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92.55 KB
- 文档页数:2
玻璃体切割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目的:玻璃体切割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疗效探讨。
方法:本文选取2015年1-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对其整个手术开展过程中围术期加强针对性护理实施,对患者的护理疗效进行分析探讨。
结果:所有患者的视力都有所提升,针对患者不同视力情况制定了完善的医护计划,对患者加强监护和治疗护理工作开展,进一步提升了护理疗效,促进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在围术期实施针对性护理操作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情况,消除不良影响因素,促进患者早日痊愈,提升治疗效果。
标签:玻璃体切割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疗效玻璃体切割手术是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手术类型,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眼睛病变实施对症治疗过程,给患有眼疾的患者带来希望和光明[1],相比于其他的眼部手术来说,这种手术在实施过程中比较复杂,危险性较高,因此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护理操作,术后做好抗感染工作等,避免引起不良反应症状,消除不良影响,医护人员掌握先进的、科学的手术操作方式,提升手术护理疗效,促进患者病情早日痊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5年1-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0例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年龄39~73岁,平均(47.22±7.13)岁。
其中视网膜脱离13例,玻璃体出血13例,眼外伤2例,黄斑裂孔2例。
1.2 方法1.2.1 手术方式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手术标准操作步骤,按照一定的手术操作规范执行手术操作,进一步开展玻璃体切割手术操作过程,对于手术开展时,出现了严重的白内障反应,对患者的手术操作产生不良影响的,需要实施晶状体切除,当然在手术过程中如果出现明显的增殖情况,需要配合其他的手术操作方式开展治疗过程,保证治疗过程的安全、高效[2]。
1.2.2 术前护理在手术开展之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状况加以详细的询问和认识,在患者入院后需要主动给予患者关心和帮助,主动去了解患者的病情、基本生活情况等,有助于更好的开展个性化护理指导工作,加强检测工作开展,保证患者正常作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方法1. 引言1.1 疾病背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其一种严重类型。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导致的眼底微血管病变,进而引起新生血管的生成,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在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方法。
通过切除玻璃体内的出血、炎症和纤维膜等病变部分来改善患者的视力和眼部症状。
对于这类患者,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既能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又能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玻璃体切割术简介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手术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清除玻璃体腔内的出血,减轻视网膜牵拉,促进视网膜的愈合。
玻璃体切割术通过将玻璃体切除或吸出,同时修复视网膜并清除视网膜上的新生血管,从而改善视力和预防病情恶化。
玻璃体切割术通常在麻醉下进行,医生会通过眼球表面切开小孔,然后将手术器械引入眼内进行操作。
在手术中,医生会精确地控制手术器械,清除视网膜上的异常组织,并修复受损的部位。
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术后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恢复治疗。
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受这种手术治疗时,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护理及术后恢复工作,以确保手术取得最佳疗效。
1.3 护理的重要性护理在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割术过程中需要全面的护理,这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度过手术期的痛苦和不适,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术前护理包括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为手术做好准备。
术中护理要确保手术过程安全顺利,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问题。
术后护理包括对患者术后情况的监测和照料,保证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舒适和安全。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的护理发表时间:2018-03-20T13:39:54.3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9期 作者: 马芳芳 李员员[导读] 正确得当的护理措施,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宁夏人民医院眼科 宁夏 银川 750002)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硅油、气体(C3F8惰性气体)注入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总结我院2015-2017年163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的护理。结果:通过手术治疗和护理,使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后视力达到预期效果。结论:正确得当的护理措施,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275-0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病变,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中央暗影、事物变形、视网膜微血管瘤、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出现新生血管,最终因新生血管破裂致玻璃体积血机化牵拉视网膜脱离而失明,已成为世界四大致盲病因之一[1]。
1.一般资料
我院眼科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接受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患者163例,其中单眼146例,双眼17例;男97例,女66例;35~71岁,平均64岁,糖尿病病史2~16年,平均8年;所有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电生理、角膜内皮镜、眼A、B型超声、眼压、眼底照相等检查。术中注气(C3F8惰性气体)45眼,注硅油118眼;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145眼,与术前相同18眼;患者满意度调查:好136例,中27例,差0例;特殊卧位执行情况:好138例,中14例,差11例;饮食执行情况:好151例,中9例,差3例;患者术前,术后及出院宣教的理解程度:好149例,中14例,差0例。 2.术前护理 2.1 术前饮食指导
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总结23例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促进术后视力恢复。
标签:视网膜脱离;手术;护理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之间的脱离,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及渗出性三类[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比较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多见于中老年人(不论有无近视)、高度近视、有家族史及眼外伤史、白内障手术后的人群。
有些人甚至无明显诱因也可发生视网膜脱离。
1982年Lena等[2]首次试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后临床上逐渐广泛运用这一手术方式治疗视网膜脱离,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解剖复位和视功能。
2012年5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科室共收治了视网膜脱离患者28例,其中手术23例,对这23例患者提供了优质护理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3例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女8例,男15例,年龄18~62岁,其中眼外伤6例,高度近视10例,糖尿病7例。
全麻下行玻璃体切除术。
1.2 手术方法标准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除,切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灶,做玻璃体后脱离。
对玻璃体后皮质仔细清除,寻找视网膜裂孔,气液交换,重水注入及内引流等至视网膜平伏。
视网膜裂孔及病变处行激光封闭。
依视网膜病变程度,视网膜裂口位置及大小,给予玻璃体腔内硅油填充或长效气体填充。
1.3 术前护理1.3.1 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突然的视力骤降,心中一时难以接受,对手术抱有极大的期望,应针对患者的心理做好解释疏导工作,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相关注意事项、手术目的及预后,帮助患者面对现实,配合手术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1.3.2 一般护理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将患者的常用物品按方便取用的原则放置,并协助患者的日常生活,解决患者生活上的顾虑。
术前充分散瞳,详细查明视网膜脱离区及裂孔。
病程短且视网膜下积液较多,不易查找裂孔时,应卧床休息,戴小孔眼镜,使眼球处于绝对安静状态,2~3 d后再检查眼底。
玻璃体切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患者的护理标签:玻璃体切除糖尿病护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微血管病变在眼部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中,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致盲的主要原因。
玻璃体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此类患者大多病程长,并发症多,因此,负者护士必须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术前术后护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并发症。
提高手术的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将我院2013年1月至6月开展的该院手术48例的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8例。
男42例,女6例。
年龄平均(57.1+_3.9)岁。
术前评估紧张,焦虑者2名采取了全身麻醉,余采用了球后麻醉。
1. 2术前准备(1)心理准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大部合并有高血压,病程长,病情复杂,手术预后不明确,手术费用较高,心理负担加重,比其他眼科患者心理压力比较大。
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发现问题及时给与指导,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或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2)饮食指导及血糖,血压监测:糖尿病高血压影响手术过程,血糖控制不好术中容易出血,愈合较慢。
术前血糖一般在8mml/l以下。
血压高也影响手术,因此,术前应控制好血压,血糖,最好的心态迎合手术。
(3)术前各种化验,心电图,胸片均正常后做手术。
2.1术中护理(1)手术护士接患者后简单介绍手术间环境,接待热情,言语轻松,真诚,适当跟患者沟通后分散注意力,降低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2)术中全程陪患者,告知操作时会有稍微不适,做深呼吸放松减轻不适的方法,发现紧张或疼痛时,指导患者肌肉放松,调节紧张情绪,并告知手术进程直至手术结束。
(3)手术结束后简单介绍活动时注意事项,用轮椅护送患者回病房。
3.术后护理(1)体位护理:根据手术方案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卧位对于疾病恢复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玻璃体腔内药物注射,硅油和气体注入术后取俯卧位或坐位。
(2)饮食护理:每天检测血糖的变化,但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医院眼科玻璃体切割术护理常规为了达到清除混浊、松解粘连和控制感染等目的,通过玻璃体切割器将病变玻璃体加以切除的手术称为玻璃体切割术。
一、术前护理1.根据病人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介绍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设法消除病人的恐惧感。
2.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如是否有发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全身感染等,并向医生报告病情的动态变化。
3.嘱病人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如洗头、洗澡。
为病人剪睫毛,洗泪道及结膜囊,做好术前准备。
4.术日晨进食易消化食物,不可过饱,以免术中发生呕吐。
术前排空大、小便。
5.应用阿托品等扩瞳眼药水充分散瞳。
滴用阿托品时注意按压泪囊区2~3分钟。
二、术后护理1.遵医嘱指导病人取适当的体位,并告之病人保持体位的重要性。
2.单纯的玻璃体切除可取普通体位,一般卧床一天后可取自由体位。
3.玻璃体切除联合注气、注硅油的病人应取头低位,利用气体或硅油向上的浮力顶压封闭的视网膜裂孔。
并定时按摩受压部位,让病人舒适。
4.嘱病人安静休养,不得用力挤眼、咳嗽或大声说话。
5.嘱病人勿弄湿、污染或自行拆开眼外敷料。
6.在玻璃体切割过程中易发生出血,术后应遵医嘱给予止血药。
7.如因麻醉药反应或术中牵位眼外肌而引起呕吐,可肌肉注射止吐药和镇静药。
8.如有疼痛,可酌情给予镇静、止痛剂、如术前剧痛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及其他情况,应警惕眼压过高,需及时报告医生。
9.术后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增加营养,以利伤口愈合。
三、出院指导1.出院后半年内勿做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
2.避免头部震动,勿过度弯腰低头取物,防止眼外伤。
3.定期复查,若出现眼痛、眼胀、视力下降时及时就诊。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护理方案。
方法:将70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对性护理组与一般护理组,一般护理组接受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针对性护理组患者接受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干预后,针对性护理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一般护理组患者(P<0.05),针对性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9%)低于一般护理组患者(17.1%)(P<0.05)。
结论:针对性护理方案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吗]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4-WJK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血糖较高所导致视网膜发生改变,造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减少、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腔减小及毛细血管内皮屏障失代偿[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视力影响十分严重,是致盲的常见原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2]。
玻璃体切割术可有效切除玻璃体内机化物,以避免视网膜脱落,从而提高患者的视力[3],但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联系。
本研究应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较好,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将2016年1月-2018年5月于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针对性护理组与一般护理组。
针对性护理组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55.37±6.24岁,单眼28例双眼2例,糖尿病病程3-10年;一般护理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56.15±6.78岁,单眼29例双眼1例,糖尿病病程3-12年。
0 引言眼科公认的精细手术之一是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切割术属于显微外科手术,具有较高的水平,要求高且手术难度大。
随着不断发展着的医疗水平,近几年来在临床中开始广泛开展玻璃体切割手术,广泛应用在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出血、眼内炎、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眼外伤眼科疾病中[1]。
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前、术后护理具有特殊性,所以对眼科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水平提出高要求。
选取76例在2016年8月-2017年5月这段期间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的患者采取精心护理措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整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76例在2016年8月-2017年5月这段期间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有46例女性,30例男性;患者龄在25-82岁左右,平均年龄为55岁;其中有2例葡萄膜炎、2例眼外伤、3例眼内炎、2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3例玻璃体积血、6例视网膜出血。
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眼压、术前视力、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不具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2.1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患者心态保持积极乐观,有助于患者免疫力得到提高,帮助患者早日康复[2]。
患者病情较复杂,患者发病后会降低视力且担心手术效果,大部分患者易出现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
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及年龄等,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措施。
(2)健康宣教:患者的注视练习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平躺在床上眼睛朝脚尖方向看,头、手和视线尽可能固定不动,维持20 s以上,患者可以眨眼但眼球不可以转动。
(3)术前准备:术前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结膜囊、冲泪道、剪睫毛,使用敷料将术眼遮挡住。
为防止患者术眼发生感染,术前需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
1.2.2 术后护理(1)体位护理: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后患者应持续保持2-4周的颜面部垂直向下的俯卧位[3]。
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随着眼科的发展及手术设备的更新,玻璃体切割手术使一些眼科不治之症成为可能。
玻璃体切除术属于显微眼科中的一种高难度手术,其对手术设备要求极高,由于手术的复杂程度比较高,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眼内手术操作时间较长,很容易对眼部组织造成严重损伤。
因此术者具有娴熟的手术技巧虽然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但是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术前准备、术中默契的同步配合、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对视力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成功率的提高尤为重要。
我科近期2年对98例眼科病人施行了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手术,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0月,98例(98眼)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或注入惰性气体手术病人,男66例,女32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2岁。
术前视力:光感38例,眼前手动36例,0.05~0.1视力24例,手术合并硅油注入36例,合并C3F8气体注入45例,出院时,解剖复位视力提高≥278例,视力提高不明显16例,视力下降4例。
1.2方法术前病人充分散瞳,所有病人的眼部玻璃体切除手术全部在局部麻醉下进行,0.4%盐酸奥布卡因先用于表面麻醉,再取用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1:1为球后神经阻滞麻醉之用,使眼球固定,切开上方及颞侧球结膜,建立标准的三通道切口,对已有白内障者做晶体切除或超声粉碎术后再行玻璃体切割术,将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部分分段切除,剥除视网膜前膜,使视网膜牵引得以松解,气液交换使之复位,严重者玻璃体腔内注C3F8或硅油填充使之复位,用激光行眼内光凝,关闭切口,缝合结膜。
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庆大霉素,术毕包扎术眼。
1.3结果经过手术和精心护理,98例病人均收到良好治疗效果,视网膜得到平复,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2 护理2.1术前护理术前要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增强对疾病的认识。
使其认识到视网膜脱离手术时间长,术后恢复较慢,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讲明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较差的视力预后效果,从而使病人正确面对疾病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培养健康向上的情绪和人生观,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减轻紧张、焦虑和抑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