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腺病毒在我国的流行情况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2021年第04期鸡腺病毒感染危害大,是常见的传染病,目前在全国呈散发趋势,因此养殖场户要高度重视。
1发病情况2020年7月份,我镇蔡某家养鸡场鸡群出现异常状况,蛋鸡产蛋量明显下降,大部分患病鸡精神状态不佳,食欲下降,鸡冠发白,并出现贫血及肝炎等症状,患病严重的鸡陆续死亡,对病死鸡尸体进行解剖并取肝脏标本展开实验室诊断,最终诊断为腺病毒感染。
2临床症状感染腺病毒的鸡群,发病时间为1周,发病前期出现呼吸道症状,精神萎靡,大腿内侧发红,粪便呈黏液状,颜色为浅黄色。
病毒可感染任何年龄、性别的家禽。
如是幼龄鸡发病,精神不振,粪便呈稀状。
如是成年蛋鸡发病,则产蛋量明显下降。
如是肉鸡患病,则会出现腹泻现象、肝脏出血、心包积水。
感染病毒包涵体肝炎的病鸡,会出现明显的精神萎靡现象,不愿活动,饲料转化率下降,增重缓慢。
对病死鸡尸体进行解剖可以发现其肝脏明显肿大,颜色发白,严重的会出现肝脏坏死症状。
胸部出血,心包渗出积液,肾脏及脾脏萎缩并坏死。
母鸡患病1周后,可在囊壳腺检测出病毒,产下薄壳蛋及软壳蛋,鸡蛋形状不规则且表面较为粗糙。
3诊断方法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进行初步的诊断,如需确诊,应进行实验室测。
感染腺病毒的鸡,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死亡率高。
目前,可以采取观察内包涵体、免疫荧光检测抗原等检测方法实现对禽腺病毒D N A 的有效检测与鉴定及确诊。
可以发现肾脏、肝脏以及心脏等部位出现明显的病变现象,心包渗出积液,肝脏肿大,颜色呈黄色并出现有些坏死点,肾脏有出血点,部分现有尿酸盐沉积。
取鸡胚肝细胞接种于培养基然后进行观察,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然后对病毒致病性进行判定,该法主要是利用检测血清特异性的抗体作为确诊依据,目前在禽腺病毒分离鉴定中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培养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法该法特异性高,敏感度高,操作非常简单,非常适用于腺病毒大规模感染诊断中,因此具备了一定的应用前景。
但是由于应用成本高,同时具备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
禽腺病毒感染禽腺病毒感染: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一种亚临床性传染病,多数为长期潜伏带毒,引起症状不明显的潜伏感染,少数可致病。
禽腺病毒可以分为三群:第Ⅰ群:包括传统的腺病毒和从鸡、火鸡、鹅和其它禽类获得的腺病毒分离物,它们具有一种共同的抗原群;第Ⅱ群:包括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雉鸡(zhi俗称野鸡)大理石脾和鸡大脾病病毒(有人认为,鸡大肝大脾病的病源为:鸡戊型肝炎病毒,是戊肝病毒科戊肝病毒属的一个成员),这些病毒共有一种与Ⅰ群病毒不同的抗原群;第Ⅲ群:是与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有关的一些病毒和从鸭获得的相似病毒,它们只是部分含有Ⅰ群病毒的共同抗原在此,主要介绍“鸡包涵体肝炎”:《鸡包涵体肝炎》一、流行病学:鸡包涵体肝炎:是由鸡腺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也有人称之鸡(Ⅰ群)腺病毒感染。
其主要特征是:病鸡在发生肝炎的同时,伴有出血性变化和再生不良性贫血。
种鸡发生感染时,本身可能无任何临诊症状,但所产种蛋的孵化率下降,孵化的雏鸡死亡率显着增高。
试验感染证明,出生雏鸡可感染发病,并且雏鸡的日龄越小易感性越强。
但在自然条件下,则以3—15周龄的鸡发生较多,成年鸡也可感染,但一般没有可见的临诊症状。
该病的病原体为禽腺病毒科Ⅰ群禽腺病毒属中的“鸡腺病毒”。
目前,分离到的Ⅰ群禽腺病毒共12个血清型,各型之间大多具有较一致的抗原关系。
目前认为鸡腺病毒2型、3型、4型、5型、8型等血清型是鸡包涵体肝炎的主要病原体。
病毒可以通过病鸡的粪便排出,健康鸡直接与病鸡接触或接触病鸡的粪便而感染,并且可以经蛋传染给下一代。
二、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病鸡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翅膀下垂,羽毛蓬乱,双脚麻痹,排灰白色或粉灰色水样粪便等,临死前有的发出鸣叫声,并出现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鸡群一旦感染本病,大部分鸡在7—10天内相继发病,发病3—5天死亡达到高峰,持续3—5天后突然停息。
病程10—16天,死亡率一般为10%左右,经蛋传递时,雏鸡的死亡率克高达40%。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禽腺病毒病(IBD)是一种由禽腺病毒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家禽中,如鸡、鸭、鹅等。
禽腺病毒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对其进行及时的诊断与防控是十分重要的。
一、禽腺病毒病的病原学特点禽腺病毒(IBDV)是一种属于双链RNA病毒的禽疫病毒。
它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会在淋巴系统内复制,并引起免疫抑制和淋巴器官的明显病变。
感染禽腺病毒的鸡群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导致次生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严重时可能导致鸡群大规模死亡。
二、禽腺病毒病的临床症状禽腺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1. 急性型:主要表现为鸡群突然死亡,发病率可高达20-30%,患病鸡在发病后呈现明显的疲惫、食欲不振、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死亡率较高。
2. 慢性型:表现为生长缓慢、体重减轻、肝脾肿大、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早衰、贫血、免疫抑制等并发症。
三、禽腺病毒病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通过观察鸡群的临床症状,包括死亡率、生长情况、腹泻情况、肝脾肿大等来初步判断是否有禽腺病毒病的可能。
2. 病原学检测:采集患病鸡的粪便、肠道组织等样本,通过PCR、ELISA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来检测禽腺病毒的存在。
3. 病理学检测:对死亡或临床表现异常的鸡进行尸检,并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观察组织病变的情况来辅助诊断。
四、禽腺病毒病的防控措施1.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保持饲养场所的通风和干燥,避免交叉感染。
2. 合理饲料营养:合理配制饲料,保证饲料的全价营养,提高鸡群的免疫力。
3. 疫苗预防:目前已有有效的禽腺病疫苗可供使用,可根据鸡龄和养殖环境合理选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4. 限制活动范围:对于患病鸡舍采取限制活动范围,避免交叉感染。
5. 多种预防:对于鸡群进行多种预防措施,包括预防感染、提高免疫力等。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避免该疾病的危害,确保禽类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禽腺病毒病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引起禽类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病变,严重影响禽类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为了减少禽腺病毒病的发生,需采取一系列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本文将从禽腺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控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包括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两个方面的内容。
1.临床症状禽腺病毒病的临床症状有:(1)禽类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喘鸣、打喷嚏、鼻音、喘气等。
(2)禽类睡眠过多,神经症状如抽搐、四肢抽搐、瘫痪等。
(3)肠道症状,如腹泻、腹痛等。
(4)羽毛颜色变深,表现为灰色或深褐色。
(5)禽类死亡率高,并出现大量死亡。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可疑禽腺病毒病需进行实验室检测。
2.实验室检测(1)病原学检测① 病死鸟检测:病死鸟的脑部和呼吸道组织的病原体检测,是禽腺病毒病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② 活禽喉拭子检测:具有潜伏感染的禽类鸣管、上呼吸道及其痰液等进行检测。
①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长期进行禽腺病毒病诊断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禽腺病毒病疫苗效果判断的指标之一。
② 分子生物学检测: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PCR(RT-PCR)和核酸杂交等方法。
PCR和RT-PCR技术已成为检测禽腺病毒病的敏感和特异性方法,在禽腺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及病原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
禽腺病毒病的防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禽类疫情监测与动态管理能力,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建立健全预防接种制度,加强疫苗研发、生产和质量监管。
疫苗应以产地相近、流行病学类型相近、毒力相似、相似抗原和抗原表位等因素为依据制定。
(3)加强场所卫生管理,保证禽场环境清洁、通风、干燥,并进行隔离。
做好禽舍内具体处理,保证禽舍内干净、无臭味;宿主清洁、消毒;减少鼠害进入;打草须后消毒;定期更换垫料等。
(4)加强态势感知和预警能力,建立健全防控体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禽腺病毒研究进展刘 洋 崔松奇 张丹丹 李 娥(豪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津 301700)[摘 要] 禽腺病毒主要采用疫苗免疫与卵黄抗体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控。
通过总结禽腺病毒的分类、传播、病原性、致病性、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我国兽药企业的禽腺病毒疫苗及卵黄抗体研发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为禽腺病毒疫苗及卵黄抗体的临床应用及研发布局提供依据。
[关键词] 禽腺病毒;诊断;疫苗;卵黄抗体[中图分类号] S852.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79-3 0 引言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属于腺病毒科,为双链DNA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禽致病性病原体,可引发鸡群感染包涵体肝炎(Inclusion BodyHepatitis,IBH)及心包积水综合征(Hepatitises-Hydropericardium Syndrome,HPS)等疾病。
禽腺病毒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一旦发病,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所以,高效、准确地诊断和预防禽腺病毒病极为重要,可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
1禽腺病毒概述1.1 禽腺病毒的分类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第10次报告,目前禽腺病毒属共有14个成员,分别为鸭腺病毒B,隼腺病毒A,鹅腺病毒A,鸽腺病毒A、B,鹦鹉腺病毒B,火鸡腺病毒B、C、D,禽腺病毒A、B、C、D、E。
禽腺病毒共有14个血清型,如表1所示。
禽腺病毒在鸡群中的感染现象普遍存在,在鹅、鸭、火鸡、鸽、鹦鹉、珍珠鸡及鸵鸟中也有腺病毒分离的报道。
表1 禽腺病毒属内种和血清型种血清型英文缩写禽腺病毒A禽腺病毒1型FAdV-1禽腺病毒B禽腺病毒5型FAdV-5禽腺病毒C 禽腺病毒4型FAdV-4禽腺病毒10型FAdV-10禽腺病毒D 禽腺病毒2型FAdV-2禽腺病毒3型FAdV-3禽腺病毒9型FAdV-9禽腺病毒11型FAdV-11禽腺病毒E 禽腺病毒6型FAdV-6禽腺病毒7型FAdV-7禽腺病毒8a型FAdV-8a禽腺病毒8b型FAdV-8b1.2 传播禽腺病毒的传播主要分为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禽腺病毒病的预防控制策略作者:王兴维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9年第1期王兴维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畜牧兽医站 665000摘要:近年来禽腺病毒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态势,而且表现出强免疫抑制性的特征,临床上容易产生多种继发或并发感染。
文本综合了该病的临床症状特点,总结当前预防控制该病的成功经验和技术,以期为养殖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禽腺病毒病;临床症状;预防控制禽腺病毒病又称“新禽腺病毒性病(安卡拉病毒)”或“心包积液综合征-肝炎症”,该病对“心肝肾”等重点内脏损伤严重,是一种强免疫抑制性疾病,对肉鸡养殖业危害极大。
1 临床症状(1)症状。
该病的典型特点是心包积液和肝脏炎性病变,视诊可见病禽精神沉郁,羽毛蓬松,腹泻,渐进式消瘦及贫血,少数病例最终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该病主要表现为肾炎、包涵体肝炎、心包积液、产蛋下降及呼吸道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较短,约为1~2天。
早期病变主要是由于该病毒侵害家禽的免疫系统并引起肾脏严重病变,排泄排毒功能下降;脾脏肿大,有灰白色斑点;肝脏变性,呈黄褐色且质脆,被膜下有大面积淤血和出血点。
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质脆、易碎及肝周炎,心包内含胶胨状积液,脾脏散在灰白色坏死病灶;气管内壁炎性出血并有渗出液,肺脏严重瘀血呈暗紫色,少数病例腺胃散在出血点,法氏囊充盈乳白色干酪状物质,肾脏呈树枝状充血。
据临床观察发现,该病的重点危害对象是快长型肉禽、三黄鸡和麻鸡等,其他家禽发病率相对较低。
(2)诊断。
该病的初步诊断典型症状为“心包积液”和“肝炎”,确诊需实验室诊断。
①包涵体检查。
无菌取新鲜病料-禽肝组织细胞涂片,经过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镜检可见肝细胞核内有嗜碱性或者嗜酸性包涵体;②病毒分离和鉴定。
无菌条件下采取法氏囊、病变肝脏、肾脏及粪便等病料送检;制备病料接种于禽肾细胞或胚肝细胞,室温培养7天、盲传二代,细胞逐渐变圆-折光性增强-脱落。
同时通过伊红-苏木精对单层细胞染色,以此证实核内存在嗜碱性包涵体。
养殖与饲料2019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禽腺病毒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态势,而且表现出强免疫抑制性的特征,临床上容易产生多种继发或并发感染。
文本分析了该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流行病学,并提出了改善饲养环境、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
关键词鸡;禽腺病毒病;临床症状;诊断;防控措施鸡禽腺病毒病的诊治王楠辽宁省海城市农业发展中心动物疫病控制服务中心,辽宁海城114200禽腺病毒可以在健康禽体内复制,且外观无病症特征。
只有在一定的养殖条件下才可能造成病菌的大规模暴发以及传播,如当养殖场饲养的鸡已经感染另外几种疫病病毒,造成鸡体自身抵抗疫病能力降低,腺病毒会在这种状况引发鸡群有发病症状,并且具有传染性。
1临床症状禽腺病毒感染后的病鸡刚开始可见进食量减少,双翅下垂,羽毛蓬乱;发病几天后,病鸡体重明显减少,部分病鸡在死亡前发出鸣叫声。
100日龄以上的病鸡,鸡冠与肉垂发紫,缩颈或者闭目,部分无明显症状,第2天突然死亡。
2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质脆、易碎及肝周炎,心包内含胶胨状积液,脾脏散在灰白色坏死病灶;气管内壁炎性出血并有渗出液,肺脏严重瘀血呈暗紫色,少数病例腺胃散在出血点,法氏囊充盈乳白色干酪状物质,肾脏呈树枝状充血。
3诊断常用的诊疗方法是深入掌握养殖场之前此病暴发的情况,根据临床病症一般可以确诊。
也可做琼脂扩散试验,操作简单,沉淀素抗体表现为阳性反应。
另外还可将肝脏标本送到检验部门,实施肝细胞检查与病毒分离。
4流行病学本病病毒主要通过鸡胚垂直传播,发病禽是主要传染源,病禽排泄物及被病原体污染的垫料、饮食源、环境、用具等均是潜在的二次传染源;病毒通常是3周龄以上病禽排出,其中肉鸡排毒高峰是4~6周、产蛋鸡是5~9周,到14周龄后排毒量有所衰减;病毒还可经粪便、气管和鼻腔黏膜等发生水平传播,所以传染性较强。
经实践观察发现:初春、秋冬季产生低温应激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养殖环境条件的优劣程度与发病率紧密相关,禽舍长期保持清洁、干燥、温湿度适宜、通风换气良好、采光充足的良性环境条件,较少发病;加强种禽、新进商品禽的源头检疫检验把关,早期劣汰其中阳性个体对于预防本病行之有效;整群营养状况、整齐度、健康度维持良好的较少发病。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46 ·2018.180 引言鸡腺病毒病是在鸡养殖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由腺病毒引发的疾病,该病感染性较强、病程短、致死率高、具有较大的危害。
做好对该病的预防和诊治工作关系整个养殖生产的效益。
因此,需要全方位对该病进行了解,分析其病因,了解该病的临床症状,并探讨出有效的预防和诊治方法。
1 流行情况鸡腺病毒病主要发生在1~3周龄的鸡群中。
被感染的鸡通常会在3周龄后出现死亡现象。
从感染到死亡时间极短,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死亡高峰,具有较大的威胁。
鸡腺病毒病具有普遍性、易垂直感染、水平传播以及人工授精传播的特征,以下进行详细介绍。
1.1 普遍性鸡腺病毒病具有普遍性。
首先,鸡腺病毒在鸡的体内普遍存在,是一种条件性病原。
因此,养殖人员一定要注意加强日常管理,保持鸡舍的环境卫生;其次,不可过密饲养;最后,要注意鸡舍的通风状况良好,换气效率高。
保持鸡舍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抑制鸡腺病毒的活性,有效降低鸡腺病毒病的发病率[1]。
1.2 垂直感染垂直感染是病毒在传播中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同一鸡场中,如果发现同一批次、不同品种的鸡出现同一种染病症状,就可以怀疑鸡种之间出现了垂直感染。
这一情况会导致在用被感染的胚和子代雏鸡制作细胞培养物时,具有较大几率激活机体腺病毒的活力。
有效避免这一状况,要做到以下2点:首先,谨慎防范疫苗带毒传播。
在为鸡接种疫苗时,特别使用活苗时,一定要用无特定病原体的鸡蛋制作。
避免因疫苗感染腺病毒使鸡身上的潜在腺病毒被激活,进一步引发腺病毒疫病[2]。
其次,要了解腺病毒的2个排毒关键期,一是在鸡达到14周龄前;二是在鸡的产蛋高峰期。
特别是后者,鸡会在产蛋期间排出大量的腺病毒,使大量种蛋带有腺病毒。
因此,要格外重视种鸡的净化工作,只要控制好种鸡的病毒携带量,就从源头上控制了腺病毒疫病。
1.3 水平传播腺病毒的水平传播体现在其在粪便、呼吸道、肾脏的普遍存在性,使其能通过粪便和精液进行传播。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1. 引言1.1 禽腺病毒病简介禽腺病毒病,又称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禽类传染病。
该病主要侵犯禽类呼吸系统,尤其是鸡,引起病鸡支气管、气囊和肺等器官的雏菌病变,导致气管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和坏死,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
禽腺病毒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等途径传播,易在鸡群内快速传播,对禽业造成严重危害。
病鸡出现咳嗽、喘息、腹部呼吸等症状,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产蛋性能,严重时可引起大面积死亡。
及时了解禽腺病毒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对其进行有效的诊断和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预防意识、定期检测和监控,科学合理应对疫情,可以有效控制禽腺病毒病的传播,保障禽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诊断方法禽腺病毒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测、病原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个方面。
通过观察饲养禽类的临床表现,如出现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等,可以初步怀疑禽腺病毒病的可能性。
实验室检测也是诊断禽腺病毒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病毒学检测和免疫组化检测等。
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禽类体液中的抗体水平,病毒学检测则可以直接检测禽类体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
免疫组化检测可以通过检测组织样本中的抗体或抗原来确定病原体的存在。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目前诊断禽腺病毒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禽类体液或组织中的病原核酸,从而确定是否感染禽腺病毒。
诊断禽腺病毒病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种方法,以确保准确诊断,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2 防控措施要加强对禽腺病毒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养殖户和兽医人员的防疫意识。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发布防控手册和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向养殖户传达禽腺病毒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防控措施,引导他们采取主动防疫措施。
要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禽腺病毒病是一种由禽腺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主要感染禽类,并且对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控制禽腺病毒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禽腺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临床症状禽腺病毒病在感染后的潜伏期为2-7天,主要症状包括高热、食欲不振、饮水量增加、躯体抖动、呼吸困难、粪便异常等。
严重感染时,还会出现黄疸、神经症状和水肿等症状。
禽腺病毒病还会导致禽类的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在禽类养殖场中,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进行疾病的诊断。
2. 实验室检测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来进行确认。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分离和鉴定、病毒抗体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三种方法。
(1)病毒分离和鉴定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包括禽腺病毒的原代细胞分离、胚胎鸡卵接种、细胞培养、小鼠感染等。
通过细胞培养或小鼠感染后,检验病毒抗体滴度变化,观察细胞病变,最终确定病毒分离情况。
鉴定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等方面。
(2)病毒抗体检测病毒抗体检测主要通过血清学测定方法进行,包括补体结合试验(CF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和试验和血凝试验等。
在病毒感染后,宿主体内会产生相应的病毒抗体,通过检测抗体滴度的变化,可以判断禽类是否感染了禽腺病毒。
(3)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是通过PCR技术检测感染禽腺病毒的基因或RNA序列,以确定禽类是否感染了禽腺病毒。
PCR技术具有高灵敏度、特异性和快速性的优势,是当前禽腺病毒病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3. 临床病理禽腺病毒病的临床病理特点主要包括肝脏和肾脏的病理变化。
在禽类感染禽腺病毒后,常常出现肝脏和肾脏的不同程度的病变,如肝脏出现出血点、出血斑、肿胀、颜色变深等。
肾脏则出现水肿、变形、出血点和出血斑等病变。
通过临床病理检查可以为禽腺病毒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禽流感流行现状与综合防控措施策划本刊记者八长丽凤编者按:我国的动物流感情况非常复杂,由于养殖模式相对落后,人与动物接触密切,导致禽流感防控面临压力大。
每年国家 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以及疫苗厂家的实验室都分离到大量病毒,掌握了禽流感流行及病毒遗传和变异情况,为有效防控禽流感提供 了参考依据。
针对禽流感的流行情况、发病机理,疫苗选择、有效防控等方面,本刊特邀请各大院校和养殖一线禽流感防控方面的 专家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各个养殖场借鉴参考。
当前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控措施李佩国,贾青辉,李蕴玉,张志强,刘华格,倪慧勇(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蛋鸡疫病防控岗)李佩国:男,1962年生,博士,教授,河北省蛋鸡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蛋鸡疫病防控岗位专家,研究生导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
先后获得河北省第五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北省高等学校百名创新人才、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获河北省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9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制定并颁布实施河北省地方标准26项。
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 型 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
根据其致病性,可 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
世界 卫生组织将其列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入一类动物疫病,是危害我国养禽业和 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 生,但以气温较低的11月至次年4月之间发病 率较高,这与病毒耐低温特性有关。
1 2020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情况1.1国外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情况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报,2020年以来,波 兰、印度、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乌 克兰、南非、德国、丹麦、以色列、沙特、越南、保 加利亚、美国、菲律宾、伊拉克、澳大利亚、俄罗 斯、荷兰、韩国、日本等22国共发生高致病性禽 流感疫情483起(野禽15起),主要以H 5亚型 为主,占95.03%,其中H 5N 1亚型25起(野禽9 起)占5.2%,H 5N 6亚型5丨起占10.5%,H 5N 8亚 型383起(野禽4起)占79.3%。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禽腺病毒病(Avian adenovirus)是一种由禽腺病毒引起的疾病。
该病在鸡、鸭、鹅等禽类中广泛传播,对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禽腺病毒病毒是一种DNA病毒,主要感染禽类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导致禽类发生消化道炎症、呼吸道症状和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等,严重时还会对禽类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希望能对禽类养殖场的业主和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一、禽腺病毒病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禽腺病毒病在鸡、鸭、鹅等禽类中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但主要包括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和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等。
典型的症状包括:鸡出现腹泻、呕吐、粪便异常、饮食减少;呼吸急促、喘鸣;泌尿系统异常,如蛋壳膜增厚、水肿;生长缓慢,产蛋率下降等。
根据禽类出现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感染了禽腺病毒病毒。
2. 病理学检查对死亡禽类进行病理学检查,能够观察到病变部位的变化。
禽腺病毒病的病理学改变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组织的病变,如肠道出血、黏膜水肿、肺部出血、肝脏肿大、卵巢肿胀等。
3. 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确认禽腺病毒病的感染。
目前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PCR检测、ELISA检测等。
PCR检测是通过扩增病毒基因片段来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禽腺病毒病毒,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ELISA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来确认禽腺病毒病的感染情况。
4. 病毒分离和鉴定将疑似感染禽类的组织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通过病毒形态和生物学特性来确认病毒的种类和亚型,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防控措施。
二、禽腺病毒病的防控措施1. 加强养殖管理在禽类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禽类的管理,保持鸡舍、饮水器、饲料槽等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充足的通风和光照,定期清理禽舍,保持合理的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2. 实施消毒措施定期对禽舍、设备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工作,杀灭可能存在的病毒,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禽腺病毒病,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禽类,对禽类养殖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对禽腺病毒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防控非常重要。
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禽类的食欲减退、活动能力下降、羽毛松散、眼睛浮肿、咳嗽或打喷嚏等症状。
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解剖禽类尸体,观察脏器是否发生变化。
禽腺病毒病主要侵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肺脏、肝脏、肠道等脏器的病变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但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并不能完全确定禽腺病毒病的诊断,仍需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主要采取的方法有病毒分离、抗体检测和基因检测等。
病毒分离是利用培养基或者禽腺病毒病特定的细胞系,将病毒从禽体中分离出来并进行鉴定。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禽腺病毒病的确诊,并可以进一步进行病毒株的分型和病毒学特性的研究。
抗体检测是通过检测禽体内的抗体水平来判断某一禽类是否感染了禽腺病毒。
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有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等。
抗体检测可以对禽群的疫情进行监测和调查,判断感染的程度和疫苗的免疫效果。
基因检测是通过提取禽体内的病毒RNA或DNA,利用PCR扩增技术,检测病毒的基因序列。
这种方法对禽腺病毒进行基因分型和基因演化等研究非常有价值,可以指导疫苗的选用和防控措施的制定。
禽腺病毒病的防控,主要包括疫苗接种、环境消毒和管理措施等。
疫苗接种是预防禽腺病毒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禽腺病毒病的疫苗可供选择,根据饲养禽类的种类和流行情况进行选择。
疫苗接种要按照科学的程序和规范进行,确保免疫效果。
环境消毒是禽腺病毒病防控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等方法,将禽舍、设备、水源等潜在的病毒污染源彻底消除,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管理措施是防控禽腺病毒病的最后一道防线。
严格管理禽类的饲养环境,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检查禽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疑似感染禽腺病毒的个体,避免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禽腺病毒在我国的流行情况调查
针对目前国内持续升温的禽腺病毒感染,本文总结了信得科技从2013年至今对禽腺病毒的研究概况,文中分别从临床症状、病理剖检、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阐述了当前我国家禽普遍存在的腺病毒感染,一是禽腺病毒不同血清型在我国不同省份的分布情况;二是分离的禽腺病毒的分群、血清型和基因型情况;三是各血清型禽腺病毒对家禽的危害情况。
腺病毒科是一类中等大小无囊膜的线状单分子双股DNA病毒,第一株禽腺病毒是从牛结节性皮炎的病料中分离到。
1949年Vanden Ende分离到一株禽腺病毒,以后又从鸡胚中无意分离到了多株鸡胚致死性孤儿病毒(CELO)。
1、腺病毒的分类
腺病毒科根据形态结构、免疫学特性和宿主范围可划分为两个属:哺乳动物腺病毒属和禽腺病毒属。
禽腺病毒根据其抗原结构不同分为3个群。
Ⅰ群主要是传统的禽腺病毒,代表株是鸡胚致死性孤儿病毒(CELO),它们共享有一种共同的群特异性抗原,其中从鸡分离到的12个血清型(FAV1-12),火鸡两个血清型(FAV1-2),鹅三个血清型(GAV1-3)和鸭2个血清型。
Ⅱ群禽腺病毒包括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HEV)、大理石脾病毒和鸡大脾病毒,它们与Ⅰ群禽腺病毒无抗原相关性。
Ⅲ群禽腺病毒目前只有一个成员,即降蛋综合征病毒(EDSV),它们只是部分的含有Ⅰ群禽腺病毒的共同抗原。
腺病毒的分类是根据血清型或基因型来划分的。
病毒的血清性根据中核试验来确定,Zsak等利用L1-L4四个高变环的特点和RFLP技术把Ⅰ群禽腺病毒划分为A-E五个基因型。
并且指出了致病性毒株之间在基因型上存在着某种基因的相关性。
2、禽腺病毒形态结构和理化特性
禽腺病毒没有囊膜,由12个五邻体构成二十面体顶角壳粒,五邻体由2条纤突组成。
此外,二十面体的非顶角壳粒称为六邻体(Hexon),该六邻体蛋白对禽腺病毒分型至关重要,是抗原结合位点成分。
禽腺病毒中Ⅰ群CELO病毒能够凝集大鼠红细胞,而不能凝集禽类的红细胞,部分毒株可凝集绵羊红细胞;Ⅱ群禽腺病毒无血凝性报道;Ⅲ群禽腺病毒EDSV可以凝集鸡、鸭、鹅、火鸡、鸽等禽类的红细胞。
由于没有囊膜,所以禽腺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比较强,对乙醚、氯仿、胰蛋白酶、酚和乙酸均有抵抗力,可耐受PH3-9,在1:1000浓度甲醛中可被灭活,本病毒对碘制剂、次氯酸钠和戊二醛敏感。
欧福迪泡沫消毒剂由于含有戊二醛有效成分,可有效杀灭病原。
3、禽腺病毒的流行病学与致病性
腺病毒大部分为长期潜伏病毒,引起无症状的感染,其中部分可以引起致病。
Ⅰ群禽腺病毒存在于多种禽类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作为原发病原引起发病,往往与其他病毒CAV、IBDV 等混合感染致病。
引起鸡包涵体肝炎的腺病毒病原已经确定,多为Ⅰ群禽腺病的几个血清型混合感染所致。
病毒主要存在于鸡的眼、上呼吸道以及消化道,但大多呈隐性感染不发病。
病毒主要在消化道和上呼吸道内复制,粪便、肠道、病变肝脏、肾脏和咽等均含有病毒。
病毒主要通过鸡胚垂直传播,从感染鸡群的鸡胚或雏鸡所制备的细胞分离物中可使病毒暴露出来。
病毒通常在3周龄以上排出,在肉鸡,排出病毒的高峰是4-6周;产蛋鸡在5-9周,到14周龄后仍有70%可排毒。
在同一农场中可同时存在几个不同的血清型。
病毒可经粪便、气管和鼻腔粘膜水平传播,病鸡常无明显症状,仅见萎顿、蹲伏、羽毛蓬松、肉髯和面部皮肤苍白,生长不良。
剖检为肝炎,肝色淡质脆、肿大,肝和骨骼肌有出血点,在肝细胞中有大而圆或不规则的嗜碱性或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从送检来看,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了疑似病例,问题比较突出,最先在东部沿海省份,山东、江苏、辽宁省份的白羽肉鸡上和种鸡上检测到病原。
后来陆续在内陆省份,河南、安徽、河北和山西分离到病原。
白羽肉鸡、蛋鸡、种鸡、麻鸡上都有发生,死亡情况因地区、品种而异。
临床上,病鸡突然性的精神沉郁,羽毛蓬松,腹泻,贫血,消瘦,最后死亡。
剖检发现肝脏肿大、质脆、易碎,肝周炎,心包积液,胶冻样,脾脏有白色坏死点,气管有出血和粘液、肺脏淤血严重,个别病例腺胃有出血点,法氏囊全部有乳白色干酪样物,肾脏呈现树枝状充血。
4、分子生物学诊断
将送检病料进行鸡胚接种,提取DNA,利用腺病毒Ⅰ、Ⅱ、Ⅲ群分群引物和Ⅰ群腺病毒分型引物(FAV1-12)进行RT-PCR扩增,如图所示:均能得到禽腺病毒目的条带。
将条带基因进行胶回收,测序,进化分析如下:
从分群角度对分离株进行规整可以看到新分离的禽腺病毒毒株都属于Ⅰ群禽腺病毒,但是它们的血清型和基因型并不相同,通过对分离株基因型和血清型分析如下:
对Ⅰ群的禽腺病毒进行血清型和基因型分析,发现我国主要流行A、B、C三种基因型,共6个血清型(火鸡1型、1型、4型、5型、8a/b型),但是近期在豫南、皖北、苏北、鲁西北和胶东地区流行的禽腺病毒主要是血清4型和8a/b型,造成鸡群的死亡率较高,发病急,有蔓延的趋势。
目前,信得科技禽病检测中心已经对周边区域进行了取样筛查,以便掌控最新的流行动态。
由于Ⅰ群禽腺病毒的12个血清型交叉保护性较差,所以在防控上必须选用与流行株匹配的疫苗株才能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
但是,目前市场上没有商品化的疫苗,一些厂家和个体养户生产的自家苗存在严重的散度风险,通过我们对市场病料的检测,发现几乎90%的鸡群存在腺病毒、法氏囊、白血病、网内两两,三三混合感染,所以自家苗在使用的同时也起着传播病原的作用,当时虽然控制住了病情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免疫抑制病的出现,后期一些列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所以我们不建议使用腺病毒疫苗进行该病的防控,最好使用正规生产的精制卵黄抗体,它不散毒,起效快,方便使用,是控制腺病毒的首选。
注:H9代表禽流感H9亚型,ND代表鸡新城疫,IB代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D代表鸡法氏囊,ALV代表鸡白血病,CAV代表鸡传染性贫血,REV代表鸡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FAV代表鸡腺病毒。
在禽腺病毒的防控上,我们提几点建议:
①疫苗预防:必须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禽腺病毒疫苗,必须包括当前我国流行的禽腺病毒主要的4种血清型,另外,必须没有禽白血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殖征病毒和法氏囊病毒等外源病毒污染。
②卵黄抗体:就目前来说,精制卵黄抗体是治疗禽腺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案,粗制抗体由于杂质较多,容易造成机体过大的应激反应。
在以上两种方案应用的同时,配合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对腺病毒效果较好,期间用信必妥增强机体免疫力。
由于腺病毒对福尔马林和戊二醛等消毒剂敏感,对于禽舍,应该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防止病毒的扩散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