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简评
- 格式:doc
- 大小:22.67 KB
- 文档页数:3
《巴别塔》读后感在 19 世纪 30 年代,使用注射器的划时代杰作,以天才的文笔衬托剧情的寡淡和内容的爆笑,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让人在翻开的瞬间误以为置身于巴别图书馆,深入后却发现是《黑暗物质三部曲》,再翻下去则好似来到了 nga 历史版,最后会被无情地榨干余额。
这部作品将舞台设定在 19 世纪 30 年代,但作者对该时期的了解明显不足。
例如,主角要求护士抽血,然而在 19 世纪 60 年代,英国才开始正式培训第一批护士,即便到了 19 世纪 80 年代,护士也仅负责随军医疗服务。
在 19 世纪 30 年代,采血大多仍在 barbershop 进行,抽血的概念并不普及,甚至可能被误认为是放血。
此外,当时注射器的空心针头尚未被发明,因此注射器不太可能被用于抽血。
主角使用钢笔在桦木上留下刻痕,但实际上钢笔是在 19 世纪 30 年代发明的。
即便这里是指蘸水笔,蘸水笔也是在 19 世纪 20 年代起才开始逐步取代羽毛笔。
对于熟悉历史的人来说,用蘸水笔尖在桦树皮上留下刻痕是不合理的,直接设定为使用羽毛笔写字并用笔刀刻痕会更加符合时代背景。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环境描写也模糊不清,未能真实反映 19 世纪初的生活方式。
如果不是特意去确认年代,我差点以为这是 19 世纪下半叶的故事(即便如此也与年代背景不符)。
Goodreads 上对语言学内容的评价普遍较差,认为其晦涩难懂且不必要,但据说准确性较高。
然而,作者在乔姆斯基出生之前的年代就讨论了许多听起来非常现代的语言学观点,这让外行人难以轻松阅读。
另一项普遍的恶评是刻板且辉格主义视角的去殖民化观点。
我对解构主义的二元对立方法论不感兴趣,所以我并不在意作者将种族主义描绘得如同校园霸凌。
但就我所知,大部分关于学生种族和性别的歧视与入学和学位发放有关,而不是教授和同学的偏见,而在文中作者毫不犹豫地用特权一笔带过入学问题,错失了最佳的发挥时机,这意味深长地表现出了父权制,这是作者的设计之一吗?总体而言,作者似乎只是单纯喜欢新古典主义的审美,对 19 世纪的人们具体如何生活并无太多兴趣。
读《巴别塔》一书体会
《巴别塔》是弗拉德·莫尔在1936年出版的文学巨著,也是他
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以冰岛的渔民和他们的传说故事中的史诗山为背景,描述了一幅岁月磨难的印象浩繁的画面,令人不禁沉浸于思考,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和真谛。
《巴别塔》能够向读者呈现出一个神秘、浪漫、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关于生死关德问题的故事,一个关于渴望自由和奋斗去获得自由的故事。
书中描写的渔民们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他们愿意追逐着那幻影般的自由,无论多大的风浪来袭,他们也会坚定的留在原地,勇敢的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艰难险阻之中,他们用顽强的毅力去走过每一个关口,像那巴别塔一样勇往直前,不屈不挠。
在故事中,弗拉德·莫尔通过描绘渔民们对生活的憧憬,对自
由的向往,以及他们不可战胜的坚毅,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真谛,以及生活中最美好的诗意,激励着我们要勇敢看见未知的将来,而不只是安于舒适的现状。
《巴别塔》令人不禁深思,引人深思。
它使我们更加自信,更加靠谱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只要我们有勇气,有信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巴别塔》读后感无论是在大学学习法语,还是如今教授英语,我常常会将不同语言与中文进行比较。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发体会到其中的差异,以及翻译各种意思时的力不从心。
阅读译作时,读者往往需要透过翻译者带有导向性的眼光进行阅读。
正如拉米所说:“听别人说话,试着超越你自己的偏见,去体会他们想要诉说的内容。
”这句话看似近在咫尺,实则遥不可及,犹如一座灯塔。
好的译本应“消灭自己”,而坏的译本则会“消灭原作”。
语言即差异,是成百上千种看待世界、在世界上行走的方式;而翻译则是为了在这些世界之间穿梭所必须做出的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可能是徒劳的。
翻译有两个选择:其一,让作者原地不动,读者去靠近作者;其二,让读者原地不动,作者去靠近读者。
翻译意味着对原文施加暴力,意味着让原文扭曲变形,以迎合外国人的欣赏口味,而原文并非是专为外国人而创作的。
翻译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当“Translate-翻译”的银条震动时,巴别塔最终轰然倒塌,这或许也是对这个无解命题的一种妥协。
“友好”这个词源于拉丁语中表示“愚蠢”的词汇。
对帝国有利时,巴别塔是英国的精英机构;而当罢工开始时,它就变成了异国的代名词。
大英帝国将纯粹的知识变成施暴机器的机油,特权者只会在自身利益受损时做出改变,养尊处优的人总是本能地回避优越条件所带来的代价。
当罢工开始,城市逐渐崩塌,上层阶级却将这一切视为笑柄,因为他们不会受到这些“小麻烦”的影响,反而认为这是一个肃清穷人的好机会。
“废除奴隶制并非源于内心的善良,而是因为白人找到了关注这一问题的理由,无论是出于经济还是宗教的考虑。
”在文中,安东尼讲述了黑奴艾奎亚诺的故事。
当他获得解放时,他的主人对他说:“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有自己的奴隶了。
”罗宾鄙视这些人,也知道他们可能心怀不轨,但他仍然渴望得到他们的尊重和接纳,这被称为“矫枉过正”。
主人公四人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斗,对死亡也有着不同的态度。
罗宾最初对上层社会还抱有幻想,但在经历身边人的相继离世后,他在重压之下带着对世界的绝望选择了牺牲,走向了死亡,期待着与母亲、拉米和格里芬重逢。
《巴别塔》读后感小说以清朝末年的广州为背景,当时瘟疫肆虐,无数家庭在无助中失去了生命。
主人公男孩一家也未能幸免,母亲的离世让男孩陷入了绝望,然而,英国教授理查德·洛弗尔用一个神秘的银条将他从死神手中夺回,并为他取名罗宾·斯威夫特。
随后,教授带着罗宾坐着航船去往伦敦,以监护人的身份培养他,让他学习语言,并将他送进了牛津的巴别塔。
巴别塔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奇幻色彩的地方,它不仅是世界的翻译中心,也是魔法的中心。
在这座塔里,精通多门语言的学者们借助翻译使魔法生效。
然而,翻译并非完美无缺,其间丢失或扭曲的含义会被刻字的银条捕捉并展现。
这些银条成为了大英帝国力量的源泉,也是英国强大的有力武器。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但在表达中往往会出现不完美的情况,这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和不信任。
这种不完美也被某些人利用,成为了制造有利理由的工具。
小说中的故事正是围绕着这种不完美展开的,通过描写罗宾、拉米、维克图瓦和莱蒂这四个在魔法上展现出不俗天赋的年轻人,展现了他们在阴谋与困境中所面临的挑战。
《巴别塔》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魅力构建了一个奇幻而荒诞的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科幻大片刺激与沉浸感的世界中。
作者匡灵秀不仅描绘了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还将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等问题融入其中,展现了人类的压迫与反压迫。
这种将真实历史与虚构幻想相结合的手法,使全书的层次得到了升华,让人不禁对这位年轻作家的深刻思想表示钦佩。
然而,小说也并非完美无缺。
在故事的起承转合方面,作者略显着急,使得情节的发展有些仓促。
同时,语言表达也稍显直白,缺乏一些文学上的修饰。
但这些不足之处并没有掩盖小说的光芒,反而让我感受到了年轻人的直接和热情,这种阅读体验同样令人酣畅淋漓。
《巴别塔》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一个奇妙的魔法世界,还引发了我们对人类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希望作者匡灵秀能够在未来的作品中继续展现出她的才华,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故事。
《巴别塔》阅读感想最近读完了《巴别塔》这本书,无论是原版还是中文译本,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阅读体验。
对照阅读时,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差异。
如果有人喜欢《你一生的故事》,那么《巴别塔》应该也会合你的胃口。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奇幻与历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对于熟悉虎门销烟和清末历史的中国读者来说,很容易产生共鸣。
作者是一位华裔女学霸,这让我对她的创作视角充满了期待。
故事的主角进入了牛津大学的巴别塔学习语言,这让我联想到了哈利波特中的学院。
在巴别塔的世界观里,大英帝国掌控着全球的魔法银条,而魔法触发的基本条件是,当两种语言中的两个词无法完全对应翻译时,词义会发生变形、扭曲或丢失,这些变形或丢失的部分会被白银捕捉并展现出来。
比如中文的“爆”和英文的“burst”,“爆”字带有火字旁,意味着暴力和愤怒,但“burst”却表示“爆发”,相对温和许多。
因此,中文的“爆”所蕴含的力量、愤怒和破坏力都被隐藏在了银条之中。
而足够熟练的译者可以通过翻译来召唤出这种强大的能力。
巴别塔的职责就是培养这样的人才,让他们运用魔法来实现大英帝国控制全球的目的,给人一种既魔幻又现实的感觉。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主角和他的朋友们在巴别塔学习的前三年。
这是一个保护塔,也是一座象牙塔,他们可以在这里心无旁骛地吸收各种语言。
对于语言的讨论、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都处于混沌且需要厘清的阶段。
因此,他们有辩论、探讨,也有误伤对方的时候。
读这一段时,我感同身受,因为我自己也一直处于不同语言的夹缝中,这种体验非常有趣,我也热爱着这些语言。
比如,老一辈的四川人说“左眼跳财右眼跳崖”是押韵的,因为他们会把“崖”读作“ai”,这与广东话是一样的。
而老一辈的四川人也会把“荣”读作“云”,与广东话的发音相近。
再比如,英文中的“typhoon”和中文的“台风”,没有谁翻译谁,更像是同源的兄弟,而这个“源”在广东话中。
此外,茶也很特别,我一直在想,茶叶最早起源于中国,发音应该类似“cha ca”,但后来发现,因为茶是福建的水手传播出去的,所以用闽南语来说就是“Teh”的发音,到了英国就变成了“Tea”。
《巴别塔》(Babel)(2006)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2007金球奖(Golden Globe) 2007戛纳电影节 2006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2007青年艺术家奖 2007金卫星奖 2006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2006美国编剧工会(WGA Award (Screen)) 2007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2006棕榈泉国际电影节 2007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2006广播影评人协会奖 2007奥斯汀影评人协会 2007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2007凯撒奖 2007别 名:通天塔/火线交错/巴别塔 导 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墨西哥2000年《爱情是狗娘》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大奖,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2001年《The hire:powder keg》(港译:浑身是胆智多星)2002年《911事件簿》(11位导演合拍,就「911事件」为题,各拍一部11分钟9秒的短片)2003年《21克》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05年《九条命》2006年《通天塔》(又译:巴别塔)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奖2007年《每人一部电影》35位著名导演为了庆祝戛纳电影节60周年而拍摄的3分钟短片巴别塔Babel 简评荷兰,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Pieter 约1525~1569)。
传说诺亚后代迁居南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一块大平原,因为祖先被洪水冲怕了,担心再遭水灾,就齐心修建一座高塔使全体人员都住进去永保平安。
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
塔越修越高达至天界,触怒了上帝。
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巴别塔》阅读感想《巴别塔》这本书以语言为媒介,描绘了政治上对于他者的态度分野。
在书中,巴别塔不仅是一个象征人类合力的建筑,更是一个区分我与他者的场所。
它是区分学者和农民、白人和有色人、会英语的人和不会英语的人、压迫者与受害者的地方。
语言并非一种价值中立的工具,而是文化和历史的介质。
因此,翻译并非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背叛”。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翻译即背叛”,汉字“古”与英文“old”,由于翻译时丢失了“坚固”的意思,成为了启动魔法的钥匙。
对于外来者来说,他们的母语永远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元语言,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白人世界的一部分。
巴别塔是一个人人平等的乌托邦,但它也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在塔内,学者们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沉醉于词与物的魔术,忽略了何为现实与幻象。
他们与现实的联系薄弱,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而在塔外,不公不义的现象依然存在,银条驱动的纺织机导致工人们流离失所,巴别塔的研究成果并没有给普通人带来实际的好处。
当语言-身份分歧和塔内塔外这两条线交汇到一起时,主角四人渐行渐远。
身为白人原住民的莱蒂,将成为嚼舌人视作自己的自我成就理想,而被从世界边缘掳来欧洲的罗宾、拉米和维克图瓦,他们在巴别塔中有着不同的身份和立场。
在面对赫尔墨斯社的暴力破坏时,莱蒂选择了站在巴别塔一边,而罗宾和其他人则选择了反抗。
语言和身份是导致他们分道扬镳的根源,而面对暴力和破坏时的选择,则成为了导火索。
罗兰巴特曾说:“相比起一名政治奠基人,毛更像是一位语言奠基者。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语言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区分自己和他者的标杆。
我们试图跨越所有身份,建造巴别塔的尝试,每一次都在遭到上帝的嘲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语言和身份的差异,尊重他人的文化和身份,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社会。
《巴别塔》读后感《巴别塔》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它以 19 世纪为背景,通过天才的文笔和寡淡的剧情、爆笑的内容,给读者带来了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然而,在欣赏这部作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其中一些不足之处进行思考。
让我们来谈谈剧情。
作者将舞台架设在 19 世纪,但对于这个时代的了解似乎并不深入。
例如,主角要求护士抽血的情节,在 1860 年代英国才开始正式培训第一批护士,即便到了 1880 年代,护士也仅仅负责随军医疗服务。
1830 年代,采血大多仍然在 barbershop 进行,抽血概念并不普及,更不可能使用注射器。
此外,当时注射器的空心针头尚未被发明,因此注射器也不会被用于抽血。
这些细节上的不准确,让人感觉有些出戏。
再看环境描写,作者含糊其辞,未能真实地反映出 19 世纪初的生活方式。
如果不是特意回去确认了年代,读者很容易产生误解,以为这是19 世纪下半叶的故事。
这种对时代背景的忽视,无疑会影响读者对故事的代入感和理解。
关于语言学内容,Goodreads 上的评价普遍不佳,认为其晦涩且毫无必要。
虽然据说准确性较高,但作者在 Chomsky 没出生的年代谈论了大量现代语言学观点,让人难以信服。
此外,刻板且辉格主义视角的去殖民化观点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文中对于种族和性别的歧视问题的描写,没有充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实际情况,让人感觉有些过于简单和片面。
总体来说,作者似乎更注重于营造一种新古典主义的审美氛围,对于 19 世纪的具体生活细节并没有太大兴趣。
这使得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架空幻想小说,而不是对 19 世纪的真实描绘。
对于历史系的读者来说,了解 19 世纪的真实面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
尽管存在这些不足之处,《巴别塔》仍然有其值得欣赏的地方。
作者独特的文笔和叙事方式为故事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幽默和诙谐。
同时,作品中也蕴含了一些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让读者在轻松之余也能有所收获。
《巴别塔》启示131050055新闻系王莉莉这是所有我看过的电影里最心累的一部,我无时无刻不盼望着电影赶紧结束。
两个半小时后,电影落幕,我写下这样一些关键词:暴虐、压抑、交流的无奈、屈辱、霸权主义、歧视、虚假的新闻报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一把枪,把日本、美国、墨西哥、摩洛哥四个不同国家的人联系在一起。
四个家庭,四段纠结的故事交叉进行,时空交错间让人错愕难分,甚至有些喘不过气来。
幸好老师在最后剧透了这部电影的影名“巴别塔”的缘由,才想到去翻阅《圣经》,探究影片背后的艺术语言。
“巴别塔”讲述了一个上帝为了惩罚人类妄想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的行为而变乱人们的语言,把人们分散到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
人们各自操起不同的语言,感情无法交流,思想难以统一,就难免出现猜疑,各执己见,争吵斗殴,而我想这正是鬼才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所要表达的。
在影片的结尾,他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这是站在上帝的视角,在以上帝的口吻,警示如今的全人类,寓意深刻。
最暗的夜God said, “Look, they are one people, and they have all one language; and this is only the beginning of what they will do, and nothing that they propose to do with now be impossible for them. Let’s go down, and there confuse their language, so that they may not understand one other’s speech.”人类因为建造巴别塔而触犯了上帝,为了惩戒人类,上帝把人类打散并且说不同的语言,让他们之间出现误解甚至残害。
从影片里我们不难发现,上帝的惩罚降临在了世界上每一个平凡人的身上。
读《巴别塔》后的哲思原文摘引《圣经•旧约•创世纪•巴别塔》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
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
”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泥灰。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语言,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语言彼此不通。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语言,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读后感一、无处不差别我第一次听说“巴别塔”这个词并不是读《圣经》时,而是看同学推荐的美国畅销小说——《巴别塔之犬》时,小说讲了什么呢?讲了一个离奇的故事:一位男语言学家(保罗)的妻子爬到自家院中苹果树上坠树自杀,死前张开双臂犹如翱翔,保罗非常震惊和伤心,开始调查妻子的死因,而唯一的线索、唯一见证了妻子自杀的是他家的爱犬,于是保罗开始教它说话、教它表达思想,经历了许多波折之后,他终于弄清了妻子自杀的原因:夫妻间剧烈的争吵和无法释怀的压力。
保罗原以为对于自己最爱的人他一向是非常了解的,却到最后才发现有很多事情自己都并不曾试图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体谅,去及时地抚慰对方的不安与敏感。
原来他从来没有走进过露思的世界,即使彼此深爱着对方。
有一句话叫“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男女不光有生理差别,心理差别也是巨大的。
人与人之间的心态差别岂止是男女之别?老人与年轻人的区别、文化人与粗陋人的区别、富人与穷人的区别、异教徒之间的区别、异民族之间的区别。
耶和华首先变乱了全天下人的语言,然后变乱了全天下人的思想,让他们彼此区别、互相对立。
于是人类历史几乎变成一部战争史,几千年来世界完全无战的时光大约只有100年。
《巴别塔》阅读感想小说描绘了一个平行的 19 世纪世界,科学与魔法共存。
在这个世界中,蒸汽机和刻银术并驾齐驱,支撑着大英帝国的霸权。
作者作为华裔移民,拥有多语言背景,她巧妙地创造了刻银术这一奇幻元素,作为小说奇幻世界的支撑。
那么,什么是刻银术呢?在小说的世界观中,刻银术既是一种魔法,又超越了简单的魔法概念。
简单来说,语言之间的翻译并不能完全对应,词语在不同语言中的翻译既有重合,也有扩展,既有丢失,也有扭曲。
而刻银术就是捕捉翻译过程中丢失、扭曲的部分,并通过白银呈现出神奇的魔法效果。
大英帝国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刻银术可以被视为“现代科学”的象征。
但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要深刻理解刻银术,就必须理解为什么需要外籍学生。
在作者设计的世界观中,由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语言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可供刻银术利用的空间也在逐渐消失。
因此,巴别塔将目光转向中国、印度、海地等在西方视角下相对落后的殖民地国家,这些地方拥有全新的语言。
巴别塔里的英国人通过研究这些新语言,在新语言的启发下,继续挖掘刻银术的魔力。
刻银术似乎可以被视为抽象“文化”概念的具象化。
在不同文明的交融中,会产生巨大而不可思议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被称为“魔法”。
小说通过对主角团 4 人组的塑造,深入探讨了殖民主义、种族歧视、女性地位等深刻的议题。
罗宾是中国裔,是第一男主角。
他的成长过程是逐渐觉醒的过程,既有沉迷于“象牙塔”的单纯,也有压抑沉沦后的爆发。
拉米是印度裔,他的外在是耿直善良、热情乐观,但他内在的底色是父亲传授给他的“欺骗英国人、隐藏自己”的生存哲学,而更深层次则是渴望反抗殖民的“怒火”。
莱蒂是海军上将的女儿,她拥有多重身份,既是女性,又是白人,还是被歧视的对象。
维克图瓦是海地裔,是逃亡女仆的女儿,她是主角团中受到社会环境歧视和压迫最严重的一个,但她的反抗意识也最强烈,个性更加勇敢和隐忍。
洛弗尔教授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教授,但同时也是一位殖民主义者。
《巴别塔》阅读感想“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叫巴别。
”《圣经·创世纪》11 章 8-9 节巴别塔,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它在文学作品中被无数次演绎。
对于这座塔的重要性,人们普遍认为是语言。
没有语言的沟通,人类就会变得孤立无援,无法向上发展。
而在本书中,牛津也有一座巴别塔!它是一座跃离时光的高塔,一个源于梦境的幻象。
《巴别塔》是一部获得了美国科幻星云奖、轨迹奖和英国国家图书奖的历史奇幻图书,是一部虚构的关于牛津巴别塔的推想小说。
书中融合了语言、魔法、历史、白银等诸多元素,交相辉映。
故事从大英帝国面向全世界搜刮白银开始,引发了人们对其真正目的的深思。
当与清朝出现严重的白银逆流时,英国又将如何应对?此外,清朝皇帝为何严令禁止教外国人学汉语(违者处斩)?这仅仅是因为闭关锁国吗?在之前阅读的关于乾隆年鉴马戛尔尼访华的书中,我们了解到当时的情况。
传教士虽然可以进行中文和意大利文、拉丁文的互译,但却不会说英文,无法直接进行中、英文对译。
每次翻译都需要经过使团内懂拉丁语的团员先把英语译成拉丁语,然后再翻译成中文,这使得双方在国书和具体问题的沟通上十分困难。
因此,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被延后了。
本书设定了一个牛津大学翻译学院的“巴别塔”,它不仅是世界翻译的中心,也是魔法的中心,将改变世界的进程。
死里逃生的广州男孩罗宾被神秘的洛弗尔教授收养,并带到英国,让他学习语言,以便能够进入到巴别塔中。
与他一起的还有其他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和背景,目的相同。
他们组成了探索巴别世界的队友。
“语言即魔法,翻译即背叛”,以银条为媒介的刻银术,能够将翻译过程中扭曲或丢失的含义以物理的形式展现出来,它是力量的源泉,在工业革命和白银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故事的发展,罗宾和他的同伴逐渐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那些消失的学生去了哪里?神秘的“赫尔墨斯社”为何对银条念念不忘?洛弗尔教授究竟是谁?面对压迫和歧视下的任务,罗宾他们做出了大相径庭的选择。
《巴别塔》阅读感想巴别塔,又称巴比伦塔。
据传说,它是由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尼布甲尼萨二世主持修建或增建的一座高塔。
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意味着“变乱”,因此这座塔被称为“巴别塔”。
也有人将“变乱”一词解释为“巴比伦”,并将那座城称为“巴比伦城”,那座塔称为“巴比伦塔”。
然而,与故事相关的“巴别塔”可能仅取其“叛乱”之意。
在故事中,巴别塔并非位于巴比伦,而是代表着一个与我们现实世界有所不同的虚构背景。
《巴别塔》讲述了一个架空历史的故事,它在现有的历史基础上又增添了一层科幻的外衣,构建了一个与我们“平行”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中,规则全然迥异,一切都在我们的世界中有其投影。
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不仅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其内核往往也契合我们的自然规律。
正如这本小说,“语言”对于我们来说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在那个科幻的世界里,“语言”却成为了魔法,而掌握“语言”的能力也成为了在故事中立足的关键。
“翻译”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背叛,只有当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偏差时,才会产生力量,而这种力量则成为了统治阶层扩张的源泉,也是科技发展的原始驱动力。
小说以“语言”为构思的基础,语言即文化,这从根本上反映出了殖民主义统治的勃勃野心。
只有改变语言的根基,才有可能实现统治。
年仅 27 岁的华裔作家匡灵秀凭借这部作品荣获了科幻界的诺奖星云奖、轨迹奖以及英国国家图书奖。
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科幻的魅力,更对人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语言的力量和局限。
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但当语言被翻译时,它不可避免地会失去部分原本的含义和韵味。
这种翻译的偏差,恰如现实世界中文化交流和碰撞时的误解和冲突。
而统治阶层正是利用这种语言的力量,通过翻译的扭曲和控制,来实现自己的扩张和统治。
同时,小说也引发了我们对科技发展的思考。
科技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是否也会带来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当科技的发展成为统治阶层扩张的工具时,它是否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巴别塔:文化与语言的多样性的探讨概述巴别塔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传说,它涉及到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
根据圣经记载,在人类语言还是单一的时候,人们决定建造一座巨大的塔楼来接近上帝。
然而,上帝觉得人们过于傲慢,并对他们施加诅咒,使他们的语言变得不可理解,并使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地。
这个传说成为了对于多样性和沟通障碍等问题的象征。
多样性的重要性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指不同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语言、信仰、价值观和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多样性对于世界发展至关重要。
每个文化都拥有独特的视角和贡献,扩展了我们对世界认知和理解方式。
它促进了艺术、音乐、风俗等领域的丰富和交流。
语言多样性语言多样性指地球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语言系统。
每种语言都是一种独特的表达和沟通方式,反映了不同文化内部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语言多样性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互动和理解,丰富了人类思考和沟通的方式。
巴别塔对语言多样性的影响巴别塔传说中,上帝惩罚人类并使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地,并通过改变他们的语言来阻碍他们相互交流。
这个传说强调了语言在连接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作用。
语言障碍与交流困境巴别塔的传说象征着各种形式的沟通障碍,包括语言障碍。
当个体或社会群体使用不同的语言时,可能会导致无法有效沟通和理解。
这使得跨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困难,并增加了误解、偏见和冲突等问题。
文化认同与包容巴别塔也提醒我们重视并尊重其他文化背景下存在的不同语言系统。
通过接受并尊重他人的文化认同,我们能够建立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
跨越巴别塔:促进多样性共融语言学习与教育通过培养个人的多语能力,可以消除语言障碍并促进跨文化交流。
此外,教育系统应该重视教授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对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多语种翻译与技术创新随着全球化的推动,多语种翻译和技术创新成为跨越巴别塔的关键。
通过机器翻译、即时翻译工具和智能语音助手等技术,可以实现实时、准确地沟通并建立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
跨文化交流与共享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共享经验是消除巴别塔带来的分隔感的有效途径。
《巴别塔》阅读感想阅读完《巴别塔》这部作品,我感到有些失望,因为它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高度。
这部小说构建了一个充满魔法与翻译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通过“银条”和特定的词语进行魔法施法,其本质是两种语言的异同所产生的魔力。
故事背景设定在 19 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通过“自由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搜罗白银,制成银条后施展魔法,以实现科技革新和侵略目的。
小说涉及殖民侵略、奴隶制度和男权主义等问题,讲述了一个地下组织反抗的故事。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小说的前两个部分存在一些问题。
作者过于注重对词汇和翻译技能的详细解释,以至于“知识点”的堆积略显冗长,影响了故事的流畅性。
尽管这些解释对于理解小说的设定和魔法系统很重要,但过多的阐述可能会让读者感到繁琐。
相比之下,对于人物的挖掘和故事的拓展相对较少,使得情节发展有些拖沓。
如果能够在讲述故事的同时适当地穿插一些关于词汇和翻译的解释,或许会更加自然和流畅。
此外,小说的第二部分在尾段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随着故事的进展,情节逐渐展开,读者开始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动机和行动。
然而,我仍然认为小说在整体结构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一些情节的过渡显得有些生硬,导致故事的连贯性受到影响。
例如,在某些地方,人物的行为和决策似乎缺乏足够的铺垫,让人感到突兀。
同时,小说中对于一些重要情节的处理略显仓促,没有充分展开,使得读者难以深入地感受到其中的紧张和冲突。
尽管如此,小说中仍然有一些值得称赞的地方。
作者对于人物的侧写描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这些侧写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情感共鸣。
此外,小说中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例如,关于殖民侵略、奴隶制度和男权主义的描写,让读者思考这些问题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存在和影响。
《巴别塔》是一部具有一定潜力的小说,但在叙事和结构上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它的设定和一些描写元素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在情节的连贯性和惊喜度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巴别塔》阅读感想小说通过讲述男孩罗宾的故事,揭示了“语言的力量”和“翻译的可能”这一主题。
巴别塔在故事中不仅是世界的翻译中心,更是魔法中心,而“翻译即背叛”这一观点,早在但丁的诗歌翻译中就被坚决否定。
其他诗人、学者和翻译家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强调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失去某些东西。
然而,刻银术的出现为解决语言“不可译”的问题提供了可能,它消除了翻译中的误差,将这一语言和哲学问题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
匡灵秀通过这个科幻故事的巧妙包装,使小说具有了奇异的学术性和趣味性。
作为一部移民叙事的作品,《巴别塔》融入了作者的个人经历。
匡灵秀出生于中国广东,四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这种移民身份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必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罗宾可以被视为作者在科幻世界中的化身,小说的张力也集中于此:是忠于自己的母语和故土,还是在异国他乡继续生存。
这一问题不仅关乎个人选择,也反映了移民在面对多元文化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 19 世纪 30 年代的牛津,同时勾勒出了工业革命、帝国殖民等宏大的时代背景,使作品兼具真实与虚构、历史与幻想的色彩。
作者凭借奇崛的想象力,用文字和语言搭建了一座悬浮的“巴别塔”,让故事在其中飘荡。
这种将历史与幻想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还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思考人类的发展和变迁。
此外,小说聚焦于语言与翻译这一主题,将其翻译成中文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互文”。
正如译者在后记中所述,完美的翻译并不存在,翻译的本质是在语言之间搭建桥梁。
只要语言的差异存在,翻译就不可或缺,这也反映了人类在交流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巴别塔》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阅读体验。
它不仅让我们思考语言的力量和翻译的可能性,还引导我们关注移民身份、文化冲突以及人类的交流与理解等重要议题。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我们在这个多元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巴别塔》读后感《巴别塔》是匡灵秀创作的一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设定、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对各种主题的探讨而受到关注。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产生了一些复杂的感受。
小说的设定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意。
有关语言学习、翻译和魔法刻银的设定尤其吸引我。
魔法刻银的设定巧妙地结合了欧洲传统神秘学中的魔咒与翻译学知识,同时融入了中国古文字,这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有趣。
我对书中关于语言学习的描写印象深刻,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主角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成长和挑战。
这种对语言的深入探索以及其与魔法的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阅读体验。
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后半段的情节发展让我感到有些失望。
尽管作者试图构建一个恢弘的设定,但在一些关键情节的处理上显得有些仓促和模糊。
例如,银条发生机制的设定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这使得读者在理解故事的逻辑和发展时感到困惑。
此外,主角团除罗宾之外三位朋友的形象刻画较为平面和脸谱化,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复杂性。
这使得读者难以真正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也影响了他们在故事中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在情节方面,小说的开头介绍了巴别塔的设定,使得读者很容易猜到最终巴别塔陨落的方式。
这使得后续的情节发展缺乏足够的惊喜和悬念,读者能够预见到主角团的行动和结局。
罗宾和小伙伴们摧毁巴别塔的“革命行动”,给人一种潦草和极速的感觉,缺乏对革命的深入思考和描绘。
这让我对小说所表达的主题产生了一些疑问,革命是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行动,而缺乏对社会问题的真正解决?小说在表达反歧视、反霸权、反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方面的意图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其中的一些表达和宣扬过于直接和重复,给人一种广告标语的堆砌感。
我认为,这些价值观可以通过更细腻的情节和人物发展来自然地展现,而不是通过过于直白的口号和冲突来推动。
在人物方面,除了罗宾的父亲,其他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
主角罗宾的形象塑造也存在一些问题,有时会让人感到角色的行为和决策不够合理。
《巴别塔》简评
1《巴别塔》传说
据《圣经》记载,远古人类希望能建立一座通天的巴别塔,上帝担心人类到达天庭后威胁到其权利,便扰乱人类的口音并把他们分散在地球各个不同的地方。
万能的上帝给人类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信仰以及不同的肤色,但是他却留给人类人性的爱。
这种人性的爱是人类文化最珍贵的种子,可以超过语言、超越信仰、超越肤色而存在。
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总是被遗忘、被丢弃的黑暗深处从而成为一切悲剧、罪恶的源泉。
那么,当人类因为通天塔而遭到上帝的惩罚,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之间的人来能靠什么来交流、沟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就像巴别塔的建造一般,在这个过程中,自负的人类似乎已经忘记祖先们的经历及教训。
太多的人迷失在现代文明之中,他们往往通过肤色把人类划分为不同等级并把所谓的异类拒之门外。
他们似乎已经忘记,除了语言,人类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交流,那就是爱。
2 影片简介
《巴别塔》是其导演亚利桑德罗继《爱情是狗娘》《21克》后的又一力作,延续了叙事点不断进行空间位移和剪切的结构风格。
这种结构强调的是故事在断裂中的耦合性,影片中各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场域中的人物和故事被奇妙地耦合在一起。
影片讲述了分别发生在摩纳哥、墨西哥以及日本的三个不同的故事:一对美国夫妻(理查德和苏珊)因为婚姻危机去摩洛哥旅行,苏珊在旅行车里遭遇枪击。
为了医治苏珊,一车美国游客不得不在摩洛哥的一个小村庄滞留,而当地警方也将此次事件上升为恐怖袭击并展开调查,而事实真相却惊人的简单;当这对美国夫妻滞留在摩洛哥时,他们家的墨西哥保姆为了参加儿子的婚礼,让她的侄子开车带着她和这对夫妻的孩子们一起去参加婚礼。
但是,从墨西哥返回美国经过边境处时,警方怀疑她绑架美国小孩,事情由此开始不受控制。
日本的一位聋哑少女千惠子孤寂地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母亲的自杀使她和父亲的沟通越发困难。
由于自身的残疾,她也得不到异性的关注,性格越发叛逆。
于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沟通交流。
3 影片寓意
语言的不可沟通性
《巴别塔》作为圣经中的故事,呈现了上帝对语言的恐惧。
语言的强大威力在于其沟通性。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人在言说,而是语言在说人。
影片《巴别塔》中既有国家之间的不可沟通性,也有个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可沟通性。
在影片故事中,语言几乎都排不上用场:当身处美国的墨西哥保姆带着雇主家的孩子非法穿越边境回到墨西哥参加自己儿子的婚礼后重返美国在
边境处遭遇非难时,任何形式的语言表达都将成为一种罪证;旅途中的美国夫妇,沉默是彼此不争吵的唯一方式;而日本聋哑少女的存在更是突出反映了这一主题。
在前现代的摩洛哥,两黑人兄弟重现了《圣经》中Esau和Gaia的故事:木讷的哥哥和聪明的弟弟。
弟弟无意间开枪击中了旅游大巴上的乘客,最终却发展成一场大事件:恐怖袭击。
由于人类生活在极度怀疑与不信任当中,所以在真相得以调查之前,一切事件就已经被订上标签。
受伤的美国妇女在摩洛哥当地医生的救护下保住了性命,而最初她对这位用蜡烛给针消毒的医生充满了不信任,对这个国家的食物、水源都充满了怀疑。
人们因为过度地自我保护而生活在过度防御及偏见之中。
现代的日本社会里,边缘群体的过度压抑及过度释放就如那位聋哑少女般,时刻生活在怀疑和不信任中。
她的裸露癖深刻揭示了她想要拆掉种种外在捆绑而自由存在的强烈欲望。
她母亲选择自杀而求得解脱,而她则时时刻刻想象着从阳台自由坠落的场景。
她的父亲尝试靠近并关心自己的女儿,但却无法理解她痛苦的根源。
在描述语言的不可沟通性中,导演亚利桑德罗同时又在进行着一种沟通的努力:日本女孩最终依偎在父亲怀中是一种沟通;美国夫妇通过妻子受伤这一事件再次紧密地在一起;摩洛哥黑人兄弟中的弟弟为了挽救被警察射伤的哥哥,在危险之中高举起手中的枪承认自己是凶手;国家之间的恐怖主义想象则因为这把表示感谢与友谊的枪最终消除了误会,实现了沟通的可能性,所有的这一切都呈现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人们之间相互沟通的可能性。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冲突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产生的原因,并不在于不同的语言与文化,也不是因为彼此难以交流理解,而在于人们的态度。
影片的主题故事围绕着寻找子弹来源而展开。
为了这颗子弹,高傲自大的美国政府、无孔不入的新闻媒体、小心谨慎的当地政府、助纣为虐的土匪警察以及老实懦弱的当地百姓均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作出不同的反应。
美国游客意外中枪事件,被美国政府和媒体认定成了一个标准的恐怖袭击,于是相关部门迫于美国力量的压力把查找枪击凶手的过程变成了真正的反恐行动,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一位摩洛哥小牧民无辜牺牲,从而激发了他弟弟强烈的报复心,最终揭示沟通的失败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与此同时,该片导演旨在客观地告诉人们由于文化差异不可能消失,此类悲剧就无法避免。
或许,亚利桑德罗也想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解释某些美国人眼中所谓的恐怖分子的由来。
表面看来,墨西哥保姆与其侄子在路途中的失散是由于美国警察与墨西哥移民之间的沟通障碍造成的,然而,这种沟通障碍却带有这一定的必然性。
在美国生活了16年的墨西哥保姆被驱逐出境,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警方的过度敏感。
最终失踪的孩子得以找回,但是他们与墨西哥保姆之间的沟通之路却从此封闭。
因此,这个围绕一个美国家庭而展开的故事,暗示了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强大的美国权力对普通的美国及外国家庭的破坏,实际上把现实社会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与不理解无限地放大,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冲突与隔阂的根源。
人性的反叛
摩洛哥黑人兄弟中的弟弟无视世俗观念,体现了其青春发育阶段最本真的天性。
对他一系列行为(如偷窥姐姐洗澡)的描述是自然的,毫无批判性的。
他向远处旅游大巴射击也是由于其年轻、冲动的本能,但就是这种本能让他成为警方的追捕对象,也让他成为接下来的反叛者,成了为挽救哥哥挺身而出、奋勇反击并承担起所有责任的小英雄。
从他的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无畏的反叛精神。
不论是美国政府,还是当地政府,或是当地警察的重压都不能夺去这个小男孩的冲动天性。
以冲动天性作为人的反叛符号,这在另一个日本聋哑女孩身上进一步得以延伸。
她觉得自己无法被外界理解,于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把她的压抑表现出来:她在灯红酒绿中肆意放纵,在嘲笑她的男人面前裸露自己。
如果说影片中前几个故事的隔阂源自宏观的种族、国家一级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这个日本女孩的故事则是人与人之间隔阂的微观表达。
被剥夺了与周围人沟通的基本方式,聋哑少女极力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反叛。
4 结束语
巴别塔象征着人类的团结,而人类心目中的上帝所在的天堂是人类理解与沟通的最终目的该影片不仅局限于冷静地揭示人性的痛苦与人类的苦难,它在描述人类不幸的同时从更深层次揭示出人性之爱的光芒,也正是由于这些苦难之后的真情流露,才给影片添加了一层深深的人文关怀。
该影片的导演内心似乎充满了绝望,但是却又没有放弃希望。
他在寻找人性的爱:可能来自那位年长的摩洛哥老太太,或是日本东京的那名警察,亦或是那位来自墨西哥的保姆。
在人类不断取得科技进步、思想不断革新的时代背景下,该影片旨在向我们揭示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而是对异己文化的态度问题。
影片中的枪是一个象征,是拒绝沟通与理解的象征,犹如被上帝毁掉的巴别塔。
传说中,人类由于不同语言造成的交流障碍而放弃了修建通天塔。
但在电影《巴别塔》中,聋哑日本少女无语,摩洛哥人无言,但他们却似乎是片中交流最多的人物。
如果通天塔真的存在,它就在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