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子与国民性_风波_思想意义再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68.27 KB
- 文档页数:2
剪辫子书名
摘要:
1.剪辫子的起源与历史背景
2.剪辫子在中国社会中的象征意义
3.剪辫子与现代化改革的关系
4.剪辫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5.剪辫子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正文:
剪辫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它起源于清朝,并在民国时期随着社会风气的变革而发生变化。
剪辫子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摆脱旧传统、追求新思想的愿望,是中国现代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清朝时期,辫子是男子头发的标准发型,被看作是忠诚于朝廷的象征。
然而,在民国建立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旧有的社会风气,推行新政策,其中之一便是剪辫子。
这一改革举措得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支持,他们认为剪辫子是摆脱满清统治、走向民主自由的重要一步。
因此,剪辫子成为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象征。
剪辫子与现代化改革的关系密切,它不仅是社会风俗的变革,更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随着辫子的消失,人们开始摒弃旧有的封建思想,接受新的科学、民主、自由的理念。
这一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剪辫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对于个人来说,剪辫子意味着摆脱束缚,追求个性解放。
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剪辫子则意味着走向进步,摆脱落后。
在中国历史上,剪辫子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
综上所述,剪辫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既是历史变革的见证,也是现代化改革的象征。
辛亥革命的剪辫风暴武昌起义引剪辫风暴自剪辫者送大肉面一碗头发,在满清始终是个重大政治问题,清军入关后就是以血腥的“留辫运动”树立了自己绝对的统治权威。
到了晚清时节,尤其是辛亥之后,革命党人照方抓药,以剪辫子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
武昌起义后,剪辫运动席卷全国,革命军政府专门成立宣讲团与“剪辫队”,沿街盘查甚至“服务上门”。
虽然剪辫子只是一种形式,一个人不可能一夜之间就从旧我变成新我,更不能说剪了辫子革命就成功了。
但这毕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人以全新的仪容出现,由此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辫子拖累中国走向世界“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其实,剪辫并不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才开始的。
晚清就有许多进步人士甚至王公大臣提出剪辫子的愿望,革命派更是早就付诸实施。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些满清亲贵有了“背叛祖宗”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晚清国门洞开,那根辫子在中国人脑后拖了两百多年以后,太累赘,太落伍了。
1872年容闳带去美国留学的幼童,脑后就都拖着辫子。
到美国后,美国小孩常常跟在他们后面喊“中国女孩子”,甚至把辫子侮辱为“猪尾巴”。
1898年戊戌变法,康有为给光绪上了一道《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呼吁光绪帝率先断发易服装,给国民做个榜样。
他列举的理由是:“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甚至还把工业时代与辫子联系到了一起,“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
”1900年,章太炎在上海当众剪掉辫子,在全国引起轰动。
1902年以后,中国大规模地往日本派留学生,他们中不少人到了日本就剪掉了辫子。
不仅留学生,国内新式学堂的学生也出现剪辫的风气。
1905年,蔡元培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时,学生基本都剪去辫子。
1905年,清末重臣爱新觉罗·载泽、司法部长戴鸿慈到西方考察宪政,40多个随员中剪辫子的占了一半。
年轻贵族中,不少人在革命前就剪掉了辫子。
鲁迅《风波》中的人物评析
《风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
小说通过对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制度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主和自由思想的状况。
《风波》中六个人物包括七斤、赵七爷、七斤嫂、九斤老太、六斤、八一嫂。
其中,七斤是一个住在农村的船工,七斤是一个愚昧、麻木、落后,缺乏觉悟,胆小怕事的人。
七斤是《风波》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辫子在进城时被人剪掉了,因此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
赵七爷是一个不学无术、精神贫乏、空虚、善于韬晦且阴险凶狠,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老板。
他虽与七斤等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在一定意义上,他与七斤等人一样,同是专制统治下无信仰。
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
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怎么理解辜鸿铭关于辫子的学说辜鸿铭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思考。
他在其著作《辫子学说》中提出了关于辫子的一种独特学说,这一学说不仅涉及到辫子本身的意义,更展现了辜鸿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辜鸿铭认为,辫子是中国古代男子的标志,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辫子的传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它代表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和人们对于传统价值的尊重。
在中国古代,男子必须留辫子,不仅是为了尊重传统文化,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因此,辜鸿铭将辫子看作是一种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的象征。
辜鸿铭的《辫子学说》中,他通过对于辫子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提出了“辫子即人”的观点。
他认为,辫子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是一个人身份与个性的体现。
在古代社会中,留辫子的男子可以被视为是尊重传统文化、具有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人。
而在现代社会中,尽管辫子已经不再是男子的必备标志,但辜鸿铭认为,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
辜鸿铭提出的“辫子即人”的学说,不仅仅是对辫子的一种独特解读,更是对传统文化和社会身份的一种思考和探索。
他认为,辫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价值观。
同时,在个人层面,我们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来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
辜鸿铭的《辫子学说》中,还提到了辫子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他认为,辫子的意义和象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会有所变化。
在中国古代,留辫子是一种传统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但在近代,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辫子逐渐被废除。
辜鸿铭指出,辫子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而是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和融合。
通过辜鸿铭的《辫子学说》可以看出,他对于传统文化和社会身份的思考和研究是深入而全面的。
{学科加油站}【人体冷知识】趴着睡觉压到眼球时,会看到很多光怪陆离的图案,这种现象在医学上有一个名词:phosphene,翻译为“光幻视/压眼闪光”。
从明末开始,男子头上小小的一根发辫曾牵涉很多历史问题。
我们学历史的时候,常会跳过这个历史细节,仅知道清政府强令汉人剪发这一历史事实,却不知这其中的历史渊源及历史影响。
今天,我们就以管窥豹,从一根发辫去认识几段历史,挖掘其深层次的历史意义。
渊源·发型风俗不同中国古代汉人对头发是很珍惜的,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之《开宗明义章》里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所以直至明代,汉族男子一般不剃发,留着一头长发,到了一定年纪就把头发挽起成髻,即“束发”。
而东北地区的满族男子则习惯将脑袋前半部分和最后一小部分的头发都剃光,只留中间一把头发,并将其梳成辫子,称为“小顶辫发”或“金钱小顶”。
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风俗呢?有一种说法是,汉族基本上生活在中原地区,主要发展的是农耕经济,如果留着根辫子,对于做农务的男性来说,会有许多不便;而对于满族这一游牧民族来说,留着辫子丝毫不影响他们骑马狩猎。
这就是汉满发型风俗不同的原因之一。
开端·剃发留辫成为征服外族的标志在明朝统治初期,汉满男子发型虽有不同,但基本相安无事。
明朝末年,民族矛盾激化,北方满族逐渐强大起来,他们不断对外征战,并要求投降或归附自己的汉人剃发留辫。
此后,剃发留辫渐渐成为满族征服外族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不过,剃发政策还不是很严格,比如努尔哈赤规定:“老年人可以不剃,年轻人必须剃。
”但皇太极继位后,对剃发留辫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清军每到一处,便强制要求当地人不分老少一律剃发,如有不从,便会引来血光之灾,一时之间,汉族男子人人自危。
发酵·上升至民族问题随着清军和明朝之间的战争加剧,剃发也开始上升至民族问题,发式成为一种民族意识的标志。
清军占领北京后,即发布“剃发令”,规定:“剃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抗而不遵者,杀无赦。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之《风波》考点精解_《风波》鲁迅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本文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
短篇小说集《呐喊》的出版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2.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主要通过辫子的故事描写1917年张勋复辟的丑剧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个时代性的风波,以此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停滞与落后的面貌,表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愚昧、保守和精神上的麻木。
3.环境描写的作用本文开头两自然段运用了环境描写,揭示了一幅恬静的夏日农家晚炊的田家乐园景象,为下文的风波迭起起到铺垫作用。
4.“辫子”为线索情节线索对小说的结构有着重大作用。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是“辫子事件”。
小说所描写的发生在江南某水乡的一场风波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均是由“辫子事件”这一线索贯穿起来的。
5.七斤与赵七爷的性格特点七斤:是作品着意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是辛亥革命时代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七斤在鲁镇可算得上是一个见过不少世面的人,与一般老实本分的农民所不同的是,由于帮人撑船经常进城,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外面的世界,所以比别人见识要广。
但限于他思想、眼界的狭隘性,他所知道的时事也只是些乡问奇闻怪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等。
即使如此,他在众乡亲面前不免有些自鸣得意,这反映了七斤无知浅薄的一面。
七斤的主要性格特征是胆怯与愚昧。
他辫子被剪掉了,不是出于自愿的行动,而是被人强行剪去的。
革命只革去了他一条辫子,但没有使他思想上得到任何教育与触动。
辫子所体现的封建思想则仍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
所以当听到“皇帝坐了龙庭了”的消息后,他因没有了辫子,犯了皇法,加之受赵七爷的恫吓,内心开始胆怯,惶惶不安起来。
他似乎觉察到没有辫子的严重性,但只是垂头丧气,脑子里茫然而痛苦,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就索性采取麻木健忘的态度听之任之。
小说的结局是“皇帝不坐龙庭了”,因此,他又恢复了以往的神气。
在小说中,七斤实际上是一个愚昧、麻木、没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农民形象。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风波鲁迅赏析篇一:风波--鲁迅风波鲁迅一、学习要点:了解背景。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分析人物形象。
运用对话和细节刻画人物。
二、出处本文最初发表于1920年九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套第1号,收入《呐喊》三、背景:本文描写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风波。
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是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部下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效忠清王朝,因称辫子统帅,1917年,他利用与北洋军阀政府内部矛盾(黎元洪为政府总统,段其瑞为国务总理,围绕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北洋军阀内部发生了“府院之争”,国务总理段其瑞在日本怂踊下主张参战,总统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当段黎矛盾不可开交时,徐军督军,辫子军统帅张勋进京调停,乘机复辟了帝制,在北京扶持清废帝薄仪复辟,在举国上下一片声讨中,这场复辟只延续十二天,就以失败告终。
当时鲁迅正在北京教育部任职,为了抗议张勋的倒行逆施,他于七月三日愤然离职,事件结束令他才回到教育部。
鲁迅从这个事件中引发深刻教训,即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它的果实却被封建军阀所篡夺,中国的面貌和人民的命运并没有根本改变,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痛苦”包括农民的不觉悟;封建复辟的可能性;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以此告诫革命者:只有真正唤醒民众,才能进行彻底的革命。
出于这种动机,鲁迅写了《风波》。
三、层次剖析。
本文中“辫子事件”是贯穿始终的结构主线和叙述中心。
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辫子危机的起因和开端。
这段文字采用了场面描写或环境描写, 写出江南农村宁静平和的气氛 ,??第二部分:写危机意识逐步深化赵七爷:唯一出色人物兼学问家:讥、嘲、讽、贬等笔调革命后:盘头顶上顽固不化,随机应变,善今天: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于捣毁(收敛锋芒,隐三次持竹布衬衫穿上脱下藏不露)时刻待机复辟的封建顽固派(典型细节白描)——从赵七爷的形象可以看出当时虽已民国多年,但封建复辟势力还很强大,复辟的危险性是很大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风波鲁迅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
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
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
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
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
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
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
“好香的菜干,——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
”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
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
鲁迅《呐喊》中辫子意象的文化解读辫子是鲁迅《呐喊》文集中一种特有的意象,对其进行解读应该是全方位的,这不仅体现了鲁迅先生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灵魂,同时也是他对精神世界的一种独特思考,对辫子的解读事实上就是一种对《呐喊》的重读,本文就针对其中辫子这一意象进行全方位的不同解读。
一、民俗文化探源通常人们都将剃发留辫认为是满族人的习俗,鲁迅先生也是这样认为的,在他的文章注脚中这样写道:拖辫子:满族旧俗。
因此,后来的许多文化解读者都以辫子是满族人特有的形式为观点展开了各种论述。
而事实上,对其进行民俗探源,留辫子在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在清朝之前就出现了,至少在宋代就出现过只不过是满族男子普遍都留辫子因此被人们广为认知。
对于满族人喜欢留辫子的原因,在民俗文化上有以下几种解读:①环境的原因:由于满人的前身女真族人经常到深林中进行狩猎,山林中树木密集,很容易对女真人的头发进行刮扯,因此他们索性就养成了剃发留辫的习惯。
②因为满人喜欢骑射的原因:进行剃发留辫在满族人看来十分方便男子的骑射生涯。
满族人在头部的前面不留头发,是避免在马匹奔跑过程中头发对视力造成一定的阻碍,在脑后留一条辫子是为了方便在行军狩猎的时候可以当作枕头睡觉,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③宗教原因: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萨满教的教义中认为:人的灵魂都是藏在头发里的,辫子是人身体最顶部的部分,和所谓的天穹最近,也就是人类灵魂的所在,因此满族人留辫子是表示人们对于头发的珍惜。
因此,在清朝的一些对外战争历史叙事中后人可以看到,战士在战死后,需要将辫子完好无损运回到故乡,这就是所谓的原始天穹观。
④对马崇拜的原因:中国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对象,也就是所谓的图腾说,像草原人崇拜狼一样,满族人对于马十分尊崇,满族人留辫子实际上就是和马尾巴有关。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神灵,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存在的一种传统习俗,正如清朝官员的顶戴,事实上就是马鞍子的象征,而花翎是对马鞭子的象征,顶子被比喻成骑主。
【初一作文】从阿q的辫子谈起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他以其独特的形象和精神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而这他的辫子更是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个人特色,更是刻画了他的内心世界。
阿Q的辫子是他的标志,也可以说是他的骄傲。
在当时中国,辫子被视为男子的象征,没有辫子就被认为是无名小辈,没有地位的人。
而阿Q的辫子则是逆流而上,往内或者梳反,给他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与世无争的感觉。
阿Q喜欢将他的辫子梳得精致而有型,他时常用各种发油将辫子梳理得油亮富有光泽。
他的辫子就如同他内心的火焰,燃烧着他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阿Q的辫子实际上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抗。
在当时的中国,辫子代表着官府和权贵的形象和身份,而阿Q不属于这个阶级。
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无法通过现实努力去改变社会地位,但他可以通过辫子来自我的表达和自己的尊严。
辫子是他唯一的资本,也是他拥有自尊心的来源。
阿Q的辫子虽然给他带来了一定的虚荣心和自尊心,但也带给他不少的烦恼。
他的辫子让他异常自卑,不敢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他总是通过夸大自我,嘲讽他人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脆弱。
他通过嘲笑他人来提升自己的自信,而这个自信则是建立在对自己辫子的骄傲上。
这种脆弱和自卑与他辫子的自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阿Q的辫子也是描述他个人命运的一种象征。
在小说《阿Q正传》中,当阿Q的辫子被绑在树上挂了起来,这也意味着阿Q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他失去了他的自尊和尊严,也失去了他唯一的资本。
辫子的失去也意味着他命运的背离和毁灭。
阿Q的辫子是他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代表了他的自尊和尊严,更代表了他内心的世界和对社会的反抗。
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和他辫子的丢失,他的个人命运也走向了悲剧。
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和窘迫,也对当今社会的思考提供了一些影响。
阿Q的辫子不仅仅是一个形象的象征或者华丽的装饰,更是他心灵的写照。
它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展现了人物的品格和命运,也给我们带来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度思考。
鲁迅《风波》作品鉴赏鲁迅《风波》作品鉴赏《风波》写于1920年8月(据《鲁迅日记》),最初发表于1920年9月《新青年》杂志第8卷第1号,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风波》作品鉴赏,欢迎阅读。
一、《风波》原文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
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
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
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
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但文豪的话有些不合事实,就因为他们没有听到九斤老太的话。
这时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
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伊的曾孙女儿六斤捏着一把豆,正从对面跑来,见这情形,便直奔河边,藏在乌桕树后,伸出双丫角的小头,大声说,“这老东西的!”九斤老太虽然高寿,耳朵却还不很聋,但也没有听到孩子的话,仍旧自己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
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
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
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伊的儿媳1七斤嫂子正捧着饭篮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愤愤的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
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称,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
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一代不如一代!”七斤嫂还没有答话,忽然看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便移了方向,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那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M61XIANDAI YUWEN
2007.07
臭名昭著的“辫帅”张勋在北京搞封建主义复辟,把废帝溥仪扶上皇帝的宝座,在一个江南农村小镇,封建遗老赵七爷以此煽风点火,推波助澜,掀起了一场关于辫子的有无与脑袋的存亡的不大不小的风波,造成了一场短命的却也是惊心动魄的大恐怖事件。本来属于民族风俗和服饰范畴的辫发问题何以能引发如此大的震动?只缘于辫发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头发”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与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啊!”从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辫发,属于身体,更属于历史。辫发是关系统治权力、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习尚的大问题,是历史冲突的焦点,更是个人和社会发展轨迹的一份真实记录。”①“头发”已经远远超越其自身的自然存在,被历史赋予了更为丰富的社会属性。在中国远古的巫术中,它具有神奇的同感力量,因而在远古的信仰与巫术体系中,头发常常是灵魂与肉体的媒介。在儒家文化体系内,发式的差异不仅是出于美学的需要,也是华夷的界限。到了近代,头发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因子,特别是与政治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以清朝为例,一部清朝的政治史与头发结下不解之缘,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之后的“剪辫易服”,对头发的苛刻要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在流动。清末民初,许多志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者,将是否剪辫视作革命与否的身体标志;伴随着租界、通商口岸的设立,各国传教士、商人来华,中国式的发辫成为许多洋人和趋新华人所批斗的落后的身体符号。与此同时,中国留学生、华侨、华工等远赴海外,发辫问题也成为这些旅居海外者与当地社会、文化、法律等不能适应的重要因素。而许多倾向维新变法的知识分子提倡剪发易服是出于挽救民族、挽救国家危亡的爱国动机。围绕着是否剪发易服的讨论背后其实是中国社会如何实现现代化、世界化,如何与近代先进文明相对接的问题,在这些表面看似社会习俗的行为蕴涵了深刻的政治、文化含义。正是基于辫发的这种特殊含义,鲁迅在《风波》一文中,巧妙利用“辫子”来推动“风波”的发展,让不同的人物站出来表演,各自展现个人的精神状态,暴露出国民的种种劣根性,说明在中国社会国民性改造的路还很长。同时也通过一个群体展现了辛亥革命对国民以及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说明“封建势力的根深蒂固,辛亥革命没有动摇封建势力在农村的统治,没有改变广大农民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的命运,即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经济上是失败的。”②回到《风波》一文中,“辫子”在全文共出现了十八次之多,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并引起了一系列的矛盾。在这里,“辫子”作为一个道具,激起了各色人等的不同反应,通过这些反应,“辫子”也悄悄展现了自身的象征意义。谈到“辫子”当然离不开其载体——人物。人物是小说的支撑点、基本面、灵魂。独特鲜明的人物性格、曲折生动的人物命运、特定状态下的人物心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始终是小说创作的中心并从多方面决定了小说的思想深度、美学价值、艺术灵魂。所以,挖掘文章的思想意义还须从一个个人物本身的所思、所为着手。在小说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迂腐不堪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赵七爷。在这场风波中,他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在风波初起时,因为自己的“辫子”完好无损而七斤剪了“辫子”,“辫子”便成了他吓唬七斤嫂等无知村民的有力武器:“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写着。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由于赵七爷的恐吓,引发七斤嫂对七斤恶毒的咒骂。但到风波结尾,张勋复辟失败,猖狂一时的赵七爷只好再次把辫子盘在头上,等待着新的反扑时机。由此可见,盘辫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继续拖辫子,也就是要保住清朝臣民的资格,清楚地暴露了其反动而狡猾的本质。在这里,“辫子”已不仅是指身体的一部分,而是把矛头直接指向植根于封建统治阶级骨子里的反对社会进步的国民劣根性。同时,这场风波中的另两个重要人物——七斤和七斤嫂的表现更令人深思。七斤像一只木偶一样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并本能地做出反应。要他剪辫,他就糊糊涂涂地剪了辫子;咸亨酒店的人说又坐了龙庭的皇帝要辫子,他就只有叹气;听了赵七爷的恐吓,“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风波过后,风平浪静,七斤继续过着他的“农家乐”生活。在这场风波中,他自始自终都没有个人的思想表达,至于剪不剪辫子、剪辫子会有什么后果等均没有自己的思考,剪不剪辫子本来对他是无所谓的事,包括七斤嫂也是这样认为,但因赵七爷将辫子的有无与砍头与否联系在一起,这才引起夫妻二人的恐慌,并使二人立刻反目。在整个风波中,七斤纯粹是一具行尸走肉,因为长期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已经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个人思维处于一种极端低级的水平,没有个人的思想,对是非的判断均以赵七爷的话语为标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可悲,更可悲的是他身边的群众都表现了类似的麻木。
辫 子 与 国 民 性——《风波》思想意义再思考○孙昌松摘 要:结合“头发”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特殊性,挖掘“辫子”在鲁迅小说《风波》一文中的象征意义,对全文的主题思想做更深入的探讨,力图进一步拓展该文的思想意义。关键词:辫子 国民性 象征意义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M62XIANDAI YUWEN
2007.07
他们已经适应了做奴隶的生活,只要让他们生存,不管谁坐龙庭还是革命,都不是他们要关心的事情,更别提一个赵七爷对他们进行欺骗和压迫。同时,更可怕的是,包括七斤嫂在内的村民对七斤的困难境地非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同情,反而是一种落井下石的暴民心态,这其实也是一种极力想保住自身奴隶地位的奴性心理。从另一个侧面看,一条本来属于民族风俗范畴内的辫子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风波”,则更进一步提示了“辫子”的深刻含义。七斤之所以一听皇帝要坐龙庭就像要赴死一样的绝望,正是因为他失去了做清朝奴隶的标志——辫子。这是清朝统治者用铁血政策在汉人头顶上种起来的。久而久之,汉人便当成自己的传统保留下来而无人再想到违抗,并且在思想深处也形成了辫子等同于生命的思维定式。所以说,汉人蓄辫的过程也就是汉人被奴化的过程。七斤一旦失去了辫子,就意味着要遭殃,当然与村民相比也就低人一等了。因为长期养成的奴性意识,在以“天不变道亦不变”为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的村民眼里,任何事物的求新和变化都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他们怕他人的“新”与“变”会动摇他们的奴隶地位,哪怕是剪掉一条辫子这样的所谓“新”与“变”!在这里,鲁迅力图唤起读者注意的不在七斤被剪了辫子这件事上,而在于他被剪辫后的遭遇——村民对他的歧视笑骂、排挤迫害,并从这里入手来批判国民的奴隶意识。“一个民族,如果不拔除这种奴隶意识,则社会上任何的‘新’与‘变’都将被扼杀与扑灭,历史也只会停滞不前。”③同时,整个风波中有另外两个人不容忽视——八一嫂和六斤。鲁迅借八一嫂之口表示了他对辫子的不屑。然而,八一嫂对七斤的同情却遭到了众人的反击。首先是七斤嫂的“恨棒打人”,接着便是“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的赵七爷,而后是麻木而狠毒的村民。于是,在这几股力量的打击下,八一嫂仅有的一点对新事物的认可思想也沦陷于“辫子”的控制之下。众人恶狠狠的打击把仅存的良知给毁灭了,剩下的便是无尽的黑暗与悲哀。再看六斤,一个在风波之初尚是“双丫角”的新生力量,但在风波之末却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这是一个十分可悲的场面,旧的传统被一代代传下去,让人看不到一丝新的希望。所以通过整个风波,表现出的群众的不觉醒是触目惊心的,这大概也正是鲁迅先生极力向我们展示的“辫子”的意义所在:辫子的有无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在于该如何对待辫子的有无。拔去辫子并不难,关键在于如何拔去植根于群众灵魂深处的“辫子”。至此,我们对《风波》一文的思想意义的理解也就不能仅限于暴露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层面上,而是应该突破这一局限,回归到改造国民性的道路上来,并从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本身出发,思考国民性改造的途径、标准。这想这大概也是《风波》主题的应有之义。
注释:①侯杰,胡伟. 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J].学术月刊,2005,(10). ②陈安湖.论<风波>[A].鲁迅研究三十年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③隋清娥.鲁迅小说的“辫子”意象与奴性批判主题论析[J].聊城大学学报,2006,(4).(孙昌松,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去接受考验才会写出不算失败的作品。巴金也不止一次地提到“我写作如同在生活”,“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⑨。1932年,他在《<电椅>代序》中说到“我在写作中所走的路与我在生活中所走的路是相同的”;反之,对不熟悉的、深入不进去的生活则写不出多少作品,更谈不上是好作品了。如巴金在建国以后,写的大多是短篇散文,而关于新人新事的描写则只限于蜻蜓点水。在将强烈的爱憎之情融入生活的创作过程中,巴金说到他写文章从来不够客观。这也受到有些读者的误解。有人曾给巴金写信说不应该对其所批判的人物表示同情或过多的同情;也有人对巴金作品中人物的原型进行考证……对此,巴金解释为他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有自己独立的性格,虽加入了他个人的经历,倾注了他的情感,但绝不是自己的影子。由此可看出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与自然主义作家创作宗旨的区别。后者强调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而巴金则强调用自己的情感感知生活,从而创作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能揭示出生活本质的作品。在此,巴金眼中的“创作如同在生活”即是真挚情感和真实生活的和谐统一。另外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巴金尤为重视读者的地位。他认为读者阅读时是各取所需的。作家只有“把心交给读者”,才能写出净化人类灵魂的好的作品,从而在一个对等的地位上,实现二者的交流与对话。巴金如此重视读者的能动性,在于读者与作家交流为其提供的精神养料和反馈意见是作家进行创作的重要动因。而读者领会作家蕴含作品中的思想心得从而提升自身修养又是作家为之写作的目的。两者间的地位对等和对等交流更是基于双方的互相信任,即不说谎话讲真话。作家需怀着真心与读者交流,“把心交给读者”⑩,这是巴金一生创作的总的概括。此外,巴金还指出了读者和批评家的区别,将一部作品最高裁判员的荣誉给了读者,足见他对读者的信任。巴金文艺思想中的文学创作观是独具个性特色的,不仅强调文学的社会教化功用,而且还认为文学是非功利的、审美的,是作家情感的流露;同时还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塑造生活,主张“把心交给读者”等文学创作主张。虽然这些主张只是零散的见于他的若干著作或序跋等篇章中,但其光芒是不能被掩盖的。灯虽灭,心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