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发布时间:2023-06-15T09:05:19.795Z 来源:《科技潮》2023年10期作者:郑红[导读] 宝应县曹甸镇地处里下河地带,地势平坦,肥力中上团粒结构良好,有利于小麦种植。
通过多年的总结,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易发长发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赤霉病及纹枯病。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镇农业农村局江苏扬州 225808宝应县曹甸镇地处里下河地带,地势平坦,肥力中上团粒结构良好,有利于小麦种植。
通过多年的总结,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易发长发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赤霉病及纹枯病。
一、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病原物:有性态为布氏白粉菌 Blumeria graminis(DC.)Speer.,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Oidium monilioides Nees,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
该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小麦主要产区,以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河南等地发生最为普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
小麦受害后,可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降低,千粒重下降。
一般可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的达50%以上。
[症状特征]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阿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病斑可连片,导致叶片变黄和枯死。
[发生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度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
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病害。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一、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特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特点。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和茎秆上出现白色粉状物。
这些粉状物是真菌菌丝和孢子,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导致小麦叶片变黄、叶片早衰,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二、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可以选择抗病力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研究表明,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些抗病品种通过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较强的抗白粉病能力,能够在感病的环境中抵御白粉病的侵害,减少病菌数量的繁殖,从而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加强田间管理除了选择抗病品种外,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注意合理的密植和适时的排水,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其次,要定期清除病叶和杂草,及时处理病残体,防止病菌在田间的传播。
此外,还可以采取轮作和间断种植等措施,避免连作对小麦白粉病的滋生和传播。
四、合理施肥和用药合理施肥和用药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施肥方面,应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病菌数量的增加。
在用药方面,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但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按照正确的剂量和频率进行施药,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五、定期监测和防治定期监测是及时掌握病情和采取防治措施的重要手段。
在小麦生长期间,定期检查小麦叶片和茎秆是否出现白粉状物,及时做好记录和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以通过喷洒杀菌剂、增加光照和通风等方式来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提高小麦防病能力。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白粉病是传染和流行性病害,发病初期在病症主要集中在中下部,病症严重的已到旗叶和穗上,下部叶片已干枯,上部叶片被病菌覆盖,一扒白粉乱飞,严重损坏叶片制造养分功能。
白粉病的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出现白色霉斑,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多于上部叶片。
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下面来分析一下白粉病的原因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田间的温度以及湿度都有很大关系。
首先,春季温度回暖,当温度达到20度左右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就会增加,其次,春季降水量也不少,当遇到了连续的阴雨天气,田间的湿度就会增加,就会加大白粉病发生的概率,所以在4、5月份应格外注意田间温度湿度的变化。
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1、选择抗病品种。
2、做好田间的管理措施,提高小麦的抗病性,肥料供应一定要到位,底肥、追肥不可少,出现干旱时及时灌溉,另外,在前期如果有旺长情况也要及时进行控旺处理。
3、发现白粉病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理,常用药剂有:烯唑醇、氟环唑、三唑酮、吡唑醚菌酯等单剂,也可使用戊唑·嘧菌酯/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己唑·多菌灵/苯甲·丙环唑等复配药剂。
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氟环唑、苯甲·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均有较好防效,而且持效期长达15天以上。
小麦生长中后期白粉病、锈病和纹枯病常混发,同时防治这3种病害可以优先选用唑类杀菌剂。
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用药量不能过大。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前要注意天气变化,避免使用后有强降温天气,以免对小麦生长造成过度抑制。
由于三唑酮在生产上应用多年,小麦白粉病病菌和锈病病菌对该药的抗药性不断上升,导致防效下降。
该药与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等唑类杀菌剂存在交互抗性,在白粉病病菌和锈病病菌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地区,用其他唑类杀菌剂防治效果往往也不好,可换用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等药。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的生长和
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病害监测、病害防治和病害治理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监测。
1. 及时巡田观测,发现病害早期症状。
小麦白粉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
粉末状斑点,应及时进行观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定期检查病情发展情况。
定期检查小麦田地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了解病害
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病害防治。
1.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减轻病害对植株的危害。
2.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
保持小麦田地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
的滋生环境,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种植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
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三、病害治理。
1. 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减少病原菌传播。
发现病害部位,应及时清除,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避免病害的扩散。
2.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在小麦白粉病大面积发生时,可以使用化学药
剂进行喷洒防治,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发展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措施,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引言: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小麦白粉病常常给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我们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助你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和减轻小麦白粉病侵害的首要措施。
通过培育和引种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可以大大降低病害的风险,并提高产量。
因此,农民应该积极咨询专业人士,选取适合本地气候和生态条件的抗病小麦品种。
2. 科学肥料管理合理的施肥是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量施肥会导致小麦株体肥强,生长旺盛,容易受到病害的侵害。
因此,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生长阶段的需要,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高小麦的抵抗力。
3. 疏苗、整枝及早疏苗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及时疏除过密的苗子,有利于提高空气流通,减少病菌的传播机会,避免病害的蔓延。
同时,要及时进行整枝修剪,保持小麦植株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病菌滋生。
4.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措施对防治小麦白粉病也有重要作用。
过度灌溉会造成土壤湿润,增加病害的传播风险。
相反,干旱条件下,小麦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会降低。
因此,应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5. 病害监测和早期防治及早发现小麦白粉病的侵害是防治的关键。
农民应定期检查小麦植株的叶片和茎秆,注意观察并记录病害的症状。
一旦发现病变状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如局部剪除受感染的植株部分,及时喷洒防治药剂等。
6. 合理农田管理合理的农田管理是综合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
这包括了健康的土壤管理、杂草的及时清除、土地轮作等。
保持农田的健康环境,有助于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从而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率。
总结: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是保障小麦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选择抗病品种、科学肥料管理、及早疏苗整枝、合理灌溉、病害监测和合理农田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产生的原因及症状
要问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产生的原因及症状,据悉可以使用杂环类包括如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三唑类包括三唑酮、己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包括嘧菌酯、醚菌酯等,其中己唑醇、戊唑醇、氟环唑等预防成效良好,但医治成效不稳固,杂环类乙嘧酚和乙嘧酚磺酸酯的防治成效好,但是极易产生抗性。
一、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
市场上适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药剂有杂环类包括如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三唑类包括三唑酮、己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包括嘧菌酯、醚菌酯等,杂环类乙嘧酚和乙嘧酚磺酸酯具有很好的防治成效,但是产生抗性很快,己唑醇、戊唑醇、氟环唑等具有良好的预防成效,但是医治的成效不稳固。
二、产生的原因及症状
1、原因:分为气候原因和管理原因,气候原因是产生在气温15-20℃、相对湿度70%极可能产生,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容易产生,而多雨地区当年雨少反而会着落产生率。
2、症状:一样危害的是叶片,严重时也会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叶片背部的病斑呈白色粉状霉层,在严重时会覆盖叶片大部或全部,且霉层的厚度可以到达2毫米,到了后期逐渐变为灰色,且上面有黑色小颗粒,而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容易倒伏,且会产生不抽穗现象。
农 技 推 广2021年第4期新农民浅谈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郭艳玉(武强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武强 053300)摘要: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小麦白粉菌。
这种病害是制约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其中小麦白粉菌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超快的毒性变异,另一个特点就是生理小种多,这就会使小麦品种的抗性丧失,从而使大面积推广受到阻碍。
要想从根源防止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就要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详尽的分析,在原因明了之后,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防、治理,希望可以为以后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一些参考经验。
关键字: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防治错略作为农业大国,拥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还有辽阔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大约百分之七。
小麦作为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研究小麦病害的发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小麦产量,提高质量。
1 小麦白粉病产生的原因小麦白粉病是一种气传性的病害,其流行多发生在海拔或者纬度较高的地区,其发生传播的原理是:在病菌源的数量达到一定量时,在气流的推动下进行扩散、传播,严重时可蔓延到全国各地。
当然,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是气候以及小麦品种的抗病性。
换言之,增加小麦水肥的用量,以及品种抗源呈现单一化,都会导致白粉病的传播流行,同时另一个重要因素—气候也不能忽视。
比如说,在秋冬或者早春的季节,气温相对较高并且雨量充沛,则会容易产生秋苗发病,病菌过冬以及早春病害的发生发展,对小麦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加重病害的流行程度。
1.1 气温因素方面当前,从病害之气温方面分析,春季气温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个方面是关于始发期早晚的问题。
春天气温回升快,发病相对比较早;第二方面是春季对潜育期时间的长短,以及病情发展的速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气温回升比较快,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病菌的潜育期,对病情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三方面是关于病害终止期的影响。
防治小麦白粉病注意事项引言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保障小麦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益,农业生产者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注意事项。
本文将从病害的特点、防治方法、预防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小麦白粉病的特点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它主要在小麦生长期间发生,病害的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结粉,随后逐渐扩展并侵袭茎、穗等部位。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天气条件、土壤状况、病原菌数量等。
在高湿、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小麦白粉病易于爆发。
防治方法1. 良好的栽培管理一个健康的小麦生长环境是预防小麦白粉病的关键。
农业生产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调整适宜的密植度,保持植株间的通风。
- 适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 注意合理施肥,避免氮肥过量,以免促进病害的发生。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是一种重要的防治策略。
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能够有效抵抗病原菌的侵染,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业生产者应该选择经过育种改良的抗病小麦品种,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种植。
3.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当小麦白粉病发生后,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合理使用化学药剂来进行防治。
使用药剂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 根据药剂的使用说明书,按照推荐的浓度和施用时间进行喷洒。
- 注意根据病害的程度和发展情况,确定合适的药剂数量和频次。
- 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避免病原菌对药剂产生抗性。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
农业生产者可以利用一些天敌和拮抗菌来抑制白粉病的发生。
例如,灰蝇和瓜蝇等昆虫可以吃掉白粉菌,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此外,一些益生菌和拮抗菌也可以通过喷施的方式来减轻病害的发生。
预防措施除了以上防治方法外,农业生产者还应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1. 保持田间的通风良好。
及时修剪、除去杂草和遮荫物,以减少高湿环境的形成。
许昌市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侵染小麦引起的一种病害,其主要症状是在小麦叶片、茎、穗等部位产生白色粉状物。
许昌市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也是小麦白粉病的高发区域。
以下将介绍许昌市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流行原因1. 气候条件许昌市夏季雨量丰富,气温较高,为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此外,高温干旱的天气也会导致小麦生长发育不良,从而增加小麦白粉病的感染风险。
2. 土壤条件许昌市大部分土壤为黄土,硬度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不利于小麦生长,增加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3. 种植方式许昌市大多数地区采取稻麦轮作的方式种植小麦,由于稻田里存在大量的白粉菌孢子,容易引发小麦白粉病的传播。
4. 缺乏科学管理部分农民对小麦病害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管理意识,如不及时清理田间杂草、不及时施肥病害等,均会加剧小麦白粉病的流行。
二、防治措施1. 清理田间杂草田间杂草是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来源,因此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传播。
2. 施肥给小麦适量施肥,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抗病能力,从而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率。
3. 种植防病小麦品种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小麦品种,可以减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4. 喷洒药剂小麦白粉病可以通过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比如,可使用三唑酮等杀菌剂进行喷洒。
5. 加强病虫害监测加强田间病虫害监测,及时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情况,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总之,许昌市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主要跟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种植方式、以及农民缺乏科学管理意识等有关。
为减少小麦白粉病的危害,有必要采取上述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防治时间小麦白粉病怎么防治白粉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时间如何掌握,以及白粉病怎么防治吧!
一、小麦白粉病防治时间
小麦白粉病的流行主要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有关。
小麦白粉病可以发生的温度范围为0~25℃ ,最适温度为15~20℃,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上病害发生受到抑制。
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时易流行危害。
小麦播种过早、群体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二、小麦白粉病的危害症状
白粉病发生在叶、嫩茎、花柄及花蕾、花瓣等部位,初期为黄绿色不规则小斑,边缘不明显。
随后病斑不断扩大,表面生出白粉斑,最后该处长出无数黑点。
染病部位变成灰色,连片覆盖其表面,边缘不清晰,呈污白色或淡灰白色。
受害严重时叶片皱缩变小,嫩梢扭曲畸形。
三、小麦白粉病怎么防治
1、小麦越冬期的白粉病防治
用波美3至5度的石硫合剂稀释液喷或涂枝干。
注意,瓜叶菊等易受药害的花卉不能施用。
地面喷硫磺粉,一般每70平方米使用25克至30克,消灭越冬菌源。
2、小麦生长期的白粉病防治
在发病前可喷保护剂,发病后宜喷内吸剂,根据发病症状,气候情况及农药的特性,间隔5至20天施药一次,连施2至5次。
一种内吸剂只能施1至2次。
要经常更换农药种类,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3、小麦病害盛发期的防治
可喷15%粉锈宁1000倍液、2%抗霉菌素水剂200倍液、10%多抗霉素1000至1500倍液;也可用白酒(酒精含量35%)1000倍液,每3至6天喷一次,连续喷3至6次,冲洗叶片到无白粉为止。
许昌市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病原体为白粉菌。
这种病害会给小麦产量和质量带来很大损失,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流行原因小麦白粉病在适宜温度(20~25℃)、湿度(80%左右)的条件下比较容易发生。
一般来说,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气象因素:小麦白粉病在高温高湿的季节更容易发生。
当气温较高时,白粉菌生长繁殖的速度会更快,因此需要格外注意。
2、病原菌来源:白粉菌可以通过空气、种子、土壤、工具等途径传播。
因此,将工具和种子进行消毒是预防白粉菌传播的关键。
3、土壤含水量:湿润的土壤有利于白粉菌的生长,因此需要注意保持土壤通风干燥,避免小麦栽培区域过于潮湿。
二、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白粉病的品种是预防白粉病的关键。
国家农业部推荐的小麦抗性强的品种有:苑麦87、长优92、株农5和华麦3号等。
2、合理施肥: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各种营养元素,为小麦提供合理的养分是预防小麦白粉病的保障。
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和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3、病株清除:发现白粉病病株时要及时清除,防止病罹及相邻健康植株。
4、定期喷药:可用浓硫酸钠、鲜明或者五妹可湿性粉剂等农药进行喷洒,每次喷药要均匀覆盖所有植株,并选择晴天进行,以提高喷药效果。
5、合理管理土壤:保持土壤通风径流、降低土壤水分含量、松土松土等操作都有助于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总之,预防小麦白粉病的关键是多措并举,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提高小麦抗病性是关键。
小麦地白粉病发生的真相及其防止手段
一发生原因: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白粉病菌属专性寄生菌,必须寄生活的组织上才能生长发育。
其分生孢子寄生到小麦叶片叶鞘上,形成白色絮状斑点,与小麦争夺养分和水分,使小麦的抗性降低,并影响光合作用,一般可减产10%左右,重者20-30%。
发病条件: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
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
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
二防治方法:
1、15%的三唑酮每亩100克加水50公斤喷雾。
2、12.5%禾果利每亩30-40克加水50公斤喷雾。
zhi wu baohu吴业林(临港经济开发区壮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临沂276615)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摘要:随着麦田水肥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户为了增加小麦产量,逐渐加大高产田群体密度,虽然带来了产量的显著提升,但是也为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创设了条件。
白粉病菌寄生在小麦后会增加植株的呼吸作用及蒸腾强度,降低其光合作用的效率,最终导致小麦叶子早枯、成穗率及千粒重均有所下降,发病严重的地块甚至会减产一半以上。
因此,分析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技术措施,对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原因;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DOI 编号:10.14025/ki.jlny.2017.13.0361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小麦白粉病是由禾布氏白粉菌感染导致的真菌性疾病,随着矮秆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栽培群体密度不断增加,田间郁热的生长条件为白粉病的发病提供了有利环境。
白粉病在小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以为害叶片为主,严重时叶鞘、茎秆、穗部均会受到侵染。
发病初期病部可见黄色小点,随着病情加重病点逐渐发展为病斑,呈椭圆形或圆形,表面有一层白粉状霉层,发展至中期呈白灰色,后期呈浅褐色,并产生闭囊壳。
病情较轻时霉斑呈分散分布,随着病情加重霉斑也逐渐扩大成片,最终覆盖全叶;病斑下部及周围组织褪绿,病叶发黄、早枯,如发病累及茎及叶鞘,则会导致植株整株倒伏;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有显著下降,最终影响小麦产量。
2白粉病发病原因分析2.1品种抗性低白粉病的变异能力较强,且变异过程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变异迅速,一些小麦品种虽然最初抗性较强,但随着白粉病的不断变异及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小麦品种的抗性会逐渐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最终导致白粉病发病。
2.2栽培条件不利小麦栽培管理中,肥水管理不当会增加白粉病的发病机率。
例如地块氮肥过剩会导致小麦植株生长过盛,群体过大但组织幼嫩,为白粉病发生、发展提供机会。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一、合理田间管理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风险。
2. 合理轮作: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小麦连作,有助于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扩散。
3. 清除病残体:在小麦收割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源头,防止病害的越冬和传播。
4. 调整种植密度:适当调整小麦的种植密度,保持植株之间的通风和日照,减少病害的发生。
二、科学施肥1.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平衡,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 适量追肥: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生长需要进行适量追肥,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小麦的抵抗力。
三、及时发现和防治病害1. 定期巡视田间:定期巡视小麦田,观察小麦植株的生长情况和病害发生情况,及时发现病害初期症状。
2. 及时防治病害:一旦发现白粉病病斑,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常用的防治方法包括喷洒药剂、剪除病叶、清除病残体等。
四、合理使用药剂1. 选择合适的药剂:根据白粉病的发生程度和小麦的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2. 注意药剂的使用剂量和频次:严格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药剂的使用,避免过量使用或频繁使用药剂,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五、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1. 建立病害监测系统:建立小麦白粉病的监测系统,定期监测病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变化,及时发出预警。
2. 积极防控:根据病害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减少病害的危害程度和范围。
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1. 加强病害研究:加大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特性、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推广科学防治技术:将科学防治技术推广到农民中,加强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合理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及时发现和防治病害、合理使用药剂、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等方面。
小麦白粉病是怎样发生的?
小麦白粉病是怎样发生的?小麦白粉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
病菌以菌丝状态在自生麦苗上越夏,到秋季产生分生孢子侵染秋苗。
如果夏季干燥,也有可能以闭囊壳方式越夏,秋播前后,大气湿度较高时,闭囊壳吸水后,释放出子囊孢子侵染秋苗。
秋苗发病后,病菌以休眠菌丝体在麦苗下部叶上越冬。
小麦返青后,越冬菌产生分生孢子,成为春季初侵染的菌源。
在小麦生长季节,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的重复侵染,就可能迅速流行。
小麦白粉病发生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1)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菌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范围很。
在相对湿度0~100%之间以及温度。
一18℃之间,分生孢子均能萌发。
分生孢子萌发不需要水滴,在水滴中反而萌发不良。
菌丝体能接近冰点的低温和40℃高温的范围内发育。
一般在低温、阴湿或干旱条件下,发病都会严重。
(2)栽培管理:品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小麦种植密度过大,麦行间通风不良,氮、磷、钾比例失调以及氮肥量过大的,植株生长过于嫩绿,植株抗病力降低,因此发病严重。
- 1 -。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摘要简述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分析了襄樊地区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综合措施。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发生症状;流行成因;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21.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174-01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
一般发病后减产10% ~20%,严重发病后减产40%~60%。
1发病症状
白粉病在小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1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并产生许多小黑点(闭囊壳)。
霉斑最初分散,后联合成大斑,覆盖全叶,病斑下面及周围组织褪绿,病叶易发黄早枯,茎和叶鞘被害后,植株易倒伏。
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上病斑多于上部叶片。
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为害颖壳和麦芒,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
2发病原因
2.1温、湿度条件适宜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
该病菌在0~25℃均可发生,15~20℃为发病最适温度。
襄樊市2007年10月至
2008年5月平均气温为17.2℃,适宜病菌萌发;3~4月正处在小麦拔节、抽穗期,农民一般会加大肥水管理,增大了田间湿度,为病菌滋生提供了温度、湿度条件。
2.2耕作方式不当
主要是播期不当,播量过大。
进入10月以来,襄樊市气温比历年同期值偏高1~2℃,而农民多根据经验,秋收结束后立即播种,播种时气温偏高导致小麦旺长现象严重,严重地块甚至在年前出现了拔节现象。
调查发现,襄樊市小麦播量大多数为150~225kg/hm2。
播量大直接导致田间小麦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气性差,形成了病菌滋生蔓延的温床。
另外,襄樊市的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收割,留茬较高,多数病叶、病秆留在田内,加上连年种植,造成田间病菌大量积累,成为翌年的病源。
2.3病害防治不到位
一是重视不够,防治不及时。
由于往年该病发生较轻,一般为零星发生,农民不进行防治,等到病菌侵染到上部叶片时才开始防治。
而白粉病菌传播侵染速度快,当病害大面积发生时已错过了有效的防治时期。
二是喷药不到位。
白粉病发病时多从下部发生,然后向中部蔓延,由于小麦群体过大,药液很难喷透,防治效果较差。
2.4品种抗性降低
同一地区长期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使品种抗性降低,即出现新的生理小种,致病性增强,使原较抗病的品种也易感病,从而造成病
害的大发生。
3综合防治
3.1种植抗病品种
小麦白粉病菌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同时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
显著差异,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丰产良种,如郑麦9023、鄂麦19等,适当搭配其他品种。
3.2药剂防治
目前许多生产品种都不抗白粉病,可采用药剂防治。
应加强前期防治,对发病中心和中心病团要及时喷药防治,初春要全面检查,继续防治,争取在3月气温全面回升前消灭菌源,控制病害继续扩散。
药剂防治首选为特效药粉锈灵,15%粉锈灵750~900g/hm2或25%粉锈灵525g/hm2对水750~1 125kg喷雾或对水75.0~112.5kg低量喷雾,效果很好,施用粉锈灵以孕穗至破口期施药较好,施1次即可,对于特别严重的病田增加施药次数。
也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
3.3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秋苗发病重的地区适当晚播,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
二是拌种。
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按种子重量的0.2%施用15%粉锈宁。
也可用烯唑醇按种子量的0.2%进行拌种,可防治小麦苗期白粉病、锈病和根部病害。
三是合理施肥。
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
四是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
应根据墒情进行冬灌,减少春灌次数,降低发病高峰期的田间湿度。
但发生干旱时,也应及时灌水。
4参考文献
[1] 刘丽君,司乃国.小麦白粉病化学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j].农药,2002,41(4):15-16.
[2] 张志芳,路海燕,陷春萍.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j].山西农业,2003(8):39.
[3] 董自庭,陈光华,王刚云,等.商洛市小麦白粉病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3(2):66-67.
[4] 张丽霞,潘兹亮,吕玉虎,等.豫南地区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6(10):72.
[5] 高德荣,陆成彬,吴宏亚,等.抗白粉病小麦育种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5):603-604.
[6] 李伯宁,周益林,段霞瑜,等.小麦白粉病与温度的定量关系研究[j].植物保护,2008,34(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