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30.85 KB
- 文档页数:3
英汉语言的差异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二、英语句长复杂,汉语句短简练三、英语多被动语态,汉语多主动语态四、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五、英语注重省略,汉语注重补充六、英语多抽象词,汉语多具体词七、英语多替换,汉语多重复八、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九、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十一、英语好静,汉语好动十二、英语重物,汉语重人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
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
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 1】 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 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 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
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 2】When a representative exceeds his allottedtime, the President shall callhimto order without delay.【译文】 (翻译腔)当一位代表超过他的分配时间,主席将告诉他命令,不要推迟。
(改进)(如果)代表发言超过规定时间,主席应督促他遵守规则。
【分析】该句是一个 when 引导的主从复合句,看似一个简单的 "主将从现"句,但却不能直译成汉语 (如第一句译文)。
When 从句其实表示一种假设,如果直译成当“… … 时候”,就没有表达出原句的逻辑关系; his 这样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翻译成中文时可以不译;shall 是个情态动词,不是将来时; order 是名词,表示规“则” ,不能硬译为命“令”。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英语学习中应该注意哪些文化差异?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深化表述,实力提升学效率英语作为全球不分地区使用的语言,其学习不仅涉及语言本身的掌握,更需要深入理解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层结构、文化思维、社交礼仪等各个方面,如果不加重视,会阻碍有效沟通,甚至造成误解。
并且,将文化差异融入到英语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语言教学能力十分有利。
一、语言结构与思维差异英语与汉语在语法结构、思维方式上有着显著差异。
例如,英语重视主语和动词的对应关系,强调逻辑性;汉语则较为灵活,崇尚语境和逻辑关系。
这些差异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学习者应注重培养英语的逻辑思维训练,并对比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特点,理解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最终提升跨语言表达能力。
二、文化习俗与礼仪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体系决定了语言使用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文化中,直接的表达更为常见,而汉语文化则相对含蓄。
在社交礼仪方面,英语文化特别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而汉语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和人情关系。
学习者需要通过学习相关文化知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规范,才能尽量避免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流。
三、文化隐喻与表达差异英语中存在大量文化隐喻,如“raining cats and dogs”指的是“倾盆大雨”。
这些隐喻来源于文化背景,而非语言本身,需要学习者深入解释文化背景才能准确理解。
此外,英语表达的多样性也为学习者带来挑战。
例如,英语中可能存在功能不同但表达同一意思的词汇和句型,选择合适的表达需要对文化背景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四、融入文化背景,提升学习效率将文化差异融入英语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准确地表达语言的内涵,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践:关注英语文化相关的书籍、电影、音乐,沉浸式体验英语文化,可以提高直观感受。
积极参加跨文化沟通活动,与英语母语人士互动,了解他们的思维和文化观念。
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英语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例如浏览英语国家网站、阅读英语新闻等。
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翻译:我已经结婚了,去年结婚的,到现在结婚一年多了。
I am married. I got married last year. I’ve been married for over a year.英文中有“动作action”与“状态state”的区分。
以及时态方面的问题。
英语的静态特征“静态与动态”,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此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呈动态。
英语的静态特征具体说来有四点。
第一,名词化是英语常见的现象。
“他很不开心,引起大家也不开心”He was unhappy, so others felt unhappy too.His unhappiness made/infected others unhappy.He arrived so early, and I was quite surprised. →His early arrival surprised me.同时汉语常用人作主语而英语多用物作主语。
比如一篇六级模拟题范文中有这样一句话:Video games could do usharm without our knowing it,If proper attention is not paid to their side effects.“他最终失败了”At last he failed.At last all his efforts were in vain.He was outstanding among his colleagues because he worked very hard.→His hard work/ efforts made him outstanding among his colleagues.第二,用名词表示作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以代替动词。
“他七十多了,但能吃能睡。
”He still could eat and sleep.He was still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这位老师上课上得不好,我们都盼着早点下课。
行为习惯差异在行为方面,东方人一般含蓄内敛,上课的时候大多数中人、韩国人或者日本人都是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老师教什么就吸收什么。
老师常常会说你们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打断他,但基本上没有东方人会这样做。
而那些西方人却十分活跃,在课堂上他们常常打断老师的讲话,一个高鼻子男人经常挑剔地说老师的发音不正确而他的才是正确的。
于是老师会跟他探讨这两种读音的不同。
这使我们课程的进度大减,我们这些东方人对他都很有意见,觉得他既然认为自己的正确就不要来这里上语言课好了。
但老师却似乎很喜欢他,又一次他没来上课,老师还一个劲问他为什么没来。
另一个黑人女人,我不知她究竟来自哪个家,上课的时候带来一把大扇子,一边摇扇子一边咬手指一边听课。
如果她单纯是摇扇子倒是没什么,可恨的是她手上戴了两个铃铛,所以我们的两小时人认认真真听课做笔记或背单词,西方人边喝咖啡吃曲奇饼边调课时便都伴着她摇扇子的铛铛声度过。
老师也不会提出什么异议。
她还打断老师的讲课,质问为什么这个课程没有咖啡和点心,老师为此还向她道歉,说下次他会为我们准备。
从此以后我们的课程都增加了免费的咖啡和点心,东方侃老师的发音。
有时我会想如果在国内,在我的小学或中学课堂上,这样的学生一定会被横飞过来的粉刷打中,然后会被老师揪到后面罚站一两节课或者课后冲厕所。
但在美国,难以想象的是,我的的确确感觉到老师喜欢他们比喜欢我们这些安分守己的东方人多一些。
西方人比东方人快乐,他们无论何时相聚都能开怀大笑,让自己或身边的人处于最自然最轻松最快乐的状态。
而很较真的东方人,往往看起来有很大的压力很多的哀愁。
因为东方人常常强调严谨容不下过失,这就造成了东方人习惯为“责任”而活,而方人习惯为“兴趣爱好”而活的不同局面。
中西语言思维习惯差异不同地域的语言思维是民族长期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之下逐步确定的,而语言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凝固作用。
中国传统习惯为从总与中国传统不同,西方人习惯把具体问题从总体中分类出体上看问题的整体思维模式。
2010年第1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2,2010第26卷JOURNAL OF EDUC AT IONAL I N S T ITUTE O F J IL I N PR OVINCEVol 26(总252期)To tal No 25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易立新(66),男,湖北武汉人。
硕士,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哲学、英汉对比及语言测试理论。
英汉语言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易立新(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汉字属于会意文字,具有象形的特点,象形文字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形象思维的特点;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西方人善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则尚逻辑思维的特点。
关键词:会意文字;拼音文字;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中图分类号:H 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0)12005102一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
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抽象反映活动,它需要在语言这种物质材料的基础上形成、存在和发展。
没有语言的巩固,思维无法定型,思想正是通过语言而得到实现!。
语言帮助人形成特定的思维和表达习惯。
因此可以说,人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的。
金克木先生在介绍符号学时说:学一种语言符号就必然要学其中的意义和意义所属的文化系统(内含世界秩序)。
婴儿学会了母语和其中的文化系统,他就会用这种系统的眼光看世界,把世界当做是照他的编码安排的。
他的思想得到语言的帮助,也受到语言的限制。
他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思想。
!另一方面,思维的发展也能促进语言的发展。
思维活动的成果巩固在语义之中,使语义日益丰富,成为直接引起语义变化的动力。
因此,可以说,语言和思维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
语言影响人的思维和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结构对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也有不同的影响。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持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百年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体现着持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
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抽象思维与具像思维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汉民族重具像思维。
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像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而汉语则习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理性概念,例如:1.“I hope my presence here tonight is further proof of the importance we British attach on relations with your great country.”“我希望,今晚我到这里来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英国人非常重视和你们伟大祖国的关系。
”英文中的抽象名词presence, proof, importance 汉译时都转换成了具体的动作.2.Wisdom prepares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井。
此例中的抽象名词wisdom, folly汉译时都转换成具有共相概念的一类人。
以上两例中的抽象名词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英美人来说,词义明确,措辞简练;但对于习惯于具像思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将这些抽象名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究其根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都是值得思考和深究的问题,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下面小编为你讲解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吧区别。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关世杰,1995:102) 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
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
《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十四诗品》中则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
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则很不发达,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
其后,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断断续续。
“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发达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则偏重于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发达,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体现了这些原理。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在语言中的映现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是思维外话的载体,记录着思维的成果。
由于各名族的生态、历史、宗教、民情、习俗不同,思维方式也就不尽相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便长生不同的语言形式。
因此,东西方迥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必然影响和制约着英汉语言。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语言与思维方面的个性差异,会直接影响文化交流的质量。
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思维模式相吻合的东西,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致的东西则被认为是不合逻辑的。
因此,英语学习者时常会把汉语的语言习惯、思维定势移植到英语学习中,以汉语的语言结构标准去比照英语语言结构。
一、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产生语言,语言体现文化。
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语言的习惯和文化的领悟相互补充。
东西方文化虽说相通相融,但确也存在很大差异。
由于历史演变、地域风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各民族间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方式亦不相似,文化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上便产生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相异。
1.话题。
中国人口众多,在狭小的空间内,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人们希望了解别人,同时也愿意被别人了解,所以与人交流时常会问:What’s your income?Where are you living now?How much does the new house cost you?Whom do you live with?等等。
然而在西方,人们交往互存戒备,免谈隐私,对于婚恋、年龄、收入、生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
中国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如问上述类似的问题,则被认为是干涉了他们的私事,甚或遭到拒答。
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时,教师有责任介绍东西方不同的日常交流话题,以免产生误解。
2.服饰。
东方人的取向往往是年轻人穿着鲜艳靓丽,老年人的衣着颜色比较暗淡。
在西方,情形恰好相反。
年轻人喜穿深色简约的服装,因为年轻人有较好的容貌和健美的体形,青年人的朝气并不因服饰的暗淡而湮没,深色服装穿在年轻人身上只会增添成熟和老练的气度。
关于中西文字的差异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一、引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深感兴趣并争论不休的问题。
从公元前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开始直至今天,仍未定论。
概括起来,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理论:第一,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只能在语言基础上进行;第二,语言对思维有较大影响,对思维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第三,思维决定语言,语言是在思维基础上产生的;第四,思维即语言;第五,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间的作用既非单向的。
也非直接的。
语言和思维究竟是什么关系?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思维的载体是语言,同时语言也反作用之思维。
思维创造了语言,语言又影响了思维。
语言符号当然更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它对人类思维的作用也是两方面的,既有刺激的作用又有规范的作用。
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必然影响思维方式。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符号系统,作为视角符号系统一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
两种语言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它们所属的两个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诸方面而不同,他们用各自的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带有民族色彩的语言体系,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而造就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氛围。
思维方式不同其结果是语言方式不同,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又反过来直接影响着思维方式。
因此,有学者甚至认为文字是文化的基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从文字体系的不同开始的。
下面笔者从中西文字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其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文字的差异中西文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音、形、义、语法四个层面。
在语音层面,最突出的特点是:汉字是单音节,同时汉字每字都有声调,而且严格地分一、二、三、四声,是规定的,也很规则,而且它的声音很响。
而印欧语既有单音节,又有多音节,无声调之区别,但有轻重音之分。
在字形层面,汉字是惟一现存的象形文字。
汉语和英语的异同点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之一,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相似之处1. 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汉语和英语都采用主谓宾的语法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汉语和英语都采用主谓宾的语法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2. 词汇系统相似:尽管汉语和英语的词汇很不一样,但它们都有自己的词汇系统,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词汇系统相似:尽管汉语和英语的词汇很不一样,但它们都有自己的词汇系统,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3. 语言的目的和功能相似: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是用来交流、表达思想和与他人沟通的工具。
它们都可以用于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
语言的目的和功能相似: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是用来交流、表达思想和与他人沟通的工具。
它们都可以用于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
差异之处1. 语音系统不同:汉语和英语在语音系统上存在很大差异。
汉语采用声调来区分词义,而英语则依靠重音和音位来区分词义。
语音系统不同:汉语和英语在语音系统上存在很大差异。
汉语采用声调来区分词义,而英语则依靠重音和音位来区分词义。
2. 词序不同:汉语和英语的词序也有所不同。
汉语的词序比较自由,可以灵活调整,而英语的词序则较为固定。
词序不同:汉语和英语的词序也有所不同。
汉语的词序比较自由,可以灵活调整,而英语的词序则较为固定。
3. 句子结构不同:汉语和英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一些差异。
汉语更注重上下文的建立,常采用省略和倒装等形式,而英语则更注重句子的顺序和完整性。
句子结构不同:汉语和英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一些差异。
汉语更注重上下文的建立,常采用省略和倒装等形式,而英语则更注重句子的顺序和完整性。
4. 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汉语和英语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汉语强调整体和细节之间的关系,而英语更注重逻辑和思维的线性发展。
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汉语和英语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摘要: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塑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并在语言中有所体现。
本文概述了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关键词:思维差异;语言差异思维是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根据萨培尔一沃尔夫提出的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的观点: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必须依靠思维为之提供内容。
同时,语言是表达和传播思维的最佳工具,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以下将试图探讨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对于语言的影响。
一、个体思维与整体思维西方哲学具有崇尚个体思维的传统,即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
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哲学家一向倡导一体思想,认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莫不存在于一体之中并由此形成整体思维,主要表现为综合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有:(1)英汉对事物的定义不同,从而用词出现不同的倾向。
英语偏好属概念的词即特指,用词具体细腻,汉语偏好重概念的词即泛指,用词概括模糊。
(2)表现在论证上英文往往习惯于由点到面,由个人到整体;而中国人习惯于从整体类推出个体,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由前到后、由远及近。
(3)在语篇上英语篇章常常呈线形安排,而汉语则呈螺旋型结构。
二、形式或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形式或逻辑思维在西方哲学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人注重逻辑推理和以实验为基础的形式论证,很早就将哲学与语言研究相结合。
相反,中国的传统思维十分重视“悟性”或直觉。
中国人常常不是凭借严谨的形式分析而是靠“悟”。
直觉思维有其优点,如果人们能正确地运用直觉来准确地把握客体特征,直觉是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但是,直觉具有明显的思维方法论的弱点。
它不重视以科学考察为基础的形式论证,不重视形式结构对准确判断的意义,因此悟性往往导致语言中过度的模糊性,如词性、语义、句法成分等的模糊化。
英汉这一思维方式差异在语言上集中表现为英语的意合和汉语的形合,这也是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www.ylongedu.com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什么 一、语句表达的差异 1.指称——人称与物称 在中国人的主体思维习惯的影响下,汉语语句表达主观性较强,多采用第一人称,且习惯上用人做主语。英国人倾向于进行客体思维,语句表达注重客观性,因此以物做主语的情况比较多。例如:
(1)Recognition and sadness flooded her face. (2)Hisweariness and the increasing heat determined him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
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习惯影响,将同样的意思表达为:(3)She recognized me and her face was filled with sadness.(他认出我了,于是一脸悲伤。)
(4)He was tired and it„s getting increasingly hot,so he decided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他疲惫不堪,天气也越来越热。他于是下了决心,一碰到舒适的阴凉处就坐下休息。)
在英语母语者看来,这样的表达客观性意味较弱,句式缺少变化和起伏,在对人物心理的描绘上不及(1)和(2)生动形象。
2.语法结构——话题型与主谓型 汉语受整体综合思维模式的影响,注重先表达信息中心(话题),然后进行对话体的阐述、说明、铺叙等。赵元任先生认为,50%以上的汉语句子结构是话题说明框架,属于典型的话题型语言。
而西方人习惯于进行逻辑思维,因此英语语言结构严谨,逻辑性极强,一般遵循主语+谓语(主谓型)的基本框架,辅之以其他修饰、限制、补充成分,构成层层搭架的语句结构。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时,容易受到整体思维模式的影响,以话题+述题结构去构建英语句子。
例如:(1)Our policies 0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ve won great success. (2)To make good impressions on the interviewer Should make good preparations for the job interview.
这两个句子是以主语作为话题为中心构建的,其他成分用来进一步阐述话题的内容。如果按照英语的写作思维模式来进行分析。会发现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主谓关系,真正的主语被省略掉了,造成句子结构错误,概念表述含混不清。
二、语篇铺排的差异 1.段落发展方式——螺旋式与直线式 “汉语的篇章发展往往采用迂回的方式,不直截了当地阐述主题,而是以一种螺旋式的反复暗示逐步引出主题。”西方人习惯于抽象思维,因此英语语篇“在写作手法上就注重开宗明义,有的放矢,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般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明确设定论述的主题;阐述和证明论点时毫不旁顾,或解释原因,或举例论证;最后的结论水到渠成,戛然而止,或重申主题,或提出建议,语言简明扼要,决不拖泥带水。有些中国学生在写作时,总是不自 www.ylongedu.com 觉地使用汉语的段落发展方法,通过间接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下面是中国学生写的一篇以The key to Success为题的文章的开头段:
There is no doubt that everyone wants to be a success.Winning a great success bring us a happy feeling.Once we succeed,we will be encouraged and have the confidence to continue our work or study.However,lone cannot always have success in life. Many of us may encounter failures.It's important that we take a proper attitude towards failure.Otherwise.we may feel depressed and lose our heart in life.In my opinion.to achieve success we should bear in mind the key factors leading to success:diligence and perseverance.
这个段落在段落的第一句只是提出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愿望,未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作者的观点,忽视了主题句的设定。第二、三句提到成功可以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仍未涉及主题内容。第四至六句,提到人人可能面临失败,但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似乎有些偏离文章的主旨。直到段落快要结束时,才点出主题:成功需要勤奋和持久的毅力。这是典型的中式螺旋型段落结构。这种围绕主题绕圈子的写法在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并不少见。但这一段落在注重理性思考和逻辑性的西方人看来,给人的感觉是重点不明确,结构紊乱。
2.衔接模式——形合与意合 中国人倾向于综合的形象思维,因此汉语表达注重意义的接合。“属于意合形(parataxis)语言,其特性是重悟性,在表达思想时采取的是思维向语言直接外化的方式,而不采取间接的方式。因而在句法结构上没有形态变化的条件,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很少用”。
西方人注重形式逻辑的抽象思维,英语“注重句子形式,结构完整,采用各种连接手段,如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介词等连接词。英语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语特别多,而且这类词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由此可见,英语衔接紧密,结构严谨。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受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许多中国学生在进行英文写作时,常常忽视英语语言借助连接手段衔接语篇的特点。按照母语思维习惯来组织句子,从而出现了许多流水句式。例如:
Standing at the door,I saw a white and black picture.The woman on it smiles quietly and kindly.I couldn't believe that he mother had died.I rush to my sad friend,the girl,holding her thin arms,looking at her pale face and disheveled hair.her trembling voice made my heart break into pieces.Even then,time didn't pass by.No words were good enough for that while.Others and I told her"take care"but how?I don't know.She not only lost her mother,but also lost the whole world!How does she face the exam?Everyone felt worried.
这段文章虽无重大的语法和结构错误,但作者没有能够完全脱离中文的思维模式,汉语句式痕迹仍十分明显。例如,在描写作者对于朋友丧母的内心感受时,用了几个平行铺排的小句:Even then,time didn„t pass by.No words were good enough for that while.Others and I told her“take care”but how?I don‟t know. 这句话语句松散,连接词的缺失现象十分明显,完全是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构建的。又如,作者在段尾用了“not only...but also”连接词来体现英语语句形式上的衔接,但由于使用不当,破坏了句子的一致性,使英语句式的衔接性特点未真正得到体现,容易给人以语意混乱的印象。
修改后的段落如下: Then, standing at the doorway,I saw a black and white picture of her mother,smiling her usual gentle and kindly smile.I could not believe that she had died. I rushed to my sad www.ylongedu.com friend.Holding her hand in mine. I looked into her thin,pale face.My heart was fit to break at the sight of her disheveled hair and the sound of her trembling voice. Time seemed to stand still at that moment. In losing her mother, she also lost the whole world.How was she going to face the coming exam?We all felt worried for her.
因此,阅读中,我们应该了解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掌握地道的英语,而不是以汉语的思维习惯进行思维。
更多英语学习知识技巧请看外朗教育官网:http://www.ylon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