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614.30 KB
- 文档页数:2
2013年Vol.28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3-01-16作者简介:向 燕(1978-),女,四川彭州人,讲师,从事美国文化和英语教学研究。
从教育部在1985年和1986年分别制定和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5年大纲为理工科本科用,1986年大纲为文理科本科用)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
这二十多年见证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需要所经历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并因此取得的卓越成效,我国学生英语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但是二十多年之后,这种以语言共核为内容,以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目的的教学,正在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
这个转型反映在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上。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一)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界限模糊对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们不难发现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大学英语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很多考入大学的高中生,其英语语言能力已基本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少数优秀的学生甚至超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对这部分学生而言,有没有必要再进行为期两年的以基础教学为目的的大学英语学习呢?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社会和教育界对大学英语“费时多,收效低”颇有微词的原因了。
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有一定区别,高中英语教学有来自高考的压力,所以教学手段上更多地倾向于教师面授课程,而大学英语普遍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辅助,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更直观,更多元。
高中英语注重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技能,而大学英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但既然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上和大学英语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就不免会和高中英语教学内容出现很大程度上的重复,这就造成了对学生精力和时间的浪费。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或所学专业脱节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大多数以英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为主,学生在教师讲授、词典解释、教参注释及翻译的帮助下,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即把英文语篇转换成汉语翻译语篇。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浅析付冬(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720147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分级教学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并进一步就分级教学的模式构想进行了探讨,旨在倡导实行分级教学,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为大学英语教学跃上一个新台阶提供一种新思路。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因材施教-01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是有着深远现实意义。
它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通过分级教学,可在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中大力加强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在学生基础较差的班级中加强基础教学。
这样,因材施教,可以明显改善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以往教学中所有学生使用同一种教材,实行“一刀切”,但学生水平不同,这样导致许多好学生吃不饱,而许多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只能被动地被别人“拽着走”学习效率低下。
这样学而优不得志,学而差不得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挫伤,掌控外语成就感和满足感荡然无存,长此以往,学习英语就成了种负担,真成了“应该累死了”。
因此,我们要反思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于是分级教学应运而生。
实行分级以后学生可以选用不同层次的教材,原有的问题便得以顺利解决。
分级还有利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如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在水平较高的班级加强听说写作,在基础较差的班级解决能力教学与基础教学的关系等。
分级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能使所有学生受益但同时也需要教师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大学英语是整个英语教学领域中的一个独立阶段,它既不同于中学阶段的初级英语教学,也不同于专业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是从中学英语学习实践中走出来的新生,这一不同层次的语体和语域的变异,给我们大学英语的分级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虽然新生入学分数段较高,但英语的成绩和个人的学习程度差别却是很大的。
浅析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的误区及其解决办法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个重要部分,但英语泛读教学却往往不被重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不少误区。
文章分析出现大学英语泛读教学误区的原因,指出如何有效避免这些误区,并且提出避免大学英语泛读教学误区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泛读教学误区解决办法一、培养学生泛读能力的重要意义和任何其它语言一样,要提高英语水平,就必须大量输入英语信息。
听和读是两种最主要的输入方式.但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依靠听的输入是有限的。
所以,只有依靠大量的阅读,不断扩大词汇量,广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提高英语的综合水平。
泛读是相对于精读而言的。
大学英语课泛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说,泛读是提高学生综合阅读素质必不可少的途径。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的高低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学生的阅读水平。
历年四六级考试试卷中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的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两大题几乎占卷面总分的三分之一分值,所以学生要想考好就必须具备较高的阅读水平。
二、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的误区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但其阅读能力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要求相去甚远。
他们在中学时习惯了逐词、逐句地分析课文,力求弄懂文章中的每句话和每个语言点。
当他们在大学英语课中遇到大量的、篇幅较长的文章时,那种精读、细读的方法就显得很不适用。
所以进行大量泛读训练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
在实践教学中,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的误区主要有:将泛读训练当成精读训练、翻译训练或者干脆取消泛读练习;选择的教材不适宜学生使用;课时无法保证,压缩课时;教师在大班教学模式下不得不将教学变成满堂灌模式等等。
三、如何避免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的误区结合我院本科生英语泛读教学实践及笔者的教学体会,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误区、有效实现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目标,应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兴趣培养、学习方法这四方面综合考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泛读习惯,掌握泛读技巧并努力提高学生对英语素材的理解力,增加词汇量。
浅析大学英语阅读技巧和方法摘要:从语言的基本功、阅读技巧和阅读习惯三个方面阐述了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详细介绍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各种阅读技巧。
关键词:阅读技巧阅读能力主题句大学英语考试中有大量的阅读理解,学生考试时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这就要求学生不光在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速度上下功夫。
只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那应该如何提高大学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影响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语言的基本功、阅读技巧、阅读习惯。
一、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首先,必须有一定的词汇量。
各级考试中阅读文章的生词量不超过3%,就四级考试而言其衡量标准即大纲中所规定的4200个单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1600条和按基本构词法构成的生词)。
切实掌握好大纲所要求的这4200个单词及其词组是有效阅读的基本保证。
而词汇和阅读也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日常英语泛读的增加,词汇也相应的越积越多,英语综合理解能力也会增强。
其次,还应有扎实的语法知识,否则难句、长句、复杂句或惯用法就难以顺利、准确、快速阅读下去,所以说,扎实的语法知识及其运用能力是有效阅读的基本前提。
二、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1.整体性考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主题句,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并且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
进行快速阅读时,首先用“略读、扫读”的方法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其中心思想、全文大意、语篇结构、段落模式等。
再“跳读”,就是指眼光从一个“字群”跳到另一个“字群”进行识读(字群是由多个单词组成的),这个过程眼球按“凝视-跳跃-凝视”的程序进行连续、不断运动,如the woman in /the red coat/was reading a book.要养成默读习惯,使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符号上。
要纠正唇读、心读和喉读等做法,并消除读音和心音。
62021年49期总第593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当下高校英语教学的优缺点——以英语本科专业为例文/杜昊轩【摘要】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高校英语的教学不断创新改革,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材选择、教师教学方法上都出现了多元性、创新性的改变。
本文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分别分析其在当下高校英语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产生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提升高校英语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英语教学;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方法【作者简介】杜昊轩,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高校英语教学,不同于初高中英语教学,其更加强调英语语言的专业性和应用性。
虽然英语在全国各地中、高考中占有较大比重,英语学科教学在初高中阶段仍然停留在基础语音知识和语法知识的普及层面。
而高校英语教学一方面提升了同学英语语言使用的专业性,还加强了同学将英语语言与不同专业结合的应用性。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高校英语的教学迎来了全新的挑战。
对于英语专业的教学,如何利用全球化带来的知识红利夯实英语学科基础,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在国内外就业市场上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这些问题都是高校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下高校英语的教学在诸多方面做出了良性的改革,但在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着部分问题,亟需改变。
一、教学客观因素的优缺点分析1. 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向来要追求学生教育的社会化,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专业型人才,但同时高等教育也应兼顾教育的个性化,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选择权。
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在专业必修课上不断打磨自身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还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方可积攒学分达到毕业的要求。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必修+选修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从而达成了全面发展的总方针。
总体来说,现阶段的高校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达到了上述要求。
在低年级阶段,所开设的课程更加针对英语语言学习者的五大基本技能;而到了本科的高年级阶段,课程在之前的基础上着重对听说读写译的某一分支开展研究,例如,英美文学鉴赏、跨文化交际、英汉笔译、英语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