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作文江苏卷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题来自2018高考全国江苏卷作文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二.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勇于探究

三.审题

限制性

1.文体的限制,题目明确规定“诗歌除外”。

2.选材的限制,只能是围绕“语言”来选择合适的素材,几乎可以视作“语言”的话题作文。

3.要做出有深度的文章,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切入,泛泛而道,难出佳作。

开放性

1.“语言”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是人类的语言,也可以是大自然的语言;可以是生活的语言,也可以是艺术的语言,还可以的科学的语言;甚至可以是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2.“诗歌除外”的文体都是允许范畴,比如习见的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小小说……

四.解题

“语言”这个作文话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语文学习都有很高的关联度,学生应该有话可说。对学生而言,“语言”这个话题比2017年的话题“车”更容易有感觉,因而更容易“上手”(“车”其实更适合成年人写作)。当然,“语言”话题与2016年的“话长话短”的材料似乎有点交叉,善于变通的学生应该可以从当年的考场佳作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作文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从“花解语,鸟自鸣”立足,涉及植物、动物(飞禽)界,遑论人类;足见“生活中处处有语言”,语言确实无处不在。只要你做有心人,不愁没有合适的素材。第二句话紧承第一句,列举了“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诸多领域,说明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从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艺术与科技等维度,展示了人类文

明所构建的语言体系。考生们可以从中或受其启发另外选取某种“语言”落笔。第三句话“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从三个方面表述了语言的功用、意义和价值,其实是给考生提示文章的立意走向的。这三句话其实是从三个层面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思路的。

如此说来,面对此题,考生写作空间还是很大的,可以绾结关于语言的故事,以叙事写人取胜;可以审视语言的前世今生,比如方言的渐次消解等现象,阐述自己的见解;还可以选择其它的能够施展自己写作才华的文体去完成写作任务。

特别要强调的是,文章的展开必须围绕“语言”这个对象。行文要注意窄题材深开掘。

我们可以从平时的语文教材和阅读积累中遴选素材,比如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的雅-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必修二的劳伦斯的《鸟啼》,必修四的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写王洛宾的《永不消逝的歌声》,必修五的杨焕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周晓枫的《斑纹》;初中时所学的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吕叔湘先生的《语言的演变》;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著作《人类群星闪耀时》,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名篇《花未眠》……

我们也可以联系日常积累的与语言有关的名句、熟语来拓展思维,从而找到写作的切入点。比如:《论语》中的“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庄子》中的“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荀子》中的“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的“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冯梦龙的“真人面前说不得假话”;席勒的“思考是我无限的国度,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马卡连柯的“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俗谓的“沉默是

金,雄辩是银”;“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由此,我们可谈语言的艺术,语言的技巧,语言的魅力,说与做,说中的真与非真,话中窥人……

五.参考立意

1.生活因语言而丰富

2.生命在语言中演绎

3.文明以语言而传承

4.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5.语不惊人死不休

6.话中窥人

……

六.范文展示

佳作一:

隔座细语春酒香

江苏考生

克劳德·德彪西曾说:“音乐在于音符和音符之间。”正如故纸堆中发黄的烟尘,需要语言的承载,历史的圣诗与悲歌,需继承下来,以口诵,以言传。

如木心所言,大动乱的时代后,颓壁断垣间仍有桃花盛开。语言在浩劫中次次遭受冲击,却仍如桃花般在碎裂中绽开。

葛康俞先生的遗著,《据几曾看》中,评价郭熙的《早春图》曰:“动静一源,往复无际。”八字道破了那个空阔的年代,个人的动静之辩于其中,则如飞鸟击空,断水无痕。

那个时代的文人,皆在时光的罅隙中,认清自己,钟鼓馔玉只不过是暂得于己的一己之乐,兼济天下才是人间的处处芳华。

于是沉心著书,笔喻几载,尘埃落定,这便是大家,语言文字之中,总有一方可容纳华美而落拓的碎裂。

语言,在才子笔下,是一场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

读黑塞的《提契诺之歌》,似心中荡过一池春水。一个反战的德国人,远离喧哗燥热的名利纷争,杜绝交际,隐居山林记录下的语言。记下紫色的雾霭,金绿的桑树,日落时蝴蝶般斑斓的山谷,沽蓝色的澄净湖泊,和旭日初暖的森林里缓缓的散步。

黑塞的语言,记录下的树林与湖泊,映照着时光流淌的喜悦和生死更迭的哀愁。

而我们似乎已经忘却语言文字带来的久远记忆了。马尔克斯写过一个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5年换了七届政府,年迈的上校依旧在等待。

这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写过的最不魔幻的故事,如今少有人等一封信,看一封信,人们用语言承载感情的方式日渐生疏,成为当代最为现实主义的百年孤独。

语言的凋敝,必将加速精神的早夭和情感的泯亡,对物质的渴求促成了效率的保证。水墨画的留白,再也不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物与物之间的空隙已成为浪费,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精神变得匮乏,而我们本应靠其茁壮成长。

不妨于冬日,醅一壶香茗,任膝上小书的语言词句从壶口飘荡出来,那是泡茶人酝酿了一冬的独白,文火一烧,就烧出了下一个春天。

【标杆解读】

这是一篇阅卷专家组评定的标杆范文,也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标题诗意,含蓄隽永。标题“隔座细语春酒香”化用李商隐诗句“隔座送钩春酒暖”,文题中的春酒寓指语言所承载的人类思想与文明,隔座细语,即指远隔时空与古人交谈,实则是虚借这种形式写自我的阅读感悟,感悟文艺作品中语言所承载的文明意蕴。标题富有诗意,且含蓄蕴藉。

积淀深厚,素材丰富。文章紧扣“语言承载历史的圣诗与悲歌”进行构思,主体部分引葛康俞于《据几曾看》中评郭熙的《早春图》,表现文艺语言对心性的陶冶与涵养;而黑塞的《提契诺之歌》,记录的是生命与时代的喜悦与哀愁;马尔克斯的等待则反衬现代人的百年孤独。开头结尾还运用了克劳德·德彪西、水墨画的留白等素材,文章素材既丰富又贴切,更难得的是众多素材意蕴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较高的文学素养与思维能力。

语言凝练,思想深刻。文章另一特色在于语言的简洁凝炼,富有哲理,文采兼具。

佳作二:

与贝多芬面对面

受所供职的杂志社文艺总监派遣,专程前往维也纳拜访乐坛巨擘贝多芬。时间是1826年底。

枣红色的马虽然名为“的卢”,远没有罗贯中笔下刘备坐骑的数丈檀溪一跃而过的潇洒,她拉着马车,只是款款前行。这,倒是方便我沿途欣赏哥特式建筑、青石板巷道之类的风景,只是内心比较焦急:据说,贝多芬健康状况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