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因论的电影片名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807.12 KB
- 文档页数:3
目的论指导下电影片名的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电影片名的翻译1.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关注的艺术形式,片名在电影推广和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准确地翻译电影片名,既能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又能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一直是翻译界争议的焦点。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难点及影响因素,并以具体案例分析,总结片名翻译的一些经验和策略。
2.目的论与电影片名翻译2.1 目的论的基本概念目的论是翻译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特定的沟通需求和文化背景,翻译行为应以目标受众为导向。
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目的论的观点尤为重要,因为片名既是营销手段,又是对电影主题的概括和传达。
2.2 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吸引目标受众:片名是电影的门面,直接影响观影者对电影的第一印象。
因此,片名的翻译要能够吸引目标受众,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对电影的好奇心。
(2) 传达电影主题:片名应能够准确地概括和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片名,观众可以初步了解电影的内容和故事线索,进而决定是否观影。
(3) 映射文化背景:电影是一种集合了情节、角色、语言、音乐等多种要素的艺术形式,涉及到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观众。
片名的翻译要能够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适应目标文化的审美习惯和接受度。
3.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与难点3.1 片名翻译的原则(1) 传神忠实原作:片名翻译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作的主题和情感,避免对原作进行过分的加工和改动。
(2) 考虑目标受众:片名要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进行翻译,使得观众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接受片名所传达的信息。
(3) 简洁明了:片名要尽量简洁明了,能够一眼看出电影的主题和情感,避免过于复杂或晦涩的翻译。
3.2 片名翻译的难点(1)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电影片名的理解和接受度存在差异。
因此,译者要考虑如何在翻译中消除文化障碍,使得翻译片名在目标文化中具有合适的效果。
翻译模因论视角下电影台词的翻译概述电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许多人学习语言的一种方式。
然而,在观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电影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翻译不准确或译文不流畅的问题。
这篇文档将从翻译模因论的角度来探究电影台词的翻译问题。
翻译模因论简介翻译模因论是由Richard Dawkins提出的一种理论,它认为语言的传播类似于生物学的基因传播。
模因是社会学上具有自我复制机制的文化单位。
在翻译模因论中,翻译是模因的传播过程,翻译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翻译前后模因的相似度。
翻译模因论在电影翻译中的应用台词的本质在翻译电影台词时,我们需要理解台词的本质。
台词是电影角色通过观察和思考后表达的思想或情感。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观影者对电影台词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保持原有情感和主题的一致性。
翻译的难点•文化差异:电影中许多台词与特定的文化有关,翻译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保持翻译和原意的相似度。
•语言的转化:不同语言间的表达方式不同,有些原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翻译时需要进行语言的转化,使得译文表达相近的意思。
•感情的传递:有些台词需要传递强烈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翻译时需要呈现出情感的转换和表达。
翻译技巧•直译:直接将原文翻译成目标语言,保持其语言的结构和顺序。
•释译: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释义,使得译文表达与原文相同的意思。
•形似译:在两种语言中找到音、形、义相近的字或词进行翻译。
•自由译:以原文为基础,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改写,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用语。
结论在翻译电影台词时,我们需要根据翻译模因论的原理,保持翻译前后模因的一致性。
同时,我们需要了解电影台词的本质,并根据不同的翻译难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持忠实于原意的基础上,呈现出流畅自然的译文。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导语:英文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名片,直接面向全球观众。
然而,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使得片名翻译成为电影宣传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的论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可以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析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一、目的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基本原理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功能。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翻译目的主要体现在吸引观众、传递影片主题和增加广告效果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要从这些方面考虑,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二、目的论在吸引观众方面的应用吸引观众是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目标之一。
翻译者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手法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比如,通过使用有趣、引人入胜的词语,或者运用一些文化隐喻和吸引人的符号,来激起观众的好奇心。
例如,电影《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将片名译为中文《魔法美女》,充分利用了“魔法”和“美女”这两个概念,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此外,目的论还强调影片的宣传效果。
翻译者可以通过简洁明了的片名,让观众在一瞬间就能记住电影并产生兴趣。
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Titanic),将片名译为中文《泰坦尼克号》,简明扼要地表达了故事的背景和主题,从而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目的论在传递主题方面的应用电影片名翻译不仅要吸引观众,还要能准确传达电影的主题。
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以便选择最合适的译名。
例如,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将片名译为中文《阿甘正传》,既准确传达了主人公的名字,又直接表达了电影的主题:一个普通人的非凡经历。
此外,目的论在传递电影主题方面还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和符号来实现。
例如,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将片名译为中文《星际启航》,用“星际”和“启航”这两个词表达了电影中人类对探索宇宙的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从目的论视角浅谈英文电影片名中译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是比较专业的工作,由于英语电影片名的文字信息性和感情性都很强,必须在传达原著的内容和情感的同时把握住其文字游戏、表达的艺术性,以及爆破出一种鲜明的文学色彩,使人一见便知故事背景。
首先,翻译者要清楚英文电影片名中实际意义,即根据英语原文,分析词义及句子结构,把握住词语之间的意义关系,明确原文含义。
比如有一部非常受欢迎影片《Forrest Gump》,原意义是“阿甘正传”,其中Forrest可以理解为“森林”、“林地”,Gump则可以理解为“笨人”以及“蠢蛋”的意思,这样整个电影片名就可以理解为“一个笨蛋的森林故事”。
其次,翻译者要思考翻译的目的,即根据中文翻译要和英语片名表达一致的情感,并且尽可能突出原片的意义和特色。
比如同样是一部非常受欢迎影片,《The Breakfast Club》,可以翻译为“早餐俱乐部”,这里Breakfast可以理解为“早餐”,Club则可以理解为“俱乐部”,这样整个电影片名就可以理解为一个俱乐部的成员在一起享用早餐的场景,给读者一种青春的活力感,为电影的内容带来一种温馨的美好气氛。
最后,翻译者要思考翻译的方法,即结合语言特点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如拟声词、复合词、俏皮词等。
比如,《A Beautiful Mind》,可以翻译为“美丽心灵”,其中Beautiful可以理解为“美丽”,Mind则可以理解为“心灵”,即美丽心灵的意思,表达的是一个充满着美丽心灵的人的故事,既保留了原文的含义,又能给读者一种温馨和激动的感觉。
总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要精准、形象地传达原文的含义,既要展现其文字游戏、表达的艺术性,又要反映出其潜在的文学色彩,让读者一见便知故事背景,充分显示电影片名的另类文字游戏及表现力。
基于功能目的论的电影片名翻译电影片名翻译是一项集商业、文化和艺术等因素于一身的再创作。
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探究直译和意译两大翻译方法在具体实例中所起之功效,并力图对当前电影片名翻译中存在的“一名多译”及其他不规范的翻译现象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解读,以期为今后的电影片名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从而使电影译名在忠实传递影片信息和文化的同时,亦能兼富美感,并顺利实现其商业价值。
标签:功能目的论电影片名翻译直译意译一、引言电影不仅是人们日常休闲的娱乐形式之一,也是一门商业性与文化性兼具的现代视听艺术。
电影片名作为影片呈现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不仅具备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还承担着对电影的宣传和推销作用。
精彩的片名往往有助于吸引观众的好奇心和“购买欲望”,进而帮助实现其商业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贺莺,2001)在现阶段翻译界,学者虽已从多个角度对电影片名的翻译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尝试和探究,但综观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文献,仍存在三大不足之处。
其一,电影片名的翻译究竟是应当就“片名”本身而论,还是应当结合电影情节和内容;其二,当前电影片名的翻译依然存在诸多译名并存的现象,正可谓是“一名多译,良莠不齐”(贺莺,2001);其三,电影片名翻译作为一种应用型文体,其究竟应当注重“求真”,还是落脚于“务实”?因此,本文将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力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方法来探究直译与意译在片名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并针对其中出现的“一名多译”及其他翻译不规范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以促进电影译名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二、功能目的论与电影片名功能介绍功能目的论是由德国功能派学者汉斯·弗米尔和克里丝汀·诺德等人创立的一种理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将“目的”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之中,并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目的往往决定翻译策略或手段。
同时,目的论者认为,在“目的论”的三大法则中,目的法则和忠诚法则作为普通适用法则,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且忠诚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仲伟合,1999)。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及技巧片名言简意赅,但信息量大,总摄全片内容。
它们多以名词、短语、简单句出现,其中以短语居多。
这就要求有很高的汉译技巧,因为它们的上下文体现于影片情节中。
常见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有:1.直译法这是最常见的译法。
在不违背电影情节、内容及不致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以生动、形象的译入语再现片名。
如: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All Quiet On the Westernfront(西线无战事);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
但这种形式与内容都可直接对应的作品较少。
因而要在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等方面都达到对等,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是完全必要的。
如Ghost(人鬼情未了);讲述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及微软电脑公司创立者事迹的Pirates Of Sillicon Valley译为“硅谷传奇”。
再如,The Living Daylights(黎明生机);2.意译法如上文所述,很多片名本身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直译难以体现其中精髓,译者在综合、分析、理解原片内容、风格、情节甚至于文体等的基础上,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加工,将它译成能反映原片特点的译名,以实现其文化、审美、经济等方面的对等。
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中,Cuckoo’s Nest与杜鹃窝无关,它是个习语,为“疯人院”之意,因此,该名后被纠正为“飞越疯人院”。
Midnight Cowboy中的cowboy本意为“牛仔”,是美国特有文化,与汉文化中的“牛郎”并无关系,但作为折衷,“午夜牛郎”似可接受。
再如,Butch Cassidy and the Sandance Kid译为“神枪手与智多星”,生动了体现了该片内容、情节,优于最早的“虎豹小霸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片名本身虽然表示人名或地名,但却是有意虚构出来的,且与电影内容有紧密的联系。
近10年来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摘要:模因论是近十年来语用研究领域一个新兴的热点。
学者们介绍、评论和运用模因论的文章及专著相继面世,然而甚少有文章就模因论对国内的翻译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介绍。
文章回顾模因论在中国近十年的翻译研究,归纳我国学者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此领域的研究特点及存在的不足,以期帮助读者了解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模因论,翻译研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是研究模因(meme)的理论。
模因由美国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在《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意为文化传播单位,任何经过模仿而得到传播的事物都是模因。
而最早将模因引入翻译领域的当属切斯特曼(Chesterman)(1997),给翻译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将翻译活动视为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也掀起了研究模因论的热潮,为了更清晰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本文对近十年来模因论在我国翻译领域的发展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进行探讨,以期更好促进其发展。
一.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现状模因论在翻译研究领域还是一个很新的理论,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该领域的发展。
笔者自中国学术期刊网和相关外语期刊杂志上共收集了2003年以来有关模因论在我国的翻译研究的期刊学报文章241篇,分析发现,发文大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2007和2008这两年,相关文章的数量增长显著。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分析发现,模因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文章占大多数,然后是模因论对翻译的解释,有关归化与异化的文章占一小部分。
7.模因论对翻译的解释2003至2006年,关于模因论与翻译的研究的文章只有寥寥几篇,且大都集中在模因对翻译理论的影响方面,具体的理论研究稍显不足。
王斌(2004)在《密母与翻译》中指出翻译研究应是文化密母研究的一个部分,密母的独立性和超隐喻性有利于我们把概念作为切入点,使翻译研究在微观与宏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整合起来。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艺术形式,其片名作为一个重要的标识符,承载着电影的核心主题和宣传效果。
对于国际电影市场而言,片名的翻译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在翻译片名的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对于准确传达电影的意义和吸引观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问题。
翻译目的论是对外翻译的一种重要理论,强调翻译目的和实际应用的关系。
在翻译英文电影片名时,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和宣传效果,恰当选择翻译策略,以传达电影的核心信息和吸引观众的效果。
首先,片名需要忠实于原作,准确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核心意义。
在翻译片名时,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电影的内容和意义,保持忠实于原作的原则。
例如,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的中文片名《肖申克的救赎》,完美地传达了电影主角在牢狱中寻求自由和拯救的核心主题。
其次,片名需要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翻译目的论强调了翻译作品的实用价值,在翻译片名时,需要考虑目标受众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
例如,电影《Gone withthe Wind》的中文片名《乱世佳人》,将电影背景设定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突出了电影的历史背景和浪漫故事,同时符合中国观众对于历史题材和浪漫爱情故事的喜好。
此外,片名需要创造吸引观众、产生好奇心和引起共鸣的效果。
在翻译片名时,可以采用以意译、俚语或谐音等手法,创造独特而有趣的片名,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例如,电影《Whiplash》的中文片名《爆裂鼓手》,通过使用“爆裂”一词,强调了电影中鼓手强烈追求音乐梦想的情节,同时也创造出了极具冲击力的视听效果。
最后,片名需要与电影的宣传活动相配合,形成良好的市场营销效果。
电影作为一种商业产业,片名的翻译也是需要考虑电影市场和观众口味的因素。
例如,电影《The Dark Knight》的中文片名《蝙蝠侠:黑暗骑士》,通过将蝙蝠侠这个热门角色与黑暗骑士的概念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品牌效果,吸引观众的眼球,并使电影成为票房成功的佳作。
从目的论的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从目的论的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和文化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当电影从一个语言转化为另一个语言时,片名的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既需要保持原始形式的艺术和语言特点,又需要吸引目标受众并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情节。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应当侧重于达到一定的目标和效果。
首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应当符合文化背景和口味。
不同的国家和文化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偏好。
因此,将英语电影片名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中的字面意义可能会导致语言和文化的冲突。
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并达到商业目的,译者应该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口味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本土化。
例如,将电影《Gone with the Wind》(飘)的片名翻译成“随风而去”或“风云人物”可以更好地在华语国家传达出电影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其次,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应当突出电影的主题和情节。
片名是电影的第一印象,它既是观众选择观看电影的重要因素,也是传递电影主题和情节的方式。
因此,片名翻译需要准确地概括电影的核心内容,并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
例如,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的片名在中国被翻译为《肖申克的救赎》。
这个翻译清楚地展示了电影中主人公所经历的困境和他对自由和救赎的追求,既准确传达了电影的主题,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此外,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应当考虑到市场营销和商业效益。
片名是电影在市场中宣传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个好的片名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还能够帮助电影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因此,在翻译英语电影片名时,译者需要权衡目标受众的喜好和市场的需求,创造一个鲜明且具有吸引力的片名。
例如,电影《The Matrix》的片名在中国被翻译为《黑客帝国》。
这个翻译不仅简明扼要地表达了电影的科幻题材和独特的世界观,还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从而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
最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应当遵循适度加工和保持锐意创新的原则。
《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兼谈电影翻译对译者的要求》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艺术形式,其片名的翻译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电影片名翻译不仅需要准确地传达原片的内容和风格,还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和观众的心理预期。
本文将通过赏析一些英语电影片名的佳译,探讨电影翻译对译者的要求。
二、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1. 《泰坦尼克号》——原片名Titanic,翻译为“泰坦尼克号”准确地传达了影片的背景和主题,同时简洁明了,易于记忆。
2. 《阿甘正传》——原片名Forrest Gump,翻译为“阿甘正传”保留了原片名的主语和故事感,同时也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
3. 《致命魔术》——原片名The Prestige,翻译为“致命魔术”恰当地传达了影片的神秘感和悬疑氛围。
4. 《盗梦空间》——原片名Inception,翻译为“盗梦空间”抓住了影片的主题和核心概念,使得观众可以轻易地联想到电影内容。
这些佳译不仅准确传达了原片名的意义,还具有很好的文化适应性和审美价值。
三、电影翻译对译者的要求1. 准确理解原片内容:电影翻译首先要准确理解原片的内容、主题和风格。
这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2. 考虑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避免出现文化冲突或误解。
例如,一些在西方文化中常见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在东方文化中可能并不适用。
3. 保持翻译的一致性:在翻译系列作品或同一导演的作品时,要保持翻译的一致性,以便观众能够轻松识别出作品的系列或导演风格。
4. 考虑观众心理预期:电影片名的翻译还需要考虑到观众的心理预期。
一个好的翻译应该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产生观看的欲望。
5. 追求审美价值: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片的内容,还要具有审美价值。
一个好的翻译应该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良好的观影体验。
四、结论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审美素养。
翻译模因论视角下电影台词的翻译前言: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逐步开放,越来越多的优秀外语电影进入到我国电影市场中来,这就对我国电影台词翻译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电影台词翻译属于模因论下跨文化的传播,如何在翻译模因论视角下进行电影台词翻译,更好的承载相关文化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课题。
一、什么是模因论模因是指由一个个体传给另一个个体的认知或行为模式,是文化的基本信息单位。
模因的复制是其生存的关键,同化、保持、表达与传播是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
模因首先需要同化被接受,而后在被接受对象记忆中存在一段时间,最后由接受对象使用语言、图片等方式表达出来继续进行传播,这就是模因的复制模式[1]。
适者生存是模因论的核心,在文化传播中模因不可能都顺利地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只有一部分模因能够流传下来,许多模因在传播过程中消亡,我们称流传下来的模因为强势模因,在传播过程中消亡的模因为弱势模因。
二、模因和翻译语言模因经过相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跨文化传播形成了翻译模因,翻译模因与模因有着相同的特征。
原本的语言信息作为模因经过同化进入翻译者的脑海,在脑海中保留一段时间后,被翻译者用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翻译模因的传播。
翻译模因需要着重考虑模因传播的同化过程,只有经过完美的同化,翻译模因才能最大程度的感染传播者,为下一次传播做好准备[2]。
三、翻译模因论视角下的电影台词翻译特点(一)通俗性电影在现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在电影台词翻译中,一般要采用简洁、常用的语言进行表达。
在翻译台词时,台词应符合最广大群众的认知能力,做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二)适配性电影是视觉听觉共同作用下的一种娱乐方式,对话必须要与画面进行同步,这就对台词翻译过程中电影台词的适配性有了一定要求,电影台词翻译要最大程度的与电影画面、人物口型相适合。
(三)简洁性电影表现形式对其台词翻译也有一定影响,如在电影放映过程中出现台词太过啰嗦、艰涩难懂等问题,观众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将直接影响人们的观影体验。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技巧随着全球电影市场的发展和电影娱乐的全球化趋势,英语电影的翻译成为重要的任务。
电影片名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传达电影的内容和风格,还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目的论视角下,翻译电影片名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翻译技巧。
首先,对于那些具有确切含义的片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直译可以尽可能地保留原片名的意思和风格,让观众能够直接理解电影的主题和内容。
比如,电影《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的中文片名《沉默的羔羊》就是一个直译的例子。
这个片名直接展现了电影的恐怖和紧张的氛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其次,对于一些有隐喻或象征意义的片名,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意译可以通过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似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传达原片名的含义和感觉。
比如,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的中文片名《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个典型的意译的例子。
这个片名没有直接翻译“蛇山克”,而是通过意译表达了电影中主人公的自我救赎和希望的主题。
第三,对于一些直观、具体和形象的片名,可以采用借译的方法。
借译可以通过选取目标语言中相似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电影《The Dark Knight》的中文片名《蝙蝠侠:黑暗骑士》就是一个借译的例子。
这个片名将“黑暗骑士”作为“黑暗中的骑士”来翻译,直观地展示了电影中黑暗的主题和蝙蝠侠的形象。
此外,对于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片名,可以采用宏译的方法。
宏译可以通过将原片名中的文化特色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相应的文化特色,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电影《Lost in Translation》的中文片名《迷失东京》就是一个宏译的例子。
这个片名将“迷失翻译”转化为了“迷失东京”,充分展现了电影中主人公在东京的迷失和隔阂。
最后,对于一些无法进行直译、意译、借译或宏译的片名,可以采用音译的方法。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电影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和媒体之一,它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独特的风格,语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电影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直接地推进文化交流。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与海外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特别是在经济,文化方面。
越来越多的英语电影已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我国电影事业也一直致力于向国际市场拓展。
电影的片名就如同商标,在影片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片名的翻译一方面可以帮助观众初步了解影片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吸引观众,提高票房的作用,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是十分重要的。
片名的翻译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内容,体裁,风格,文化等等,要将各种因素协调于片名的翻译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从目的论角度探讨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倡导以观众为取向,提出电影片名英译的相关策略。
1翻译的目的论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最初是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 )提出。
威密尔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原则,目的原则居于首位,其次是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连贯原则指的是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应考虑接受者的背景和文化,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忠实原则指的是译文必须与原文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而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都从属于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活动应以目的为指向,调整翻译策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目的论的核心就是:翻译策略由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的结构主义等值翻译观,提出了翻译的本质不仅是语言方面的转化,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该理论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
目的论从译者的新视角来阐释翻译活动,赋予了译者较大的权利,体现了译者的主体地位。
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译者在翻译时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再结合译文读者的背景和文化知识,灵活选择翻译方法,不必拘泥于与原文对等。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英译研究赣南医学院/黄小军【摘要】赣南地区是原中央苏区所在,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共和国摇篮,是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创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
苏区红色文化内容的翻译是涉及到苏区红色文化的景点翻译,其首要目的是使广大群众,包括西方的学者等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并领略苏区红色文化的精神和魅力。
翻译目的论为苏区红色文化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持,译者结合直译和意译的翻译原则,运用直译加注、意译等具体翻译策略,能够更好地传递红色文化精髓,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赣南苏区 红色文化 翻译目的论一、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赣南是一块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和优良的革命传统的红土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发源地,其中留下的厚重的红色文化和孕育的光荣革命传统,奠定了赣南在中国红色文化中重要独特的历史地位。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的诞生地就在赣南的瑞金。
瑞金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实际大本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赣南便成为地地道道的红色故都。
因此,赣南保留有大量的红色文物和革命旧址,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颇具特色。
据统计,仅散布在赣南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群)、纪念建筑物等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就有 267 处。
因此大力开展传播弘扬红色文化旅游是振兴赣南苏区的特色形式。
如何把红色文化基地充分利用起来,比如中央苏区红色博物馆、兴国将军馆、毛泽东故居等,面对日益增多的中外游客,我们需要正确翻译这些旧址的标识牌,促进外国游客的理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二、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学者威密尔(Hans Vermeer)提出的,这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核心观点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在翻译中,译者要根据翻译的目的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