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一年百亿瓶输液大国 存高利润与高风险
- 格式:dps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15
过度输液,谁之过-人均年耗八瓶-制度缺陷凸显-偏好输液原因多多过度输液,谁之过?人均年耗八瓶制度缺陷凸显 2011年1月20日《中国医药报》2011.01.2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2004年在全球发生的160亿次医疗注射中,中国发生了50亿次,是世界注射次数最多的国家。
而在近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联组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也表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平均到13亿人口,这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里挂了8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
此语一出,立即引起社会上关于过度输液乃至过度医疗问题的关注和热议。
偏好输液原因多多近年来中国的输液用量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30亿瓶,2004年50亿瓶,2007年70亿瓶,到2009年变成104亿瓶,现在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超过100亿瓶的输液大国。
如此巨大的输液使用量一定是不正常的。
究其原因,四大因素导致中国输液使用量的快速增长。
原因一:患者认识的误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高燕介绍说,不管是上班的、上学的,还是上了年纪家人陪着来医院的,很多患者一进门就要求打点滴,如果医生不同意还会发脾气。
这是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输液最大的好处就是“好得快”。
其实,在应该输液的情况下输液,患者确实好得快,因为静脉注射药物能被完全吸收,药物发挥作用比较快,十几秒钟就能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范围。
但在另外一些时候,输液却未必会缩短病程。
例如最常见的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果使用抗生素静脉点滴,对治疗没什么帮助,反而会增加患者的风险和经济负担。
其实,任何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痊愈周期,只要患者消化吸收方面没有问题,很多时候口服药和输液的效果相当。
原因二:以药养医的机制。
“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这是所有医生在医学院就学到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医生却并不遵循这个治疗原则,不仅鼓励患者输液,还一上来就使用高级昂贵的抗生素,甚至是重复用药,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利益使然。
盲目滥输液等于在玩命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治病输液大约104亿瓶,十三亿人平均每人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2.5~3.3瓶的量。
有人形象地把医院中常见的打吊针的场面称作“吊针森林”。
在国外90%的病人是口服用药,而在中国却相反,这种过度用药输液严重危害了患者健康!现象扫描打吊针成为治病首选患者有要求医生更乐意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的座位上都坐满了输液的人。
一名只有6岁左右的小姑娘,只是轻微腹泻,配点药口服便能解决问题。
但是,家长偏要缠住医生为女儿输液,认为输液比口服药品效果好。
在另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这里输液的人更多,除了输液室里坐满了人,连医院的走廊通道上也有躺在病床上接受输液的患者。
调查发现,在吃药、打针还是输液的选择上,不少患者和医生达成了默契,首选输液!而多数患者并不清楚,这种选择其实违背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药原则。
在门诊,经常能碰到特别迷信“吊瓶”的病人,坚持认为输液比吃药疗效好、见效快。
有的患者到医院看病,如果医生诊断后认为不需要输液,患者反而会埋怨医生不负责任。
这就是患上了“输液病”。
患有“输液病”的患者,错误地认为不输液就治不好病。
他们觉得自己忙于学习、工作、赚钱,追求尽快痊愈,不了解疾病痊愈需要一个过程。
到医院直接要求医生开出输液的处方,拒绝服用口服药物。
于是一些医生干脆顺水推舟,满足了病人的“选择权”。
一些医生坦言:“打吊针病人高兴,医院也来钱,自已也有利,何乐不为?”还有些医生,为了私利纵使患者尽量多输液。
如患者林先生前不久就遇到了一个“爱开输液”的医生。
当时他感冒发烧,去医院求诊,当时医生二话没说直接就让他输液,而且开了三天的量。
林先生表示能不能先输一天,如果明天烧没退下去就再说。
那位大夫很不乐意,他说自己明天休息,没法再给他开药。
最后林先生还是说服医生,只开了当天的输液量,并为此支付了将近200元药费。
子女尽孝心,老人反遭罪王先生是一家私企的老板,也是个孝子,春节前特意把乡下年迈的双亲接到城里自己的家中来过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滥用静脉输液存在四大隐忧导语:滥用静脉输液存在四大隐忧静脉输液,也叫打吊针或者输水。
170多年前,一位苏格兰医师发现了这种通过静脉血管把药液送入人体的治疗手段,此滥用静脉输液存在四大隐忧静脉输液,也叫“打吊针”或者“输水”。
170多年前,一位苏格兰医师发现了这种通过静脉血管把药液送入人体的治疗手段,此后它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你可知道:每一次输液都可能存在输液不良反应?针头刺破血管的“安全次数”、“极限次数”是多少?药液进入人体,将把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带入血液中,这会带来哪些危害?老病号打吊针找不到血管转眼又是秋天,吴老汉又来到某医院,准备打吊针“洗洗血”。
每年春秋两季定期到医院输液,成了吴老汉的“救命稻草”,他和家人坚信,这样做能降低血液黏稠度、疏通血管,防止血栓堵塞血管。
一年两次的“保健输液”,让老吴成为该院的“名人”。
护士们都知道,老吴的血管不好找,护士反复摩挲、拍打老吴的手背,只见一道道青色痕迹,却不见血管鼓出来。
针头刺进皮肤,血管总是跑,老吴没说啥,小护士已经急出一脸汗。
医生说,针头反复刺穿血管,加之老吴血管壁硬化导致进针困难,这是老病号的常见现象。
常年住院的老年心血管病人,如果某一部位的血管穿刺次数在100次以上,血管内膜可能有血栓形成,使血管闭塞。
“保健输液”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医学证据的支持,它的价值只能使血管受损。
滥用静脉输液已成医疗陋习相比“保健输液”的误用,感冒发烧、轻微腹泻打吊针,身体虚弱输点葡萄糖补补的做法,更是司空见惯。
有些医生出于创收或迎合病人需求的心理,也乐于选择静脉输液。
专家认为,滥用静脉输液已成为严重的医疗陋习。
据介绍,多数国家的医院输液比例占住院病人的45%左右,我国有些医院的比例高达90%。
也就是说,几乎每一个住院病人必定输液。
有关数字显示,我国护士工作时间有75%用于输液治疗。
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秘书处主任王克安教授表示,我国每年约注射50亿次,是全球最大的注射国,非安全注射行为非常突出。
央视揭密感冒输液的危害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央视新闻1+1 输液,为何泛滥成灾主持人李小萌:欢迎来到“新闻1+1”。
天气寒冷,感冒的人多了,像这样的画面,在医院当中就是再寻常不过了。
有人非常形象的把这样的场面称作是“吊瓶森林”。
人们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是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本身恰恰是在威胁着自己的健康,而且是一个长久的威胁。
今天我们关注这个问题。
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一个医学常识为什么反而会演变为输液泛滥医生:非常严重的(会)休克,甚至引起死亡的都有。
过度输液危害巨大,面对慎重输液的医学警告,医院里却是如此场景。
患者:最好是输液,输液快一点。
"输液大国"、"抗生素大国"、"感冒药大国",药品滥用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胡皓夫:药品的收入占到整个医院的40%。
黄建始:抗生素合理应用缺少管理、缺少监督。
《新闻1+1》今日关注,"请强制我们远离危险!"主持人李小萌:欢迎来到《新闻1+1》。
天气寒冷,感冒的人多了,像这样的画面在医院当中就是再寻常不过了,有人非常形象地把这样的场面称作是"吊瓶森林"。
人们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是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本身恰恰是在威胁着自己的健康,而且是一个长久的威胁,今天我们关注这个问题。
2011年1月6日这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这也是北京各大医院每天出现的场景:拥挤的人群,忙碌的医生,还有这成排的吊瓶。
患者:感冒了。
记者:您这是打的第几瓶了患者:我这是打第三瓶了。
患者1:第二瓶吧。
患者2:第五瓶了。
当农历节气进入小寒这个一年中最冷的阶段,我国很多地区也同时进入了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
感冒、发烧、打吊瓶,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哪家医院不是如此呢患者家属:发烧、咳嗽,昨天打的(点滴),今天也打了,她不吃药,她不爱吃药。
国家禁止输液,2020年危害全总结!国家禁止输液,2020年危害全总结!点击关注☞人民必胜昨天人人喊“打”?但其实,头孢唑林、头孢克肟、阿莫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对80%的感冒没有效!因此,打吊瓶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1我国抗生素年使用量高16.2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95%的人不知道输液的危害70%以上的输液是不必要的1我国抗生素年使用量高16.2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95%的人不知道输液的危害70%以上的输液是不必要的2输液=小型手术?我国人均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2.5至3.3瓶每年因注射输液导致的死亡人数在39万以上中国抗菌药物人均使用量是美国的10倍据了解,外国人视输液为小手术,澳大利亚人看病基本没有输液。
53滥用抗生素的结果,就是会让人体产生抗药性。
你以后生病,再用抗生素,就可能效果不好了,甚至没有效果了。
“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是世卫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
但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把医院当保健院、抗生素当消炎药,长期滥用抗生素,不仅不会杀死身体里的病毒,反而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促使疾病周期延长!据统计:孩子输液一次,大脑七天不发育,且免疫力下降,药物的毒素要2~4年才能排出体外。
中国每年输液104亿瓶,平均每人8瓶,多么可怕的数据,在国外是严格禁止医生为病人和孩子输液的。
全国多家大医院禁止输液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医院门诊输液全面叫停!据了解,全国最早实行门诊不输液的医院位于浙江杭州的邵逸夫医院。
该院早在1998年即停止门诊输液,医院也没有输液大厅。
而全国第一个提出在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输液的省则是江苏省。
2016年7月1日起,江苏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到2016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公报,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共有三级医疗机构141个,二级医疗机构332个,一级医疗机构653个。
输液的风险你知道吗作者:林辉郑堃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16期据发改委公开消息显示,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
在西方国家,输液仅是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而在中国,输液已然成为一种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
国人盲目输液输液成为中国独有的医疗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跟注射的药物多为抗生素有关,可以说,输液在中国的普及是跟抗生素的滥用分不开的。
在中国,购买和使用抗生素的门槛非常低,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把抗生素当作家庭常备药,以至于稍有头疼脑热,人们就要使用抗生素。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为30%。
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医院内使用率为22%~25%,而前几年在中国的医院内使用率高达67%~82%。
抗生素加输液,确实能带来一时的快速和减少痛苦。
这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吃药、肌肉注射等治疗手段,更有甚者在医院就医时,会直接指定医生开抗生素输液用药,这往往让医生陷入容易被误解的处境。
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
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最安全;打针则是将药水注射到肌肉里,逐步流到血液,产生药效;而用输液方式,进入体内的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心脏,没有被人体接收的过程,不像口服药物起效缓慢。
此外,由于肌肉针又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对青少年来说,其臀肌发育不成熟,如果打针次数越多,就越容易导致肌纤维坏死、挛缩,严重者将会影响骨骼发育。
所以,在考虑治疗方案的时候,医生往往会选择输液这种既能快速起效,又看上去相对安全的疗法。
输液之所以快,就在于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但也正是这种优势,成了病人并不知道的风险。
感冒输液好得并不快很多人只要生病,特别是感冒、发烧后,都期望通过静脉输液能够早些治愈疾病。
“药物通过静脉输注,确实能在很短时间内使药物达到一个有效浓度,让人们以为好得快,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再迷信输液,中国下一代就废了!为何现代人如此多的癌症肿瘤等大病顽疾,为何老一辈或三四十年前没有这些病的存在?就是因为那时候西医还没进入中国,国人看病的首选方式还是中医,中医诊病方向是治本治根,西医诊病方向只是治疗症状,治的是表面;那儿痛了就来针镇痛剂、止痛药,那儿痒了就抹点抗生素杀杀菌。
国人用掉的抗生素是世界之最,从十多年前的几万单位到现在的百万单位,挂点滴是每个医院里最壮观的场景。
国人的身体被各种折腾,当然越来越差,大病恶病接踵而来。
宝宝生病发烧到底该不该输液,我想这是很多麻麻关心的问题。
现在国内不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宝宝只要发烧就输液的情况很常见,麻麻们到底该如何抉择呢?实际上是否输液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绝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先列出一些知识点,让麻麻们先对输液有个基本认识,最后小编会进行总结。
到底什么样的病情需要输液?首先要说,输液确实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它的优点是药物能100%进入血液,吸收快,见效快,一般是用于抢救危重病人,比如休克、中毒或是消化道肠道被感染破坏没法经胃肠道吸收药物的患者,这时候通过输液就能让药物尽快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控制病情。
宝宝发烧输液的时候,到底在输什么?宝宝高烧不退的时候,吊瓶的治疗主要成分是各种抗生素(头孢,阿奇之类的),当然还有水等液体,因为感冒引起的发烧90%都是病毒性的,而抗生素对病毒是无效的,抗生素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预防进一步的细菌感染,如中耳炎、副鼻窦炎、气管炎、肺炎等,另外由于输入了大量的液体,也会有利于宝宝退烧。
麻麻们一定要明确,吊瓶中的那些抗生素,是不能杀死感冒病毒的!静脉输液就等于好得快?麻麻一定要走出“打点滴”的认识误区,输液并不等于病情好的快,许多抗菌药物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当的,这是有大量医学证据支撑的。
正确的静脉输液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但过度使用静脉输液很容易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副作用,尤其是对于发育不成熟的婴幼儿。
中国成一年百亿瓶输液大国存高
利润与高风险
星岛环球网消息:“能吃药最好不打针,能打针最好不挂水。”已经
从医学院毕业5年的魏丽还记着在课堂上老师曾经传授的这句俗语。
事实上这个道理各大医学院的课堂中,老师都会向在座学生传达,但
是现实的治疗环境中输液的使用却和医学院中老师所教授的理念大相
径庭。目前,中国人均8瓶的输液量更是将发达国家抛在了身后。
重庆第一人民医院www.dypfk.com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事实上,输液超过一定的程度,就会对人体
造成一定的伤害,并且可能让患者产生耐药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
“重症感染无药可用”的危险境地。
这些在医疗上产生的影响在利益前面却变得异乎渺小,相比口服药更
多的回扣让不少医院和医生铤而走险。
一年百亿瓶的输液大国
夏秋交替之际,早晚温差较大,不少人尤其是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和
小孩极容易感染上感冒发烧等症状。
开学没有几天,王女士家的小孩受到学校同学的传染也感冒了,由于
吃感冒药见效慢,为了不影响接下来的学习,王女士准备带着孩子到
医院挂吊水。
“对于儿科的患者来说,输液的治疗方式确实可以更加快速帮助青少
年患者痊愈。”一位市级儿童医院的邹医生向记者表示,“不过有的
时候并不是我们想使用点滴的方式进行治疗,有些患者或是患者的家
属前来就医时就强烈要求进行点滴。”
上述病患的输液要求实际上就是行业内所俗称的“输液依赖”。
静脉输液在传入我国之后于上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由于其具有“给
药直接”、“见效快”、“不过敏”等口服药不具备的优势,迅速被
就医的病患所接受,随后静脉输液很快便替代了肌肉注射。
在经常发生感冒发烧的季节,医院急诊室的走廊上随处可见手持输液
药品的病患。
“输液依赖”是造成过度输液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更重要的是某些
医院和医生在这之中所起到的作用。
输液的疗效快是众所周知的,于是在某些医生们的最终诊断上往往会
写上建议进行输液,同时医生们还会以一个专业人士的口吻告诉病患,
目前最好的治疗方式非输液莫属,如果选择只是服用口服药物,很可
能达不到快速治疗的效果。极个别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还会用无可质
疑的语气告诉病患,口服药物可以开,但是只有输液才是唯一的治疗
方式。
另一方面,一些医院也会根据例如输液等药品使用的数量,来考核医
生的月度绩效,两方面的叠加让输液药品成为一些医生最常开出去的
药物。
正是由于“输液依赖”和一些医生在其职权之中过多使用输液治疗,
导致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输液大国。
有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大输液市场容量在100亿瓶(袋)以上,
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