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学牛羊课件)牛流行热腹泻恶性卡他三合一
- 格式:ppt
- 大小:4.34 MB
- 文档页数:26
第五章第五章、牛羊的传染病【1】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发高热流泪有泡沫样流涎,鼻漏,呼吸促迫,后躯僵直,跛行等。
(1) 关于牛流行热的病原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 牛流行热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B 病毒为单股DNA病毒,有囊膜C 病毒对热敏感,56℃10分钟,37℃18小时可灭活D pH2.5以下或pH9以上数十分钟内使之灭活,对乙醚、氯仿等敏感E 本病毒可在牛肾、牛睾丸及牛胚胎细胞上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2)关于牛流行热,下述描述正确的是()A 病毒主要与血液中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结合性病毒B 可经吸血昆虫传播C 新城疫病毒强化试验(END)可用于诊断D 大小肠粘膜条状或弥漫性出血E 发生周期性不明显(3) 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于()A 冬季B春季C 夏秋季D 春夏E 一年四季【2】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包括羊快疫、羊猝击、羊肠毒血症、黑疫、羔羊痢疾等疾病(1) 羊猝击(Struck)的病原是()A B型魏氏梭菌B C型魏氏梭菌C D型魏氏梭菌D E型魏氏梭菌E A型魏氏梭菌(2) 羊肠毒血症的特征病变是()A 真胃粘膜发生块状出血B 肾脏软化似脑髓样C 血糖和尿糖含量增加D 溃疡性肠炎E 大小肠粘膜条状或弥漫性出血(3) 羊黑疫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
关于羊黑疫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羊黑疫的特征性病变是肝实质的坏死病灶B 羊黑疫病原为A型诺维氏梭菌C 羊黑疫主要发生于春夏及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D 剖检病羊尸体可见皮下静脉显著充血,其皮肤呈暗黑色外观E 胸部皮下组织水肿【3】牛瘟又名烂肠瘟胆胀瘟,是由牛瘟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我国牛病的历史上是毁灭性最大的一种疫病(1)牛瘟的特征病理变化,正确的是()A 角膜混浊,伴发纤维素性虹膜炎B 患牛胃肠粘膜发炎、出血、糜烂和坏死C 纤维素性胸膜炎D 肺呈大理石样变化E 体温升高,水样腹泻(2)我国正式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消灭牛瘟的年份是()A 1956B 1955C 1957D 1958E 1954(3)下列关于牛瘟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主要侵害牛和水牛,由于牛的品种、年龄及流行过程不同,牛的易感性也有差异B 牛瘟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C 牛瘟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不会通过吸血昆虫传播D 孕牛感染本病时常见有流产E 牛瘟病毒在结构上与麻疹、犬瘟热、鸡新城疫以及其他副粘病毒极为相似【4】蓝舌病早在1876年发现于南非,1906年定名为蓝舌病,1943年发现于牛,其临床特征是发热、消瘦,口、鼻和胃黏膜的溃疡性炎症变化(1)蓝舌病的最易感动物,正确的是()A 绵羊B 牛C 山羊D 鹿E 羚羊(2)下列为蓝舌病的传播媒介,正确的是()A 昆虫B 鼠类C 家畜D 鸟类E 空气(3)下列关于本病病原的描述错误的是()A 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B 病毒易在鸡胚卵黄囊或血管内繁殖C 病毒在羊肾、胎牛肾、犊牛肾、小鼠肾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都能培养并产生细胞病变D 病毒抵抗力很强,在50%甘油中可以存活多年,对3%氢氧化钠溶液很敏感E 本病毒为双股DNA病毒,呈20面体对称【6】恶性卡他热又名恶性牛卡他,是牛的一种致死性淋巴增生性病毒性传染病,以高热,呼吸道、消化道粘膜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1)牛恶性卡他热是由()A 病牛直接传递B 绵羊无症状带毒传递C 鼠类带毒传递D 昆虫带毒传递E 山羊无症状带毒传递(2)下列关于恶性卡他热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本病病原为羱羚疱疹病毒I型,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B 病毒核酸为单股环状RNAC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D 头眼型以类白喉性坏死性变化为主E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3)恶性卡他热的英文名称是()A Malignant catarrhal feverB Bovine epizootic feverC Leukaemia bovumD Bovine infectious rhinotracheitisE Pleuropneumonia contagiosa bovum【7】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牛肺疫,以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为主要特征,本病曾给许多国家造成巨大损失(1) 本病的病原是()A 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B 巴氏杆菌C 衣原体D 疱疹病毒E 立克次氏体(2)牛肺疫可用下列药物临床治愈,正确的是()A 葡萄糖盐水静脉注射B 新胂凡钠明静脉注射C 氯化钙静脉注射D 青霉素钠盐静脉注射E 青链霉素静脉注射(3)下列关于牛肺疫的说法,正确的是()A 牛肺疫弱毒疫苗的成功应用,我国已于1997年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牛肺疫B 本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C 典型病变以大叶性肺炎为主D 吸血昆虫是该病的重要传播媒介E 细菌分离维革兰氏阳性小杆菌【8】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
牛羊主要传染病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了气肿疽、副结核病、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牛恶性卡他热、牛流行热、牛白血病、蓝舌病、羊口疮、羊梭菌性疾病等病的简介、病的发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制和公共卫生等内容。
自学内容:气肿疽、无浆体病和水牛热。
基本要求:l、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病性特点;2、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流行特点;3、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症状和病变;4、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简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5、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针对性的防制措施;6、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重点、难点:重点按每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分述,难点为相似症状和病变的反刍动物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教学学时:5学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
第一节副结核病(1学时)重点:1、副结核病的症状和病变;2、副结核病的防制要点。
一、简介副结核也称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牛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以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剖检可见肠粘膜增厚并形成皱褶为特征。
本病已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奶牛饲养规模较大,数量较多的一些国家均有发生。
我国一些省、市、区的种牛场、牧场、奶牛场均有本病发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严重危害养牛事业的发展。
二、病的发生1.病原副结核分支杆菌属于分枝杆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小杆菌,需氧,不形成芽孢,无荚膜和鞭毛。
具抗酸染色的特性,与结核杆菌相似。
在组织和粪便中多排列成团或成丛。
本菌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有中等抵抗力。
粪便内生存125~246d,泥土中可存活11个月,乳中可存活10个月,2%石炭酸溶液2h、5%福尔马林溶液5min、5%氢氧化钠溶液2h可将其杀死。
对青霉素有高度抵抗力。
2.易感动物本病主要引起牛(尤其是乳牛)发病,幼年牛最易感。
其次是羊和猪,骆驼、马、驴、鹿等动物也可发病。
3.传染源主要是病牛和带菌牛。
副结核分支杆菌主要存在于肠粘膜和肠系膜淋巴结、粪、尿和乳液中,可大量的排出体外,可以长时间在环境中存活。
肉牛传染病的恶性卡他热临床诊疗技术恶性卡他热又名恶性头卡他,是牛的一种致死性淋巴增生性病毒性传染病,以高热、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的化脓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
(一)病原恶性卡他热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
病毒存在于病牛的血液、脑、脾等组织中,在血液中病毒紧紧附着于白细胞上,不易脱离。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不能抵抗冷冻及干燥。
含病毒的血液在室温中24h,冰点以下温度可使病毒失去传染性。
(二)流行特点各品种和性别的牛都易感,4月龄以下牛发病少,6月龄至4岁牛发病较多。
本病在流行病学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不能由病牛直接传递给健康牛。
一般认为绵羊无症状带毒是牛群暴发本病的来源。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更多见于冬季和早春,多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
多数地区发病率较低,而病死率可高达60号~90号。
(三)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长短变动很大,一般4~20周或更长,最多见的是28~60d。
最初症状有高热持续(41~42℃),肌肉震颤、寒战、食欲锐减、呼吸及心跳加快,鼻镜干燥、前胃弛缓、泌乳停止,最急性病例1~2d死亡。
急性病例高热同时还伴有鼻眼少量分泌物,在第二天以后,发生各部黏膜症状,口腔与鼻腔黏膜充血、坏死及糜烂;数日后,鼻孔前端分泌物变为黏稠脓样。
在典型病例中,形成黄色长线状物垂直于地面,这些分泌物干涸后,聚集在鼻腔,妨碍气体通过,引起呼吸困难;口腔黏膜广泛坏死及糜烂,并流出带有臭味涎液。
典型病例,几乎均具有眼部症状,畏光、流泪、眼睑闭合,炎症蔓延到额窦,会使头颅上部隆起;体表淋巴结肿大。
母畜阴唇水肿,阴道黏膜潮红、肿胀。
病程较长时,皮肤出现红疹、小疱疹等。
(四)病理变化病理解剖变化依临床症状而定。
最急性病例没有或只有轻微变化。
头眼型以类白喉性坏死性变化为主。
喉头、气管炎和支气管炎黏膜充血,有小点出血,也常覆有假膜。
肺充血及水肿,也见有支气管炎。
消化道以消化道黏膜变化为主。
真胃黏膜和肠黏膜出血性炎症,有部分形成溃疡。
牛恶性卡他热的诊断与防控概述牛恶性卡他热(Bovine Malignant Catarrh, BMC)是一种由卡他热病毒(Bovine Papilloma Virus, BPV)引起的牛科动物急性病,其特点在于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都可能出现明显的病变。
病毒通过接触感染、空气飞沫传播或污染的饮用水传播。
此病多发于在草地或牧场上放养的年轻家畜,成年牛亦可感染。
BMC 常见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牛群中,并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病理与临床表现BMC的感染主要侵犯消化、呼吸、生殖和泌尿系统等重要器官,进而导致这些器官的器质性病理变化。
病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呼吸道症状:咳嗽、流涕、呼吸急促等。
•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泻、体重下降等。
•生殖系统症状:膜炎、阳痿等。
•泌尿系统症状:肾功能损伤、尿血等。
诊断方法BMC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如细胞学、组织学和统计学等方法,综合分析后进行确诊。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细胞学检查:通过采集患牛的颈淋巴结、口腔或泌尿生殖系统分泌物等,进行组织切片和染色检查。
•组织学检查:通过活体组织切片或死亡牛的尸检,进行细胞和组织变化的检查。
•统计学分析:通过对牛群中发病率进行分析,并结合病理、免疫学、病毒学等数据,进行诊断。
预防与控制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预防与控制是防治BMC最主要的手段。
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病毒检测阳性的牛应立即隔离,并进行治疗。
•化验群体筛查:对养殖场内的牛进行定期的化验群体筛查,排除感染了卡他热病毒的牛。
•疫苗接种:对正常和高风险地区的牛群进行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BMC的发生。
•加强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养殖环境,保持环境的卫生状况,减少病毒的传播。
•进行卫生检疫:引进新的牛只时,应该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检查是否感染了BMC等疾病。
结论BMC的发病率日益升高,已成为影响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牛、羊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治: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简称病毒性腹泻,是由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其临诊特征为病牛/羊发热、厌食、鼻漏、咳嗽、腹泻、消瘦,白细胞数减少,消化道黏膜发炎、糜烂。
【流行特点】本病的传染源是病牛/羊及带毒动物,其鼻漏、泪水、乳汁、尿粪便及精液均含有病毒。
康复牛可带毒200天,在肠巴结中可带毒40天。
自然发病仅见于牛,各种年龄牛/羊都可感染,但幼龄牛/羊易感性较高。
本病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而传播。
发病有一定季节性,一般冬季发病率较高,舍饲及放牧牛/羊都可发病。
肉牛比奶牛更为常见。
在封闭式牛/羊群中可呈暴发性。
犊牛、羔羊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有黏膜病存在的地区,牛/羊群中只见散发病例,大多数呈隐性感染,血清阳性率可达50%~90%。
牛/羊群感染本病后,可产生坚强而持久的免疫力。
【典型临床症状】急性病例的潜伏期为7~14天,人工感染为2~4天。
发病时,大多数牛/羊群仅见少数轻型病例,多数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但急性病例可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42℃,白细胞减少,精神沉郁,厌食,腹泻,流涎,鼻腔流出浆性的甚至黏性的液体,奶牛产奶量锐减;咳嗽,呼吸急促。
口腔黏膜充血、糜烂,这种充血、糜烂也可见于鼻孔、鼻镜、阴门及阴道。
腹泻是特征性症状,可持续1~3周,先期粪呈水样,而后逐渐变黏稠,恶臭。
急性病例多见于犊牛、羔羊。
有些病牛/羊变为慢性,此时发病牛/羊消瘦,生长发育受阻,持续或间歇性腹泻,出现跛行,类似腐蹄病。
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
【典型病理变化】病变主要在消化道和淋巴结。
尸体消瘦。
鼻孔有糜烂及浅溃疡;齿龈、上腭、舌面两侧及颊部黏膜糜烂,牛鼻镜与硬腭交界处黏膜糜烂。
病例在喉黏膜有溃疡及弥漫性坏死。
食道黏膜的糜烂大小形状不一。
瘤胃黏膜偶见出血和糜烂,皱胃黏膜水肿和糜烂。
肠壁水肿,肠集合淋巴结和黏膜有出血和坏死变化。
小肠有急性卡他性炎症,以空肠、回肠最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