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7.08 KB
- 文档页数:2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由于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没能很好地把握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导致完成不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整个课堂显得琐屑、杂乱,重难点不突出。
另外,为了过多强调一些历史常识,为了完成自己的教案,没能关注学生,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在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以谈话导入的方式,提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长大后想成为什么呢?”便指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
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出自己的美好理想时,我侍机问“小朋友,你长大了,想成为一名英雄吗?想成为一名英雄,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的呢!需要小朋友付出很多,才行呢!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认识一位我国的古代的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花木兰》。
”为了让学生直观对花木兰有所了解,我便出示了花木兰身着战袍的飒爽英姿告诉学生:“这就是花木兰。
”原以为这样的设计行之有效,孰知这样的环节,占用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导致难点还未突破,便已下课。
在听课老师和领导评课时就提出了这一点:“现在的语文课堂,应该屏弃所有修饰,那些所谓的花枝招展的花样,对教学不起什么作用,反倒影响教学质量。
反之,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似的导入反倒行之有效。
”
华丽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
简简单单、朴朴实实的课堂、扎扎实实的课堂,才是最实用的。
也是我作为年轻教师今后努力的方向。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我的教师教学生涯2009-04-22 16:56:38 阅读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也让学生观看了《花木兰》。
在观看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人物形象上。
故事情节学生已经了解,怎样让学生从文字中体会人物呢?因为故事背景的远久,其实孩子们初读课文时是不理解什么是从军的,所以我觉得课题中的"从军"是个切入口!于是读了课题后,我要求他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时,结果出现了争议。
在引导中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个初步印象。
接着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孩子们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木兰怎么能从得了军的呢?"于是就这样的问题孩子们积极自主的学习了文本,在扣住"紧急""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理应""赫赫战功""心爱"等词一次又一次深入体会后,在痛快的读中表达了对木兰的忠心赞叹。
最后孩子们都发自内心
的称木兰为女英雄!。
《木兰从军》教后反思《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而成。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替父从军、爱家爱国的英雄形象。
本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及想象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
这节课中,我能抓住重点展开教学,条理清晰,特别是借助书后的“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这个想象作业,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国忧、家忧,及时创设情境,运用“模仿表演”,请学生们演演父亲、母亲、弟弟,和木兰进行对话,让孩子深入地揣摩木兰的心理活动,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要“理应分忧”:本来应征入伍是男的事情,但处在特定的情况下,女子也该承担责任,为国为家当仁不让。
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
再次,让学生想象当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会想些什么,学生说的头头是道,也更加钦佩这位女英雄。
这时引导学生去读,让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这样通过在一系列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
课堂上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孩子们想说爱说,原本有些不大爱回答问题的孩子也积极地参与其中,和同学、和老师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对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同时老师也有很大收获,很受启迪,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但是在教学中我感觉到了自己评价语言的单调、这是我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如果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写一写“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相信会收到更大的惊喜!。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第1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本课为《木兰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品读课文,在阅读和体悟中感受花木兰为国为家分忧、战功赫赫的英雄形象。
能在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用几句话写出木兰说服家人的话。
品味课文中的精*语言,读出感受。
这样的历史故事,似乎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大。
如何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个*展示的舞台呢?一.丰富朗读形式,注重朗读指导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丰富多*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默读、男女生读、分组读、配乐读,想象读等,教师以评价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如“我好像看到了木兰英姿飒爽的样子!”“我感受到了木兰保家卫国的急切心情!”以评促读,读中加深感悟。
二.抓住重点词语,走进人物内心抓住重点词语,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
如“焦急万分”一词的学习。
先是读第二小节,找一找朝廷下达征兵文书后,木兰的心情怎么样?说说自己对“焦急万分”的理解,读好词语后联系生活“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可能也会有焦急万分的时候,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联系课文“木兰又为什么会‘焦急万分’?”找出相应的句子,相机介绍背景,进入情境,想象说话,体会面临家忧时,木兰焦急万分;面临国忧时,木兰更加焦急万分。
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木兰一次比一次焦急的心情。
并进行了适度拓展,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三.采用角*体验,说话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小学二年级语文《木兰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师述:这节课老师给小朋友们提个要求,我们要做到8个字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能做到吗?上节课我们一起完成了这两个任务:1、自由读课文。
要求:不添字、不丢字、字字入目、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标点的停顿、边读边思、体会词语。
这节课我们还要在原来朗读的基础上,完成另一个任务:3、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最好。
规则:(1)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读。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木兰从军》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
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描写了木兰从军的生动事迹,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
学生对于这个人物并不陌生。
如何在教学中吸引学生呢?一、激发兴趣,高涨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尤为如此。
因此,在上课之初我要求“尽情地读,大胆地说”。
“看谁得到的花最多?”话音刚落,许多学生就已经跃跃欲试了。
二、以读促悟,模仿表演我找到文章的两个精彩片段进行阅读指导。
由“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引出本文的第一个片段“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文书。
木兰见上面有父亲的名字,心里十分着急。
她想:父亲年老多病,无法出征。
弟弟年幼,还不到当兵的年龄。
于是,她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很难理解花木兰当时的情感,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朗读来体会花木兰的心情,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细细品味花木兰的这份孝心。
她是怎样一一说服家人的呢?为了切身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和她对家人的热爱,此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其次,我把学生带入第二个片段“木兰说服了全家,穿上战袍,装扮成小伙子,告别了家乡和亲人,随着大军到边疆打仗去了。
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
”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和比较读来感受这位毫不逊色于男儿的巾帼英雄,学生不同的语速和语调体现了他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作者略写了花木兰军营生活和作战情况,只以“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
”这一句轻轻一点,但内涵十分丰富,启迪读者的联想——多年征战,时间长,战况烈,对于一个女孩子又谈何容易!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
我还设计了“赞一赞,唱一唱,讲一讲”一系列多向互动情境,通过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让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课堂实录]一、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4段,我们知道了些什么?(师复述上节课有关内容)师:父亲和弟弟不能去,朝廷的征兵令又不能违抗,这真是个难题!可也正是因为这个难题,成就了古代一位女英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木兰,去感受她的传奇人生。
二、品读第五段(课件出示第五段)师:她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自由读第五段。
生: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课件出示句子:望着母亲忧愁的面容,木兰打定主意说:“娘,就让我扮作男儿,替爹爹去当兵吧!”)师:自由读一读这句话。
这个决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生:我看到了一个孝顺的木兰,她觉得父亲年老多病,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
师:父亲这一去凶多吉少。
(引读)为了父亲,木兰打定主意说———(指名读)生:娘,就让我扮作男儿,替爹爹去当兵吧!师:对父亲的那份孝心让她打定了注意。
生:木兰也很孝顺母亲,她不忍看到母亲忧愁的面容。
师:母亲愁,木兰心里更愁。
(引读)为了母亲,木兰打定主意说———(指名读)师:为了家人,木兰挺身而出!生:木兰还非常心疼弟弟,她宁愿自己去面对残酷的战场,也不要弟弟去!师:她心疼弟弟,(引读)为了弟弟,木兰打定主意,说———(指名读)生:木兰还非常勇敢,她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上战场。
师:何为从军?生:就是上战场打仗。
师:这意味着木兰要在战场上干什么呀?生:去奋勇拼杀!生:去冲锋陷阵!师:可就算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引读)木兰依然打定主意,说———(生语气坚定地读)师:对家人的那份爱,让木兰无所畏惧!替父从军,意味着木兰要舍弃很多很多,她会舍弃些什么呢?生:她要舍弃心爱的女装。
生:她要舍弃家的温馨,舍弃与父母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生:她甚至要舍弃她的生命!师:她要舍弃她所熟悉的一切,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可是能够为家分忧,为国效力,木兰舍得心甘情愿。
(生齐读句子)师:替父从军凝聚了木兰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
(板书:爱家爱国)师:替父从军的这一刻,木兰的人生也从此改变了。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木兰从军》教学反思202班毛燕娉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传说故事。
作者以简练的、富有激情的语言,为低年级学生展现了一个生动、传奇的女英雄花木兰的形象。
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知道木兰是女的,引出第一自然段,通过训练读让学生重点读出“女英雄”三个字,并通过教师设问:你心中什么样的人是英雄,展开讨论并引出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第二自然段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没到当兵的年龄,这是家的忧。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读出感情,如读“焦急万分“等。
在这段教学中我还随文学习了“征”“兵”两个字,通过老师示范书写,学生描红写字等形式,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个生字的书写。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教学的重点放在本段的一些动名词,如“披战袍、跨骏马、过燕山、渡黄河”等,让学会理解“赫赫战功”一词,并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然理解什么是“英勇善战”。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体会将士们知道木兰是文静俊美的姑娘时的“惊讶”,图文结合,让学生看图赞扬女英雄花木兰。
教学本文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训练学生的说话: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在这一环节的引导中,我是这样问学生的:“花木兰是个女子,而在当时的社会,女子当兵如果被发现是被杀头的,那么,木兰的家人会同意她应征入伍吗?(不会)那她该怎样说服家人呢?”然后让学生一个当木兰,一个当木兰的家人,同桌练说,前后位同学讨论等,他们有了一定的语言组织,老师再与学生对话,老师分别做木兰的父亲、母亲、弟弟,和学生练说。
这一环节学会回答得比较好,他们能把花木兰与国与家紧密联系,真正做到说服家人。
比如,他们有的说:“国家有了危难,我要去保卫国家”有的说“父亲你年老体弱,弟弟又小,我是姐姐,“弟弟在家要听爸爸妈妈的话,等姐姐打完仗回来和你玩”……当然要为家分忧!”孩子们的表现说明了他们已初步理解了木兰为何从军的原因,并通过同桌对话,师生对话,很好地训练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2018-04-27《木兰从军》教学反思《木兰从军》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
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木兰从军的生动事迹,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使读者受到了强烈感染,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如何把这个感人的故事和木兰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传达给学生,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呢?老师首先运用图片对比导入,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花木兰为何会从军,会成为一代名将,英勇善战,孩子们激情昂扬。
通过读课文,孩子们很快找到木兰从军的理由。
第一课时时,重点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到了木兰从军的两个理由:自己要为国为家分忧。
“国忧”在这里指:北方经常发生战事,“家忧”指: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
所以自己要为国、为家分忧。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通过创设情境,前方战事紧急,木兰心里很着急,她心系国家,希望早一天到达前线,为国家付出自己的一点力。
因此,在读这一自然段时激情昂扬,语速稍快。
再练习读课文。
花木兰女扮男装,冒着冒名顶替可能会被定罪的风险,却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激发了学生喜爱木兰、敬佩木兰的情感。
这样,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讲解木兰胜利回乡后发生的故事,练习两次说话,一次是将士见到花木兰后会说些什么,一次是回忆木兰从军时的情景,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家人的.。
通过对比,孩子们很快能说说将士们会说的话:花将军,原来你这么美丽呀。
真是佩服你的胆识与才干。
谈到花木兰如何说服家人时,孩子们有些木讷。
理性的回答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困难,因此第二课时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完全可以用对话的形式,让孩子放开了说,而不要限制孩子的思路,更可以演一演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要多思考更贴近孩子的方式来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反思《木兰从军》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也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
在观看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人物形象上。
故事情节学生已经了解,怎样让学生从文字中体会人物呢?因为故事背景的远久,其实孩子们初读课文时是不理解什么是从军的,所以我觉得课题中的从军是个切入口!于是读了课题后,我要求他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时,结果出现了争议。
在引导中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个初步印象。
接着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孩子们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木兰怎么能从得了军的呢?于是就这样的问题孩子们积极自主的学习了文本,在扣住紧急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理应赫赫战功心爱等词一次又一次深入体会后,在痛快的读中表达了对木兰的忠心赞叹。
最后孩子们都发自内心的称木兰为女英雄!感谢您浏览XX课件!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之二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之二
《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改写而成的。
全文就像连环画一样,笔法简练,画面清晰。
在这个故
事中,花木兰爱亲人、爱祖国、勇敢、刚毅、英勇善战
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
课文,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
精神品质。
然后进行自主识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
记生字,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猜字谜;编
顺口溜……然后进行书写,最后同桌互相听写生字。
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
我
在第二课时设计了“唱一唱”,(学唱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课前五分钟展示);“讲一讲”,(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讲花木兰的故事,让学生人人都
参与讲故事,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这一实践活动充分调
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
地通过自己的讲述走进了记忆里,从而成了他们崇拜的
偶像。
);“说一说”(说一说木兰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在孩子们畅所欲言的发言中,花木兰爱亲人、爱祖
国、勇敢、刚毅、英勇善战的优良品质此时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了。
)这一系列多向互动情境,通过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让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最后进行拓展阅读,进入博客圈阅读《木兰诗》,并在论坛上写下自己的感悟。
此时阅读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语文课堂上的习惯。
我们语文教师,就要还时间于学生,还诵读于课堂。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现在的学生对花木兰了解很少,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木兰的知识,同学们很积极。
有的把课外的古诗文拿来,诵读“木兰诗”,讲解诗的内容。
有的会讲到“替父从军”的故事。
有了课前的准备,学生进入课文会在状态。
课题与木兰的两幅相片(一幅是女儿装,一幅是戎装)同时出现在屏幕上。
老师设疑:美丽的木兰怎么不穿漂亮的衣服,而是穿上一身战袍了呢?带着问题让学生读,学生会兴趣很浓。
学生读懂课文,需要先解决一些字词。
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解“征兵”“文书”“出征”等,我简单介绍当时的历史事件,讲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能接受,并能正确地理解。
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木兰替父从军在当时女子不从军的社会环境下,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说说木兰是如何说服家人的。
在这次的练说中学生能总结木兰的特点:孝顺,爱幼。
在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结合课后习题,辨析动词的准确使用,通过这一系列的动词来体会木兰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
然后借助插图展示花木兰驰骋沙场的生动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英雄的勇敢形象;最后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战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