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学牛羊课件)蓝舌病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14
$number {01}羊蓝舌病的症状与防治日期:汇报人:目录•羊蓝舌病概述•羊蓝舌病的症状•羊蓝舌病的诊断•羊蓝舌病的防治•羊蓝舌病的注意事项•羊蓝舌病案例分析01羊蓝舌病概述羊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反刍动物传染病。
定义病羊发热、流涎、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溃疡,以及在舌、唇和蹄部形成水疱和溃疡。
症状定义和症状123传播途径污染环境病毒可在污染的环境中存活,通过污染饲料和水源传播。
直接接触健康羊与病羊直接接触可感染蓝舌病病毒。
媒介昆虫媒介昆虫如库蠓和蚋叮咬病羊后再叮咬健康羊,可传播病毒。
病程通常持续10-14天,但可能长达30天。
死亡率取决于病毒毒力和环境条件,轻症病例可自愈,重症病例的死亡率较高。
病程和死亡率死亡率病程02羊蓝舌病的症状精神不振羊只早期患蓝舌病时,会出现精神不振的情况,变得嗜睡、倦怠。
食欲减退羊只的食欲会明显下降,对食物的兴趣减弱,甚至完全拒食。
轻度发热蓝舌病早期,羊只的体温会有轻度升高,达到39.5-40.5℃。
中期阶段,羊只的口腔会出现病变,舌头、唇部、齿龈等部位出现红肿、糜烂、溃疡等症状。
口腔病变呼吸道症状消化系统症状中期阶段,羊只可能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等。
中期阶段,羊只的消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如腹泻、腹痛等症状。
030201到了后期阶段,由于食欲减退和营养吸收障碍,羊只会变得严重消瘦。
严重消瘦部分羊只在后期会出现皮肤病变,出现红斑、皮疹等症状。
皮肤病变极少数羊只可能会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后肢麻痹等。
神经症状03羊蓝舌病的诊断发热患羊通常体温升高,可达40.5℃-41.5℃。
口腔病变舌、唇和口黏膜糜烂或溃疡,口流黏液。
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
神经症状个别的病羊出现神经症状,表现运动失调,步态不稳。
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采集病羊的血液、口鼻分泌物、水疱皮以及死亡动物的脏器进行病原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采集病羊的血清进行蓝舌病病毒的抗体检测。
一旦鸡只呼吸道受到应激,粘膜受到损伤,极易诱发禽流感和鸡瘟等疾病。
在夏季也必须重视通风降温工作,因为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鸡群会发生张口喘气症状,长期下来就会对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也容易继发感染禽流感和鸡瘟。
并且通风不良的情况下,鸡舍空气污浊,给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入侵提供便利条件,在发生禽流感和鸡瘟比较普遍的鸡群,往往生活环境条件较差。
所以加强环境管理也是有效防控这些病毒性疾病的方案之一。
2.4 提高营养水平 根据鸡群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配置营养全价的饲料,并且制定合理的饲喂程序,定时定量饲喂蛋鸡,确保机体营养充足且平衡。
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蛋鸡生长发育良好,还可以提高鸡群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进而减少蛋鸡感染鸡瘟和禽流感的风险。
3 治疗方法由于这两种疾病均属于病毒性疾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救治。
根据政府部门要求的疫病防控制定,当蛋鸡发生鸡瘟和禽流感疾病后需要进行隔离和捕杀,并且将病死鸡只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受到威胁的鸡群需要紧急接种疫苗。
对于慢性发病鸡群需要在饲料中添加板蓝根、双黄连等中草药来抑制病毒复制,同时添加广谱抗生素来防止鸡群继发感染其它病菌,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和黄芪多糖,来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4 结语总之,在蛋鸡生产中,如果管理不当会受到鸡瘟和禽流感的困扰,给鸡群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等带来严重影响,并且降低养鸡场的经济效益。
所以在日常生产中需要做好隔离消毒工作,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减少鸡群感染鸡瘟和禽流感的风险。
科学免疫接种疫苗,提高蛋鸡自身抗体水平,增强抵御外界野毒的能力。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鸡群生活环境条件,增强蛋鸡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保证鸡群处于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1]郑丽敏,马会云.规模鸡场禽流感、新城疫防控[J].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0(16): 170-171.[2]张巍.禽流感与鸡新城疫的鉴别诊断及防治对策[J]. 当代畜禽养殖业,2018(01): 14-15.[3]于广文.鸡新城疫与鸡禽流感的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分析[J]. 吉林畜牧兽医,2017, 38(06): 39+43.[4]靳才勇.鸡新城疫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鉴别诊断与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17(01): 244.段志国/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 025150摘 要:下,我国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牲畜疫病诊断和防治方面,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
牛羊主要传染病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了气肿疽、副结核病、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牛恶性卡他热、牛流行热、牛白血病、蓝舌病、羊口疮、羊梭菌性疾病等病的简介、病的发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制和公共卫生等内容。
自学内容:气肿疽、无浆体病和水牛热。
基本要求:l、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病性特点;2、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流行特点;3、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症状和病变;4、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简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5、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针对性的防制措施;6、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重点、难点:重点按每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分述,难点为相似症状和病变的反刍动物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教学学时:5学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
第一节副结核病(1学时)重点:1、副结核病的症状和病变;2、副结核病的防制要点。
一、简介副结核也称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牛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以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剖检可见肠粘膜增厚并形成皱褶为特征。
本病已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奶牛饲养规模较大,数量较多的一些国家均有发生。
我国一些省、市、区的种牛场、牧场、奶牛场均有本病发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严重危害养牛事业的发展。
二、病的发生1.病原副结核分支杆菌属于分枝杆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小杆菌,需氧,不形成芽孢,无荚膜和鞭毛。
具抗酸染色的特性,与结核杆菌相似。
在组织和粪便中多排列成团或成丛。
本菌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有中等抵抗力。
粪便内生存125~246d,泥土中可存活11个月,乳中可存活10个月,2%石炭酸溶液2h、5%福尔马林溶液5min、5%氢氧化钠溶液2h可将其杀死。
对青霉素有高度抵抗力。
2.易感动物本病主要引起牛(尤其是乳牛)发病,幼年牛最易感。
其次是羊和猪,骆驼、马、驴、鹿等动物也可发病。
3.传染源主要是病牛和带菌牛。
副结核分支杆菌主要存在于肠粘膜和肠系膜淋巴结、粪、尿和乳液中,可大量的排出体外,可以长时间在环境中存活。
羊病警告;羊蓝舌病的流行症状,诊断和预防!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绵羊,主要特征是体温升高、体质消瘦,口、鼻以及胃黏膜出现溃疡性炎症病变,且舌及口腔黏膜发绀.由于该病会影响病羊尤其是羔羊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甚至发生死亡,严重损害经济效益。
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蓝舌病的流行症状羊蓝舌病的诊断和预防。
1、流行情况绵羊是蓝舌病的易感动物,更敏感的是纯种美利奴羊。
患病羊和患病以后带毒的羊只是本病的传染源,但是牛、山羊和其他的反刍动物,包括鹿和羚羊等野生反刍动物也都能患病,只是发病轻缓或者观察不到明显的患病表现,成为隐性的带毒者。
蓝舌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媒介昆虫的叮咬进行,还会通过胎盘进行垂直感染,所以,媒介昆虫大量孳生的季节和区域,也就是湿热的晚春和夏季以及早秋和池塘与河流分布较广的潮湿低洼地区发生蓝舌病的情况很多,一般在每年的5~10月份发病较多。
2、临床症状蓝舌病的羊有3~8天的潜伏期。
病羊感染初期体温升高至40.5~41.5℃,呈现5~6天的稽留热。
病羊厌食,精神沉郁,落后于整个羊群,流口水,口唇水肿,会蔓延至面部和耳部,甚至是颈部和腹部,口腔黏膜充血而后发绀,呈青紫颜色。
患羊持续几天的发热表现以后,口腔和唇、齿龈、颊、舌黏膜出现糜烂,导致羊只吞咽不便。
随病程的恶化,溃疡损伤的部位会有血液渗出,可见红色唾液,口腔有臭味。
羊鼻孔流出的分泌物呈现炎性、粘性,鼻孔周围有结痂,导致患羊呼吸艰难并且能听到鼾声。
有的患羊蹄冠、蹄叶出现炎症,触之敏感,表现程度不同的跛行状态,严重的甚至靠膝部行走或卧地不动。
患羊体瘦、衰弱,个别便秘或腹泻,有时患羊下痢带血,早期可见白细胞减少症。
疾病会持续6~14天,具有30%~40%的发病率,2%~3%的病死率,有的会甚至高达90%。
感染后没有死亡的羊只会在10~15天以后康复,6~8星期以后蹄部也恢复正常。
妊娠4~8星期的母羊感染蓝舌病的时候,其分娩的羔羊20%会有发育缺陷症状,比如脑积水、小脑发育不足、回沟太多等。
羊病毒性传染病蓝舌病如何诊治概述:蓝舌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经库蠓等虫媒传播的非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曾有绵羊卡他热之称。
其主要特征是发热、白细胞减少,口腔、鼻腔和胃肠道黏膜出现卡他性炎症,乳房和蹄部也常出现病变并导致跛行。
病羊,特别是羔羊长期发育不良,可引起死亡、胎儿畸形、羊毛损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蓝舌病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是一种虫媒病毒。
该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病毒存在于病畜血液和脏器中,也能在康复的畜体内存活4个月之久。
对干燥的环境抵抗力很强,在50%甘油中于室温下可保存多年。
但不耐热,对酸抵抗力较弱。
常用的消毒剂有3%福尔马林、2%过氧乙酸和70%酒精。
流行特点绵羊为主要的易感动物,各种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绵羊均可感染发病,1岁左右的青年羊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
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的传染源。
牛、山羊、鹿、羚羊等动物也能感染发病,但症状轻缓或无明显症状,成为隐性带毒者,也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该病主要通过媒介昆虫库蠓叮咬传播,具有非接触性传播的特点,多发于湿热的晚春、夏季、早秋及池塘、河流分布广的潮湿低洼地区。
该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大约每隔3年~4年发生1次,初发地区发病率高达50%~75%,死亡率为20%~50%,第二次发病时,发病率和死亡率显着降低,但发生另外一个血清型蓝舌病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
临床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3天~8天,多数不超过1周;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天~6天。
典型病羊是以体温升高到40.5℃~41.5℃,稽留2天~3天和白细胞显着减少开始。
随后病羊精神委顿,厌食,流涎,落群;上唇水肿,可蔓延至面颊、耳部;舌及口腔黏膜充血、发绀呈青紫色。
发热几天后,口、唇、齿龈、颊、舌黏膜发生溃疡、糜烂,致使吞咽困难。
继发感染引起坏死,口腔恶臭。
鼻分泌物初为浆液性后为黏脓性,常带血,结痂于鼻孔四周,引起呼吸困难和鼾声,鼻黏膜和鼻镜糜烂出血。
第五章牛羊传染病一、牛流行热(bovine epizootic fever)P245吴清民P386概念:又叫三日热、暂时热,俗称牛流感(其实与流感是两码事),它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起病急骤,病程短促传播迅速,高热,流泪,流涎,鼻痒,呼吸困难,躯体僵直,跛行,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本病起源于非洲,现已广泛流行于亚、非及澳洲。
在我国是牛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虽然死亡率低,但因治疗费用和奶产量降低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很大。
我国解放前1938年就有,南方比北方严重,北方以河南最严重。
病原:1.分类地位:单股负链RNA目,牛流行热病毒归弹状科,暂时热属。
2形态特征:子弹状,病毒粒子长130-220nm,单股负链RNA(ssRNA)。
有囊膜。
3、体内存在部位:主要存在于发病牛的血清和白细胞中。
4、培养:可在牛源细胞及仓鼠和猴肾细胞上生长。
5、抵抗力: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耐低温,但对温热、酸碱及脂溶剂敏感。
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牛羊均可感染,但只有牛发病,特别是奶牛和黄牛,而且以壮年牛最多见。
其他年龄次之,犊牛较少见。
高产牛,怀孕牛发病率最高,病情也重。
2.传染源及途径: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叮咬吸而间接传播。
羊为天然贮宿主,在流行病学上有意义。
3.流行特点:季节性,炎热﹑雨季多见,南方6-10月,北方8-10月份多见。
周期性,3-5年大流行一次。
(1954,1958,1966,1970,1976,1983,1988,1991,1995,1997)传播快,流行广,常为流行性或大流行。
发病率高,死亡率低,1%以下。
症状:潜伏期2-7天。
突发高烧至40℃以上,恶寒战栗,精神沉郁,不食,反刍停止。
流泪,怕光,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痛苦呻吟。
呼吸困难,快而无力,鼻镜干燥,有粘液性鼻涕,呈线状下垂。
口腔发炎,流涎,呈泡沫及线状垂挂。
全身肌肉及四肢关节疼痛,躯体僵硬,步态不稳。
关节肿,跛行或不能站立。
蓝舌病主要发生于哪种动物羊蓝舌病的防治方法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等反刍动物身上。
本文介绍一下羊蓝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等问题。
一、蓝舌病主要发生于哪种动物蓝舌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经库蠓等虫媒传播的非接触性传染病,绵羊、山羊,牛和野生反刍为主要发生对象,造成病羊长期发育不良,可引起死亡、胎儿畸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蓝舌病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
病毒存在于病畜血液和脏器中,也能在康复的畜体内存活4个月之久。
对干燥的环境抵抗力很强,在50%甘油中于室温下可保存多年。
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的传染源。
二、羊蓝舌病的临床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3天~8天,多数不超过1周。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天~6天。
典型病羊是以体温升高到40.5℃~41.5℃,稽留2天~3天和白细胞显著减少开始。
随后病羊精神委顿,厌食,流涎,落群。
上唇水肿,可蔓延至面颊、耳部。
舌及口腔黏膜充血、发绀呈青紫色。
病羊消瘦、衰弱,有的便秘或腹泻,便中带血,最后死亡。
病程6天~14天。
有时并发肺炎或胃肠炎,死亡率可高达90%。
三、羊蓝舌病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对病羊应加强营养,精心护理,对症治疗。
对病羊要避免烈日、风吹、雨淋,给易消化的饲料。
口腔用清水、食醋或0.1%的高锰酸钾液冲洗。
再用1%~3%硫酸铜、1%~2%明矾或碘甘油涂搽糜烂面。
或用冰硼散外用治疗。
蹄部患病时先用3%克辽林或3%来苏儿洗净,再用碘甘油或土霉素软膏涂拭,以绷带包扎。
注射抗生素,可预防继发感染。
严重病例可补液强心,用5%的糖盐水加10%的安钠咖10ml静脉注射,每天1次。
四、羊蓝舌病的流行特点绵羊为主要的易感动物,各种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绵羊均可感染发病,牛、山羊、鹿、羚羊等动物也能感染发病,但症状轻缓或无明显症状,成为隐性带毒者,也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该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大约每隔3年~4年发生1次,初发地区发病率高达50%~75%,死亡率为20%~50%,第二次发病时,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