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磁形状记忆合金Ni-Fe-Ga及Ni-Mn-(In,Sn,Sb)第一原理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40 KB
- 文档页数:2
以磁性材料为主的磁传感器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
已经实用化的有铁磁金属薄膜(Nife, FeCo基)磁敏器件;使用Fe-Co-V合金丝的威氏器件,基于热敏铁氧体的热簧开关;利用法拉第原理设计的光纤电流传感器和隔离器;采用磁性液体设计的多维度倾斜及震动传感器。
从使用的功能上看,磁传感器可制成磁编码器、位移传感器、转速传感器、气象传感器、新电功能图传感器等等。
只要设计巧妙,磁传感器几乎可应用在任何自动控制和传感领域。
传统的计算机硬盘读出头就是采用NiFe基薄膜制作的,虽然其磁电阻仅有2%~4%,但却足以支撑硬盘存储密度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递增。
为了获得了更灵敏、功能更丰富的磁传感器,就必须研制开发出具有更高的磁电阻效应的材料。
1988年Fert等人在Fe/Cr多层膜中发现巨磁电阻效应(GMR)以来,伴随随着纳米材料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深入,人们在许多人工有序新材料中发现了GMR效应,而后在混锰价氧化物中发现的超巨磁电阻效应(CMR)更令世人惊叹不已。
尤为重要的是IBM等公司在短短五、六年内,并于1994年推出了基于GMR效应的硬盘读出头,从而将硬盘的记录密度提高了17倍,达到5Gb/in2(注:1in=0.0254m,下同),使得当时的其他主流硬盘厂商不得不充分挖掘传统NiFe基读出头的潜力以全力迎战。
目前,硬盘的目标是实现3.5in单片单面容量达到10Gb。
在这一层次上就只能采用GMR效应的读出头了。
下个世纪的硬盘读出头将属于GMR。
将GMR效应应用于传感器可探测空间微弱的磁场信号的变化,从而可在更高的精度实现机床的自动化精密加工。
在广阔的家电市场基于GMR材料的元器件也会更有用武之地。
但由于传统MR器件成本低、工业流程成熟,基于GMR材料的传感器件的开发一直较为缓慢。
本文力图简要的沿着GMR效应的发展,介绍一下近年来在纳米磁性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中的部分进展。
以供传感器专业领域的人士参考,进而希望有助于推动GMR等新型磁电材料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NiTi形状记忆合金
NiTi形状记忆合金特别是近等原子比NiTi合金(48at%~52at%Ni),由于具有优良的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良好的机械性能以及很好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和生物医学领域。
所谓形状记忆效是指某些呈现马氏体相变的合金所具有的一种奇特的性能,合金处于低温相时变形,加热到临界温度(逆相变点)通过逆相变恢复到原始形状。
超弹性是指合金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远大于其弹性极限应变量的应变,在卸载时应变可自动恢复的现象。
由图1可以看出NiTi合金超弹性可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类。
非线性超弹性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加载与卸载过程中分别发生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及其逆相变的结果。
图1 NiTi合金力学性能
NiTi记忆合金物理力学特点
强度高、超弹性、耐腐蚀、耐疲劳;
低比重、弹性模量与人骨骼接近;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表1 NiTi合金典型的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及其用途
合金编号相转变温度A f
成分
(原子百分比 at%)
应用场合
1 10~20 °C ~50.7Ni,其余Ti 手机天线
2 0~20°C ~50.9Ni,其余Ti 导丝
3 0~10 °C ~50.77Ni 支架,编织线,细丝
4 20~40 °C ~50.5Ni,其余Ti 人体温度驱动装置,支架,过滤器
5 45~95 °C ~50.0-50.4Ni,其余Ti 驱动器,蠕形弹簧
6 95~115 °C <49.93Ni,其余Ti 驱动器。
记忆金属的原理与应用1. 介绍记忆金属是一种特殊的合金材料,具有记忆性能。
它可以在经历形状变化后,通过外界条件的激活重新复原到其原始形状。
记忆金属的原理与应用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2. 记忆金属的材料组成记忆金属通常由两种或多种金属元素组成,常见的组合包括镍钛合金(Ni-Ti合金)、铜铝锌合金(Cu-Al-Zn合金)和铜锌锡合金(Cu-Zn-Sn合金)等。
这些合金具有特殊的晶体结构和形状记忆效应,使其具备了记忆性能。
3. 记忆金属的原理记忆金属的原理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效应: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效应。
3.1 形状记忆效应形状记忆效应是指记忆金属在受到外界温度、应力或磁场等激活后,能够从变形状态恢复到记忆状态的能力。
记忆金属的形状记忆效应是由于材料的晶体结构发生相变引起的。
在低温下,记忆金属处于一种低对称的相,其晶体结构偏向于呈现阻尼的变形状态。
而在高温下,记忆金属会发生相变,重新返回到高对称的晶体相,从而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3.2 超弹性效应超弹性效应是指记忆金属在受到外界应力作用下,能够具有较大的弹性变形能力而不发生塑性变形。
这是由于记忆金属的晶体结构具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回复机制导致的。
在外界应力作用下,记忆金属的晶体结构发生微扰,但仍然保持其原始形状,一旦外界应力消失,记忆金属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4. 记忆金属的应用记忆金属由于其特殊的性能,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4.1 医疗器械记忆金属在医疗器械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血管支架:记忆金属可以制成血管支架,用于治疗狭窄或堵塞的血管,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可塑性;•牙髓针:记忆金属可以制成牙髓针,用于治疗根管治疗中的牙髓感染;4.2 智能材料记忆金属也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材料领域,例如:•温度响应材料:记忆金属可以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实现形状的变化,用于制作温度感应器件;•应力传感器:记忆金属可以根据外界应力的大小变化,实现形状的变化,用于制作应力传感器;4.3 机械领域记忆金属在机械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手术钳:记忆金属可以制成可以自动调节形状的手术钳,在手术操作中提高精确度和安全性;•自治打孔器:记忆金属可以制成自治打孔器,在裁缝等领域具有便捷性和准确性的应用;5. 总结记忆金属作为一种特殊的合金材料,具有独特的记忆性能。
铁磁共振简介铁磁物质在一定的外加恒定磁场和一定频率的微波磁场中当满足共振条件时产生强烈吸收共振的现象!磁场材料中的电子自旋磁矩系统在互相垂直施加的直流磁场H0和角频率为ω的微波交变磁场h=h0e同时作用下,但`H_0\gt\gth_0`,当ω=γH0时,该磁矩系统将从交变磁场中强烈吸收能量的现象称为铁磁共振.这是英国物理学家格里菲斯于1946年最先在金属Fe、Co、Ni中观察到的现象,至今,已在许多磁性材料中观察到铁磁共振.大量实验结果的总结已使铁磁共振成为研究磁性材料动态磁性和测量饱和磁化强度、磁晶各向异性常数的有力工具,同时利用铁磁共振现象可以做成许多微波器件.原理当铁磁物质受到互相垂直的恒定磁场H和高频磁场h作用时,磁化矢量Ms的宏观经典运动方程可用朗道-栗弗希茨方程来描述:dMs/dt=-γM s×H eff+T d式中,γ=1。
1051×10g(m/A·s),是旋磁比(g为g因子),H eff是作用于铁磁物质的总有效场,原则上,除了高频磁场外,还可来自五种磁场的贡献,即H eff=H+H ex+H k+Hσ+H d式中,H、H ex、H k、Hσ、H d分别是外加稳恒磁场,交换场,磁晶各向异性场,应力各向异性场和退磁场.代入运动方程式,可以获得相应的共振条件.例如考虑样品形状各向异性的影响,设想有一小旋转椭球体,三个主轴和直角坐标系的x、y、z轴重合,z轴和长轴一致,稳恒磁场平行于长轴,则磁矩一致进动的共振频率可用基特尔公式表示ω0=γ{[H0+(Nx-Nz)Ms][H0+(Ny—Nz)Ms]}式中,H0是稳恒场,Nx、Nz、Ny分别是椭球体沿x、y、z轴的退磁因子。
推论如果描述磁矩在外场作用下运动规律的朗道-栗弗希茨方程式阻尼项Td不为零,则可证明,张量磁导率可表示成以下形式$(bb{\mu}_{ij})=|[\mu,-jk,0],[jk,\mu,0],[0,0,1]|$而且,式中的对角张量元和非对角张量元均为复数,即μ=μ'—jμ"k=k'-jk”由此看出,张量磁导率是一个不对称张量,各个张量元均为复数,它们的虚部表明了材料的损耗。
Ti-Ni基形状记忆合金综述摘要形状记忆合金是现代一种新型功能材料,本文介绍了Ti-Ni基记忆合金的的相关重要概念,并且详细介绍了Ti-Ni基合金的相变与性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其应用做了一定的描述。
关键词:Ti-Ni基形状记忆合金、功能材料、性能、影响、应用1 前言形状记忆合金是70年代开发韵新型功能材料,其中Ti-Ni合金已在航天器件、仪表、控温及医疗机具上的应用,有希望在能源工业中发挥作用。
新的形状记忆材料和一些新的用途正在不断地开拓中。
形状记忆合金及台媳陶瓷的记忆材料都由马氏体相变爰其逆相变导致形状记忆效应。
目前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形状记忆效应的机制作些理论分析,对形状记忆材料的发展作科学的展望,开拓设计形状记忆材料的思路。
TiNi形状记忆合金(SMA)在医学领域的使用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钛合金植入人体后,在体液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腐蚀。
腐蚀不仅会降低金属材料的力学和机械性能,甚至会导致值入失效,而且,溶入体液的Al、V、Ni离子对周围组织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严重的则引发组织病变或癌变。
因此,医用材料的耐蚀性研究对于保障其在人体的安全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80年代初,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科学研究工作者们终于突破了TiNi合金研究中的难点。
从那以后,形状记忆合金成了许多国家的热门学科,多次出现形状记忆合金学术会议的与会者暴满,甚至不得不临时变更会场。
在形状记忆合金研究方面所发表的论文数很快跃居马氏体相变研究领域之最。
不仅如此,形状记忆合金在工业界也开始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形状记忆合金在应用开发中申请的专利已逾万件。
在市场上付诸实际应用的例子已有上百种。
应用所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包括电子、机械、宇航、运输、建筑、化学、医疗、能源、家电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几乎涉及产业界的所有领域。
2 相关概念2.1 形状记忆效应一般金属材料收到外力作用后,首先发生弹性变形,达到屈服点,金属就产生塑性变形,应力消除后就产生了永久变形。
FeCoRE磁交换常数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居里温度提高机制研究第一篇范文FeCoRE磁交换常数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居里温度提高机制研究磁性材料在现代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FeCo合金因其优异的磁性能而备受关注。
然而,关于FeCo合金的磁交换常数(K)及其居里温度(T_C)的提高机制,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研究空白。
本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对FeCo合金的磁交换常数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其居里温度的提高机制。
一、磁交换常数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广义梯度近似(GGA)对FeCo合金进行了优化和电子结构计算。
计算表明,FeCo合金的磁交换常数与其原子间距离、原子磁矩以及电子态密度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随着原子间距离的减小,磁交换常数增大;同时,原子磁矩的增加也会导致磁交换常数的增大。
此外,我们还发现,FeCo合金的磁交换常数与合金的成分比例有关,随着Co含量的增加,磁交换常数呈现增大趋势。
二、居里温度提高机制研究居里温度是磁性材料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决定了材料的磁性能和应用范围。
通过对FeCo合金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发现,合金的居里温度与其电子结构和原子间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FeCo合金的居里温度随着原子间距离的减小和原子磁矩的增加而提高。
此外,我们还发现,合金的居里温度与合金的成分比例有关,适当增加Co含量可以提高FeCo合金的居里温度。
本研究为理解和调控FeCo合金的磁性能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通过对磁交换常数和居里温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优化FeCo合金的性能,从而为实际应用提供更好的磁性材料。
第二篇范文FeCoRE磁交换常数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居里温度提高机制研究——从3W1H和BROKE模型的视角3W1H模型,即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Who(谁)、How(如何)和When(何时),是一种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BROKE模型,即Background(背景)、Relevance(相关性)、Objective(目标)、Knowledge(知识)和Execution(执行),则是一种项目管理和执行的基本方法。
形状记忆合金摘要:扼要地阐述了形状记忆合金机理、常用制备方法、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效应、NiTi、锻造、热挤压、轧制、拉拔、冷加工、粉末成形、包套碎片挤压成形、溅射沉积薄膜引言:形状记忆合金是指具有一定初始形状的合金在低温下经塑性变形并固定成另一种形状后,通过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上又可恢复成初始形状的一类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的能够记住其原始形状的功能称为形状记忆效应。
研究表明,很多合金材料都具有SME,但只有在形状变化过程中产生较大回复应变和较大形状回复力的,才具有利用价值。
到目前为止,应用最多的是Ni2Ti合金和铜基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功能材料,是集感知与驱动于一体的智能材料,因其功能独特,可以制作小巧玲珑,高度自动化、性能可靠的元器件而备受瞩目,并获得了广泛应用。
1 形状记忆效应的机理具有马氏体逆转变,且M s与A s温度相差很小的合金,将其冷却到M s点一下,马氏体晶核随着温度下降逐渐长大,温度上升的时候,马氏体相又反过来同步地随温度升高而缩小,马氏体相的数量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种马氏体称为热弹性马氏体。
在M s以上某一温度对合金施加外力也可引起马氏体转变,形成的马氏体称为应力诱发马氏体。
有些应力诱发马氏体也属弹性马氏体,应力增加时候马氏体长大,反之,马氏体缩小,应力消除后马氏体消失,这种马氏体称为应力弹性马氏体。
应力弹性马氏体形成时会使合金产生附加应变,当除去应力时,这种附加应力也随之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弹性或者伪弹性。
将母相淬火得到马氏体,然后使马氏体发生塑性变形,变形后的合金受热时,马氏体发生逆转变,开始回复母相原始状态,唯独升高至A f时,马氏体消失,合金完全恢复到母相原来的形状,呈现形状记忆效应。
如果对母相施加应力,诱发其马氏体形成并发生形变,随后逐渐减小应力直至除去时,马氏体最终消失,合金恢复至母相的原始形状,呈现伪弹性。
形状记忆材料摘要: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本文介绍了形状记忆材料的概念,发展历史,记忆效应产生的原理和分类应用。
形状记忆材料主要分为三种: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陶瓷、形状记忆聚合物。
由于形状记忆效应的独特记忆效应的性质,广泛的应用于工业领域和医学领域。
关键词:形状记忆材料、记忆效应、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陶瓷、形状记忆聚合物一.引言材料、信息、能源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材料对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技的不断进步对材料各个方面的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化的材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形状记忆材料的更是引起了国内外的研究热潮。
自上个世纪以来,形状记忆材料独特的性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兴趣。
由于形状记忆材料具有形状记忆效应、高温复形变、良好的抗震性和适应性等优异性能,有着传统驱动器不可比拟的性能优点,形状记忆合金由于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电子、生物医疗、桥梁建筑、汽车工业及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
二.形状记忆材料的概念形状记忆材料[1](shape memory materials ,简称SMM)是指具有一定初始形状的材料经过形变并固定成另一种形状后,通过热、光、电等物理或化学刺激处理又恢复成初始形状的材料。
三.形状记忆材料的发展史1932年,瑞典人奥兰德在金镉合金中首次观察到了“记忆”效应,即合金形状被改变之后,一旦加热到一定的跃变温度时,它又可以魔术般的回到原来的形状,人们把具有这种特殊功能的合金称为形状记忆合金。
1938,当时的美国在Cu-Zn合金里发现了马氏体的热弹件转变,随后前诉苏联对这种行为进行了研究。
1951年美国的里德等人在金镉合金中也发现了形状记忆效应,然而在当时,这些现象的发现只被看作是个别材料的特殊现象而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兴趣和重视。
直到1962年,美国海军机械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从仓库领来一些镍钛合金丝做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当温度升到一定数值时,这些已经拉直的镍钛合金丝突然又恢复到原来的弯曲状态,他们反复做了多次实验,结果证明了这些细丝确实具有“记忆”。
铁磁形状记忆合金Ni-Fe-Ga及Ni-Mn-(In,Sn,Sb)第一原理研究铁磁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新型的智能驱动材料,在具有最高可达10%的磁致应变同时有着丰富的物理效应如巨磁阻、巨磁热和交换偏置效应等。
此类合金的这些优良的物理特性使其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可应用在驱动器、传感器和磁制冷等领域,从而成为目前国际金属材料和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的热点。
本论文使用第一原理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铁磁形状记忆合金Ni-Fe-Ga的磁各向异性和
Ni-Mn-(In,Sn,Sb)合金的变磁性转变性质,从理论计算出发验证了磁致应变发生的条件和探究了变磁性转变与合金成分及其与主族元素
的关系,并讨论了第一原理计算方法在预测新型形状记忆合金中的应用。
首先,本论文使用第一原理系统地计算了 Ni2FeGa合金的结构、弹性、磁弹性和晶格动力学性质。
发现计算所得的Ni2FeGa合金的弹性常数、各向同性弹性模量和德拜温度与实验和其他计算结果相符,并且得到的弹性常数和磁弹常数可以用在进一步的相场模拟中。
进一步我们使用包含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的密度泛函方法计算了
Ni2X(X=Mn,Fe,Co)Ga合金的磁各向异性能,通过态密度分析解释了Fedxy+dyz电子在费米能级附近的移动导致了 Ni2FeGa易磁化轴随
着应变变化。
以Ni2MnGa和Ni2FeGa合金为例,通过比较第一原理计算所得的孪生应力和磁应力的大小,验证了决定能否在马氏体相产生磁致应变的条件。
表明通过第一原理计算得到磁应力的大小可作为寻找新型铁磁形状记忆合金的一个判据。
其次,本文使用第一原理研究了 Mn和Co原子掺杂Ni2MnZ(Z=In,Sn,Sb)合金的结构、相稳定性和
磁性性质。
形成能结果表明额外的Mn和Co原子分别倾向于占据合金中Z和Ni原子位置。
进一步使用第一原理研究了合金在块体和薄膜情况下的变磁性转变,发现合金奥氏体和马氏体相能量差随着Mn成分增加而增大,而随着Co成分增加而减小,这与实验中相变温度与合金成分的关系相符。
键强度分析表明Mn-Sb强于Mn-In和Mn-Sn键,解释了实验中Sb合金需要更强的磁场来实验变磁性转变。
我们预测NiCoMnZ(Z=Sn,Sb)合金在较小的压应变下可实现变磁性转变。
通过德拜模型、电子态密度和布拉格-威廉姆斯模型,估算成分为
Ni50Mn37.5In12.5合金的晶格熵、电子熵、和磁性熵对总熵变的贡献。
最后,本论文使用第一原理研究了 FeRh合金铁磁和反铁磁相的结构、弹性常数、电子结构和晶格动力学性质。
在转变温度附近,从德拜模型和声子谱得到晶格振动熵变(-50 J/kg/K),并从电子态密度得到热电子熵变(7.8 J/kg/K),与实验结果相符(-33±9J/kg/K 和 8±1J/kg/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