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育配套技术推广
- 格式:ppt
- 大小:859.50 KB
- 文档页数:14
稻田生态养鸭的优势及技术要点(一)一、稻田生态养鸭的优势1.对水稻的好处让鸭子在稻田中长期生活,在水稻田中自由穿行、觅食,可以刺激水稻的生长,同时能为水稻除去杂苹和害虫。
鸭子排的粪便又是很好的农家肥料,能被水稻很好地吸收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对土壤质量的改变和水稻的长势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从而节约了化肥、农药以及人力的支出,是个一举多得的养殖方法。
2.对鸭子的好处稻田生态养鸭方式为鸭子无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养殖场所,鸭子能在稻田的水面休息嬉戏,同时水稻还可以为鸭子遮阴避日,更为重要的是稻田为鸭子提供了昆虫、水生植物以及水生动物。
解决了鸭子部分食物尤其是动物活性蛋白质的来源,促进了鸭子健康生长。
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饲料投入,降低饲养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对生态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稻田生态养鸭的技术要点1.搞好场地建设稻田生态养鸭虽然好处很多,操作也比较容易.但对拟作为养鸭场地的稻田要进行一些改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添置养殖鸭子的围栏。
设置围栏的目的在于便于管理和防止鸭子逃窜。
建筑材料上要注意控制成本,提倡就地取材,可以因陋就简,木条、竹条、尼龙网、编织袋等都可以用。
围栏高度以50~60厘米为好,围栏间距要适中,以不让鸭子逃出为宜;二是要搭建栖架,供鸭子上岸休息使用。
通常在田埂上搭建,材料也要因地制宜,一般以木条、竹条为好。
栖架上最好有顶棚,可以遮阴避雨。
栖架要高出稻田20厘米左右。
搭建栖架的面积根据饲养鸭子数量确定,一般以每平方米6~7只为宜。
2.选好放养品种稻田养鸭的养殖环境和普通养鸭不同。
稻田养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更接近于野生状态,因此,放养品种的选择要根据稻田养鸭的特点来确定。
一是要选择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的品种;二是要选择耐水性好、行动灵敏、浑水效果好的品种;三是要选择野食能力强,除虫、除草能力强的品种。
目前适合于稻田养殖的品种较多,国内优良的地方品种如绍兴鸭、金定鸭等中小型鸭都是较好的选择。
2019/19现 代 种 养“稻鸭共作”用鸭育雏技术要点1.消毒。
(1)笼具消毒:用1%的新洁尔灭擦拭与喷雾。
同时用1%的新洁尔灭浸泡水管。
(2)地面、墙壁(1.4米以下)消毒:用10%的漂白粉或2%的烧碱溶液全面泼洒,8小时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再用福尔马林(用药量:甲醛40毫升/米3,高锰酸钾20克/米3,热水15毫升/米3)进行熏蒸消毒。
为了提高熏蒸效果,要密闭熏蒸24小时后,再打开门窗,然后通风换气3~4 天。
进雏当天,再用百毒杀溶液全面喷雾消毒1次。
2.舍内温度。
进雏前2~4天,应对舍内保温设备进行检修和调试。
育雏舍内(三层笼具饲养)1.4米高的测定温度为:1~2日龄31℃、3~4日龄29℃、4~5日龄28℃、5~10日龄26℃、10~15日龄24℃。
操作时可根据鸭的情况略作调整,随育雏日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室温,直至与外界温度相适应。
3.舍内湿度。
雏鸭饲养的环境湿度不能过大,地面不能潮湿,垫草必须干燥。
育雏前10 天,湿度应保持在60%~65%,以后逐渐降低到55%~60%。
4.饮水。
雏鸭出壳后第一次饮水叫“开水”。
初生雏鸭能行走自如,并表现有啄食欲望时,便可进行“开水”。
其方法是:用小型饮水器或水盘盛水,让雏鸭自由饮吸,保持盘中水深1厘米左右,以不湿雏鸭绒毛为度。
个别不会饮水的雏鸭应进行调教,可人为将其喙放入水中数下,便可使其学会饮水。
“开水”能刺激雏鸭食欲,促使胎粪排出。
1~3日龄雏鸭的饮水,可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配制0.1%的复合维生素溶液,让雏鸭自由饮用。
这对清洁雏鸭胃肠道,刺激雏鸭的食欲,促进其消化吸收大有好处。
如果是远距离运输,则宜首先喂给其5%~8%的葡萄糖水,其后再改用普通清洁饮水,必要时可饮0.05%的高锰酸钾溶液。
5.雏鸭的“开食”。
让雏鸭第一次采食饲料,俗称“开食”。
雏鸭“开水”后即可进行“开食”。
其方法是:将半生半熟的米饭均匀地撒在塑料布上,让雏鸭自由啄食。
推广稻鸭共育技术实现农民种养双赢作者:李定珍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24-01稻鸭共育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稻田给鸭子提供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鸭子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株,并将粪便排放在稻田供水稻生长,达到稻鸭共生、节本增效、种养双赢的目的,而且生产的稻米属绿色无公害产品。
一、项目背景稻鸭共育技术是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研究成果,目前已在韩国、越南、菲律宾等亚洲产稻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被称之为“亚洲共同的技术”。
我市于2003年在全省率先引进试验成功; 2004年示范推广扩大到安康市的汉阴、石泉、岚皋和汉中市汉台、城固等县区, 2005年示范推广区域达安康、汉中两市10县区,同年被省农技推广中心确定为陕南水稻优质无公害生产重点科技推广项目;2006年发展到陕南2市13县区150个乡镇21万余农户,2007~2008年,在陕南安康、汉中年推广面积均在17万亩以上。
实践证明,稻鸭共育具有:除草、除虫、控制病害、中耕松土、培肥地力,改善株型等优点,是实现节本增效,种养双赢,生产绿色无公害大米的有效途径,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技术路线本着科学、实用、实效的原则,以高产、优质、无公害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坚持小区试验与大田调查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技术宣传、培训、指导与物资配套相结合,试验与示范推广相结合。
采取边引进、边示范、边推广的技术路线,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加快成果转化步伐。
三、应用效果1.除虫防病利用鸭子喜欢吃昆虫和水生小动物的特点,可消灭稻田里的稻飞虱、叶蝉、稻椿象、稻象甲、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等多种害虫的卵块、幼虫、成虫。
根据田间调查,通过采用该技术,稻飞虱百兜虫量为0.41头,较常规减少91.5%,二化螟白穗率0.69%,稻纵卷叶螟束叶率1.13%,稻瘟病发病率0.45%,稻曲病发病率0.28%,基本达不到防治指标。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积极组织推广“稻鸭共育”技术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农业厅•【公布日期】2003.06.19•【字号】浙农专发[2003]61号•【施行日期】2003.06.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农业厅关于积极组织推广“稻鸭共育”技术的通知(浙农专发〔2003〕61号)各市、县(市、区)农业局:“稻鸭共育”技术,利用家鸭在稻间放养,鸭子在稻田内捕食害虫和杂草,既可减轻害虫和杂草对水稻的为害,减少稻田农药施用量,又可起到鸭粪肥田和鸭子耘田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在水稻抽穗时还可收捕成鸭出售,达到省肥、省药、省饲料、省工、节本、增产、增效和保护环境的多重目的。
这项技术种养结合、稻鸭双收,操作简便易行,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是一条提高稻作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我厅已把这项技术列入我省重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之一,今年计划全省示范推广10万亩,辐射100万亩,着重抓好20个重点示范县和部分种粮大户的推广工作。
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抓好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宣传工作,积极推广“稻鸭共育”技术,为进一步优化种养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服务。
附件:无公害稻鸭共育技术要点二○○三年六月十九日附件:无公害稻鸭共育技术要点1998年以来,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查阅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和吸收日本稻田养鸭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经过深入试验研究和示范,提出了一项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大田畈、小群体、少饲喂稻鸭共育生态种养结合新技术。
该项技术利用家鸭在稻间野养,不断捕食害虫,吃(踩)杂草,耕耘和刺激水稻生育,能显著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同时排泄物又是水稻的优良有机肥,使水稻健壮生育,具有明显的省肥省药省工、节本增收和保护环境的多重功效,生产出的稻米和鸭肉产品优质、无公害,每亩净节支增收200元以上。
关于稻鸭共育种养实用技术的研究【摘要】稻鸭共育是一种环境友好、高效益的农业养殖模式,本文旨在探讨其实用技术。
在将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后,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稻鸭共育的优势、技术要点、育种方法、养殖技术以及效益分析。
结论部分将展望稻鸭共育的发展前景,并提出技术推广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稻鸭共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稻鸭共育、育种养、实用技术、研究、优势、技术要点、育种方法、养殖技术、效益分析、发展前景、总结与展望、技术推广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稻鸭共育是一种将稻田与鸭养殖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方式,旨在实现稻田与鸭的互利共生,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益。
随着人们对于食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稻鸭共育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了关注。
稻鸭共育的研究起源于农村传统生产方式,但传统的稻田中放养鸭只是简单的放牧,鸭只在稻田中觅食,往往会对水稻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如何将稻田与鸭养殖有效结合起来,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探索更加科学、环保的稻鸭共育技术,以提高农田生产效益,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本文旨在对稻鸭共育的实用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稻鸭共育的优势、技术要点、育种方法、养殖技术以及效益分析的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稻鸭共育的目的主要包括:探讨稻鸭共育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研究稻鸭共育的技术要点,完善稻鸭共育的育种方法和养殖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深入分析稻鸭共育的优势和效益,为农民提供科学种养技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研究稻鸭共育的发展前景和推广策略,为稻鸭共育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促进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如何在水稻田里养鸭子稻鸭共育生态养殖技术介绍!稻鸭共育是一种集水稻种植和鸭子饲养为一体的生态养殖方式。
通过在水稻田里养殖鸭子,可以有效地解决水稻田间地过度利用、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稻鸭共育养殖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技巧。
1.选种和养殖环境准备选用适宜的稻鸭共育品种,如爱鸭种、北京种等,这些品种对水稻田生长环境和气候适应性较好。
在水稻田里养鸭子需要合理规划饲养区域,每亩鸭舍可饲养15-20只鸭子,饲养区域内要设置遮阳网,以保证鸭子免受强烈的日光照射。
2.饲料管理稻鸭共育饲料主要有青饲料和饲料粉两部分。
青饲料主要指的是稻谷、水稻秸秆、水生植物等,这些都是鸭子喜欢的食物,可以使用农作物秸秆割碎作为饲料。
饲料粉则是以谷物粉、豆粉、鱼粉等为主要原料,根据鸭子的生长周期和饲养密度来投喂。
3.草药管理在水稻田饲养鸭子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减少农药使用。
在饲养区内适当设置一些草药植物,如茅草、苦草、柴胡等,这些草药对于鸭子的消化系统和身体健康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4.排泄物管理水稻田里养鸭子,鸭子的排泄物可以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提高稻田的肥力。
但排泄物过多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定期清理饲养区内的鸭舍和粪便,避免积肥。
5.湿地和水分管理水稻田里养鸭子需要注意管理水分,鸭子喜欢在水中觅食,但苗期的稻田不能淹水,要保持浅水状态,待稻苗长大后可以适量增加水深。
在田间设置湿地带,可以利用湿地带的水生植物为鸭子提供食料,同时也可以降低水田中秧苗的病虫害。
6.气候和天气管理在养殖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天气状况,避免暴雨、强风等极端天气对稻鸭造成伤害或冲走。
同时要根据不同季节调整饲养密度和投喂量,确保鸭子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7.疫病防控稻鸭共育养殖可以有效降低鸭子罹患传染病的风险,但仍需要做好日常的疫病防控工作。
定期检查鸭子的健康状况,如鸭子出现异常行为、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等症状,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疾病传播。
稻鸭共生技术规程
稻鸭共生技术是一种农业种植技术,通过种植稻田同时养殖鸭子,相互共生,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下面是稻鸭共生技术的一些规程:
1. 稻鸭配置比例:稻田面积与鸭子数量的比例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一般可采取每亩稻田养殖鸭子20~50只的配置比例。
2. 稻鸭饲养管理:确保鸭子的饲养条件良好,养殖环境要干净、通风良好,饲料要均衡营养。
定期清理鸭舍,防止疾病传播。
3. 环境保护: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避免农药的滥用,以免对鸭子和稻田产生不良影响。
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
4. 鸭子与稻田的互动:科学放养鸭子,让鸭子在稻田中自由觅食,其间可以起到除草、杀虫的作用,并可通过粪便起到施肥的作用,促进稻米的生长。
5. 控制鸭子的数量:合理控制鸭子的数量,避免鸭子过多造成稻田损害,并采取措施防止鸭子损食稻谷。
6. 种植适合的稻品种:选择适合与鸭子共生的稻品种,考虑稻谷的耐鸭性和鸭子的采食习性,以提高共生效果。
7. 定期监测:定期对共生稻田和鸭子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稻鸭共生技术规程的制定应根据具体的农田情况和鸭子的品种选择灵活调整,以确保实施效果。
同时,农民在实施稻鸭共生技术时,需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注重科学管理和经验总结,不断优化技术规程,提高稻鸭共生的效益。
苕稻田养鸭的推广作者:桑颜颜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第10期摘要:稻鸭共作是一项全新的生态种养结合技术,自2000年从日本引进以来,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多年,已成为国内有机水稻生产的主要模式。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
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有机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牧技术。
关键词:养鸭;稻田;苕子;种养结合中图分类号:S83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8)10-0004-021 苕稻田养鸭,生态环保1.1 传统水稻生产模式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农药、化肥滥用导致河川、湖泊、内海的富营养化,土壤受到污染,土壤物理性质恶化。
食品、饲料和饮用水中有毒成分增加,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增加,环境污染在所难免,食品安全存在隐患,昆虫耐药性增强。
1.2 种养结合符合环境友好的国策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发展。
”、“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要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
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
”对开展种养结合模式试点高度重视。
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业要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化肥、农药用量实现零增长;基本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实现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及废弃农膜有效回收处理。
其中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化肥、农药用量实现零增长;基本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在稻田养鸭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稻鸭共生”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稻鸭共生”是一种绿色生态、循环共赢的综合种养模式,是将出壳十天左右的雏鸭全天候放入稻田,它与我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稻鸭共生”技术改鸭子散养为围养,改白天放鸭为昼夜放鸭,将雏鸭放入稻田后,直到水稻抽穗为止,鸭子一直生活在稻田里,这样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复合体系。
一、“稻鸭共生”种养模式的优点1、除虫效果: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
这样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实现有机物污染。
2、除草效果:鸭不停地在稻田里活动采食,能非常干净地除去稻田中的杂草和绿萍,完全可以代替有机稻田人工拔草,而且还比化学除草效果好。
3、培肥效果:鸭的粪便作为肥料,在施足生物有机肥的基础上,水稻移栽后基本不追施无机化肥和农药。
4、松土效果:鸭在稻田里不停地活动和游泳,产生浅淘疏松土壤及浑水效果,使稻田土壤松、均、透、熟。
水的搅拌使空气中的氧更易溶解水中,促进水稻生长。
搅拌泥土产生浑水,能有效抑制杂草发芽。
5、促进稻株发育:鸭在稻株间不停活动,鸭嘴不断在水稻植株上寻找食物,这种刺激能促进植株开张和分蘖,促使水稻植株发育成矮而壮的扇形株型,茎杆粗壮、根系发达、穗形变大,增加抗风及抗病能力,提高产量。
6、稻米和鸭肉产品品质得到提升由于有机水稻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使用除草剂,鸭群在水稻田里,捕食各种昆虫,采食田间幼嫩杂草和浮萍,饮用优质无污染的水源,有利于提高鸭肉品质和口味,增加了养殖效益。
鸭子在稻田里所排的粪便作为有机稻田的有机肥料,所产稻米品质好,口感佳。
7、经济效益显著“稻鸭共生”模式减少了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使用,因此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提高了稻米、鸭肉质量品质提高。
“稻鸭共生”的有机稻米是普通稻米价格的3-4倍,鸭子销售价格高出市场价格1/3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二、“稻鸭共生”种养模式的技术1、稻田的选择及围挡稻鸭共作应选择僻静、无污染、人为干扰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集中连片的田块为宜。
桦甸市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桦甸市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的特点:节能高效、生态安全、环境友好。
该技术整合了水稻种植和鸭育养两个传统产业,通过充分利用稻田生态环境,达到降低投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桦甸市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
一、选地准备1. 选择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田地,并进行深耕。
2. 在土壤表面修筑好田埂,并设置好田间排水设施。
二、水稻种植1. 按照一般水稻种植的要求,进行耕种、播种、管理等工作。
2. 适时施肥、浇水、除草,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三、鸭苗入圈1. 选择健康、无病无害的鸭苗。
2. 将鸭苗放入稻田中,进行自由放养。
3. 隔离鸭苗,避免和病菌接触。
四、田间管理1. 控制稻田水位,保证适宜的生态环境。
2. 定期清理稻田杂草,以减少鸭的食物来源。
3. 做好害虫防治工作,避免病虫害对水稻的危害。
4. 注意农药的使用,选择对鸭无害的农药。
五、散养鸭的管理1. 提供充足的饲料,保证鸭的正常生长。
2. 每天进行观察,及时发现病鸭并进行处理。
3. 定期给鸭注射疫苗,预防鸭病的发生。
4. 注意鸭的饮水供应,保证鸭的健康生长。
六、鸭苗的收购1. 在适当的时间,将成熟的鸭苗捕捉出圈。
2. 进行人工处理,如去毛杂、剪其爪喙等。
七、水稻的收割和鸭的捕捉1. 水稻成熟后,根据水稻的收割工艺进行收割。
2. 将鸭从稻田中捕捉出来并进行饲养或销售。
桦甸市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的特点是充分利用水稻田生态环境,实现水稻和鸭共生共育,形成了一种高效、生态、环境友好的生态种养模式。
该模式不仅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资源,还能够提高水稻和鸭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益。
该技术还能够有效的控制害虫和杂草的繁殖,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环境的健康。
桦甸市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