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文学思想在亨利·雷马克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 格式:pdf
- 大小:53.59 KB
- 文档页数:2
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一、关于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可比性的两种声音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并不是一种新出现的理论,但是这一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中还没有真正得到学理上的梳理与完善。
如由法国比较文学学者马利•伽列(又译卡雷)给出的法国学派比较有代表性和最明确具有权威性的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以及由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提出的美国学派最有概括性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可以说,上述两派关于比较文学的界定均不涉及跨越异质文明的内涵,法国学派关照的视野往往局限在欧洲各国之间,而美国学派虽进一步拓展了学科的范围,但其视域的投射依旧集中在西方文明的领域内。
因此,这样一种传统的西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其研究的触角仅仅局限在自身单一的文明圈内,并没有讨论跨文明的可比性问题。
不过,随着东方比较文学的繁荣发展,以及比较文学学科自身的演进,逐渐有西方学者意识到长期被西方文明掩盖或忽视的其他文明的存在,开始在比较文学领域内思考关于跨越异质文明的问题。
而纵观中外不同学者对于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可比性的思考,我们会发现有两种声音较为突出并富有代表性。
(一)不具备可比性20世纪90年代,著名的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出版了他颇具时代意义的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了极具争议的“文明冲突论”。
他在此书中曾这样讨论到:“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
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
⽐较⽂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1.⽐较⽂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了解)【选择】1)⼈民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2)⽂化交流的⽇益⼴泛和发展,是⽐较⽂学产⽣和发展的先决条件;3)⽐较⽂学是⽂学研究⾃⾝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2.“⽐较⽂学”的定义【选择】【简答】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卡雷:“⽐较⽂学是⽂学史的⼀⽀: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平⽅⾯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较⽂学的⽬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学相互间的关系”,⽽且规定只许研究两个国家⽂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超过两国即超出了⽐较⽂学的界限。
他为两国之间⽂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个“经过路线”:起点(作家、著作、思想)——放送者到达点(另⼀国的某⼀作家、某⼀作品或某⼀页、某⼀思想或某⼀情感)——接受者沟通⼆者的媒介(个⼈或集团,原⽂的翻译或模仿)——传递者美国学派——平⾏研究亨利·雷马克:“⽐较⽂学是超越⼀国围之外的⽂学研究,并且研究⽂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然科学、等等。
质⾔之,⽐较⽂学是⼀国⽂学与另⼀国⽂学或多国⽂学的⽐较,是⽂学与⼈类其它表现领域的⽐较。
”⽐较⽂学的性质是⽂学研究的⼀⽀,是⼀门独⽴的学科,⽽不单纯是⼀种研究⽅法“⽐较⽂学”中的所谓“⽐较”,并不是⼀般⽅法论意义上的⽐较,⽽是⼀种观念,⼀种强烈的⾃觉意识,⼀种研究⼯作中的基本⽴场,是指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学现象。
3. “四跨”⽐较⽂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跨⽂化和跨学科的各种⽂学关系【填空】4.三个⽂学关系【填空】【简答】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两个或⼏个民族的⽂学中,有些⽂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它们的相异和相同都有某种可⽐性,因⽽具有研究价值交叉关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阐发的关系5.⽐较⽂学的开放性【选择】【简答】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地位⾼低、价值⼤⼩的限制;它⽐传统的⽂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容。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比较文学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在最近几十年获得了迅猛发展,而“比较文学概论”也已经成为高校中文院系的必修课,成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
它和外国文学也就是东西方文学以及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学校文科的学生,本课的教学力求通过系统的学习,向学生全面介绍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介绍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学生应该在学习之后,能够初步运用有关理论并结合具体作品作出具有比较性眼光的学术研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世界范围内有联系的文学现象,并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
该课程的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闭卷考试。
题型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总计10分题型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4题,总计20分题型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总计30分题型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总计40分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6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
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
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
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三、知识点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中的“四跨”以及“各种文学关系”。
2、理解并掌握比较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3、重点掌握“比较文学”一词的产生,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国家的出现和提出者;掌握比较文学的定义以及相关的争论,要熟悉并掌握比较文学学科诞生以来对比较文学下的最有代表性的定义,如法国学派的著名定义及其提出者、亨利·雷马克的定义,韦斯坦因的定义和日尔蒙斯基的定义等,要熟悉他们定义的内容、出处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
1.什么是比较文学?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有何意义?<美> 亨利·雷马克(Henry Remark:“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这里的“比较”不限于一般方法论意义,而是一种建立在两重意义之上的观念:1、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在学理上不完全正确,因为国家是一个政治地域概念,跨国家并不等于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
从国家发展史来看,美国是一个由世界多国移民整合的新兴国家,由于特定的国家组成结构,在这方地域上,国家意识远远重于民族意识。
2、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这样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被称之为“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y)。
因此,在科际整合的理论视域下,追寻文学与艺术、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所交叉的共性,成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以语言——地域为界定标准的“民族文学”概念构成了挑战,而比较文学则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文化语境下。
民族文学带有其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的同质性和原生性。
比较文学则以其跨民族、跨文化的概念首次对各自为政的“孤立主义”的民族文学提出了异议。
“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
”全球化的多元语境再次使民族这种“想象的社区”和民族文学的构成边界成为问题,同时也给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因此,深入理解全球化造成的文化格局的演变,研究相应的文化策略,对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未来至关重要2.谈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之间的差异。
(1)“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伏尔泰:《论史诗》等著作中,首先提出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的意见。
中国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
莱辛《汉堡剧评》:不仅作了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方面的尝试,还探索了文学和艺术关系这类跨学科的问题。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和《论德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发源地在法国,1838年,维尔曼将其在巴黎大学的讲稿整理出版,在该书的序中,正式冠以“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克罗齐(1866-1952):“带着与比较文学公然为敌的独裁观念,在各种场合用种种不同的沉重打击来对付我们这门学科,并将它几乎打得个片甲不留。
”他的结论是:“看不出比较文学有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
”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的理论著作——波斯奈特教授写的《比较文学》出版了;1887年,使比较文学占有“一席之地”的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的《比较文学杂志》出版了;1897年,由贝茨编收二千条索引组成的第一部资料工具书《比较文学目录初稿》发表了。
1897年,法国的里昂大学正式聘任戴克斯特(1865-1900)为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使比较文学正式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门独立学科。
法国比较文学大师梵·第根出版的第一本有理论、有方法的学科理论专著《比较文学论》,是对克罗齐等人的非难与攻击,回击最有力的一部论著。
指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越了国界的“各国文学”,研究各国文学影响的“事实联系”。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开篇指出,比较文学的处境岌岌可危,其突出的标志就是“未能确定清晰的研究内容与专门的研究方法”。
开始了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比较文学的“危机”之争。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他在批评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的同时,提出了新的比较文学的性质与任务比较文学应该从国际的角度研究所有的文学,无论是有事实联系,还是没有事实联系,都应该将一切文学创作纳入到研究范畴当中。
⽐较⽂学教堂⼭会议:1958年9⽉,国际⽐较⽂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举⾏第⼆届年会,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较⽂学的危机》的书⾯发⾔,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较⽂学观点进⾏了批评,从⽽引起了国际上历时⼗余年的辩论,导致⽐较⽂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会议成为⽐较⽂学发展史的⼀个转折点。
平⾏研究平⾏贯通法:平⾏指的是没有事实关系的不同⽂学现象之间的类同互衬和对⽐的研究;贯通指将这些不同的⽂学现象打通贯穿起来,在它们之间建⽴逻辑上理论上的关系。
阐发研究:⽐较⽂学中的⼀种研究类型,最先由我国台湾学者提出,包括⽤外来的(本民族的)⽂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学作品和⽂学现象、不同民族⽂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学进⾏阐发、解释⽂学现象。
是⼀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视域融合:作者的原始视域与理解者的当下视域对话、融合,产⽣新的意义。
并且对话的不断进⾏会使融合持续,呈现出理解的开放性特征。
阐发研究⽅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1作品阐发:运⽤西⽅⽂学理论对中国⽂学现象、作品进⾏阐发,或者运⽤中国传统⽂学观念对西⽅⽂学现象、作品进⾏解读2理论阐发:不同⽂明之间⽂学理论的相互阐发3科际阐发:跨越⽂化界限借⽤其它学科理论来展开对⽂学作品或⽂学观念的阐发。
(单向)(4)综合阐发:将中、西以及⼀些学科加以打通,⼴泛征引古今中外的⽂学观点、哲学观点以及⽂学作品等,探讨某些共同规律。
接受研究接受屏幕:当作品与读者相接触,⾸先遭遇的就是读者的“接受屏幕”。
每⼀个读者都⽣活在⼀个纵的⽂化历史发展与横的⽂化接触⾯构成的坐标中,这⼀坐标构成了他独特的,由⽂化修养、知识⽔平、欣赏⽔平以及个⼈经历等所构成的“接受屏幕”,这⼀屏幕决定了作品在他⼼⽬中哪些可以被接受⽽发⽣共鸣,哪些可以激发他的想象⼒⽽加以再创造,哪些被排除在外。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第一讲什么是比较文学一.比较文学与既往文学史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对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的作品研究。
不是单纯地研究一个作家在本民族的情况,而是把眼光投放在世界中。
联系: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离不开文学史中的作品。
二.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1.跨越性跨越性即跨国界(族界)、语言、文化、学科。
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问题,是一切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如莎士比亚在英国的情况。
(墙内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经济、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一个国家内的文学)文学的民族特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总体文学:又译“一般文学”,原意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等,是诗学和美学的总称,实际上就是文学理论、文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不过他要求从多国的文学现象中来探讨一般规律,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凡是超过两国之间的二元关系的问题,即属于总体文学。
世界文学:指的是人类文学将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
各民族文学将成为人类的共有的精神财富,它们统一起来,构成一个伟大的绚丽多彩的综合体。
比较文学:研究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是国内与国外一种或两种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文学,是跨越国家间的文学。
如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情况。
2.可比性比较文学≠文学比较比附:支离破碎的比较,没有文学实质的比较,只是偶然性、非本义行的东西,而没有纳入文化本质、文化内涵的东西。
因此,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在比较时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做到汇通,避免比附。
可比性要遵循的原则:①被比较的对象必须是同类的或相似的;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即提出一定的标准,使不同类现象之间有个可比性。
3.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最根本的底线,离不开文学作品,以文学为根本。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文化研究能促进比较文学发展,但比较文学也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一)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
2.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国别文学是从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从学理与定义上来剖解,这两个不同的学科概念作为能指,它们所指称的文学现象——所指,作为学科身份的成立是由客体本身存在的时间与空间条件所定位的。
3.文学研究包含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两方面(1)研究主体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2)研究客体是指从事学术研究之学者所研究的对象。
4.比较文学的学科身份的成立是基于研究主体而定位的原因比较文学研究者作为研究主体,他们所面对的研究客体不是这种一元的、纯粹的民族文学(国别文学),而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之间或介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二元关系。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1.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或两种国别文学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
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二。
2.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关系”,客体这个概念是相对于比较文学研究主体这一概念成立的,是指称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关系。
3.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关系,涵盖三种不同的类型(1)材料事实关系。
材料事实关系是法国学派在影响研究的方法论上所倡导的。
(2)美学价值关系。
美学价值关系是美国学派在平行研究的方法论上所倡导的。
(3)学科交叉关系。
学科交叉关系在比较文学定义中的完整提出最早见于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
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被称之为科际整合。
4.对于初涉比较文学者需要把握的两个关键点(1)从这三种学理关系来正确地理解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界限与学科视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正是这三种学理关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把比较文学在学科性质上与民族文学研究、国别文学研究与世界文学研究等学科区分开来。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读后感读了雷马克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的论述后,真有点像在文学的大迷宫里突然拿到了一张靠谱的地图的感觉。
雷马克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等等。
这定义一出来,就感觉把比较文学的地盘给画得清清楚楚又超级广阔。
以前吧,总觉得文学研究就是闷头在自己国家的那堆经典名著里打转,最多也就是跟邻国的文学有点小交流。
但雷马克这个定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
就好比以前我只在自己的小花园里赏花,现在突然发现隔壁还有好多风格迥异的大花园,远处还有漫山遍野的花海可以探索。
而且啊,比较文学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国家的文学。
就好比照镜子,你只有和其他的文学比较了,才知道自己的文学到底独特在哪。
比如说中国诗歌的那种含蓄美,在跟西方诗歌直白热烈的风格对比下,就显得更加独特了。
我们就更能体会到“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种句子里藏着的东方韵味。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比较文学就像一个超级友好的使者。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的文化都在相互碰撞、交融。
比较文学能帮助我们消除文化隔阂,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理解。
就像一场文学的国际大派对,大家带着自己国家的文学宝藏来,然后互相分享、交流,最后发现原来文学的世界这么丰富多彩。
不过呢,雷马克这个定义和功用的阐述也有点像给我们这些想要探索比较文学的人出了个大难题。
因为这范围实在是太广了,就像面对一桌满汉全席,都不知道从哪下筷子好了。
但是呢,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嘛,就像一场刺激的冒险,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就会发现无尽的宝藏在等着我们。
雷马克的这个观点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我对文学理解的心田里,让我对比较文学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亨利·雷马克这个名字是一个文学史上较为著名的名字,很多人一提到亨利·雷马克这个名字就会想到他的一些著作,雷马克的著作对于后人的影响是很深的。
在上个世纪初期,亨利·雷马克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学界著名的名字,他的一生是较为悲惨的,但是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的文学上的著作,在思想上鼓励着人们。
雷马克由于出身于工人阶级的家庭,所以在小的时候就对于社会有着不一样的认识,在18岁的时候又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种经历为他后期写的著作《西线无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雷马克将在战争当中所发生的一些事件通过小说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除此之外雷马克还在很多的国外著名高校当中担任过讲课的任务,几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遍布国雷马克的痕迹。
雷马克总是以睿智、博学、聪慧来战胜一些困难,在很多所高校当中都是通过儒雅的演讲来征服观众,由此可见雷马克的一生富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他的经历和故事也是令人惊叹的。
下面笔者将会对于雷马克对于跨学科文学思想对于文学作品的体现进行细致的分析。
1雷马克初期生活经历中的整体性元素雷马克虽然出身在一个工人阶级的家庭当中,但是他所接受的教育却是非常高端的,早在1925年雷马克就已经在一所法国中学开始上学,在中学阶段雷马克就已经掌握了很多种语言,包括拉丁文、法语、希腊语,在中学阶段雷马克就已经对这些语种有了基本的掌握,并且接受了较为全面的人文主义教育,这些教育对于雷马克来说是能够拥有一生的丰富财富。
雷马克之所以能够有着如今的成就,与他在中学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因为中学阶段雷马克所学习的内容与美国大学所要学习的内容几乎一样,因为雷马克在法国的中学学校当中不仅仅学习到了理论上的知识,并且对于一些人文主义的理解与认识也有着一定的认识,这对于雷马克人生当中的内涵积累十分的重要。
雷马克在德国和法国都生活了一段时间,在法国接受了中学的教育之后,雷马克在进入美国之后就发现了自己曾经在法国所接受的教育是非常先进的,雷马克发现在法国中学它不仅仅学习到了理论上知识和人文主义思想,并且中学时代的同学构成也令雷马克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因为同学当中不仅仅有外交大使管家的孩子,也有一些犹太家族的孩子,这种复杂的环境,也造就了雷马克对于生活的认识。
2雷马克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2.1亨利·雷马克对于跨学科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亨利·雷马克对于跨学科文学作品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学问,在我国文学“复兴”的时代当中,我国的很多学术界人士对于雷马克的作品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可以从中研究雷马克文学著作的内容。
我国在二十世纪对于类似雷马克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很多,所以我国文学人士在研究的时候需要借鉴一些国外的著作或是相关理论来进行研究。
我国在这一阶段当中虽然有着一些文学艺术人才,例如鲁迅、陈寅格、王国维以及许地山等人,这些人都是对于文学有着一定的热情,但是在上个世纪当中,我国由于封建思想而导致对于这一批文学爱好者有着批判的禁区,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后期逐渐的有了“改革开放”,人们对于文学艺术敢于大胆的追求。
直到本世纪初期,我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区逐渐的兴起了对应雷马克文学的研究,其中文学家王润率先翻译了雷马克的著作,并在我国的台湾出版社出版,这样的做法令更多的人认识并且了解了雷马克的作品。
但是通过翻译发现,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除了中文系的学生之外,很少能够对于这种西洋文化认识并且充分的了解,西洋文化的发展收到了阻碍,当代大学生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并且认识西洋文化。
因为在雷马克的西洋文化当中不仅仅涉及到了他自身的经历,[作者简介]康磊(1978-),男,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现当代文学。
跨学科文学思想在亨利·雷马克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康磊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0[摘要]亨利·雷马克原本是一名德国的小说家,在二十世纪十分的著名,曾经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是亨利·雷马克在年轻的时候却有着很多悲惨的命运,雷马克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小山村家庭当中,贫穷的家庭令雷马克在18岁的时候就参军,在世界大战当中多次受伤。
种种的坎坷命运造成了雷马克对于生活有着不一样的领悟,雷马克在跨学科文学思想当中充分的研究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以及意义所在。
下面笔者将会对亨利·雷马克在文学作品当中的贡献以及早期经历中的整体性元素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亨利·雷马克对于文学的研究现状、研究研究特点以及研究展望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后对德国传统文学研究中的整体性元素进行论述以及一些文学性的实践研究进行阐述。
[关键词]亨利·雷马克;文学;跨学科思想97DOI:10.16412/ki.1001-8476.2016.03.049语文建设2016.1y ūw én ji àn sh è教学语言文学文化纵横学术·更多的涉及到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以及宗教。
所以由此可见要想了解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仅仅了解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一定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解。
2.2亨利·雷马克对于跨学科文学作品的研究特点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文学界对于雷马克的研究虽然有着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但是雷马克对于我国文学界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我国对于雷马克的论著起源也是较早的,从现如今的状况来看,存在着一些特征。
首先我国现如今对于雷马克的研究译本很多,我国很多的国内文学者对于雷马克的文学著作有所研究,但是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对于其中的政治背景以及宗教文化还是欠缺着了解,所以现如今我国的文学界已经加大了对于雷马克文学思想的研究和认识。
第二我国对于雷马克的研究更多是集中在比较文学思想方面,曾经有人说比较文学思想在狭义上来说就是将我国的文学与国外的一些文学相比较,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将文学与其他学科来进行比较,例如与社会科学或者是自然科学进行比较。
这两种比较文学的思想都是有着不同的内涵的。
除此之外,对于雷马克的比较文学我国还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认为这种文学是建立在个人民族与宗教信仰上的一种文学素养,也是跨学科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3亨利·雷马克对于跨学科文学作品的研究展望通过对雷马克科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雷马克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标签性,很多人认为雷马克所代表的文学作品就一定是对的,但是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雷马克的作品可以代表的是他对于社会以及政治和宗教信仰的一些看法,并不能够代表所有人对于文学的追求,人们喜爱他的作品,是因为雷马克可以将自身的亲身经历完整的叙述出来,让人们真切的感受到他的存在。
在未来的文学发展当中,笔者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将雷马克这一人物形象定位为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当中的一种文化,进而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雷马克。
除此之外在人们了解雷马克的作品时候,应该从正面的角度去审视和观察,不可以抱有片面的心理,现在很多人对于法国的文学有着批判和排斥的心理,在此,雷马克曾经明确的告诫过美国相关学术界认识,在审视作品的时候不可以将所有的都一同忽视,不要随便放弃,因为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当中必将有着不一样的文学。
3德国传统文学研究中的整体性元素雷马克在跨学科思想研究文学的同时为人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内容,雷马克在比较文学领域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和看法,并且雷马克在德国时期跨学科的研究甚至可以追溯到赫尔德,在此期间雷马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就是要想了解一部作品,首先就要对于该作品产地的民族以及宗教信仰和政治文化有所认识,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从本质上了解作品并且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
雷马克出身平凡,但是他对于生活有着不懈的精神,直到雷马克八十岁的时候他还曾经说过这一切的成功都要归功于中学时期的教育,那个阴差阳错的中学生活为雷马克后期的光辉奠定了基础。
雷马克自己对于比较文学的研究随着一战的发生而逐渐消退,在那一时期很多著名的文学家都相继移民,这种状况并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世事的变迁导致文化的转移,我们可以将这种文化的迁移理解为雷马克的文学思想在德国生根发芽,后期在美国开花结果。
4印第安大学对于雷马克文学的比较研究印第安纳大学是设立在美国最早的一所大学,其中对于比较文学有着很专业的研究,这所大学的创始人是赫斯特·弗兰茨,他的性格被很多人认为是奇特的,因为他对于生活总是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有学者曾经这样评价过他,当人们抬头仰望天空对天空当中的繁星欣赏的时候,他却在思考着一些不为人肉眼所能看到的星星,他对于生活和文学的理解经常是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这种性格造就了他对于跨学科比较文学的独特思想。
赫斯特·弗兰茨曾经开设过多门学科课程,为的就是更好的去研究比较文学,也是更多的为了翻译雷马克的著名文学作品。
结束语综上所述,笔者具体的介绍了有关亨利·雷马克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一些社会现象。
亨利·雷马克在生活当中有着很多不同寻常的命运,这也为后期他的作品灵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笔者认为雷马克的文学当中蕴含着一个世纪当中社会上的文化以及宗教的信仰,我们在欣赏和分析其作品的时候应该去对其社会背景以及政治文化有所了解,这样才会对于翻译和理解雷马克的比较文学有所帮助,也会让更多的人们可以认识在雷马克那个世纪当中的文学著作思想。
[参考文献][1]孙景娆.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与发展(1978—2008)—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及国际学术研究会上的学术总结报告[J].中国比较文学,2013(01):12-14.[2]雷马克,孙景娆.关于比较文学理论问题的通信[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8-59.[3]查明建.当代美国比较文学的反思[J].中国比较文学,2008(3):13.[4]姚连兵.从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四份报告看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以亨利·雷马克的比较文学定义为参照[J].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63-67.[5]姚连兵.国内亨利·雷马克研究30年述评[J].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14(9).[6]张文迪.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跨学科思想探究[J].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7).[7]刘文斌.试论亨利·雷马克的比较文学学科性质观[J].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8).(收稿日期:2015-05-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