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十二公在位年表公元前
- 格式:ppt
- 大小:7.30 MB
- 文档页数:54
【导语】⼗⼀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三⽉,鲁成公从晋国回来。
晋国⼈认为成公倾向楚国,所以扣留了他。
成公请求接受盟约,然后让他回国。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左传》:成公⼗⼀年、成公⼗⼆年。
欢迎阅读参考! 《成公⼗⼀年》 【原⽂】 【经】⼗有⼀年春王三⽉,公⾄⾃晋。
晋侯使郤犨来聘,⼰丑,及郤犨盟。
夏,季孙⾏⽗如晋。
秋,叔孙侨如如齐。
冬⼗⽉。
【传】⼗⼀年春,王三⽉,公⾄⾃晋。
晋⼈以公为贰于楚,故⽌公。
公请受盟,⽽后使归。
郤犨来聘,且莅盟。
声伯之母不聘,穆姜⽈:「吾不以妾为姒。
」⽣声伯⽽出之,嫁于齐管于奚。
⽣⼆⼦⽽寡,以归声伯。
声伯以其外弟为⼤夫,⽽嫁其外妹于施孝叔。
郤犨来聘,求妇于声伯。
声伯夺施⽒妇以与之。
妇⼈⽈:「鸟兽犹不失俪,⼦将若何?」⽈:「吾不能死亡。
」妇⼈遂⾏,⽣⼆⼦于郤⽒。
郤⽒亡,晋⼈归之施⽒,施⽒逆诸河,沉其⼆⼦。
妇⼈怒⽈:「⼰不能庇其伉俪⽽亡之,⼜不能字⼈之孤⽽杀之,将何以终?」遂誓施⽒。
夏,季⽂⼦如晋报聘,且莅盟也。
周公楚恶惠、襄之逼也,且与伯与争政,不胜,怒⽽出。
及阳樊,王使刘⼦复之,盟于鄄⽽⼊。
三⽇,复出奔晋。
秋,宣伯聘于齐,以修前好。
晋郤⾄与周争鄇⽥,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
郤⾄⽈:「温,吾故也,故不敢失。
」刘⼦、单⼦⽈:「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
苏⽒即狄,⼜不能于狄⽽奔卫。
襄王劳⽂公⽽赐之温,狐⽒、阳⽒先处之,⽽后及⼦。
若治其故,则王官之⾢也,⼦安得之?」晋侯使郤⾄勿敢争。
宋华元善于令尹⼦重,⼜善于栾武⼦。
闻楚⼈既许晋籴伐成,⽽使归覆命矣。
冬,华元如楚,遂如晋,合晋、楚之成。
秦、晋为成,将会于令狐。
晋侯先⾄焉,秦伯不肯涉河,次于王城,使史颗盟晋侯于河东。
晋郤犨盟秦伯于河西。
范⽂⼦⽈:「是盟也何益?齐盟,所以质信也。
会所,信之始也。
始之不从,其何质乎?」秦伯归⽽背晋成。
【译⽂】 ⼗⼀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三⽉,鲁成公从晋国回来。
【导语】⼆⼗五年春季,齐国的崔杼率领军队进攻鲁国北部边境,报复孝伯那次进攻齐国。
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左传》:襄公⼆⼗五年。
欢迎阅读参考! 《襄公⼆⼗五年》 【原⽂】 【经】⼆⼗有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
夏五⽉⼄亥,齐崔杼弑其君光。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邾⼦、滕⼦、薛伯、杞伯、⼩邾⼦于夷仪。
六⽉壬⼦,郑公孙舍之帅师⼊陈。
秋⼋⽉⼰巳,诸侯同盟于重丘。
公⾄⾃会。
卫侯⼊于夷仪。
楚屈建帅师灭舒鸠。
冬,郑公孙夏帅师伐陈。
⼗有⼆⽉,吴⼦遏伐楚,门于巢,卒。
【传】⼆⼗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以报孝伯之师也。
公患之,使告于晋。
孟公绰⽈:「崔⼦将有⼤志,不在病我,必速归,何患焉!其来也不寇,使民不严,异于他⽇。
」齐师徒归。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东郭偃⾂崔武⼦。
棠公死,偃御武⼦以吊焉。
见棠姜⽽美之,使偃取之。
偃⽈:「男⼥辨姓,今君出⾃丁,⾂出⾃桓,不可。
」武⼦筮之,遇《困》三之《⼤过》三。
史皆⽈:「吉。
」⽰陈⽂⼦,⽂⼦⽈:「夫从风,风陨,妻不可娶也。
且其《繇》⽈:『困于⽯,据于蒺藜,⼊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困于⽯,往不济也。
据于蒺藜,所恃伤也。
⼊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所归也。
」崔⼦⽈:「嫠也何害?先夫当之矣。
」遂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
以崔⼦之冠赐⼈,侍者⽈:「不可。
」公⽈:「不为崔⼦,其⽆冠乎?」崔⼦因是,⼜以其间伐晋也,⽈:「晋必将报。
」欲弑公以说于晋,⽽不获间。
公鞭侍⼈贾举⽽⼜近之,乃为崔⼦间公。
夏五⽉,莒为且于之役故,莒⼦朝于齐。
甲戌,飨诸北郭。
崔⼦称疾,不视事。
⼄亥,公问崔⼦,遂从姜⽒。
姜⼊于室,与崔⼦⾃侧户出。
公拊楹⽽歌。
侍⼈贾举⽌众从者,⽽⼊闭门。
甲兴,公登台⽽请,弗许;请盟,弗许;请⾃刃于庙,勿许。
皆⽈:「君之⾂杼疾病,不能听命。
近于公宫,陪⾂⼲掫有*者,不知⼆命。
」公逾墙。
⼜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贾举,州绰、邴师、公孙敖、封具、铎⽗、襄伊、偻堙皆死。
祝佗⽗祭于⾼唐,⾄,覆命。
《春秋》与《左传》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重点:《左传》的史学价值,泓之战的翻译难点:泓之战的选文翻译解题:一、关于《春秋》从目前确知的情况来看,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当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和西周时期的金文记载为标志。
春秋末年孔子整理、编篡的《尚书》中的一部分文章和《诗》中《雅》、《颂》的一部分诗篇,也是较早的历史记载,前者同甲骨文、金文的记载都是殷周时代王侯贵族的档案文书。
后者是西周王室祭祀宴享时的颂诗。
这是中国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纪录。
一般说来,甲骨文记事简略,还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
金文记事因青铜器物相联系而包含着传世的明确意识,这与甲骨文是有明确区别的。
这些记载,都是当时人际当时事。
一般不涉及到对于过往历史的追述;同时,所记之事多以王侯贵族为对象。
这两点,表明了他们作为官方文书的性质。
孔子所编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因致力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修撰。
《春秋》而在中国史学史和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春秋”本各国国史统称,司马迁也把它们称为“史记”。
孔子修《春秋》,当在春秋之末,他在阅读了西周和鲁国文献的基础上,博览备采,撰成此书。
《春秋》以编年纪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历经鲁国十二公,共242年的历史。
大约18000字,大致写出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著作,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属辞比事而不乱”。
就是编缀文词、排列史事有一定的规范,全书井然有序。
这说明《春秋》在编撰形式上的优点,二是用词造句讲究,二是善于综合、排比史实。
这样按照时间的顺序把历史事件一一排比出来,使人们可以对长时间的不同地域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
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左传》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元年知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继正即位,正也。
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戌、卫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罕虎、许人、曹人于郭。
斋三月,取郓。
主夏,秦伯之弟针出奔晋。
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
其弟云者,亲之也。
亲而奔之,恶也。
古六月丁巳,邾子华卒。
斋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原。
《传》曰: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
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知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
莒展出奔吴。
叔弓帅师疆郓田。
疆之为言,犹竟也。
葬邾悼公。
斋冬,十有一月己酉,楚子卷卒。
楚公子比出奔晋。
主昭公二年知二年春,晋侯使韩起来聘。
古夏,叔弓如晋。
斋秋,郑杀其大夫公孙黑。
主冬,公如晋,至河乃复。
耻如晋,故著有疾也。
季孙宿如晋。
公如晋而不得入,季孙宿如晋而得入,恶季孙宿也。
古昭公三年斋三年春,王正月丁未,滕子原卒。
主夏,叔弓如滕。
知五月,葬滕成公。
古秋,小邾子来朝。
斋八月,大雩。
主冬,大雨雹。
北燕伯款出奔齐。
其曰北燕,从史文也。
知昭公四年古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雪。
斋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
楚人执徐子。
知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
执齐庆封,杀之。
此入而杀,其不言入何也?庆封封乎吴钟离。
其不言伐钟离何也?不与吴封也。
庆封其以齐氏何也?为齐讨也。
灵王使人以庆封令于军中,曰:“有若齐庆封弑其君者乎?”庆封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
”曰:“有若楚公子围弑其兄之子而代之为君者乎?”军人粲然皆笑。
庆封弑其君而不以弑君之罪罪之者,庆封不为灵王服也,不与楚讨也。
《春秋》之义:用贵治贱,用贤治不肖,不以乱治乱也。
孔子曰:“怀恶而讨,虽死不服。
”其斯之谓与!遂灭厉。
遂,继事也。
知九月,取缯。
古冬,十有二月乙卯,叔孙豹卒。
斋昭公五年主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
贵复正也。
楚杀其大夫屈申。
公如晋。
知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
【课外阅读】论《左传》中的顺叙和倒叙西方叙事理论有叙事时间这一概念,还原为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概念,就是顺叙、倒叙以及预叙等,这些被传统叙事理论称为的叙事形式法则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对历史时间(或称故事时间)的操作。
中国的叙事作品应该说发源于甲骨卜辞,但甲骨卜辞的叙事极其简略;《春秋》经的叙事日渐丰富,但就叙事规模而言还非常琐碎;《国语》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记言多于记事。
只有《左传》可以称作中国早期叙事作品的成熟之作,它的规模庞大,且叙事手法多变,正如《左绣·读左卮言》所讲:“种种手法开天地未有之奇作,古今莫越之。
”《左传》中的叙事时间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涵盖了顺叙、倒叙、预叙的多个方面。
本文将详尽分析《左传》中的顺叙和倒叙两种叙事时间类型,关于预叙等叙事时间待另文论之。
顺叙《左传》文本本身的顺叙情况可以作三方面的认识:首先,从宏观上说,《左传》整个大文本本身的时间顺叙,也就是春秋鲁十二公的事件的编年体性。
这个时间顺序是固定的,不可能打破的。
其次,鲁十二公中每一年的顺叙性。
如庄公,《左传》从庄公元年一直叙至三十三年,这个时间顺序是严格按历史时间而叙述的。
最后,每一年的历史事件的总体走向亦是严格的顺叙的。
《左传》十二公每年事件的叙述是一种积木式的,也就是说,每一年中,有许多事件发生,被《左传》记录下来,这种记录顺序是按时间顺序的。
同样,单一事件的叙写,其总的趋向也是顺叙的。
如《左传·成公十八年》:“冬,十一月,楚子重救彭城,伐宋,宋华元如晋告急。
韩献子为政,曰:‘欲求得人,必先勤之。
成霸安疆,自宋始矣。
’晋侯师于台谷以救宋,遇楚师于靡角之谷。
楚师还。
”此事件中从“冬,十一月”叙起,依次楚伐宋、宋告急、晋救宋、楚师还。
这里叙事时间是严格遵循历史时间的。
小的事件如此,大的事件如五大战役的叙写等整个叙事过程也是如此。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冯李桦的评点作品《左绣》中提到了顺叙的变体“正叙”。
《左传》品读目录前言 (1)隐公 (8)郑伯克段于鄢 (8)扩展阅读:郑伯入许 (18)僖公 (20)齐桓公伐楚 (20)扩展阅读:齐桓公迁刑封卫 (24)宫之奇谏假道 (27)扩展阅读:楚文王灭息、灭邓 (33)晋骊姬之乱 (37)扩展阅读:二子乘舟 (43)晋公子重耳出亡始末 (45)扩展阅读:晋文公勤王 (60)晋楚城濮之战 (62)扩展阅读:若敖氏兴亡 (80)烛之武退秦师 (83)扩展阅读:展喜犒齐师 (88)秦晋殽之战 (90)扩展阅读:秦穆公犹用孟明 (99)宣公 (101)晋灵公不君 (101)扩展阅读:崔杼弑其君 (109)晋楚邲之战 (111)扩展阅读:楚归晋知罃 (135)成公 (136)齐晋鞌之战 (136)扩展阅读:郤克使齐受辱 (145)晋楚鄢陵之战 (148)扩展阅读:郑离楚从晋 (161)襄公 (165)祁奚荐贤 (165)扩展阅读:祁奚请免叔向 (167)子产不毁乡校 (169)扩展阅读:子产论为政宽猛 (171)昭公 (173)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 (173)扩展阅读:晏婴论和与同 (176)伍员奔吴 (178)扩展阅读:伍员谏许越平 (183)定公 (184)齐鲁夹谷之会 (184)扩展阅读:孟僖子论孔丘 (188)前言《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即左氏给《春秋》做的传。
所谓“传(zhuàn)”,即古人对经典的注释、阐释。
要认识《左传》,我们先得从“春秋”说起。
春秋本是一年四季中两个季节的名称(或谓商周时期一年只分春秋二季,后来才增加冬夏而有四季)。
周代农业文明大发展,春耕秋收,一年四季中,人们对春秋二季更为看重。
因此,“春”“秋”连用则可表一年时间,如《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一年一年的时光演变,就成了历史,因此“春秋”词义引申后就有了历史义,再引申,“春秋”则指对历史的记录,即史书。
从思想、艺术看《国语》和《左传》作者:王倩来源:《教育视界》2013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从《国语》、《左传》的成书,思想特点及写作艺术等多方面对其作以分析、比较,对两书思想特点、艺术成就的归纳准确,比较之中特色鲜明。
【关键词】思想;艺术;记言;记事;民本;国别史;编年史《国语》和《左传》在中学古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篇幅,选入课本的《国语》有《勾践灭吴》,《左传》有《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
现在从思想、艺术两个方面分析一下《国语》和《左传》的特点。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则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
《国语》和《左传》的作者究竟是何人,学者历来对此持有异说。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据此认为该书作者为春秋时期大约与孔子同时的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学者称之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并认为是左丘明为解释《春秋》一书而作。
所以旧时传《国语》和《左传》为同一作者,《国语》为《春秋外传》,《左传》为《春秋内传》(见《汉书·律历志》)。
《国语》和《左传》其记言记事多与《春秋》有联系,多有助于说明《春秋》两书与《春秋》虽有联系,但两书各自单行。
内容上亦自成体系,各为一家,内外传一说显然有不妥之处。
相传两书作者同为左丘明,后世学者研究也众说纷纭,两书作者究竟为何人各持己见。
现在一般认同的是两书作者实难确指,内容大多出于各国史官的记述,其中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这才是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
《国语》始创国别史之体,此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记事时代大体为西周前期至春秋末期(约公元前967~前453)。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以鲁史为线索,按“《春秋》十二公”的顺序,依次编排。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772~前453年)。
《左传》以年为纲,以事为目,纲举目张,网罗众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夏世系1、禹——2、启——3、太康 -—4、仲康——5、相—-6、少康——7、杼——8、槐(芬)——9、芒(荒)—— 10、泄(世)—- 11、不降—- 12、扃(局、禺)—— 13、廑—— 14、孔甲—— 15、皋(吴、皋苟)-— 16、发(发惠)—— 17、桀(履癸)[夏代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
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商世系1、天乙(汤、武汤、唐、大乙)——2、外丙—-3、仲壬—-4、太甲(祖甲、太宗)-—5、沃丁——6、太庚—-7、小甲—-8、雍己——9、太戊—— 10、仲丁—- 11、外壬——12、河单甲—— 13、祖乙—- 14、祖辛—— 15、沃甲—- 16、祖丁—— 17、南庚—— 18、阳甲 -— 19、盘庚—— 20、小辛——21、小乙—— 22、武丁—— 23、祖庚—— 24、祖甲—- 25、廪辛—— 26、康丁 -— 27、武乙 -— 28、太丁(文丁)—— 29、帝乙—-30、帝辛(纣、受)[商(殷)代君主在古籍和甲骨人中被称为王。
自汤(天乙)至纣凡十七代,三十传,历六百二十九年。
一说商凡二十九王,历四百九十六年。
传承制度前期以“兄终弟及”为主,后期以“父死子继”为主。
国都屡迁,至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始定都]西周世系1、武王(姬姓、名发)——2、成王(诵)-—3、康王(钊)-—4、昭王(瑕)-—5、穆王(满)——6、共王——7、懿王——8、孝王——9、夷王—— 10、厉王(胡)—-[共和](庚申前841年)—— 11、宣王 ( 甲戌前827年)—— 12、幽王(庚申前781年)[周人原为古老部落,耕牧于渭水流域.始祖弃,被尊为农神,号称后稷.周人几经迁徙,至古公耽父,迁居于周原(今陕蚊椽山县),始以周为国名,臣属于商。
古公耽父之子季历为商王太丁所杀;季历子姬昌继立,是为文王。
文王统一渭水流域,迁都于丰邑(今陕西沣水西岸),其子姬发率诸侯东征,阵于牧野,歼灭殷商,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
【导语】《公⽺传》的历史思想⽐《⾕梁传》更为丰富,其影响也更深远。
在汉代,公⽺学⼤显于世。
下⾯是⽆忧考分享的公⽺传:《成公⼗⼆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有⼆年,春,周公出奔晋①。
周公者何?天⼦之三公也。
王者⽆外,此其⾔出何?⾃其私⼟⽽出也②。
夏,公会晋侯、卫侯于沙泽③。
秋,晋⼈败狄于交刚④。
冬,⼗⽉。
【注释】 ①⼗有⼆年:鲁成公⼗⼆年(公元前579年)。
周公:即周公楚,周公阅的后裔,周⼤夫。
按:据《左传》载:周公楚憎恨周惠王、周襄王族⼈的逼迫,同时⼜和伯与争夺周朝政权,没有取胜,就⽣⽓离去。
到达阳樊这个地⽅时,周天⼦派刘⼦让他回去,并与他在哪这个地⽅结盟后回到京师。
三天后,周公楚⼜逃奔到晋国去了。
②私⼟:何休注:“私⼟者,谓其国也。
此起诸侯⼊为天⼦三公也。
周公骄赛不事天⼦,出居私⼟,不听京师之政,天⼦召之⽽出⾛,明当并绝其国,故以出国录也。
”徐彦疏:“周公本是⼩国诸侯,⽽⼊为天⼦三公,于王钱之内虽有采地,但从私⼟⽽去。
” ③晋侯:即晋厉公,名州蒲,景公之⼦,在位七年。
沙泽:《左传》《穀梁传》皆作“琐泽”。
晋国地名,在今河北⼤名县。
④交刚:晋国地名,今址不详。
【译⽂】 鲁成公⼗⼆年,春季,周公逃亡到晋国。
周公是什么⼈?是周天⼦的三公之⼀。
对周天⼦来说,是没有国外的,这⾥说周公逃亡是什么意思?周公是从他的封地逃亡到晋国的。
这年夏季,鲁成公在沙泽这个地⽅与晋厉公、卫定公会晤。
秋季,晋国军队在交刚这个地⽅打败了狄⼈。
冬季,⼗⽉。
扩展阅读:《公⽺传》史学价值 《公⽺传》的历史思想⽐《⾕梁传》更为丰富,其影响也更深远。
在汉代,公⽺学⼤显于世。
魏晋以后虽经⼀千多年的消沉,⾄鸦⽚战争前后却重新复兴,⽽且风靡⼀时,成为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武器,并且是⼗九世纪、⼆⼗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接受西⽅进化论的思想基础。
“公⽺学”的产⽣和两次盛⾏,是思想史、史学发⼈深思的历史现象,其秘密在于《公⽺传》中蕴含着⼀套独有的政治———历史哲学。
【 导语】⼆⼗七年春季,越王派后庸来鲁国聘问,并且商谈邾国⼟⽥的事,协议以骀上作为鲁、邾两国的边界。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左传》:哀公⼆⼗七年。欢迎阅读参考!
《哀公⼆⼗七年》 【原⽂】 【传】⼆⼗七年春,越⼦使后庸来聘,且⾔邾⽥,封于骀上。 ⼆⽉,盟于平阳,三⼦皆从。康⼦病之,⾔及⼦赣,⽈:「若在此,吾不及此夫!」武伯⽈:「然。何不召?」⽈:「固将召之。」⽂⼦⽈:「他⽇请念。」
夏四⽉⼰亥,季康⼦卒。公吊焉,降礼。 晋荀瑶帅师伐郑,次于桐丘。郑驷弘请救于齐。齐师将兴,陈成⼦属孤⼦三⽇朝。设乘车两马,系五⾊焉。召颜涿聚之⼦晋,⽈:「隰之役,⽽⽗死焉。以国之多难,未⼥恤也。今君命⼥以是⾢也,服车⽽朝,⽏废前劳。」乃救郑。及留舒,违⾕七⾥,⾕⼈不知。乃濮,⾬,不涉。⼦思⽈:「⼤国在敝⾢之宇下,是以告急。今师不⾏,恐⽆及也。」成⼦⾐制,杖⼽,⽴于阪上,马不出者,助之鞭之。知伯闻之,乃还,⽈:「我⼘伐郑,不⼘敌齐。」使谓成⼦⽈:「⼤夫陈⼦,陈之⾃出。陈之不祀,郑之罪也。故寡君使瑶察陈衷焉。谓⼤夫其恤陈乎?若利本之颠,瑶何有焉?」成⼦怒⽈:「多陵⼈者皆不在,知伯其能久乎?」中⾏⽂⼦告成⼦⽈:「有⾃晋师告寅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厌齐师之门,则可尽也。」成⼦⽈:「寡君命恒⽈:『⽆及寡,⽆畏众。』虽过千乘,敢辟之乎?将以⼦之命告寡君。」⽂⼦⽈:「吾乃今知所以亡。君⼦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后⼊焉。今我三不知⽽⼊之,不亦难乎?」
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多间。公游于陵阪,遇孟武伯于孟⽒之衢,⽈:「请有问于⼦,余及死乎?」对⽈:「⾂⽆由知之。」三问,卒辞不对。公欲以越伐鲁,⽽去三桓。秋⼋⽉甲戌,公如公孙有陉⽒,因孙于邾,乃遂如越。国⼈施公孙有⼭⽒。
悼之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郑驷弘⽈:「知伯愎⽽好胜,早下之,则可⾏也。」乃先保南⾥以待之。知伯⼊南⾥,门于桔柣之门。郑⼈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死。将门,知伯谓赵孟:「⼊之。」对⽈:「主在此。」知伯⽈:「恶⽽⽆勇,何以为⼦?」对⽈:「以能忍耻,庶⽆害赵宗乎!」知怕不悛,赵襄⼦由是惎知伯,遂丧之。知伯贪⽽愎,故韩、魏反⽽丧之。
春秋大事表【公元前770年—前403年】凡例参考文献及其表中简称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表中简称杨《注》2.【春秋】左丘明著;李梦生注释:左传今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表中简称李《译》3.【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1 表中简称所引各卷篇名4.【旧题】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济南:齐鲁书社,2005 表中称《国语》5.【清】黄式三撰;程继红点校:周季编略,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表中简称黄《略》6.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表中简称范《订补》7.童书业:春秋史(校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 表中简称童《史》8.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表中简称顾、朱《史》9.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表中简称杨《战国史》10.许倬云:求古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表中简称许《编》11.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表中简称《世袭社会》12.柏杨:中国历史年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表中简称柏《表》13.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表中简称《西周的灭亡》14.钱穆:孔子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表中称《孔子传》15.杨树达:春秋大义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表中简称杨《述》16.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表中简称吕《民族史》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胡三十七年,共和元年国人暴动,厉王逃至彘(今山西霍县)。
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共和行政。
1.范《订补》:共伯和干王位;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秋又大旱,其年,周厉王死,宣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