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典论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典论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的批评意识形成于曹魏一代,而曹丕的《典论论文》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专篇论文的开始,它很早就对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罗根泽先生提出:“汉末魏初的文学批评,要以曹氏兄弟的成功为最大”,那么曹丕的《典沦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上到底有哪些建树呢?且见余条分缕析于下:

一是提出“文以气为主”这一极大影响后学的著名论断。

“气”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

在文章中的体现(《文气说》)。所谓“文气”既是描写作家的气质、个性,又

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气之清浊有体”窃觉有两种解释,一是创作主体即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

决定了文学作品风格各异,因此曹丕认为必须尊重文学创作个性的自由发展,认

为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是彼此不同的,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造就完全相同的创作主

体,这就是说文章的风格可以不尽相同,充分认识到了也肯定了文学创作的多样

性;二是由于每个人的“气”本身就存在了“清”与“浊”之分,“气”决定了

文学创作的高下,故而作者个人因“气”之拙劣,自然不同文章品格也有了高下

之分。

在建安以前,中国没有系统的文论专著。以“气”论文和作家,是曹丕《论

文》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曹丕在《论文》中重视品藻诸家,分析各家才性的细微

差别,探讨文气的内在规律,是有其思想文化背景的。其一是当时品藻人物的社

会风气很盛。其二是当时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自觉时代,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体

现出不同的创作个性。这些都历史地呼唤着《典论论文》的产生。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应场

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在《与吴质书》里说:“孔璋章表殊

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仲宣独自善

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这里需要指出的

是,所谓“齐气”当指徐干行文四平八稳、迟缓萎顿、缺乏劲迈的气势。由以上

引文可见,曹丕反对舒缓、平衡及流于柔弱不振的文风,而主张高妙、飘逸、遒

劲、刚健的审美风格。简言之,曹丕在这里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是倡导“高”、

“逸”、“遒”、“健”的创作风格,那么毫无疑问,这里曹丕所崇尚的作者之

“气”也就是后世文学评论所说的具有慷慨悲凉情调的“建安风骨”了。

他同时也看到了文章创作的不易,以及文章创作的难处与妙处,不是可能轻易就能传授给他人。“气”是个性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对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是不能完全等同于他人,即使父子和兄弟之间也完全无法遗传。曹丕肯定了个性的先天性,无论后天怎样的模仿都可能是不成功的、甚至是拙劣的。

二是关于文学的价值及其功用,同时开启了文学自觉时代。

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然而在《典论论文》里,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他肯定文章(指诗、赋、散文、应用文)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在曹丕看来,文章事业是能够在现实的生活中大有作为的,比之于荣华富贵,文学是不朽的,比之于生老病死,文学是崇高的,有意义的。“经国之大业”在这里曹丕充分认识到了各体文章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不朽之盛事”则就作者个体而言,看到了文章与个人功名成就的关系,一个人文章出色足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由此曹丕认为文章有两种作用,“一是与国于民的政教作用,一是就个人自身抒情咏怀,从而明确为后世文人开辟了两条创作道路,同时也体现了古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事原则,尤为重要的是充分肯定了文学的价值和文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自新浪博客一文)

当然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这就突破了前此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文学的重要地位。”(《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学辅导—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读),从统治阶级立场有意识地提高文学的地位。他不象汉朝的帝王把作家当作“倡优”,把辞赋比为“博弈”,而是把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并且鼓励文人们更积极地创作,希望他们不要“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这是很有远见的。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那么,《典论·论文》则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自觉的文学批评的理论代表作。在这之前,我国古代文论还处于不自觉的创作阶段,文士始终作为政治附庸,先秦诸子的文论,多属片言只语。直到《论文》出现,才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

一篇宏观地多角度地论述文学理论问题的专著。它冲击了汉代后期统治文坛的陈腐观念;总结了建安文学的新特点和新经验;开创了解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例他这一论点集中而鲜明地表现了建安时代作家的创作自觉精神,对文学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它不啻是中国文学不朽的‘精神’宣言书”。(邹然、邹溶:《创作评潭》,2005年2月号,第42页)。

文章“不朽”说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是“立德、立功”思想的重大突破。

《典论·论文》第一次将文学不朽的价值落实到个体的人格与生命,曹丕所推崇的文体中还包括汉儒轻视的辞赋和诗歌,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父子的重视、鼓吹和积极参与,从而形成了以他们父子为核心所谓的“邺下文人集团”,曹丕在这篇《典论·论文》中所评论的“建安七子”,除了孔融之外,都属于这个集团。因此《典论·论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都对历史上被称为具有“风骨”的建安文学成就的总结和阐述,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

三是有力地论述了“文非一体,鲜能备善”的观点。

时代“文人相轻”,曹丕在文章中提出了“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以期文士能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因为文艺有各种体裁,很少有人全才全能,能把各种体裁都写好,由于作家往往“暗于自见”,所以常常“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片面观点。

当时闻名的“建安七子”,曹丕说他们“于学无所遗”,都是无所不学的博学之士,“于辞无所假”,都能自己致力于创新,并非假借前人文辞的人。他们“自骋骥骡子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象各种各样的千里马,驰骋于文坛,依恃快足,并驾齐驱,没有谁特别差。他们在各自居住的地方,都是数一数二的著名作家,每个人好象掌握着“灵蛇之珠”和“荆山之玉”那样举世希罕的宝物。他们各自成家,都自以为了不起,要相互佩服很不容易,曹丕说:“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针对这种情况,曹丕说了“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曹植也说:“世人著述,不能无病。”(《与杨祖德书》)。世界上哪一个人写的作品能没有缺点呢?事实上建安七子是各有所长和各有所短的。当然曹丕也不惜重墨对他们作了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