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发展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约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发展分析【摘要】本文对集约型城市空间优化与可持续发展这一颇具争议性的问题进行理论梳理,并对其涉及的相关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基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时代背景和资源条件,结合城市发展态势,将集约型城市这一源于西方的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发展模式运用于

解决我国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集约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推广,人们开始注重城市的集约化发展以及资源的节约利用,“集约”的设计理念逐渐被我国多方学者采用。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发展模式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低碳、集约等城市建设理念,本文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

1、低碳背景下城市开发模式问题及发展机遇

1.1 耕地资源稀缺使城市开发模式呈现异常

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逐年上涨,而城市建成区面积也随之增长,城市扩展系数远远大于国际合理数值,说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过快。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用地的扩展逐渐导致耕地进一步减少,耕地的快速减少势必危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2 现有的粗放式开发模式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一直是近现代城市研究的主线。无论是集中主义,还是分散主义,由于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看法、主张与方案也有所不同,但几乎没有人认为越集中越好,或越分散越好,

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将其有机结合起来的城市空间紧凑布局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1.2.1 分散型的开发模式

在城市郊区兴建大批商业或居住建筑,其用地布局多采用组团式发展,低矮的居住建筑、空旷的广场绿地、毫无生气的商业中心,使得城市一味的“摊大饼”式向外发展,造成城市无序的蔓延与扩张。

1.2.2 集中型的开发模式

为了最大可能的利用土地,在一定面积的用地上建设大批高层建筑,虽然增加了土地利用强度,但是人口的大量聚集,使得交通压力空前巨大,人们长期处于拥挤的生活状态中,高楼林立也使得人们接触绿地与自然的机会几近为零。

1.3 集约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发展模式迎来了机遇

1.3.1 集约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客观必然性

事物发展的无止境性,使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运动永不会停留在某一个阶段,在过度集中走向分散的过程中,新的集聚因子总是沿着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空间点轴实行新的集结。而分散的要求从来不会随意地散布于非城市空间的广大区域,表面的分散掩盖了新的集中实质,但往往使人误以为面状空间的扩大以及向纵深腹地的伸展是由集中走向分散的结果,而实际上很可能是从一种集中(过度集中)走向相对分散的适度集中。

1.3.2 政策导向

随着城市多种矛盾的日趋尖锐,人们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应用,城市建设逐渐转变为集约化发展。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是土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路径。同时,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要以国家关于加强土地管理的政策方针为依据。

2、集约型城市空间优化开发模式的基本内容

为使用地布局更为紧凑,城市发展更为合理有序,城市空间优化成为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新理念,以适度紧凑和适度分散为中心思想,能有效遏制城市蔓延、节约资源和能源,平衡城市用地增长需求和城市空间集约发展目标下的矛盾,也是促进我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2.1模式研究目的

(1)节约土地资源

(2)限制城市绝对的功能分区

(3)增强交通的可达性

(4)增加城市绿化景观

2.2 模式研究基础:城市多样性混合

城市多样性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城市不同人群的各种需求,尽可能的使既错综复杂又相互支持的功能相融合,形成多种组合模式,达到组合功能大于单一个体效益的结果。集约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模式基于城市用地多样性研究之上,在该模式中,选取可兼容性用地进行平面组合,将功能融入城市空间中,通过城市空间的变化,体现功能组合的多样性。

2.3 模式的特点:集约型城市空间优化即城市立体化

2.3.1 多功能复合的城市空间有机体

多样的城市空间是城市功能混用的体现。在城市规划中,通过同质空间的模糊性赋予物质空间以场所的功能,在异质空间之间通过合理的接替处理以形成场所的复合。城市空间结构配置的状况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2 多途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形式

构建由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地面常规公交为主,出租车为辅的多层次公交系统,同时在中心城区内引导非机动交通和步行交通。公共系统能大大减少小汽车的出行使用,相应缓解机动车交通压力,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噪音,而非机动交通和步行交通则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游憩、锻炼和面对面交流的场所,同时也有利于功能混合社区的构建。

2.3.3 绿色空间

有些学者认为,集约城市的布局有可能导致人口增多,交通繁忙,还可能导致城市犯罪率的上升,降低人们的生活品质。但如果选择城市用地布局空间化,将人流向纵向空间适当分散,降低用地平面化。在城市中增加一定比例不同形式的绿色公共开敞空间,既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形成积极健康的低碳生活形式,还可以舒缓城市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压力,抑制城市犯罪行为的发生。

3、集约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开发模式的衡量标准

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城市用地相对强调集约,但应把握合理

的前提。集约不等于高度密集和拥挤,而是更加集中与融合。因此,引入以下几个衡量标准:

3.1 用地兼容性与紧凑度

开发应限制城市的无限蔓延,适当提高城市的密集程度,但不能盲目的将功能塞入有限的用地与城市空间中。城市在综合配置各项功能时,应调查研究开发用地的人口密度,配以适当的各项用地指标,思考以何种形式、比例混合用地,可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们处于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中;还应考虑人们对于该类综合体的使用程度,配套设施应与人口数量相对应,不应盲目设置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免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综合指数则应以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为准,考虑各类功能对于城市绿色空间环境的需求程度,进行综合分析。

3.2 交通承受能力

混合多种城市功能,将会吸引大量人流涌入,人流量及车流量的增长将会随着人气的聚集而逐渐增多,“低碳生活”受到极大威胁,因此,集约的城市布局,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不同交通出行方式的组织,在功能集中的地段,应主要采取更为清洁低碳的出行方式,另外,可结合公交引导发展模式综合开发。

3.3 城市发展综合考虑

城市发展应综合考虑,符合城市总体布局的相关规定,使城市由原来的单核转化为多核发展,混合功能用地可适当承担核心辐射的功能。本文提出的集约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发展模式,应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