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犯罪论体系的选择适用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我国犯罪成立评价体系的理解与适用一、文献阅读(一)陈兴良:“犯罪构成论:从四要件到三阶层一个学术史的考察”,《中外法学》,2010年第1期,其核心观点:1.构成要件(Tatbestand)一词正式在刑法中的采用,应当追溯到费尔巴哈在1801年出版的《现行德国普通刑法教科书》,日本的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的最终定型,应当以小野清一郎在1953年出版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一书为标志;2.特拉伊宁的《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一书,该书可以说是对我国的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本专著。
特拉伊宁所说的犯罪构成要件,亦被译为犯罪构成因素,它从属于犯罪构成,而犯罪要件则从属于犯罪概念,其把犯罪主体和犯罪客体都纳入犯罪构成要件;3.何秉松教授提出了把犯罪构成要件分为行为要件和行为主体要件的新体系,其中,行为要件又分为行为的主观要件(故意过失、目的动机等)和行为的客观要件(行为的方式方法及其所造成的结果或可能造成的结果,行为侵害的客体或对象,行为的情况等)。
行为主体要件分为行为主体的一般要件(责任年龄、责任能力)和行为主体的某些特殊要件(身份犯、首要分子和惯犯);4.姜伟在《犯罪构成比较研究》中让德日犯罪论体系中的“构成要件”与我国的犯罪构成做比较,我国只要行为人的行为具备某罪的犯罪构成,就意味着成立犯罪,这种学说称为一体化构成。
而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仅记述行为的事实特征,是犯罪论体系的出发点,是犯罪成立要件之一,这种学说称为异体论构成;5.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存在没有构成要件(构成要件本身所具有的类型化特征,体现的是一种类型化的思维方法)、没有出罪事由、没有归责、没有阶层;6德日阶层式的犯罪论体系安排, 体现了事实判断先于价值判断、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形式判断先于实质判断、定型判断先于个别判断的定罪思维方法。
成都刑事辩护都燕果(二)周光权:“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实务考察”,《现代法学》,2009年第6期,其核心观点:1.四要件理论只要根据形式要件的符合性的简单判断即可得出实质上构成犯罪的结论,而一旦到了罪与非罪模糊不清的关节点上,构成要件的标准便全无用场,这是再无任何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供遵循;2.三阶层理论在构成要件阶段,就对行为进行事实上的检验;在违法性阶段,对行为进行性质上的界定;在责任阶段,对能否将行为算在特定的人身上进行最后的推敲。
刑法中的行为:机能、概念与犯罪论体系刑法理论体系中包含诸多要件,这些要素相互之间具有逻辑上的密切联系,而不是简单地混为一体,只有以某种要件作为共通的基本元素,才能保证这些要件有机地联系起来。
刑法学者为此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至今却裹足不前。
尽管如此,迄今为止的一切研究成果却已经证明,以行为为刑法学的支点或基本的元素,构建刑法理论的体系大厦,能保证理论上的连贯性和密接性,也有助于刑事实践中“对思想不得为非”这一法谚的贯彻。
得出上述判断,必须从行为概念的机能着手。
当然,有关行为概念的认识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大陆法系在刑法理论体系方面停滞难前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对行为本质的认识,即几种主要的行为学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一定的不足。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我国刑法理论中,行为的概念往往不被重视,只有极少数学者就行为概念进行过研究。
从我国刑法理论体系的构造中,也能反映出行为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基于这种考虑,笔者期望借鉴过去的和外国刑法理论中的行为概念,结合客观实际的认识需要,分析行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而提出一种比较合理的刑法理论体系,而且该体系对于大陆法系刑法理论而言也有适用价值。
一、行为概念的机能“无行为则无犯罪亦无刑罚”,这一法谚说明行为在刑法理论体系中的支柱性地位;亦如马克昌教授所说:“行为在刑法科学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连接犯罪构成诸要件的纽带,而且也是刑事责任理论赖以建立的支柱。
”所以大陆法系学者极为重视刑法中行为概念的机能。
当前,关于行为概念的机能的认识,在不同学者之间,有同有异。
意大利学者杜里奥·帕多瓦尼认为,行为原则上具有三个基本机能:其一,分类机能,即作为概念可以同时合理地解释现存制度中行为的作为和不作为两种表现形式;其二,限制机能或否定机能,即作为具有刑法意义的人类举止的首要特征,能发挥排斥不具有刑法意义的人类举止的作用;其三,理论和实践,即可以作为理论和实践判断行为统一性的机能。
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和内容关于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主体架构和基本内容,遵循中国刑法学界的主流共识,大体可以简要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关于犯罪构成的概念。
中国刑法学关于犯罪构成的通行定义是:犯罪构成是刑法所规定的,体现和决定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整体。
根据这一经典定义,犯罪构成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其一,犯罪构成具有法律实定性:犯罪构成是刑法所规定的,包括刑法总则和分则的结合规定。
因此,犯罪构成乃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坚实保障。
其二,犯罪构成具有价值承载性:犯罪构成体现和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各个犯罪构成要件本质上都是对犯罪社会危害性的不同侧面的表达。
因此,犯罪构成乃是犯罪本质的构成系统。
第三,犯罪构成具有有机统一性:犯罪构成是由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统一整体。
因此,犯罪构成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基本原则的忠实体现。
第二,关于犯罪构成的框架。
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在整体格局上表现为两大块四要件祸合式的结构。
两大块就是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将犯罪构成整体上划分为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两个板块。
四要件就是对两大块进行二次析分之后形成犯罪构成的四大基本元素即四大构成要件,依次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一个行为如欲认定其成立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上述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缺失其中任何一个要件,都不可能成立犯罪。
第三,关于犯罪构成的意义。
一方面,从刑事法治建设角度而言,犯罪构成理论乃是刑事法治的支柱。
近代以来的刑事法治文明的标志性成果就是罪刑法定原则,犯罪构成理论给罪刑法定原则提供了实质性的支撑和实体性的依托,因而成为刑事法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支柱。
另一方面,从刑法学科体系角度而言,犯罪构成乃是整个刑法学体系的基石,因为:其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延伸:犯罪构成以犯罪成立要素系统的形态对犯罪概念进行了实证解读,因而犯罪构成成为犯罪概念的延伸;其二,犯罪构成是犯罪本质的构成:犯罪构成要件从主客观不同侧面对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诊释,因而犯罪构成与实施犯罪相互表里也就成为犯罪本质的构成;其三,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根据:启动刑事追究的前提和基础是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因而犯罪构成也成为刑事责任的根据。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20分)1.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
A.从新原则B.从旧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2.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A.不认为是犯罪B.也应当以犯罪论处C.可以认定是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D.犯罪的直接客体3.建立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重要依据是()。
A.犯罪对象B.犯罪的同类客体C.犯罪的一般客体D.犯罪的直接客体4.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
A.犯罪结果没有发生B.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C.犯罪目的没有达到D.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5.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死亡的结果。
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A.法律的认识错误B.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C.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D.行为差误6.甲贩运鸦片,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的把守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7.甲、乙、丙三人共同盗窃。
甲负责望风,乙入室盗窃,丙负责接应转运销赃,甲、乙、丙三人的共同犯罪属于()。
A.简单的共同犯罪B.复杂的共同犯罪C.必要的共同犯罪D.有组织的共同犯罪8.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叫()。
A.牵连犯C.想象意合犯D.异种数罪9.避险过当的()。
A.应当从轻处罚B.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可以从轻处罚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0.被判出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二年期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条件()。
A.没有故意犯罪B.遵守监规确C.有重大立功表现D.接受劳动改造11.中国公民特别是指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的中国公民与境外的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领土完整与安全的构成()。
2013年第3期(总第102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 nal of H ei l ongj i ang A dm i ni s t r at i ve C adr e C ol l ege of Pol i t i cs A nd L awN O.32013(Sum N o.102)三级犯罪体系论下的构成要件——兼议我国犯罪论体系之选择崔晨(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哈尔滨150040)摘要:德、日两国刑法理论中的三级犯罪论体系,使得判断行为是否沦为犯罪之前提的构成要件进入研究视角,特别是构成要件的属性问题、三级犯罪论体系的逻辑问题及犯罪构成与构成要件的差异问题,更是引发了学者的讨论。
在不同的犯罪成立条件上形成的犯罪论体系必然各不相同。
我国继受苏联犯罪构成理论,平面式犯罪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备受争议,在理论的改革探讨中,犯罪概念与犯罪论体系已经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犯罪论体系中图分类号:D F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66(2013)03—0110一03一、德、日“三要件说”的犯罪论体系(一)犯罪的概念犯罪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定义。
在最一般的情况下,犯罪是一个实在的观念,比如说甲打伤了乙,一般人均会认为甲犯罪了,至于为什么是犯罪,触犯了何种罪,仅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作为刑法研究对象的犯罪,也有着另外两层含义,即刑法各论上的犯罪和刑法总论上的犯罪。
前者既然在各论的范畴,含义就仅能限定在各个类型犯罪的概念上,比如说杀人、盗窃等,具有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意义。
而作为刑法总论也就是本文中意图叙述的犯罪,是将各个犯罪类型抽象出来的概念,其意不在于探求行为会否成立特定的犯罪,而关注行为能否为刑法规范所评价。
(二)犯罪论体系下的犯罪判断犯罪构成是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标准,通常说来,行为只要能够满足犯罪构成,那么就能成立犯罪。
学者们大抵对此没有异议。
论我国的刑罚体系论我国的刑罚体系一,刑罚体系概论所谓刑罚体系,是指国家以有利于发挥刑罚的功能、实现刑罚的目的为指导原则,通过刑法的规定而形成的、由一定刑罚种类按其轻重程度而组成的序列。
我国刑罚分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是基本的刑罚方法,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
对一个罪只能适用一个主刑,不能同时适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刑。
附加刑又称从刑,既可以独立适用又可以附加于主刑适用。
对一个罪可以适用一个附加刑,也可以适用数个附加刑主刑有5个:萱制、拘殁:、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有4个: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
我国现行的刑罚体系是在长期同罪犯作斗争中产生并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1979 年刑法参考了各国立法,形成了一个科学的刑罚体系。
1997年刑法修订,仍继承了这一刑罚体系,即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
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
一个罪只能适用一个主刑,不能同时适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刑。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共设有五种主刑:①管制。
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在公安机关管束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在原单位或居住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或工作,进行改造的刑罚。
②拘役。
拘役是对犯罪分子短期剥夺自由,就近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由人民法院判决后,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③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是对犯罪分子剥夺一定期限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④无期徒刑。
无期徒刑是对犯罪分子剥夺终身自由,实行强迫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在剥夺人身自由的刑罚中,它是最严厉的惩罚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罪行严重,但不必判处死刑,而又需要与社会永久隔离的严重犯罪分子。
⑤死刑。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我国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惩罚手段,主要适用于那些气焰嚣张、罪行特别严重、主观恶性很大、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除上述五种主刑外,还有附加刑,它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又称从刑。
第一章刑法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C).A,组成B,结构C,组成和结构D,总则和分则2,下列哪个刑法的解释属于有权解释(A ).A,司法解释B,学理解释C,论理解释D,文理解释3,我国现行刑法是第(B)部刑法.A,一B,二C,三D,四4,我国现行刑法的实施时间是(A).A,1997年10月B,1979年1月C,1980年1月D,1997年3月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单项选择题1,罪刑法定原则最早见于(A).A,1215年英王签署的《大宪章》B,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C,美国《独立宣言》D,1810年《法国刑法典》2,重法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在本质上违反了(B).A,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B,罪刑法定原则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D,惩办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3,累犯从重,自首从宽制度,体现了我国刑法的(B).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D,惩办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4,重刑主义是与下列哪一个刑法基本原则相违背的(B).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D,惩办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采取的是以(C)为主,兼采其他原则.A,保护原则B,属人原则C,属地原则D,普遍原则2,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般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的犯罪(D).A,危害国家安全的,中国刑法才予以适用.B,法定最低刑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才适用中国刑法.C,犯罪地的法律也认为是犯罪的,才适用中国刑法.D无条件的一律适用中国刑法.3,我国刑法在时间效力上,采用的是(D).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4,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一个A国人在一列行驶于我国境内的B国列车上对C国公民实施故意杀人的行为,应当适用(D).A,A国刑法B,B国刑法C,C国刑法D,我国刑法5,甲国公民从乙国劫持丙国的民用飞机到泰国,后逃至我国领域内,我国司法机关适用我国刑法对该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所体现的是(D).A,保护管辖原则B,折衷管辖原则C,属地管辖原则D,普遍管辖原则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刑法第13条中的"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C )A,构成犯罪,但不应受处罚B,构成犯罪,但不需要刑罚处罚C,不构成犯罪D,构成犯罪,但是免予刑事处罚2,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采用了( C)A,犯罪的形式概念B,犯罪的实质概念C,犯罪的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概念D,中国式的犯罪概念3,犯罪的本质特征是( C)A,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B,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C,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D,犯罪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具有违法性4,犯罪的刑事违法性是指(B )A,违反法律B,违反刑法的规定C,违反一切行为规范D,违反社会公共利益5,犯罪构成的要件是指:(A )A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C犯罪行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D,犯罪主体,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犯罪客体6,犯罪构成要件分为必要要件和选择要件,下列各要件中属于必要要件的有(D )A,犯罪时间B,犯罪地点C,犯罪目的D,犯罪行为7,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A)A,不认为是犯罪B,也应当以犯罪论处C,可以认定为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D,可以判处刑罚也可以免予刑罚处罚8,关于犯罪的最基本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犯罪是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C,犯罪是应受法律制裁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D,犯罪是触犯法律并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即具有违法性和应受处罚性9,甲因与别人勾搭成奸欲杀夫另嫁.一日,甲听信巫婆教唆,将一张画有人形和写有其夫名字的纸符烧毁,取少许纸灰,拌入白糖中,让丈夫喝下,企图依靠神力将其杀死.奸情败露后,甲交待此事而案发.甲的行为( C)A,属于故意犯罪B,属于事实认识错误而不构成犯罪C,不构成犯罪D,属于意外事件10,触犯刑法的行为(D )A,即使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已构成犯罪B,如果是情节危害不大的,可以不认定犯罪C,如果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可以认定为犯罪D,如果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应当不认定为犯罪11,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对下列哪个罪负刑事责任(C )A,盗窃罪B,制造毒品罪C,抢劫罪D,破坏交通工具罪12,甲因行窃被失主抓住,为逃跑而与失主扭打在一起.此时,甲的朋友乙正好路过,即上前对失主拳打脚踢,致失主重伤.乙的行为如何处理(C )A,构成盗窃罪共犯B,构成抢劫罪共犯C,构成故意伤害罪D,不构成犯罪13,某日,甲某乘坐司机乙某的出租车,匆忙中将价值8000元的手机遗忘在车内,稍后甲某记起,遂拨打自己的手机,乙某立即将电话挂断,后甲某根据车牌号找到乙某,乙某拒不交还手机.甲某报案后,公安机关将乙某抓获,则乙某的行为(A ).A,已经构成侵占罪B,属于民法中的不当得利,不属于刑法的调整范围C,已经构成抢劫罪D,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之规定,应属于"但书"的范围不认为是犯罪14,青年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实质意义的是:(D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第五章犯罪客体一,单项选择题1,犯罪客体体现的是一种( D)A,物质关系B,社会利益C,人际关系D,社会关系2,犯罪的( A)是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基本依据.A,同类客体B,一般客体C,简单客体D,主要客体3,刑法上的犯罪客体是指(C )A,犯罪所侵害的人或物B,社会主义社会利益C,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D,犯罪所指向的对象4,犯罪客体是( D)A,犯罪行为侵犯的人B,犯罪行为侵犯的物C,犯罪行为所违反的法律法规D,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5,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客体是(B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复杂客体6,甲某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乙某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甲某,乙某的行为所侵犯的对象相同,但罪名不同,原因是(D )A,犯罪对象数额大小不同B,犯罪对名象本身性质不同C,犯罪对象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同D,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7,犯罪对象是指( D)A,犯罪客体B,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C,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物D,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和物8,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D)A,故意杀人罪B,盗窃罪C,销售有毒害食品罪D,玩忽职守罪9,下列犯罪中,犯罪客体是简单客体的有( A)A,故意杀人罪B,刑讯逼供罪C,贪污罪D,抢劫罪第六章犯罪的客观方面一,单项选择题1,甲带邻居家的4岁小孩乙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最后乙在河里溺水死亡.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D )A,法律的直接规定B,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D,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2,对发表言论,是否可以定罪( D)A,发表言论仅仅只是暴露思想,而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所以不能定罪B,发表言论应是一种行为,可以定罪C,对言论应进行分析,如发表有害言论就应定罪,反之就不应定罪D,虽发表无害或有害的言论,但只是单纯暴露思想时,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3,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是指( C)A,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B,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因果关系C,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D,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和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4,甲与乙自由恋爱,乙的父亲丙坚决反对,对乙多次辱骂殴打,并对其进行看管,不许乙与甲见面,致乙自杀.在这里作为刑法因果关系的原因是(A )A,丙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行为B,乙的自杀行为C,丙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行为和乙的自杀行为D,都不是5,区分同类客体相同犯罪主要是根据犯罪的( B)A,客体B,客观要件C,主体D,主观要件6,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包括了(D )A,犯罪的行为,犯罪的结果B,犯罪的动机,犯罪的目的C,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D,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7,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是( B)A,抢劫罪B,遗弃罪C,绑架罪D,敲诈勒索罪8,我国刑法理论通常把犯罪客观方面的行为分为( C)A,故意,过失B,实行行为,非实行行为C,作为,不作为D,持有,作为,不作为9,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指(C )A,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态度之间的联系B,客观方面要件与主观方面要件之间的联系B,客观方面要件与主观方面要件之间的联系C,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D,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10,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B )A,表面关系B,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C,一般联系D,普遍联系11,下列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A )A,因果关系是解决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B,因果关系是确定刑事责任的唯一依据C,因果关系是解决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D,因果关系是体现主客观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的主要依据12,危害社会的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是( A)A,一切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B,某些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C,任意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D,只能作为量刑情节考虑13,在以下情况中,危害行为方面具有刑法意义的是:(D )A,甲某因精神病发作用刀砍死了自己的丈夫B,仓库保管员甲某被歹徒捆绑并堵住嘴,眼看歹徒偷走巨额物质C,甲某梦游中打伤了夜晚赶路的行人D,甲某在公共汽车上秘密窃取邻座的钱包,内有人民币2000元14,不作为犯罪中行为人的罪过形式是:(A )A,可能是过失B,不可能是过失C,只能是故意D,不可能是故意15,下列犯罪中,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的犯罪是( B)A,诬告陷害罪B,遗弃伤病军人罪C,强制猥亵妇女罪D,破坏交通工具罪第七章犯罪主体单项选择题1,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对下列(C )罪负刑事责任.A盗窃B制造毒品C强奸D破坏交通工具2,甲在13周岁时抢劫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15周岁时抢劫价值8500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又抢劫价值4000元的物品.在对甲追究刑事责任时,计算其抢劫罪数额应为( B).A14500元B12500元C9500元D4000元3,甲于1984年3月5日出生,到(C )才算已满14周岁.A1998年3月4日B1998年3月5日D1998年3月6日C1997年3月5日4,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犯罪的:( A)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B,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5,下列人员中,因为精神因素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是( D)A,没有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B,间歇性精神病人C,又聋又哑的人D,完全丧失辨认能力的病理性醉酒的人6,我国刑法典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辩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A )处罚.A,可以从轻或者减轻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C,可以从轻或者免除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7,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下列行为,15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A )A,强奸罪B,绑架罪C,决水罪D,抢夺罪8,抢劫罪的犯罪主体是(A )A,年满14周岁以上的一般主体B,年满16周岁以上的一般主体C,年满14周岁以上的特殊主体D,年满16周岁以上的特殊主体9,我国刑法规定的自然人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 A)A,已满14周岁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C,已满16周岁D,已满18周岁10,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D )A,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B,所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C,所有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D,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11,甲醉酒驾驶自己的小车,超速行驶导致4名行人死亡,甲对此结果(D ).A,可以负刑事责任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从轻处罚D,应当负刑事责任12,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应当是( B).A,按农历的年月日计算B,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算为满周岁C,从过生日的当天起算为满周岁D,从过生日的前一天起算为满周岁1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D).A,可以从轻处罚B,应当从轻,减轻处罚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过失行为( D)才能构成过失犯罪,否则不能构成过失犯罪.A只有造成后果的B只有造成一般后果的C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D,造成严重后果,并有法律规定的2,甲是铁路扳道员,在调车作业完毕后,由于粗心没有把线内的道岔恢复定位,以致后一次列车驶入异线,发生与其他机车相碰撞伤亡事故,甲的心理态度是( B).A直接故意B疏忽大意过失C过于自信过失D间接故意3,24岁的青工张某非常喜欢邻居家4岁的男孩小涛.一日,张某带小涛到一座桥上玩,张某提着小涛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处,开玩笑说要把他扔到河里去,小涛边喊"害怕"边挣扎,张某手一滑,小涛掉入河中,张某急忙去救.小涛已溺水而死.从刑法理论上看,张某对小涛的死亡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C) A,间接故意B,疏忽大意的过失C,过于自信的过失D,意外事件4,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 C)A,间接故意B,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5,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并设立了公告牌予以说明.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C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6,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 ) 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7,行为人在实施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时,其罪过:( C)A,只能是故意B,只能是过失C,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D,只能是间接故意8,某甲与某己有仇,欲置某乙于死地.某甲趁某己熟睡,用性能良好,子弹上膛之手枪对准其脑后贴近射击.某甲的心理态度是(A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9,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是(D )A,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是否有预见B,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放任C,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认识到何种程度D,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预见10,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是构成一切犯罪的(B )A主观条件B主观方面的必要条件C主观方面的必要条件或者在特定情况下的选择要件D主观内容第九章正当行为一,单项选择题1,某甲开着一辆偷来的汽油罐车向正在驶来的一列客车冲去,某乙见状用步枪将某甲击毙,油罐车翻下路边小沟中爆炸烧毁,某乙的行为是(A ).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C防卫过当D避险过当2,某女工一日下夜班路经一僻静深巷时,恰遇住在巷内的男青年闯出门为其心脏病突发的父亲打电话叫救护.该女工以为男青年是向自己冲来的流氓,在紧急中抽出随身带的水果刀将该男青年刺伤,该女工的行为是(C ).A正当防卫B防卫不适时C假想防卫D防卫过当3,某大学生路见一流氓正在强行搂吻一过路的女中学生,遂掏出随身带的水果刀向该流氓大腿刺去,结果刺中主动脉,流血过多死亡.该大学生的行为是(D ).A正当防卫B防卫不适时C假想防卫D防卫过当4,某日,黄某牵着狗在山坡上闲逛,恰遇平日与己不和的刘某,黄某即唆使其带的狗扑咬刘某.刘某警告黄某,黄某继续唆使狗扑咬刘某.刘某边抵挡边冲到黄某面前,拣起石块将其头部砸伤,黄某见头上流血,慌忙逃走.从刑法理论上看刘某的行为属于哪种情况(B )A,紧急避险B,正当防卫C,防为过当D,对象错误5,宋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财物,王某夺下宋某的三角刮刀,并将宋某推倒在水泥地上,宋某头部着地,当场昏迷,王某将宋某杀死,(D )A,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王某将抢劫犯杀死,属于正当防卫B,王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C,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D,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杀人6,甲外出时在自己的住宅内安放了防卫装置.某日晚,乙撬门侵入甲的住宅后,被防卫装置击为轻伤.甲的行为是什么性质( B)A,故意伤害罪B,正当防卫C,防卫不适时D,民事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7,张某的次子乙,平时经常因琐事滋事生非,无端打骂张某.一日,乙与其妻发生争吵,张某过来劝说.乙转而辱骂张某并将其踢倒在地,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剌张某,张某起身逃跑,乙随后紧追.张某的长子甲见状,随手从门口拿起扁担朝乙的颈部打了一下,将乙打昏在地上.张某顺手拿起地上的石头转身回来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致乙死亡.对本案中张某,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A)A,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B,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C,张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D,张某和甲的行为均构成故意杀人罪8,根据刑法第20条前两款的规定,____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____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否则就会造成新的不法侵害.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进行"防卫"的,属于___;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后,进行"防卫"的,属于____;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____;关于___的罪过形式,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____不是独立罪名,应根据其符合的犯罪构成确定罪名;对于______,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这段话的空格中: (B)A,2处填写"正当防卫",5处填写"防卫过当",1处填写"假想防卫"B,2处填写"正当防卫",4处填写"防卫过当",1处填写"假想防卫"C,3处填写"正当防卫",5处填写"防卫过当"D,3处填写"正当防卫",4处填写"防卫过当",1处填写"假想防卫" 9,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是( C)A,行为人的预见程度不同B,行为人的预见内容不同C,行为人对结果是否发生的意志内容不同D,行为人对行为是否实施的意志内容不同10,下列情形中可以实行正当防卫的对象是(C )A,杀人后,正要逃离现场的行为人B,欲实施强奸而尾随,跟踪妇女的行为人C,驱使训练有素的动物侵害他人的行为人D,家养动物侵害他人的动物主人11,成立紧急避险的条件必须是(D )A,有条件逃跑,报警B,进行正当防卫C,直接对抗危险D,出于迫不得已12,甲殴打乙,乙受伤昏迷倒地,甲扬长而去,乙苏醒后,拣起石块,追上甲并将甲打伤.乙的行为属于(D )A,防卫挑拔B,防卫过当C,假想防卫D,防卫不适时13,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C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一般损害的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D,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一般损害的14,下列能成立正当防卫的情形包括(C ).A,事后防卫B,假想防卫C,对精神病人进行的防卫D,防卫挑拨15,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范围是指(C )A,犯罪行为B,违法行为C,违法和犯罪行为D,合法行为16,紧急避险保护的合法权益与牺牲的合法权益的关系是(A )A,前者大于后者B,前者等于后者C,后者大于前者D,前者大于或者等于后者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一,单项选择题1,甲为了杀死乙,举枪向乙射击,第一枪未击中,在能继续向乙开枪的情况下,甲不再开枪,停止射击.甲的行为是(B ).A犯罪未遂B犯罪中止C犯罪既遂D犯罪预备2,甲某晚跳墙进入一女村民家,企图实施强奸行为,入屋后,即站在窗前,用螺丝刀撬窗子,在其中一扇窗刚打开之际,正在睡觉的妇女惊醒,遂打开电灯,呼喊"抓坏人",甲一看灯下的妇女,竟是自己小学同学,感到"难为情",于是扭头便跑.甲的行为属于:( B)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3,甲与乙有仇,甲欲杀死乙,而误把丙当作乙杀死.对甲( D).A,应当进行数罪并罚,其对乙是故意杀人未遂,对丙是故意杀人既遂B,应定故意杀人未遂,因甲对丙的死亡主观上没有故意C,应数罪并罚,其对乙是故意杀人未遂,对丙是过失杀人D,只是一个故意杀人罪4,某甲蓄意杀害某乙,某晚潜入某乙的院子,见墙角有个黑影,便以为是乙,举枪射击,后来发现打死的不是乙,而是乙的一头牲畜,对甲的处理(A ).A按故意杀人未遂处理B按故意杀人预备处理C如果打死牲畜情节严重,可按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处理D因打死的是牲畜,不构成犯罪5,某甲意图毒死某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某乙所要吃的食物内,某乙吃后平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某甲的行为(D ).A,不构成犯罪B,属于意外事件C,故意杀人预备D故意杀人未遂。
第十二章刑法各论概述第一节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和体系一、刑法各论及其研究对象1,刑法各论在我国刑法学中的地位;刑法各论,也称刑法分论、罪刑各论、罪刑分论,研究的内容是各种具体的犯罪及各种具体犯罪的刑事责任,刑法各论是整个刑法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2,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1.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是规定各种具体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
2.这些法律规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刑法典的分则部分、单行刑法如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以及附属刑法即其他非刑事法律、法规中关于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规定部分。
3.在研究刑法各论的时候,必须依据国家立法机关对各种具体犯罪所作的立法解释以及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规定的各种具体犯罪所作的司法解释进行研究。
研究刑法各论的意义1.在于有助于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2.有助于正确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3.有助于对具体案件的犯罪人正确适用刑罚;4.有助于深化理解刑法总论的一般原理和原则;5.有助于刑事立法的修改与完善。
二、刑法分则与刑法总则的关系1.刑法总则所规定的内容,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内容刑法总则规定的是犯罪和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包括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适用范围、构成犯罪的一般要件、刑事责任、共同犯罪、刑罚的种类及刑罚的具体运用制度等内容,是定罪与量刑过程中的一些共同性的问题,而刑法分则规定的则是各种具体犯罪的犯罪构成条件及刑罚,包括罪状、罪名及刑罚种类和量刑幅度等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刑法分则,包含了刑法典的分则部分以及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关于犯罪和刑罚的规定内容。
2,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的关系14年考试分析单列注意简答刑法分则和总则的内容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属于犯罪与刑罚的具体规定与抽象规定之间的关系,刑法总则指导分则的运用与研究,分则使总则的规定具体化。
一方面,刑法总则规定的一般原理、原则,对于刑法分则的具体运用具有指导作用,在理解和适用刑法分则的规定时,必须考虑到刑法总则的原理与规定。
刑法总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上海政法学院上海政法学院第一章测试1.将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属于当然解释答案:错2.将盗窃骨灰的行为认定为盗窃“尸体”,属于扩大解释答案:错3.按照体系解释,刑法分则中的“买卖”一词,均指购买并卖出;单纯的购买或者出售,不属于”买卖”答案:错4.按照同类解释规则,对于刑法分则条文在列举具体要素后使用的“等”、“其他”用语,应按照所列举的内容、性质进行同类解释答案:对5.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答案: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属于缩小解释6.关于刑法解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答案:学理解释中的类推解释结论,纳入司法解释后不属于类推解释7.关于刑事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答案:行为时无相关司法解释,新司法解释实施时正在审理的案件,应当依新司法解释办理8.关于下述判断,正确的选择是?()答案:刑法中类推解释被禁止,扩大解释被允许,但扩大解释的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当然解释追求结论的合理性,但并不必然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对于同一刑法条文中的同一概念,既可以进行文理解释也可以进行论理解释;一个解释者对于同一刑法条文的同一概念,不可能同时既作扩大解释又作缩小解释9.关于扩大解释和类推解释的关系,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答案:扩大解释得出的结论没有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而类推解释得出的结论超出了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扩大解释的结论仍在国民预测可能性之内,而类推解释则超出了国民预测可能性的范围;对同一词语的某种解释结论相对于此条文属于类推解释,但相对于彼条文可能属于扩大解释;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随着语言文字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二者之间可能出现相互转换的情形第二章测试1.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而且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答案:错2.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答案:对3.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犯罪的状况不作具体描述,只是表述该罪的罪名。
兴良:应当去除四要件理论,直接采用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我国目前的通说是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这四个要件就是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我国现在传统的刑法教科书都是按照这四个要件来排列,由此建立起一个犯罪构成的体系,把有关的刑法知识,尤其是关于定罪方面的知识都纳入到这个犯罪构成的体系当中来,由此形成了我国目前的刑法总论的体系。
现在这种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并不是我国所独创的,而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从当时的联引进的。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在我们国家随着政治上全面向联一边倒,在法学领域也曾经出现过一个俄化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我国的法学各个领域,都全面地引入、接受了联的法学知识,不仅仅是刑法学,包括法理、宪法、民法以及诉讼法等学科,全面地学习联。
在这种情况下,联的这套犯罪构成体系被我国学者所接受,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的刑法学体系。
当然我国学者在接受的同时也结合中国本身的立法、司法情况,做了某种本土化的处理,以使这样一个犯罪构成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刑事法治的实践需求。
这当中尤其应该一提的是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翻译出版的联著名的刑法学家特拉伊宁的一本书——《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这本书对于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的形成曾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到一个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
随着与法制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法学各个学科都得到了重新恢复重建。
我们以现在为一个时间点,返回去看过去三十年来我国法学各学科的发展,可以看到在其他的部门法学科,无论是法理、宪法、民法还是诉讼法,俄法学的影响可以说已经荡然无存,而惟独在刑法学领域俄刑法学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这主要就是从联引进的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仍然是我国目前刑法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框架,在这种框架没有改变情况下,俄的影响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深刻的烙印。
我个人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随着我国刑事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的刑法学理论提出了更加精确、精致的这样一种要求。
论我国法的适用范围我国法的适用范围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法律的适用范围涵盖了各个领域和层面,从个人生活到社会经济,旨在确保公正、公平和法治的实现。
本文将探讨我国法的适用范围,从宪法、民法、刑法和行政法等角度展开讨论。
一. 宪法的适用范围宪法作为我国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的适用范围涉及到所有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
任何机关、组织和公民都不能违反宪法,国家机关必须以宪法为依据进行治理。
宪法还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职权和行使方式,以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民主性。
二. 民法的适用范围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法律之一,涉及到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认定和保护。
民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婚姻家庭、财产所有权、合同、侵权责任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法律规定了公民和法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同时,民法也规定了违反法律的行为的法律后果,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三. 刑法的适用范围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犯罪行为进行定性和制裁的法律。
刑法的适用范围涵盖了各种犯罪行为,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权益的犯罪、侵犯公共财产的犯罪等。
刑法规定了不同犯罪行为的刑罚,以实现惩罚犯罪、保护社会安全的目的。
四. 行政法的适用范围行政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涉及到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和行使方式。
行政法的适用范围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裁决等行政行为。
行政法旨在规范行政机关的行为,保证其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公正、公平和效率的行政管理。
总结起来,我国法的适用范围涵盖了宪法、民法、刑法和行政法等法律领域,涉及到公民、法人、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等各个主体。
这些法律的适用规则和原则确保了法治的实现,保障了社会公正和公平的实现。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当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论述犯罪构成是刑法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采用了一系列具体的构成要件和认定标准,以确保刑法的适用准确、公正。
本文将从犯罪构成理论、构成要件和认定标准三个方面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展开论述。
一、犯罪构成理论犯罪构成理论是指对犯罪构成要件和认定标准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解释。
在我国,我们采用的犯罪构成理论主要是行为与结果的理论和主客观结合的理论。
行为与结果的理论强调犯罪构成需同时具备行为和结果两个要素。
行为要素是指犯罪人实施了违反法律规定的行动,而结果要素是指这种行动导致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结果。
例如,在盗窃罪中,行为要素是指盗窃行为的实施,而结果要素是指盗窃行为导致的财产损失。
主客观结合的理论强调犯罪构成不仅要求有外在的犯罪行为和结果,还要求犯罪主体有犯罪的主观故意或过失。
主观故意是指犯罪人进行犯罪行为时,具有实现犯罪目的的主观意图;而过失是指犯罪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存在过于轻忽或过于粗心的态度。
主客观结合的理论使得我国刑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认定犯罪行为时能够更加准确和全面。
二、构成要件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具有一系列的构成要件,即犯罪构成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这些构成要件是衡量犯罪是否成立的标准,也是法官和检察官等司法工作者在依法办案过程中的准绳。
在具体犯罪中,不同罪名会有不同的构成要件。
以盗窃罪为例,其构成要件包括物品所有权、非法侵占和使用犯罪工具等。
当这些构成要件同时满足时,盗窃罪才成立。
构成要件的确立,不仅体现了对犯罪行为的规定和限制,还与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紧密相关。
在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构成要件的确立要兼顾法益保护和社会现实的需要,确保犯罪的定性准确和法律的公正适用。
三、认定标准认定标准是判别犯罪是否成立的准绳,也是依法办案中法官、检察官和其他司法工作者进行犯罪认定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有一系列的认定标准,包括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和证明标准等。
第十二章刑法各论概述[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C )。
A.犯罪的直接客体B.犯罪对象C.犯罪的同类客体D.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2.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大多数罪状是(C)。
A.简单罪状B.空白罪状C.叙明罪状D.引证罪状3.下列属于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的是A)。
A.处死刑B.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C.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D.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4.我国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绝大多数法定刑属于C)。
A.绝对确定的法定刑B.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C.相对确定的法定刑D.宣告刑5.刑法第258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本规定的罪状属于(D )。
A.引证罪状B.空白罪状C.简单罪状D.叙明罪状6.刑法第151条第4款规定:“犯第1款、第2款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本规定的罪状属于( C )。
A.简单罪状B.叙明罪状C.引证罪状D.空白罪状7.在条文中不直接说明某种犯罪的构成特征,而只是指出该罪违反的有关法规的,属于(B )。
A.引证罪状B.空白罪状C.简单罪状D.叙明罪状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1.刑法理论将法定刑分为(ABC )。
A.相对确定的法定刑B.绝对确定的法定C.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D.绝对不定期刑2.下列属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的是(ABCD )。
A.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B.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C.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D.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三、填空题1.我国刑法典主要由和组成。
2.我国刑法分则的绝大多数条文由和组成。
3.我国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对犯罪进行排列的主要依据是。
4.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法定刑主要是。
5.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罪状主要是。
四、名词解释1.罪状2叙明罪状3引证罪状4空白罪状5法定刑6绝对确定的法定刑7相对确定的法定刑8宣告刑五、简答题1.简要说明刑法总则与分则的关系。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