精心照料下,葡萄才能像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2)开头与结尾呼应,栽种过程与生长过程年复一年,人与物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人的栽培过程和葡萄生长过程,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安排?(小组讨论、交流)明确:重点放在三、四、五、八几个月上。
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上架、吸水、抽条、长叶、开花、结果是葡萄生长过程中最有情味的内容,是整个葡萄园生命涌动的时刻,是充满活力、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最能让人为所见到的自然生命感动的时刻,所以,作者对其进行详尽的描写。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中的名句。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增强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葡萄月令》的内容。
(2)分析并解读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3)背诵课文中的名句。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葡萄月令》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2)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的进步。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葡萄月令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葡萄月令》一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葡萄种植的热爱和追求,以及葡萄生长的过程。
文章通过对葡萄的种植、管理、收获和品尝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和农民的劳动艰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修辞手法的分析,情感态度的把握。
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的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葡萄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葡萄的兴趣,导入新课。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内容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难句,分析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分享自己的感受。
5.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葡萄月令生长过程:种植、管理、收获、品尝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情感态度:热爱、向往、珍惜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水果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
答案: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例文:我最喜欢的水果——苹果苹果是我最喜欢的水果,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丰富。
苹果的颜色鲜艳,外表光滑,形状圆润。
每当我看到那红彤彤的苹果,就忍不住想咬一口。
苹果的味道甜中带酸,口感爽脆。
每当我咬一口苹果,酸甜的汁液就会充盈口腔,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
苹果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价值丰富。
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和维生素A,可以增强免疫力,保护视力。
每当我吃到苹果,我都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我喜欢苹果,更喜欢它给我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葡萄和农村生活的热爱,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体会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葡萄月令》全文2.2 教学重点: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2.3 教学难点: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3.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葡萄月令》,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3 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4 思考与拓展: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探讨作品现实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环节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
4.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作业中对作品主题和情感表达的把握程度,以及提出的个人见解和思考。
4.3 学生自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葡萄月令》原文5.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及作品背景的资料相关文学评论和解析5.3 教学工具:投影仪、PPT、黑板等第六章:教学活动6.1 教学设计:设计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思考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与作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6.2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主题。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情感的朗读指定段落,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其语言特色。
2. 在教师的提示下,能归纳出本文的结构特色。
3、通过片段仿写体会作者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平实、自然的语言风格,通过片段写作进一步体会文字间蕴涵的情感。
教法学法:1、诵读教学法: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与思考,并点拨技巧。
2、启发教学法:创设情境,展开联想;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3、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趣导入汪曾祺之女汪明回忆道:“单复先生来访,唏嘘感慨之后,他代表东北的一家杂志表达约稿的意图。
父亲十分郑重地将《葡萄月令》交与他。
有意思的是,没过多久收到了来自东北的挂号信。
拆开一看,‘葡萄’又全须全尾地被‘还’回来了!还附了退稿信,大意是:经过研究,您的文章不适合在我刊发表。
”(大屏幕展示),遭到退稿的《葡萄月令》后来发表在《安徽文学》上,成为传唱至今的经典作品。
那么《葡萄月令》究竟美在哪里?我们先来听一听同学们的读后感。
请用一句话表达你的读后感受。
(最直观的感觉:语言、结构、修辞等)二、教师点评:结构清晰、语言自然、生动有趣味。
三、品味语言之美。
1、首先从语言入手,去品读《葡萄月令》。
文章比较长,我们先以一月和八月为例。
⑴学生朗读“一月”的相关内容,注意读出文字蕴含的情感。
教师范读。
提问:哪一句你最喜欢?(学生谈自己的读后体会。
)明确:“葡萄睡在白雪的窖里”用了修辞手法,拟人的手法。
写了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写出了葡萄安静的呆在窖里等待出土生长的状态。
给人的感觉温暖、自然,有画面感。
提问:在“一月”的相关内容里,还有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明确:运用短句子,节奏明快,紧凑。
提问:他的词语选用上有没有华丽的辞藻呢?明确:选用的是一些朴素、平实的词语。
写出了大雪纷飞的场面。
【总结】教师总结出本部分的语言特色:平淡自然。
学生齐读,注意体会这种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能够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生命力的敬畏之情;(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和描述;(3)诗歌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解读;(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表达;(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葡萄月令》的背景信息和诗歌内容;(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葡萄月令》诗歌;(2)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的基本信息;(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葡萄月令》的背景信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3)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葡萄月令》诗歌;(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感;(3)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初步解读象征意义。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学生通过讨论,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运用所学意象和象征手法;(2)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展现诗歌的美感;(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相关诗歌,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2)学生小组讨论的投入和贡献;(3)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和表现力。
【课题】《葡萄月令》【教材】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授课人】阜阳一中程楠楠【教学设计】一目标1 研读作品,品味语言,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2 探讨人品,加深学生对作家的喜爱之情。
3 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进一步认识散文的“疏与密”。
二教学重难点1 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2 通过作品的解读,进一步认识散文的“疏与密”。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行澄淡,则下笔悠远。
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人品有时候是统一的。
二)读作品,知人品活动[热身活动]学生活动1、读作品,猜作者你能品读出下面两段文字作者有什么性格特征吗?幻灯片展示鲁迅《谈皇帝》和冰心《一只小鸟》,请学生讨论猜测。
[朗读活动]学生活动2、初读《葡萄月令》,朗读喜爱的句子,感受语言特点。
[精读、交流活动]学生活动3、精读《葡萄月令》富有感情特征的语段,猜猜汪曾祺的品格特征?热爱生活——美食家笑对苦难——乐天派格调趣味——艺术家[拓展、实践活动]学生活动4、读作品,猜作者你能品读出下面两段文字同学有什么性格特征?可能是谁吗?幻灯片展示高二(21)班两位同学的作品片段,请学生讨论猜测并由语言入手分析原因。
三)小结:读文即读人。
作者为我们呈现了葡萄的生长过程,也呈现了自己的生命状态。
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态度。
见字如面,文如其人。
表里如一,令人敬佩!四)探究分析:请根据单元小结中对“疏与密”的解释,分析本文中的疏密设计。
五)作业:一篇文章,一种品性,一本书,一个人。
我们阅读过很多书,是否认识了很多作家?请以“作品与人品”为题,写一篇散文,注意疏密安排。
六)板书设计:作品与人品葡萄月令热爱生活美食家。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葡萄月令》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长环境、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葡萄生长过程的语言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葡萄月令》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篇散文,以葡萄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夏日田园风光。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葡萄从生长到结果的全过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语言风格,领会文章的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实物形式引入葡萄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介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课文,提炼关键信息。
3.4 欣赏与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学生分享欣赏心得,交流对文章语言风格的认识。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课文描绘的葡萄园中,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提问: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2 作业布置:设计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4.3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向上的发展。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如《受戒》、《晚饭花集》等。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葡萄月令》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及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葡萄园景象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会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法,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珍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葡萄月令》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一个葡萄园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和作者与葡萄园的情感联系。
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葡萄园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欣赏散文的意境,体会作者对葡萄园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葡萄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简介作者贾平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理解上的困难。
3.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4 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课文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3.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葡萄月令》,使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2. 情节梳理:概括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
3.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作品的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夸张等,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表现在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表现在手法和艺术特色。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分析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表现在手法和艺术特色。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分析讲解。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7.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葡萄的喜爱,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感悟表达能力。
3. 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阅读理解、信息提取和整理能力。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葡萄月令》。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分析与理解。
2. 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
3. 诗歌韵律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相关图片、视频等。
2. 学生提前预习诗歌,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葡萄种植、采摘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葡萄月令”,提问:“月令”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2)推荐相关诗歌或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8. 板书设计:葡萄月令意象修辞手法情感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葡萄月令》,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拓展环节,可以进一步增加相关作品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葡萄月令-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1. 教学内容及目标该教案是针对人教版选修全国相关课程要求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欣赏和理解。
其中,本教案侧重于诗歌和散文中所表现的季节——葡萄月令的感受和思考。
此教案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欣赏,让学生感受葡萄月令的美好和独特之处。
2.培养学生们的写作素养,鼓励学生们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葡萄月令的美好和独特之处,以及通过中现代诗歌和散文欣赏的方式,理解葡萄月令在文学中的表现。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欣赏,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力和写作素养。
3. 教学过程及方法3.1 朗读和分析诗歌1.教师先朗读诗歌《葡萄月令》,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和情感。
2.教师问学生:你们认为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3.鼓励学生们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诗歌的细节和内涵。
3.2 阅读和分析散文1.教师向学生们推荐一篇名为《葡萄月令》的散文,让学生们自己阅读和理解。
2.教师问学生:你们认为这篇散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与诗歌有什么相似之处?3.鼓励学生们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引导他们深入分析散文的细节和内涵。
3.3 诗歌和散文的比较与总结1.教师让学生们自由讨论,比较诗歌和散文在表达葡萄月令方面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教师引导学生们总结归纳,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写在笔记中。
3.4 创作和分享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们写一篇自己关于葡萄月令的感受和思考的文章,可以选择诗歌或散文的形式。
2.在下堂课时,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在班级内分享,并且相互点评。
3.5 课后延伸1.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情况和特点,适当布置更多的教学作业,鼓励学生运用知识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2.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更多的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让学生们欣赏和学习。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3)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喜悦,培养学生的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题;(3)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 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4. 比较法: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特点;(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2)全班交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选择一篇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课文、课后练习题以及相关文学作品阅读。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葡萄月令》。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领悟人生的真谛,珍惜时光,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3)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葡萄月令》的朗读和背诵。
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理解。
3. 作者写作背景和创作风格的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葡萄月令》。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欣赏课文中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学习生词和短语,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领悟人生的真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葡萄月令》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3. 学习生词和短语:让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短语,教师进行讲解和举例。
5. 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感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6. 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深层含义,领悟人生的真谛,进行小组讨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葡萄月令》。
2.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葡萄月令【教学目标】1.理解现代散文疏与密的关系及其不同表现。
2.领会现代散文写法的多样性。
3.学习观察自然,感悟生命。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接触到大量新文学作品和翻译的作品。
1940年开始小说创作,最初的作品有《小学校的钟声》和《复仇》等,得到了时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任教的小说家沈从文的亲自指导。
1943年毕业后,先后在昆明和上海当中学教师。
1947年写于上海的短篇小说《鸡鸭名家》,在小说题材和创作风格方面都受到沈从文小说的很大影响,并显露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1948年出版小说集《邂逅集》。
同年到北平,失业半年后,经沈从文推荐任职于历史博物馆。
其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二、写作背景汪曾祺是一位“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以发现、再现与礼赞生活中的善与美为己任,他说“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他认为美育“是医治民族创伤,提高青年品德的很重要的措施”。
因此,他用笔一次次将“美”推向了极致。
《葡萄月令》就是这样一篇美文,读起来让人心头美得酥酥地离开了一切凡尘。
三、整体感知全文以十二个月份为基本框架,以葡萄的生长为基本线索,详细介绍了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情况。
对根、藤、卷须、叶、果实等在不同时节的状态进行了描写,同时,更写出了人的劳动,人对葡萄的感情,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情怀和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四、文本精析1.然后,请葡萄上架。
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
“请”字把前文中备料、刨坑、竖柱的活儿写得轻松有趣儿了。
我们似乎看到了果农们劳动时满面笑容、精神焕发的神情。
“趴”字把老藤写活了。
它休养了一个冬天,出来舒展舒展筋骨吧。
“请葡萄上架”这个劳动,虽然“得费一点劲”,但在作者的笔下被点染得俏皮、轻松、愉快。
《葡萄月令》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葡萄月令》的作者、成书时间和内容概要;
2.掌握葡萄的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葡萄月令》的成书时间和作者;
2.掌握葡萄的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
三、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葡萄的生长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
奇心。
4.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读书笔记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于葡
萄的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的理解和看法。
5.实地探究:组织学生去葡萄园或实验室,实地观察葡萄的生长情况,并进行实际操作。
6.总结讨论:让学生总结实地探究的经验和收获,进行全班讨论,分
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7.作业布置:让学生撰写《葡萄月令》读后感,或者整理葡萄的生长
过程和栽培技术。
四、教学手段:
1.图片或视频展示;
2.分组讨论;
3.实地探究;
4.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实地观察等活动的表现;
2.作业:包括《葡萄月令》读后感、葡萄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的整理等。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葡萄月令》中所描述的葡萄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对于古代农业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2)学会关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实、勤奋、自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生字词,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播放葡萄种植、采摘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葡萄的兴趣。
(2)引导学生分享对葡萄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互动环节:(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葡萄的短文。
3. 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一、作者介绍汪曾祺,江苏省高邮县人,当代著名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社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
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
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上述介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过某个学生,听过某个老师讲课,而是虔诚地在心里执行传统意义那种弟子之礼。
汪曾祺报考西南联大就是奔着沈从文去的,入学后选修了沈从文开的所有课程。
虽然都说沈从文很不会讲课,语音难懂,但是汪曾祺认为只要听懂就受用终身。
即使毕业后,他仍和沈从文保持长达数十年的师生之谊,并且在创作上受到沈从文显著影响,同样都写出最好的母语作品。
——我们的母语传承就是这样由一个人影响到后一个人,几千年来没有中断,形成一条“汉语文学的长河”。
二、课文的结构这篇课文排在“组织与结构”单元。
“组织与结构”是文章学或写作学或阅读学的概念,这是现在语文学界也还没有完全讨论清楚的问题。
“组织与结构”也是中学语文课文分析的重要内容,具体说,“组织”与“结构”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借用人体学的语言说,“组织”也就是人体的各个部分,所谓“人体组织”的意思。
“结构”则是把这些“组织”联系起来的方式。
也有把“组织”理解为动词的,“组织文章”,“组织各段内容”,这样理解,“组织”和“结构”就成了同义反复,“组织与结构”成为“组织结构”。
常常又好象和行文的“线索”纠缠在一起,比如组织结构中的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等,这些都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没能够研究得很清楚的问题。
大学语文要做的是:第一如何整理这些内容,第二如何确定这些内容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教育中的地位。
“组织与结构”单元所选取的五篇作品,在文章的组织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方式。
张中行的《命运》是一篇议论文,它的论述结构依照思辨的逻辑进行组织;陈从周的《园日涉以成趣》是一篇说明文,它的主要结构方式是以中国园林特点的重要性程度依次排列,则同样是一种逻辑结构。
王蒙的短篇小说《春之声》采用人物心理活动的结构方式,这对于小说这种通常以故事事件的发生次序依次展开的叙事文体而言,是比较特殊的例子;而汪曾祺的散文《葡萄月令》,是依托一年十二个月时间循序,分别叙述各个节令葡萄的生长状况和通常的伺弄方式及其情景,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陈丹青的《中国人为什么画油画?》单元提示中没提到,应该是一种话题结构吧?话题是心理的外化,所以也是一种心理结构。
假如先不考虑“组织”,先谈“结构”,那么这五篇课文实际上已涉及到文章最主要的甚至是所有的结构方式——时间结构、空间结构、逻辑结构、心理结构——这些中学语文都已经讲到,中学语文的弊病是喜欢概括,搞得高度抽象,这是时间结构,这是空间结构,这是记叙文,这是议论文,最多再说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三要素,固然方便背诵记忆应试,然而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文章没有了。
大学语文要回到具体文章中去,让学生领悟每一篇文章的妙处,那么我们会注意到,世界其实是丰富多采的。
即以文章的时间结构而言,有“一日结构”,就是按照一天的时间流逝,从早到晚,甚至仅是一天的某一段时间的移动,都可以观察到很多的情节。
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过了一会儿,“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再过了一会儿,就是“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我们看,抒情主人公“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反复地追寻了几千年,其实只是太阳刚出来还没有完全晒干露水那一会儿,在情人心里,时间被放大了,定格了,近乎永恒了。
这是时间结构的一种用法。
也有“四季结构”,按一年四季的时间发展写,如《采薇》,按照季节的推移渐次写了“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配合以“岁亦莫止”,“岁亦阳止”,收束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在这首诗里,时间不再是单一的“结构”或“线索”,它是四时景物的变换,是人的无止休的劳作,看似重复的动作,积蓄着一种心理能量,并在最后以今昔时令叠加的方式,发生了总爆发。
今天这篇课文要介绍的则是一种更为独特的时间结构:十二月令。
在这篇课文以前。
多数同学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月令”这个词,其实这是我们民族最古老的一个词语,讲的是以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知识。
“月令”这个名称来自《礼记?月令》,《礼记》成书于西汉,而书的内容更要早很多,一般认为和孔子及其弟子有关。
《礼记?月令》把一年里该做的事,按正规常例逐月加以安排,最初它只包括一些月份的天象、物候以及和季节有关的农事活动等,后来又添加了按月别时分,上起天子、百官等为政者应行的起居、祭祀、礼仪;下至被统治的劳苦大众应守的法令、戒条等政治措施。
正因如此,有人也把“月令”的“令”字解释为“政令”。
但是“月令”的主要意义在于农事,所以还是解释为“时令”更好。
用月令体裁写作农书是中国传统农学中一个较为突出的成就,它用以时系事的体例,把纷繁的农事活动加以编排,使之井然成序,而又极为简便易行,所以源远流长,各个历史时代几乎没有间断过,一直有人用这种体例编写撰著农书。
有人统计过有21种,还有人认为要更多。
“月令”成为农书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文艺创作题材,文艺本来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年有十二个月,“十二月令”又为文艺提供了一个最贴近自然的结构。
《诗经》中的《七月》(见《国风?豳风》)就是一篇描写农事的“十二月令”,学生不一定都知道这首诗,但提起“七月流火”这个成语一定都知道,就是这首诗的第一句。
绘画方面,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图轴》,描画的是十二个月中民家之生活情景。
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御厂还制作过一套“十二月令花神杯”,整套十二件,每件除绘制月令花卉(又称“花神”)外,还配有唐人诗句,落“赏”字篆印,构成诗书画篆刻一体的官窑瓷艺术品。
民俗方面,温州有“十二月令”童谣。
即使今天网络写作中,也有这样的内容,比如“公司十二月令”,“恋爱十二月令”,虽带搞笑色彩,总还记得中国有这样的传统话题。
知道了这些内容,我们也就知道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并非标新立异,而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个传统题材。
“葡萄月令”,也就是“葡萄十二月令”。
从文章的组织结构方面说,这样一种流水帐式的结构,假如是学生所写,也许要被老师批评为没有结构,然而没有结构也许就是最好的结构,道法自然,文章之道也是如此,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结构就是最好的结构。
三、课文的内容与语言《葡萄月令》的结构本来只是自然界的时序,算不得人为安排的文章结构,那么可以讲的便只有内容,汪曾祺讲得真够清楚,葡萄的从种到收到藏,一个月一个月地说得很清楚,说得很在行。
这可不仅仅是写文章的工夫,要有葡萄种植的实际知识,工夫在文外。
汪曾祺的葡萄知识是哪里来的?他真的种过葡萄吗?不是自家门前窗下种一棵两棵玩赏,葡萄园里那种大规模的种植,他真的种过吗?是的。
有一回上海作家赵丽宏问汪曾祺,是否亲手种过葡萄才写《葡萄月令》,汪先生笑答:“当然,否则哪里写得出来。
”他怎么会去种葡萄呢?查遍了网络,最后在一篇《北京青年报》的文章中找到了:反右斗争时,他被发配到张家口劳动了三年,所幸的是,他进入了一个果园。
他种葡萄,结果他用功劳动,也用功读关于葡萄的书。
后来就写出这篇《葡萄月令》。
这篇月令写得这么详细,这么明白,真的可以当一篇农书,不知道是否真有人(比如哪个葡萄专业户)按这篇文章的指导去种葡萄?这可有点危险!有人就挑出这篇文章的毛病,说是靠不住,有篇《文汇报》上的文章就质疑说:不知道汪老说的“葡萄爱喝水”,而且要“漫灌”这样的话是怎么说起的,葡萄是从丝绸之路过来的,一路都是干旱地区,哪里来这么多水去漫灌?再说了,漫灌,现代农业都不提倡了,一来呢,浪费大,水现在多宝贵呵,二来呢,会造成土地板结。
——就算说得对吧,也不能推倒汪曾祺的文章,真想种葡萄,那得找农书,农书属应用文,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是散文,农业知识并不是文章的主要价值。
那么《葡萄月令》还剩下什么?还剩下语言。
我觉得这本教材的“立意与构思”、“组织与结构”、“修辞与风格”、“生活与语言”这几个单元是可以打通的,一篇好文章必然是这几个方面都出色的。
这样,我们就讲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我收集了一些中学语文的教案,中学也有这一课,但是教案设计往往不讲语言,而是讲“知识”。
有一篇教案把这篇散文当作“说明文”,布置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是:“为何葡萄上有一层白白的像是磨沙的东西?”答案:“课文中说这是给葡萄打上的波尔多液,起到杀菌保植的作用。
”还有一种教案说:“此篇的行文布局也很有特色,从一至十二按月写来,看似一本豆腐帐,其实是裁剪极有章法的。
不免使人想起《农桑辑要》、《汜胜之书》、《齐民要术》与《农政全书》。
”文学就这样被解构了,成了说明文,成了应用文。
还有一篇教案倒是讲到语言,但是它最佩服的是文章用了北京方言,如“饱满、磁棒、挺括”,“小孩喂奶似地拼命往上嘬”——“嘬”这个词至今也是北京的流行语,你去北京,那里的朋友会拉你去“嘬”一顿。
然而这并不是这篇散文最重要的语言风格,王朔小说中北京的流行语更多,那又能说明什么呢?事实上,汪曾祺在这方面是很节制的,有一次他写文章想用一个方言,但是又怕影响文章的明白,后来问了很多人,弄明白这个词使用范围很广,好多不同方言区都使用,这才放心地写进去了。
所以,北京方言并不是这篇散文主要的语言风格。
那么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到底有哪些,让我们来概括一下。
一、大量使用短语,简短的句式,不是那种欧式的长句子,如“一月,下大雪。
/ 雪静静地下着。
果园一片白。
听不到一点声音。
/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更有短得夸张的:“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
”模拟着一种口语化的现场感。
短语是我们母语的特点,给人一种凝练而又轻盈跳跃的感觉,所以熊秉明先生在国外呆久了,忽然觉得我们的母语即使用了语助词“的”字连缀起来,也仍然是一种可以卸装的结构:“翻出来一件/ 隔着冬雾的/ 隔着雪原的/ 隔着山隔着海的/ 隔着十万里路的/ 别离了四分之一世纪的/ 母亲亲手/ 为孩子织的/ 沾着箱底的樟脑香/ 的/ 旧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