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迭前反演技术_印兴耀
- 格式:ppt
- 大小:3.83 MB
- 文档页数:50
叠前地震反演方法综述
黄新平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09(000)014
【摘要】根据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调研,总结了叠前地震的各种方法,认为叠前地震反演方法是将从叠前地震资料得到一些定量的参数,用来描述地下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等的一项新技术。
叠前地震反演的目标是获得岩石的密度、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叠前反演的方法可分为两类:基于波动方程的反演、根据Zoeppritz方程进行反演,并根据它们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论述。
【总页数】2页(P49-50)
【作者】黄新平
【作者单位】中石化胜利油田测井公司,山东东营2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43
【相关文献】
1.《基于信噪比分析的叠前叠后地震储层反演方法研究》国内领先 [J], 丁建荣
2.基于稀疏表示的增维叠前地震反演方法 [J], 杨森; 吴国忱; 张明振; 杜泽源; 单俊臻; 梁展源
3.混合概率模型驱动的叠前地震反演方法 [J], 李坤;印兴耀
4.基于叠前地震道集的流体因子同步反演方法 [J], 刘厚裕;白俊雨
5.基于统计特征参数的叠前地震随机反演方法研究 [J], 王保丽;蔺营;张广智;印兴耀;赵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节 叠前流体检测技术近几年,随着地震采集处理技术的进步,尤其叠前偏移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得到来自地下真实反射点的叠前道集(CRP 道集),为叠前烃类检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资料基础。
目前基于叠前道集的直接烃类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岩石物理建模的基础上进行叠前道集AVO 响应特征分析;一种是利用多个限角叠加数据体进行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利用纵横波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拉梅系数等敏感属性反映含油气性。
一. AVO 分析技术1、 AVO 理论简介AVO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早先也称为Amplitude Versus Offset ,译为振幅随炮检距变化。
由此而衍生的有振幅随入射角变化AVO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Angle ),振幅随方位角变化AVA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Azimuth ),振幅随炮检距和方位角变化AVOA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and Azimuth )等。
AVO 作为一种含气砂岩的异常地球物理现象,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Ostrander 发现。
这一现象表现为:当储层砂岩含气后,地震反射振幅随炮检距会发生明显的加大(基于SEG 标准极性)。
因为AVO 现象与含气砂岩的对应关系,从而引起勘探地球物理界广泛的重视。
后续的研究表明:这种异常现象并非一种特殊的形式,而是遵循Zoepprittz 早先所提出的地震反射波动力学方程式,从而对AVO 现象的解释有了完整的理论基础。
针对AVO 现象继而出现的AVO 技术是继亮点之后又一项利用振幅信息研究岩性、检测油气的技术手段。
AVO 技术具有以下特点:A 、直接利用CDP 道集资料进行分析,这就充分利用的多次覆盖得到的丰富的原始信息;B 、利用振幅随炮检距(入射角)的变化的特点,即利用整条曲线的特点。
叠前地震资料品质评价方法研究随着岩性圈闭勘探的发展,地震反演技术受到广泛注。
勘探不断提高,隐蔽油气藏比例也越来越大,储层描述难度也大,尤其是岩性、物性、含油气性描述难度大。
叠后反演可以得到波阻抗体,而叠前反演可以得到多个属性结果,叠前反演的优势很显。
叠前储层预测需要对CRP道集进行角道集转换,资料完备性又因埋深不同而变化。
在CRP道集上,埋深越小覆盖次数越小。
地震资料作为基础,其宏观性和客观性不可取代,其品质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需要有一种方法对道集资料进行评价。
标签:岩性圈闭;反演;道集0.前言随着岩性圈闭勘探的发展,地震反演技术受到广泛关注。
勘探不断提高,隐蔽油气藏比例也越来越大,储层描述难度也变大,尤其是岩性、物性、含油氣性描述难大。
叠前道集资料与测井资料(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密度)叠前反演可以得到多个属性结果,如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密度、vp/vs、泊松比等。
叠前反演的优势很明显。
1.叠前地震资料评价因素地震资料是属性反演的重要基础,其品质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起决定性作用。
本次研究是结合采集处理的全过程,以原始采集观测系统及单炮品质为基础,结合道集数据的品质分析,统计不同工区采集参数、处理成果品质及叠前地震道集品质,分析不同因素(如覆盖次数、偏移距、信噪比、频宽等)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程度,总结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因子,计算不同工区叠前资料品质。
2.叠前地震资料评价方法研究2.1三维地震资料评价地震勘探技术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中最主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工程技术手段,是一项涉及面广而又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采集是基础,采集方案设计、施工质控影响原始单炮品质。
处理是关键,信噪比、分辨率、成像是处理品质的主要因素。
解释是目标,构造解释、参数提取、地质解释是地震资料最终应用。
三维成果评价主要从采集、处理和成果三项综合考虑,最终形成一项指标。
采集得到的原始地震单炮是地震资料处理的基础,决定着处理效果的质量,分析决定原始地震资料分析的因素包括炮道密度、面元网格、横纵比、最大偏移距/最大目的层埋深、单炮主频(Hz)、单炮有效频宽(Hz)、单炮信噪比得分。
地震反演方法及其局限性近年来,人们对地震反演技术的兴趣在不断增长。
在许多情况下,反演提高了常规地震分辨率,并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储层参数的研究条件,它能获得优化的数据体,提高对资源的评价能力,更好地为油田开发研究勾绘出可开采区,提出有利的井位建议。
1.输入数据的准备处理反演数据的输入可以是叠前或叠后数据,所有输入数据要尽量干净和清晰,如果目的是要作定量解释,则振幅畸变一定要小,一定要保持真振幅特征。
消除振幅畸变的所有校正处理,包括振幅谱白噪化、增益的应用、振幅平衡、速度滤波、拉冬变换和τ-P处理,都必须谨慎小心。
对于多次波,反演前要设法去除,但为了避免不必要损失一次波,正确的折中办法是去多次波处理在反射率剖面上进行,并且最好作叠前和叠后相结合的试验。
2.子波提取子波提取包括地震与井联结和零相位化与相位旋转角两项处理。
地震联井是地震解释的关键一步,因为在地震反演流程中,要对井位处的合成记录和地震记录进行比较和标定。
合成记录是通过将标定的声波曲线转换为速度曲线,再结合密度曲线计算反射率,并将它与地震子波褶积产生。
子波是通过把井位处的合成记录与地震记录互相关,用滤波器将反射率记录转换为地震记录获取。
零相位化和相位旋转角处理是因为地震处理中的许多步骤都假定数据是零相位的,相位旋转优化了井位处的合成记录与地震道间拟合,通过设计相位旋转角,达到子波形状零相位。
3.确定性反演在确定性反演中,简单的地震记录集成法是假设密度为常数2,现在已不太使用了;色彩反演是假设地震数据体是零相位,此方法虽快,但不精确;稀疏脉冲反演假设地下是薄层的,它通过选择复合子波避开零相位的要求,其结果是一种近似;基于模型的反演,即使井控有限,地震数据质量不太好,也可获得满意的结果,而且还可用自动化技术直接从地震获得子波,甚至非零相位子波也可用于此法,目前用得较多。
4.概率统计反演用地质统计法建立地下储集层模型,对建立的模型总体或局部进行模拟,所有模型都依靠井数据。
模型约束基追踪反演方法印兴耀;刘晓晶;吴国忱;宗兆云【摘要】基于反射系数奇偶分解的基追踪反演方法,补充了地震资料中所缺失的低频与高频信息,较好地提高了反演结果对地层的分辨能力.但仅仅使用稀疏约束加入的低频信息缺乏合理性,可能与工区的实际地质情况不符,需要进一步改善反演结果的横向连续性.因此,提出在基追踪反演目标函数中加入模型约束,得到模型约束的基追踪反演目标函数,并使用梯度投影稀疏重构(Gradient Projection for Sparse Reconstruction,GPSR)算法进行求解.模型约束的加入增强了反演的稳定性,使得反演结果中的低频信息更加符合工区实际地质背景信息,并且能够改善反演结果的横向连续性.楔形模型和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模型约束基追踪反演方法不仅保持了基追踪反演的稀疏性,地层阻抗呈现块化,反射界面刻画清晰,而且反演方法更为稳定,反演结果的横向连续性得到了改善,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期刊名称】《石油物探》【年(卷),期】2016(055)001【总页数】8页(P115-122)【关键词】模型约束;基追踪;地震反演;稀疏性;横向连续性【作者】印兴耀;刘晓晶;吴国忱;宗兆云【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在线性系统假设前提下,ROBINSON[1]提出利用褶积模型描述地震响应,即地震记录可近似看作是地震子波与地层反射系数的褶积结果。
自从TAYLOR等[2]提出确定性反褶积方法以来,基于褶积模型的反演方法成为了获取储层参数的重要方法。
由于地震反演通常是一个病态问题,反演不稳定,因此需要加入一定的先验约束将不适定问题转化为近似适定问题。
反演技术前言一. 反演的概念、目的二. 反演的发展历史及趋势三. 反演的基本方法四. 地震反演难题的解决方案五. 反演的实质六. 反演的基本流程七. AVO反演处理简介前言地震、测井、钻井是石油工作者认识地下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的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虽然测井、钻井仅能提供井孔附近的有关信息,尤其是有关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往往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可信度、准确性,能确切地指出含油气层的位置,定量化分析与储层、油藏有关的参数。
然而一个油气田勘探、开发方案的设计、实施、调整仅靠测井、钻井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地震资料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虽然远远不及测井、钻井,但是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从光电记录、模拟记录到数字记录,从二维到三维,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分辨率、成像的准确性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由于地震资料包含大量地下地质信息,覆盖面积广,具有三维特性,所以这项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受到石油工作者的重视,如何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地下地质构造、地层?如何进行储层预测、油藏描述?如何进行油藏、含油气层的预测?这些问题促使地球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开发应用了一系列地震资料特殊处理技术,如地震资料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AVO 分析技术,这些技术充分利用测井、钻井、地震的长处,使人们对地下储层、油藏的研究从点到面、从二维到三维、从三维可视化研究到油藏动态监测、从定性研究到定量化研究,大大提高了钻探成功率,有效地指导了油田开发,为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地震技术被列为二十一世纪石油工业发展的首要技术,相信地震资料特殊处理技术(地震资料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AVO分析技术)也必将在我国油田勘探、开发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 反演的概念、目的地震资料反演技术就是充分利用测井、钻井、地质资料提供的丰富的构造、层位、岩性等信息,从常规的地震剖面推导出地下地层的波阻抗、密度、速度、孔隙度、渗透率、沙泥岩百分比、压力等信息。
地震数据的反演技术研究引言地震是地球表面地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
在地震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波动现象,可以通过地震数据记录下来。
反演技术是利用地震数据进行地下结构的成像,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对于地震灾害预测和地质资源勘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探讨地震数据的反演技术研究。
一、概念地震数据反演技术是指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规律进行地下结构成像的一种技术。
它是一种通过收集若干地震事件的波形数据,并利用数值算法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对地下结构进行成像的技术。
二、方法地震数据反演技术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正演方法和反演方法。
正演方法是指通过已知物质模型,模拟地震波在模型中传播的过程,获得波形数据,从而模拟出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反演方法是指通过观测地震波的波形数据,以求解问题的方式获得一张地下物质分布图。
三、模型地震数据的反演技术需要建立一个物质模型,用于描述地下物质分布情况。
该模型由一系列连续的单元构成,每个单元表示一个物质区域,具有导电性和压缩性。
在确定物质模型之后,可以通过正演方法计算模型中地震波在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传播过程,得到波形数据;反演方法则是通过观测到的地震数据,在迭代计算中逐步改善物质模型的过程,直到得到较为准确的地下物质分布图。
四、数值算法地震数据反演技术需要利用一系列的数值算法,来对地下物质分布进行成像。
最常见的数值算法包括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模态分析法、逆时偏移法等。
这些数值算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地震波在地下物质分布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
五、应用地震数据反演技术在地质勘探、资源开发和地震预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勘探中,可以利用该技术寻找石油、天然气和水资源等;在资源开发中,可以对地下矿产等地下物质进行成像;在地震预测中,可以采用反演技术分析地下物质的表现,在灾害发生前给出预警。
结论地震数据反演技术是一种建立地下物质分布模型的重要方法。
它可以通过收集地震波形数据,用数值算法改善物质模型的准确性,最终实现对地下物质分布的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