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豪《产业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博弈论与企业策略性行为)【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329.71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博弈论与企业策略性行为

1.简述博弈的构成要素及其含义。

答:博弈论,也称对策论,是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个体互动决策问题的理论,其核心是研究互动决策的均衡问题。

博弈的构成要素有博弈的参与人、行动、信息、策略、支付、结果和均衡。

(1)参与人。参与人是指在一个博弈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决策主体,他的目标是通过选择行动或策略最大化自己的支付(效用)水平。博弈的参与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国家及国家集团。

(2)行动。行动是参与人在博弈的某个时点的决策变量,是参与人在进行决策时可供选择的方法、做法和经济活动中的变量。参与人的行动可能是离散的,也可能是连续的。参与人进行决策的先后顺序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行动顺序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博弈结果。

(3)信息。信息是参与人拥有的有关博弈(或进行的决策)的知识或相关资料,特别是有关“自然”的选择、其他参与人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和信息。

(4)策略。策略,也叫战略,指的是在给定信息集后,参与人所采取的行动规则,具体包括了时间、条件及方式。因为信息集包含了某个参与人关于其他参与人之前行动的知识和情况,战略告诉该参与人如何对其他参与人的行动做出反应,因而战略又叫做参与人的“相机行动方案”。

(5)支付。支付是指在一个指定的战略(或策略)组合下参与人得到的确定效用水平或者是期望效用水平。它是博弈的参与人关注的中心,并且是所有参与人战略或行动的函数。

(6)结果。结果是博弈的参与人做出决策后所要揭示的东西,是分析者感兴趣的各种

要素的集合,如均衡战略组合、均衡行动组合、均衡支付组合等。

(7)均衡。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或行动组合。一个博弈中可能出现一个或多个均衡。

2.简述新产业组织理论。

答:20世纪70年代,新产业组织理论(NIO)借由新的研究方法得以发展,其研究焦点为策略性行为。新产业组织理论在分析方法和分析范式两方面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提出了重要挑战:

(1)新产业组织理论超越了传统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否认市场结构外生性的观点,并且认为企业不是被动地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而是试图以策略行为去改变市场环境、影响竞争对手对于市场的预期,从而更加有效地排挤或遏制竞争对手。

(2)新产业组织理论对芝加哥学派的静态的价格-产出框架提出了相反看法。芝加哥学派对市场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价格行为上,对于企业的策略性行为,由于不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的能力规模是有限的,在没有与竞争对手协商的条件下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行为获得市场能力,因而芝加哥学派认为单个企业实施阻止竞争对手的策略并不可能。但是,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为方法论基础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却将策略性行为定于核心位置。

3.策略性行为的含义,其研究的市场基础与方法分别是什么?

答:(1)策略性行为的含义

策略性行为是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企业的策略性行为产生效果的前提是有共同的市场环境。这些市场环境包括:①市场中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数量;②行业的生产技术;

③竞争对手进入该行业的成本和速度;④市场的需求偏好;⑤顾客、对手的信念等。总而言之,策略性行为是指一家企业为了提高其利润所采取的旨在影响市场环境的行为的总称。

(2)策略性行为的市场基础

策略性行为的市场基础是寡占或垄断市场。策略性行为的产生取决于企业在市场决策方面存在的互动关系。寡占市场上的互动关系很多,而在垄断市场上,垄断者的市场行为会对潜在进入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这两种市场构成了策略性行为分析的市场基础。在现实中,古诺模型、伯川德模型、斯坦克尔伯格模型等寡占模型是最常用的理论分析模型。

(3)策略性行为的研究方法

策略性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应用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在策略性行为分析中,运用博弈论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是用纳什均衡阐明企业的行为,分析在既定的初始均衡条件或状态下,如何运用策略性行为实现新的均衡。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在寡占或垄断市场下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在位企业与潜在进入企业间的策略行为、企业的进入-退出行为、产品差异化等方面的动态分析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便于人们对复杂交易现象的动机和福利效果的理解。

4.什么是掠夺性定价?

答:掠夺性定价是一种典型的非合作策略性行为。非合作策略性行为指企业为追求利润极大化采取的提高其竞争地位的行动,通常以降低竞争者的利润为代价来实现己方的利润增长。

掠夺性定价是指企业(通常是原在位企业,也可以是新进入企业)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即使会遭受短期损失;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在位企业就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

掠夺性定价理论主要包括:

①芝加哥学派理论:认为掠夺性定价非理性、不符合企业的长期利润最大化目标;

②后芝加哥学派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假设下,认为掠夺性定价理性的。

5.简述克瑞普斯和威尔逊模型的基本思想。

答:(1)克瑞普斯和威尔逊模型

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掠夺性定价不是一个可置信的威胁,这就是所谓的“连锁店悖论”。克瑞普斯和威尔逊通过引入不完全信息来求解连锁店悖论:即不完全信息下的有限次重复进入模型。他们表明,如果在位企业打击比容纳的收益更大,而且进入者对在位企业的收益具有不完全信息,那么打击就成为均衡战略。

(2)模型假设

克瑞普斯和威尔逊模型假设在位企业有两种类型:弱小或强硬。对于弱小在位企业,通过假设各自在不同情况下的收益函数,可以得出容纳优于掠夺。对于强硬在位企业,掠夺优于容纳。如果进入者知道在位企业类型,那么根据逆向归纳法,对于弱小在位企业,容纳是其均衡战略,而进入是进入者的均衡战略。对于强硬在位企业,掠夺是其均衡战略,而不进入是进入者的均衡战略。弱小在位企业还是强硬在位企业的界定是首要问题。

(3)模型结论

克瑞普斯和威尔逊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博弈早期,弱小在位企业会打击进入,以使进入者相信它是强硬的。博弈早期,潜在进入者不进入;博弈后期,弱小在位企业仍会打击进入(如果它以前一直打击)。只有最后的进入者“试水”,弱小在位企业才会随机选择打击或容纳。沿着均衡路径,即使面对弱小在位企业,进入者也不会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