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小学语文四年级随堂作业78
- 格式:doc
- 大小:163.50 KB
- 文档页数:21
第七组执着的追求
[目标提示]
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从中受到启发。
留心作者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尝试运用]
一、标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着.地(zháo zhuï)的.确(dídì)比萨.斜塔(sàshà)
更.改(gēng gâng)竟.然(jìn jìng)胆大妄为.(wãi wâi)
二、比一比,组词。
辩()妄()违()磅()
辨()忘()伟()榜()
[巩固运用]
一、按要求写字。
“拴、拖、执”的偏旁“扌”表示这些字的意思都与“手”有关,是人的一种动作,这样的字还有(写3个):;带“氵”的字意思与“水”有关,这样的字有(写3个):。
二、给句中加点词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伽俐略宣布
..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
2.事实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
..说错了。
()
3.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
..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
作不容更改
..的真理。
()()
4.你难道要违背
..人类的真理吗?()
三、注意带点的词,仿写句子。
1.伽俐略想:如果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
2.只有
..动手试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
2.“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一个事实是:
两个相反的结论是:
3.伽俐略经过试验得出的结论是:
4.学了课文,我受的启发是(用原文回答):
五、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牛顿挨打
发现地心引力的伟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在学校的成绩一直不是很好。
牛顿总是喜欢把该念书的时间,用来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各种模型。
有一天,小牛顿仿造当时的水车动力推磨机,制作了一个相同的小小模型,在家中自行测试之后,发现他的模型也能够借着流水的动力,顺利地将小麦磨成细粉。
小牛顿心中高兴无比,第二天就将他的水车推磨机带到学校去,向同学们炫耀。
小牛顿兴高采烈地在众多同学面前,展示他的模型所能发挥的磨粉能力,他的水车转动得十分顺畅,引来了许多同学艳羡的目光。
正当小牛顿沉醉在自己的成就当中时突然有一位高年级的学生问他可不可以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水车能够将麦子磨成粉它是基于什么样的原理来设计的小牛顿一时被问得哑口无言,他只知道制作模型,却从未想过其中的道理。
这时,那个高年级的学生见他无言以对,脸上露出鄙夷的笑容,不屑地道:“说不出它的原理,足以证明你只不过是一个手指头灵巧的笨蛋罢了!”
小牛顿勃然大怒,立刻扑了上去,两人大打出手。
无奈的是,身材瘦小的牛顿,根本不是那个高年级学生的对手,三两下工夫,小牛顿被打倒在地。
牛顿在其后的一生中,都牢记这次挨打的经历。
从此以后,不管他遇上什么事,都会在心中先问问自己“为什么”。
因而,当苹果落在他头上时,牛顿才会思考,它为什么不往天下掉,而偏往地下掉?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样的一次挫折,竟然帮助牛顿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摘自《智慧背囊》第8辑)
1.请在文中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艳羡:
哑口无言:
勃然大怒:
3.文中画线句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人的?
4.假如你是小牛顿的老师,你该用什么话来劝慰他呢?
[拓展运用]
读课文,想一想,当伽俐略从比萨斜塔上下来以后,人们围住他,试验前责备、取笑他的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试着写一段话,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26* 全神贯注
[尝试运用]
一、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打搅——()挥舞——()好像——()
独自——()异常——()感受——()
二、读课文,填空。
本文主要讲了到家做客,看到全神贯注地,忘记了。
[巩固运用]
一、根据要求,写词语。
1.表示精神高度集中,如:全神贯注、、。
2.表示“看”的词语,如:端详、、。
3.模拟声音的词语,如:叽哩咕噜、、。
二、选择正确解释的番号填在括号里。
1.注:A.灌入;B.(精神、力量)集中;C.解释字句的文字;D.记载。
全神贯注()注册()
大雨如注()注解()
2.触: A.接触,碰; B.触动,感动。
一触即发()感触()
三、读句子,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A.用于说话中间,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B.用于引文的省略。
C.用于列举的省略。
1.罗丹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
”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
2.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3.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
4.只见蓝天白云之下,一架架风车在慢慢地转,一群群牛羊在悠闲地吃草……这样的景色真让人着迷。
()
四、从文中找出描写罗丹的相关语句,并填空。
语言:
动作:
神态:
通过这些描写中,我感受到了一个的罗丹。
五、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专心致志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似乎天生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无论多么难懂的课文,只要她念过两遍,就能准确的背诵,她周围的人都觉得难以臵信,总怀疑她事先就已经背熟了,但实际上,居里夫人的过目不忘,要归功于她惊人的注意力。
少年时期的居里夫人读书专心致志是有名的,她的专注甚至到了让人难以臵信的地步。
只要她一拿起书,她就成了一尊雕像,除了眼珠的转动外,全身各处绝不会有丝毫动静,
仿佛她已完全融入了书本中,周围的一切,连同她自己都不存在了。
她的姐妹们都认为这是一种怪癖,每当她看书时,姐妹们就挖空心思要转移她的注意力。
有时她们故意说些有趣的故事,有时又唱又跳,有时在她身边做游戏……但是,这些骚扰没有能成功地转移她的注意力,她甚至连眼皮都不抬。
有一次,姐妹们将屋子里所有的椅子都收集起来,然后开始在她身边搭起椅子“积木”。
她们摆好了第一层椅子后,又放两把椅子上去做第二层,这时椅子“积木”已经很危险了,因为椅子是斜着放上去的,为的是尽量把它堆得易于坠落。
接着又放一把椅子上去做第三层。
这时只要坐在椅子“积木”中的人稍微一动,椅子就会轰然倒塌。
然而无论是摇摇欲坠的椅子,还是姐妹们故意夸张的说笑,都不能让她从书本中分神出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她依旧纹丝不动地坐在一大堆椅子中,把头埋在书本中。
姐妹们都等得不耐烦了,看着她专注的神情,怀疑她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
一个小时过去了,她终于读完了一章,她合上书,刚抬起头,椅子轰的倒塌了。
她没有生气,也没有吃惊,只是带着一种从梦幻中醒来的神情,拿着书走出来,找另一本书去了。
(摘自《小博士报》)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难以置信:
挖空心思:
纹丝不动:
2.用“”勾出表现居里夫人专心致志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本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划出来。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拓展运用]
当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的时候,茨威格一定也在旁边全神贯注地观看。
想象一下茨威格当时的动作、神态等,试着描述出来。
27 鱼游到了纸上
[尝试运用]
一、查字典填空。
“苟”,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再查画,“苟”字共画,第五画的名称是。
在“一丝不苟”一词中,“苟”的意思是。
二、比一比,组词。
绣()徽()描()缸()
锈()微()瞄()缺()
[巩固运用]
一、根据拼音写字组词。
huī lïng gāng châ
国()巨()()枪()兵
光()鸟()鱼()()退
()手()哑山()清()
二、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
2.他在金鱼缸边画画,似乎。
3.他的一对大眼睛就像。
4.他画的金鱼是栩栩如生,仿佛。
三、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缩句)
2.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
..青年。
(用带点词造句)
3.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改写成前因后果的形式)
四、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的青年“举止特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2.“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分别是什么意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
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摘自豆丁网)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妙诀——()琢磨——()求教——()浮现——()
2.文同为了画好竹,都做了些什么?
3.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拓展运用]
认真阅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聋哑青年绘画的。
观察一个聚精会神做事的人,写出他(她)的动作和神态等方面。
28 父亲的菜园
[尝试运用]
一、读课文,填空。
本文按照顺序写的,依次写了“选地”→→→几件事,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________和_________之情。
二、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的菜园()的蔬菜()的土地()的翡翠
()地点头()地伺候()地砌矮墙()地种豌豆
[巩固运用]
一、写出与带点词意思相反的词语。
1.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
...黄土,变得黑亮。
()
2.一条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
..了四季常绿的菜园。
()
3.父亲坚毅
..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
4.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
..的山坡上。
()
5.一场大雨后,地里露出了大块大块狰狞
..的岩石。
()
二、选择恰当解释,把番号填在括号里。
【分】A.使整体变成几部分或使联在一起的事物离开;B.分配;C.辨别;D.分支,部分;
E.计量单位。
1.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足有三四分.翻过的黄土地。
()
2.我把西瓜分.成两半,放在冰箱里冷藏。
()
3.爸爸不分.青红皂白骂了小亮一通。
()
4.王叔叔是工商分.局的局长。
()
5.姐姐被分.到人事科工作了。
()
三、改变词语的顺序,使句子意思不变。
1.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了。
2.父亲在坡地的边缘为新菜园砌了道矮墙。
四、父亲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另一扇窗子
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个大鼻子,因为这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学生嘲笑的对象。
因此他成天闷闷不乐,从不和同学打交道,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只是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旁看风景。
老师玛利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郁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看什么呢
我看见几个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小男孩满脸悲伤地回答着老师的问话
“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看看吧。
”玛利亚牵着小男孩的手到另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窗外是一片玫瑰花,开得艳丽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他笑了。
“孩子,你开错窗户了。
”玛利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知道么?在老师的心目中,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
”
“大家都笑我啊。
”小男孩委屈地说着。
“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
”
恰好学校要组织一台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符合小男孩。
在玛利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了,并获得了成功。
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
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
再后来他进入了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
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子,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选自华语网)
1.给第二、三自然段加上标点。
2.为什么玛利亚老师把小男孩领到另一扇窗户前,小男孩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3.对小男孩而言,“另一扇窗户”指的是什么?
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拓展运用]
当父亲辛辛苦苦新辟的菜地被一场暴雨冲毁,他的心情如何,“我”会怎样看待这件事,请你联系文章,发挥你的想像,为父子俩设计一段对话。
语文园地七
[尝试运用]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wãi bâi jiě shì rïng xǔ gù zhí huī zhāng ( ) ( ) ( ) ( ) ( )
dǎn dà wàng wãi shǎng xīn yuâ mù yì sī bù gǒu
( ) ( ) ( )
二、画去括号内错误的读音或汉字。
1.父亲望着饭桌上总也盛(chãng shâng)不满的菜碗,决定重(chïng zhîng)新开一块菜地。
2.在父亲的精心伺(sì cì)候下,原来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
3.他的行为令人难以(自置)信。
4.罗丹(径经)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shuǒ suǒ)。
5.伽俐略(竞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巩固运用]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两个写一句话。
坚韧()()持之以()()心()志
知()而()一()十()有()无()
聚()成()()进()退自()不()
()心()目()()而废坚定不()
二、修改病句。
1.秋天的九寨沟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2.我的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
3.小明穿上衣服和帽子出门了。
4.我的业余爱好是喜欢打乒乓球和集邮。
三、选择引号的正确用法,把番号填在括号里。
A.表示需要着重强调;B.表示特定的称谓;C.表示特殊含义。
1.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
2.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
3.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
4.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四、联系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我的理解是:
2.“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
”
我的理解是:
3.“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我的理解是: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盲孩终于上学了,可是家里的人都没有时间送他到校,于是他要强地决定自己走了。
那天,他起得很早,拎着竹竿出了门,心里念着路线:“出门向右拐,过马路……”他向右走去,忽然,竹竿触到了墙。
路呢?他着急起来。
怎么办呢?
他听到皮鞋声。
“叔叔,盲校怎么走?”求助的口吻。
“不知道。
”同情而又无可奈何。
他又听到高跟鞋的声音。
“(),盲校怎么走?”盲孩问,“你知道吗?”“盲校?没听说过。
”声音由近而远。
他又听到一阵细碎的脚步声。
“你知道盲校怎么走吗?”声音低得像对自己说。
可是,没有回答。
他只觉得竹竿的另一头被抬起来了,并且轻轻地向前()着,他不由自主地跟着走。
“你知道盲校吗?”盲孩兴奋了。
没人回答。
“你要送我去哪儿?”又是无言。
他()了,忙问:“你要带我去哪儿?”还是没有回音。
他突然想起盲孩子被骗的故事,下意识地用另一只手顺着竹竿摸了摸,竹竿的另一头低一些。
他想:
竹竿的另一头被放在地下了。
他愣了一下,耳边响起了铃声。
啊,到学校了。
他正想说声谢谢,细碎的脚步声远去了。
放学了,他的竹竿又被抬起来,还是轻轻地,另一头低一些。
还是一句也没回答他的问话。
就这样,他们走过清晨,走过();走过春天,走过()。
有一天,盲孩突然感到那个人的脚步声与平时的不一样,是那么的沉重,竹竿的另一头也高了许多,牵竿的力量也大了许多。
盲孩急了,大声说:“不,你不是,我要跟他!”
“他不会来了。
他到河里去救人……本来,他那么小,应该喊大人,……可他……他喊
不出声……”传来的是一个低沉的父亲的声音。
沉默良久,盲孩突然失声地痛哭起来。
他扔开竹竿,发疯似地跑着。
他要去寻找那位默默无言的带路人……(选自豆丁网)
1.给文章加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的()填上合适的词语。
3.仔细阅读上文,把盲孩的想法写在第5小节的横线上。
4.文中讲了哪几种脚步声,分别是谁发出来的?
[拓展运用]
成语“鹏程万里”出自于故事,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如:程门立雪、塞翁失马、闻鸡起舞、精卫填海等等。
请你选择一个源自故事的成语,用100字左右简单介绍它。
第八组故事长廊
[目标提示]
认真阅读课文,感受故事的魅力,体会做事、做人的道理,领略正义和智慧的无穷力量。
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复述、讲述故事,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29 寓言两则
[尝试运用]
一、标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差.不多(chà chā)虱.子(sī shī)无能为.力(wãi wâi)
骨髓.(suǐ shuǐ)敷.药(fū hū)百发百中.(zhōng zhîng)
二、照例子,换一换再组词。
例:痛(疼痛)通(通过)
蔡()()鹊()()睬()()肠()()剂()()绑()()[巩固运用]
一、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果然竟然仍然】
1.一只小小的虫子,在纪昌的眼里()大如车轮。
2.在飞卫的悉心指导下,纪昌()成了射箭能手。
3.无论扁鹊怎样劝说,蔡桓公()不肯相信自己有病。
二、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个句子合成一句。
1.纪昌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飞卫还觉得纪昌的眼力不行。
2.有人用针刺纪昌的眼皮。
纪昌的眼睛不会眨一下。
3.蔡桓公不听扁鹊的劝告。
蔡桓公还在背后说扁鹊的坏话。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纪昌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先,一是练,二是练。
这一切练好后,飞卫才教他和。
2.蔡桓公先是有病,接着发展到,后来发展到了,但他都拒绝。
最后,他的病发展到,扁鹊也觉得。
四、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纪昌学的是射箭,飞卫为什么要让他花那么长的时间来练习眼力呢?你从纪昌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2.从扁鹊第一次指出蔡桓公有病到蔡桓公病死,大概多长时间?我们应该从蔡桓公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九方皋相马
伯乐的相马技能闻名天下,到他年老的时候,秦国国君秦穆公很想知道将来谁能继承他的事业。
伯乐回答说:“普通的好马,它的特征明显,是可以从它的外表上、筋骨上看得出来的,但天下难得的千里马,看起来却与一般的好马没什么差别,谈不上明显的特征,不过它奔跑起来,又轻又快,从你眼前一闪而过,不一会儿就无影无踪,人们看不到飞扬的尘土,找不到它奔跑的蹄印儿。
我的孩子都是才能平庸的人,虽然我可以告诉他们好马的特征,但对千里马,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只能凭借相马的经验来判断,他们无法掌握。
但有一个叫九方皋的人,过去同我一起挑过菜,担过柴,他的相马技术很高,不在我之下,大王可召见他。
”秦穆公就召见了九方皋,让他去寻找千里马。
九方皋找了三个月,回来报告:“我为大王您找到了一匹千里马,眼下正在一个叫沙丘的地方。
”秦穆公问:“那匹马是什么样子呢?”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就派人去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
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召来,埋怨道:“你推荐的这个人不中用啊!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分不清,又怎能认出千里马?”
闻此,伯乐长叹,说:“没想到九方皋的相马技术竟然如此高超!比我强何止千万倍。
他看到的是马的精神和机能。
他相马时,眼里只看到了马的特征而不看重马的皮毛,注重它的内在本质,忽视它的表面现象;他只看那应该看到的东西,不去注意那不该注意的东西;只注意那应该审察揣摩的方面,抛弃了那不须审察揣摩的方面。
这正是他远远超过我的地方啊!”等到把那匹马从沙丘牵到秦穆公和伯乐面前时,大家一看,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千
里马。
(摘自《让孩子一生受益的寓言故事》)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平庸——()明显——()忽视——()抛弃——()
2.给下列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他的相马技术很高,不在我之下。
(2)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分不清,又怎能认出千里马?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从伯乐的描述中,你知道了千里马应具备哪些特征?
(2)九方皋的相马技术高超在何处?
[拓展运用]
想一想,蔡桓公临死前,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像,写一段话。
30 文成公主进藏
[尝试运用]
一、标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吐蕃.(bō fān)西藏.(cáng zàng)难.不住(nán nàn)
可恶.(â wù)绢.花(juān juàn )沼.泽地(zhāo zhǎo)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条条()一座座()一程程()
一片片()一匹匹()一段段()
[巩固运用]
一、根据拼音写字,组成词语。
【dài】 ( )花丝( ) ( )领爱( ) ( )表
【 mì】 ( )蜂 ( )令稀( ) ( )糖 ( )切
【 jì】 ( )艺 ( )术 ( )算药( ) ( )量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接见遇见拜见】
1.唐朝的皇帝()了吐蕃的使臣。
2.经过十来天,扁鹊又来()蔡桓公。
3.他没有想到会在那个地方()童年的伙伴。
【断定肯定决定】
1.唐朝的皇帝()试一试使臣的智慧。
2.使臣()戴鲜花的姑娘就是文成公主。
3.文成公主进藏的路上()经历了许多困难。
三、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文成公主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怎样克服的?
2.文成公主为西藏带去了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鲁班收徒
相传有三个年轻人跟鲁班学手艺,学什么呢?专学斧子功夫。
鲁班说:“功到自然成,你们先砍三个月吧。
”就给了些木料让他们砍。
砍了三个月,鲁班要考他们了。
他在木料上画了一道墨线,让每个人砍三斧子。
第一个人砍了三下,一下都没砍中;第二个人三斧子都砍过了线;第三个人只有一斧子砍到了墨线。
鲁班拿起斧子,很随便地砍了三下,每下都砍中了。
鲁班说:“练斧子首先要准,唯有准,才不会损坏木料。
”这三个人听了,又认认真真地练了三个月。
三个月后,他们都能砍准了,鲁班让他们各拿一段圆木,砍成一个木楞子,结果三个人分别砍了170斧、160斧和150斧,而鲁班只用了100下就砍成了。
鲁班说:“练斧子要省,看准木料软硬、茬口横顺,每一斧都不重复。
”这三个人又练了三个月,以为这回该差不多了。
鲁班让他们各砍一件东西,分别砍圆、砍方、砍平。
他们都砍好了,可是鲁班看了,却摇摇头说:“练斧还要细,砍木头要圆似月亮,方如钱眼,平如镜面。
”这三个人听了,下决心好好练,不知练了多长时间,终于能达到师傅要求的水平了。
这三个年轻人想:这一次师傅该没什么说的,一定让我们出师了。
他们三人兴冲冲地去找鲁班。
正碰上鲁班光着膀子练斧。
他们顺着门缝往里看,只见鲁班把斧子拿在手里,往房顶扔去,一下子把檩条上的木节子砍掉了,又一扔把楔子钉到了梁柱间,再一扔把顶柱上的卯打进了卯眼里。
三个徒弟一看,手艺竟然能练到这个境界,想都想不到。
于是,不敢去见师傅了,又悄悄回去苦练了。
(摘自《中国民间故事》)
1.照样子写词语。
认认真真(AABB式):、、。
兴冲冲(ABB式):、、。
圆似月亮(带比喻):、、。
2.填空。
鲁班认为练斧要,要,还要。
为了学这三项基本功,三个年轻人整整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