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期末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一、物质科学【第一单元溶解(教科版)】(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和面粉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把它叫做沙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2.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3.不容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二)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1.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后的高锰酸钾的状态: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3.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有些液体相互之间也可以溶解。
如:胶水、醋、酒精能溶解在水中。
2.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的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3.醋放入水中后,快速扩散,便均匀分布;酒精放入水中,先在上层扩散,在慢慢向下扩散,最后均匀分布;食用油放在水中,会浮于水面,充分振荡后还是浮于水面。
(不能溶解于水,但可以溶解于洗洁精中。
)(四)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食盐比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强,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2. 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属于人为制造的声音。
A.风声B.雨声C.读书声2.把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放在水面上,可以看到水的波纹从振动的音叉开始()传播。
A.只向上下B.只向左右C.向四周3.黄莺的叫声婉转动听,它的叫声是用()发出的。
A.声带B.翅膀C.唇舌D.鸣管4.以下含有脂肪多的食物是()。
A.黄瓜B.白菜C.花生米5.当我们把玻璃钟罩里的空气逐渐抽掉,钟罩跟里的铃声()。
A.越来越响B.越来越小C.不变6.下列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A.远离噪声B.控制物体发声C.耳机音量开到最大二.填空题(共6题,共14分)1.鼻腔、口腔()、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2.利用棉线和纸杯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从“话筒”传到“听筒”的。
3.食物的主要消化和吸收场所在()。
4.人体的消化器官中,()最长。
5.制作完小乐器后,要在班级或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小乐器,与同学们进行(),发现小乐器的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6.用不同的力量拨动橡皮筋时,橡皮筋能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动橡皮筋,声音();轻轻拨动橡皮筋,声音()。
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发出声音时,豆子会在鼓面跳动。
()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3.如果有大陨石撞上月球,我们地球上的人也能听到撞击声。
()4.人体所需的无机盐主要靠饮水获得。
()5.敲击过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出现许多波纹,说明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6.摩擦力会阻止物体的运动,我们在生活中只能想方设法减小摩擦力。
()四.连线题(共1题,共5分)1.请将产生的力和力的名称用线连起来。
从滑梯上往下滑的力重力射箭时弓产生的力弹力水往低处流的力反冲力推动喷气式飞机前进的力摩擦力使足球在草地上慢慢停下的力五.填表题(共1题,共12分)1.完成声音强弱与振动物体的关系记录表。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你认为以下运动项目中,对提高肺活量最有效的项目是()。
A.体操B.跳高C.游泳2.以下食物中,适合生吃的是()。
A.香蕉B.鸡肉C.大米3.呼吸一次是指()A.吸一次气B.一呼一吸C.呼一次气4.手指脱皮、口腔溃疡时,需多吃含()的食物。
A.维生素B.水C.脂肪5.我们听到周围不同的声音,主要原因是()。
A.声音的高低不同B.声音的强弱不同C.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6.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气球小车是靠拉力运动的B.物体运动方向与喷出的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二.填空题(共6题,共20分)1.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胃、()、大肠等。
2.玻璃罩中的空气被抽掉了,形成()后,我们就只能看见闹钟的铃在动,却听不到它的声音。
3.食物在白纸上擦或压后留下油迹,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
4.通常声音在()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中的传播速度之,在()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均填“固体”“液体”或“气体”)5.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决定的。
6.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物体振动幅度越(),声音越弱。
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敲击音叉时,音叉没有能量产生。
()3.声音能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
()4.在耳朵的各个部分中,能将声音转化为振动的是听小骨。
()5.金属与空气传播声音的本领是一样的。
()6.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四.连线题(共1题,共5分)1.把下列方法与它们是否能使物体发声连接。
敲击锣面弯曲钢尺拉伸橡皮筋按压鼓面拨动橡皮筋能够发声不能发声五.填表题(共1题,共9分)1.科学课上,四(1)班的同学为马铃薯中是否含有淀粉争论不休,你能帮他们完成实验方案吗?六.简答题(共3题,共18分)1.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对自制的小乐器进行评价?2.口腔是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口腔里含有哪三种重要的消化工具?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3.闪电和雷同时在云层产生,在夏季的雨夜,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请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整理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第二课:《天气日历》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2.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等3.常用的天气符号有:第三课:《温度与气温》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
2.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凌晨。
3.温度计的使用: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待液柱稳定时再读数。
4.③一般气温的。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测量风速的仪器叫风速仪。
3、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级。
我们也可以用风旗简要划分为:0级(无风)、1级(微风)、2级(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1.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阴天。
(可以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根据云的形状与高度,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
层云是指靠近地面形成的扁平状云,高度最低;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高度居中;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高度最高。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考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一、知识点归纳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眼睛去看,否则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5、光可以穿过透明的物体,可以部分穿过半透明的物体,无法穿过不透明的物体。
6、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斜射进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7、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8、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9、照镜子时,我们看到的镜子里的自己是由光反射形成的。
10、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1、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是自然光源,荧光灯是人造光源。
12、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强光。
13、“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说明声音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而光不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
14、整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看到前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的人,就表示队伍整齐了,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15、在“探究光的传播规律”的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器材是四张矩形卡纸、四个能直立的夹子和一个手电筒。
16、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会把光挡住,光不能继续传播。
17、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会部分或全部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
而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
18、小金早上醒来,发现屋子里很暗。
当他拉开窗帘时,太阳光从玻璃窗射了进来,这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糖既好吃又能提供能量,应该多吃B.早上来不及吃早餐,中餐和晚餐多吃点补充回去C.多吃零食,零食里的营养成分可以取代一日三餐D.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每天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莱2.篮球在地上滚了一会儿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
A.重力B.弹力C.摩擦力3.用嘴对着大小相同的4支试管吹气,下列哪支试管发出的声音最高()。
A.不盛水的试管B.盛3/4水的试管C.盛1/2水的试管4.如图所示,小提琴总共有4根琴弦,用相同的力拨动时()。
A.1号弦发出的声音最高B.2号弦发出的声音最高 C.4号弦发出的声音最高5.用长短不同的吸管并排在一起做成风笛,当吹这些管的时候,()。
A.长管子发出的声音高B.短管子发出的声音高 C.用力大时发出的音高高6.下列食物中含有脂肪多的是()。
A.西红柿B.白菜C.花生二.填空题(共6题,共14分)1.声音的产生是由()引起的。
2.影响声音强弱变化的因素是()。
3.耳郭,又叫耳廓,它的作用是()。
4.二胡、吉他等乐器的琴箱的作用是()。
5.物体振动的()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
6.物体间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物体间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
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让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马上就停止了。
()2.爱运动的同学和不爱运动的同学运动后恢复正常呼吸速率的时间是一样的。
()3.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把食物分为蔬菜、肉类、奶制品、水果等。
()4.声音不能在行驶的客车里传播。
()5.世界上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
()6.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四.连线题(共1题,共3分)1.将下列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与功能连起来。
五.填表题(共1题,共6分)1.想一想,坐在教室里你能听到哪些声音?六.简答题(共5题,共25分)1.人体有哪些呼吸器官?2.上四年级的小红每次上到四楼教室都要气喘吁吁,而且最近和同学比赛吹气球觉得很费力气还落后了,好强的她也很苦恼,假如你认识她,请你告诉小红怎样改善这种状况的方法吧!顺便把你的方法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与大家一起分享。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期末复习
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2.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
5.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6.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是声带。
7.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8.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9.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0.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1.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4.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5.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6.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7.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18.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听钟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9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20.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21.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音。
22.用不同力度敲打音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弱,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强。
2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4.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25.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越长、越大、越多、越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26.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27.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28. 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报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29.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30.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31.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32.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