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教材解读

根据教育部2011版新课标规定的初中历史课程性质和七年级古代史学习目标,为了在教学中更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宏观上把握挖掘教材,让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轻松,依据本人经验,对七年级上册教材作一解读。

七年级上册记述了从远古社会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分四个单元,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新课标以时段划分单元改变了旧教材以主题划分单元,意在突出初中历史的时序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第一单元(1-3课)讲述中华文明之源。人们通过化石研究远古人类的活动踪迹,北京人是中国远古人类最典型的代表,他的发现展示了远古人类丰富的生活图景,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河姆渡处于南方长江流域,半坡处于北方黄河流域,二者是中国远古农耕生活即是典型代表,中华农耕文明在此时基本定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是从河姆渡、半坡开始的,此即中华文明之源。定居房屋、陶器、饲养家畜都是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形成而出现的,都是农耕的产物。黄帝仅仅一个传说,可见传说亦可窥见历史一斑。传说黄帝教会人们造房、挖井、纺织、文字等等,透过传说看到的本质是黄帝带领从中华文明从野蛮走向文明,所以黄帝尊为“人文初祖”。

第二单元(第4-9课)讲述的是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历史。本阶段特征: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夏朝已有疆域、都城及公共权力机构,这些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商朝盘庚迁殷后都城固定,其军队、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朝留给后世的最大财富是甲骨文和精美的青铜器。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国家体制进一步完备。夏商西周三代因其青铜冶炼技术高超而被史家称为“青铜时代”,这个时代的文明也被称为青铜文明。所谓的青铜文明不但仅指青铜器的冶炼,而是这个时代所有文明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方面面。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是一个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但周天子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人们还要利用这块招牌,于是在争霸战争中打出尊王的旗号。春秋后期的政治特征集中表现为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与国君公室的衰微,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即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这种变化也体现了春秋战国以来“贵”的没落与“贤”的升起这个发展趋势。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动了农业发展,中华文明进入铁器时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实行经济和政治改革,这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潮流。各国的变法虽然在方式、水准、成效等方面各有差异,但其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要比较彻底地抛弃原始民主制度残余,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这对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具有重大意义和长远影响。通过战国后期的变法运动,逐渐实现了早期不成熟的国家向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过渡。政治上血缘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诸侯割据向中央集权过渡;这个过渡通过军功授爵、建立县制得以实现。经济上由井田制集体劳作向个体私有的小农经济过渡,这个过渡通过承认土地私有得以实现。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败也导致了学术的下移。宗法分封制的破坏使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于是私学兴起。私学兴起,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他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诸子百家的主张即使千差万别,其实质都是为当时社会开出的救世药方。

第三单元(第10-17课)讲述秦汉时期的中国历史。本阶段时代特征:统一国家的形成。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通过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确立专制体制;通过郡县制(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中央集权。其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政治的基本格局。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秦北击匈奴、南开越族,开发了边疆。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长远影响,它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都促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继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初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上的诸侯国强大起来之后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构成了极大威胁。西汉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解决了王国问题;经济上盐铁官营,统一铸币;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北击匈奴。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国家的大一统。汉代开通的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促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东汉后期,在中央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专权造成政局动荡;在地方豪强势力发展,造成地方割据。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创造了昌盛的秦汉文化。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造纸术的发明促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与治病原则。

第四单元(第18-22课)单元讲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本阶段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政治角度说这是一个从地方割据、政权分立的时期;从民族的角度来说,这又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期,从文化的角度看,此一时期为南北民族、游牧农耕、中外文化大融合时代。

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割据,政局动荡,三国的分立能够看作是这个局面的延续。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基本奠定三国鼎立局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相较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是历史的进步,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西晋没有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自己短命而亡。西晋灭亡后,皇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

东汉末年以来中原地区的分裂和战乱,为少数民族内迁提供了契机,少数民族内迁又增加了中原的战乱。中原人口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南迁人口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及先进的生产工具,促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内迁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加快了各民族的交融,相互整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