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大学生]浅析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体制创新
- 格式:docx
- 大小:19.13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生就业和大学教育关系的若干思考论文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和大学教育关系的若干思考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教育关系思考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密切相连。
而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功能与作用以及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研究就业问题的本源,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本文以大学生就业为视点来剖析大学教育体制、教育目的、教育教学活动,旨在通过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大学生就业,推动高等教育走上一条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一)结构性矛盾对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影响1.区域结构矛盾,造成大学生就业的局部难、片面难。
我国的国情就是东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而导致就业环境差异也很大,使大学生选择就业的领域受到限制,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只是局部难和片面难。
2.供求结构矛盾,造成专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不平衡。
首先,专业需求不平衡,造成专业结构矛盾,部分高校不结合市场需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盲目开设专业课程,造成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需求不平衡,从根本上制约了大学生自由择业。
其次,市场供大于求,造成市场结构矛盾。
第三,世界经济一体化,生产力发展,机械化程度高,致使需求下降,造成国际市场供求矛盾。
(二)大学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1.教育教学活动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对称。
教材滞后、教学环节欠合理、教学模式与市场不对接、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高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思路、办学方向与办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调控和制约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向。
2.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
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致使大学培养质量下降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3.高校制度建设与评估体系不完善、不配套。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高等教育的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突出。
在这个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然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并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首先,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理论课程固然重要,但随着就业市场的日益竞争化,纸上谈兵已经无法满足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高等教育应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实习、实训等,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就业需求的调研和分析。
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高校可以与企业和行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应聘者的要求。
通过调研分析,高等教育机构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
第三,高等教育应该提供更多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面临方向迷茫和技巧不足的问题。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特长,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并提供求职技巧培训、面试辅导等服务,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自信心。
此外,高等教育机构应该积极推进创业教育。
创业是一种艰难的选择,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机遇。
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尝试,为他们提供创业支持和资源。
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同时,高等教育也需要关注职业道德教育。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个别学生可能会为了追求工作机会而采取不正当手段,如伪造简历、抄袭他人作品等。
因此,高等教育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让他们明白诚信和正直的重要性。
总之,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高等教育机构应该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和对策。
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问题探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渐严峻。
在这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中,我们不妨从就业形势、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等角度探讨这一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途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
一方面,一些岗位需求不断满足,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和适应能力相对不足。
此外,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也不容忽视。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一些传统行业的用工需求相对减少,这导致了一些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
其次,我们来关注一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然而,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高校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不能满足市场对于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此外,一些高校存在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师资水平不高等问题,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够全面。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加强高校和企业的紧密联系。
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需求供给匹配的问题,形成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有机衔接,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此外,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实际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确保学生获得更全面、更有竞争力的教育。
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让他们具备更多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高等教育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更多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另外,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和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政策,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减轻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
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1. 前言在当今社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难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以及制定相应的对策。
2.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2.1 教育体制问题高等教育体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知识应付考试而不是培养创新能力等。
这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缺乏实际经验和适应能力。
2.2 就业观念和期望过高一些大学生对就业有着过高的期望值,并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或接受较低薪水。
这种心态使得他们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2.3 行业结构与劳动力需求不匹配目前,某些行业岗位供需之间存在失衡现象。
一方面,部分行业人才过剩,造成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一些新兴行业和领域的人才缺乏,但求职者却流向传统热门领域。
2.4 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由于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一些大学生所学专业或技能在实际就业市场上并不受到青睐。
3. 对策3.1 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改善高等教育体制,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
3.2 提高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期望值,并注重培养他们在多样化工作环境中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
3.3 鼓励多元化发展和跨行业经验鼓励大学生从基层做起,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
推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以及跨行业实习,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
3.4 加强行业对接和职业技能培训与行业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市场需求。
针对市场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4. 结论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教育体制、个人观念、劳动力市场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改革教育体制、引导正确的就业观念,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机会给予大学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就业和社会进步。
百家论点浅析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与体制创新吕琴(武汉工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本文从学生就业、学校就业指导、学生整体素质等方面着手,对目前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角度对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及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就业;体制1背景20世纪80年代,民办高校是一个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呈现的形式之一。
经过30多年艰难探索,民办高等教育已经从高等教育领域中原有的公共辅助作业提升到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
民办高校毕业生是当今就业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不仅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且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加剧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虽然民办高校已形成较高的就业率和更完整的就业模式,但从目前民办高校毕业生较低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的就业情况来看,民办高校毕业生尚未提升就业质量。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2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民办高校毕业就业可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2.1社会经济新常态主要通过经济由高速发展逐步转型至中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全面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化由劳动密集型转化为科技技术以及人力资源集约方向发展,就业岗位随着科技的进行而逐步减少,相对而言就业竞争压力愈加增大。
新的就业岗位不确定的情况下,已知的就业空间逐渐压缩。
这一社会现状对于民办高校本已严峻的就业环境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尽管,国家开始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并辅之以政府的各项就业政策支持,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的紧密联系,但是毕业生就业和社会市场需求之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矛盾,各项就业机制过于的理想化,毕业生数量供过于求,就业机制不够健全,社会竞争公平性有待加强,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依然薄弱,这一系列的问题加剧了民办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等问题。
高等教育改革被视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要想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现实情况,并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首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源之一是高等教育的非普及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仍相对较低,大学生数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失衡。
这导致了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增大,竞争异常激烈,使得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应当注重扩大高等教育的覆盖面,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确保每一个有能力且愿意上大学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地进入高等教育阶段。
其次,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
现实中,很多大学专业设置过于理论化,与社会发展、产业需求相脱离,导致了大学生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应当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实践训练等方式,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了解行业需求,培养出适应市场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此外,大学生就业问题还与培养模式有关。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功利性思维、应试教育的问题,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只追求学分、文凭,而忽视了自身发展。
这种模式有悖于当代大学教育的初衷,也阻碍了学生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的能力。
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应当倡导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适应变化的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此外,还应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应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鼓励广大大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路径,培养更多具备实践技能的人才。
同时,要加大对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等相关服务的质量,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浅谈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教育体系的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
人才是缔造社会、改变社会的主体,要实现社会和谐,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中人才资源的丰富性和质量性。
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就业教育体系,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成了当前我国高校承载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当前我国人才培养和利用的不和谐现状(一)从“就业难”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和谐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和社会就业人群中的优势群体,大量进入就业市场将带来存量资源的增长并大大改善劳动力素质,其就业本不应成为太大的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加入WTO带来的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教育市场的变化和后工业化社会对行业和职业的影响以及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等,我国的就业市场出现了中高端人力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低端劳动力市场呈现结构性失业、就业压力和矛盾叠加等不和谐问题,高校毕业生的稀缺程度在连年下降。
2003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明显加大,待就业数不断增加,毕业生整体的求职成本和时间也在扩大和延长。
考虑到职工工资增长、通货膨胀等因素,大学毕业生整体的薪酬水平更是明显下降,“就业难”成了不争的现实。
(二)从“逆淘汰”看我国社会人才利用的不和谐由于当前社会呈现为“经济低质、教育低能、制度低效”的恶性循环,使某些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或因无用武之地磨成庸才,或因无法忍受而离去,从而形成一种“逆淘汰”。
我国人才战略执行出现偏差,人才利用效率不高,人才浪费触目惊心。
一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人才高消费趋向,成为当下人才浪费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
另一方面,中国本土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将使那些已经在华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及向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遇到困难,企业越来越难在关键的服务和管理职位上找到合适的员工。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改革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改革与创新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改革与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改革与创新是指在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中引入新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就业指导体系的理念滞后,与时代脱节。
过去,高校就业指导更加注重学生的就业率,往往忽视了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而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就业指导的目标应该更加注重帮助学生实现人生规划,而非单纯地追求就业数量。
其次,就业指导体系的传统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通常局限于提供职业信息和招聘信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职业发展规划。
这种单一方式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不能帮助他们持续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再次,对于新兴行业和就业形态的指导欠缺。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兴行业和就业形态出现,但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对于这些行业的了解和指导却较为欠缺。
这导致许多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困境,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相关的指导和培训。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就业指导体系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首先,高校可以加强对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了解和关注,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通过与学生的深入沟通和了解,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制定职业规划,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资源支持。
其次,高校可以引入新的就业指导理念和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开设职业发展规划课程、组织职业生涯设计工作坊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职业目标,进行职业规划。
同时,可以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相关的创业指导和资源支持。
此外,高校可以与社会机构、企业等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和就业机会。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并及时更新就业指导内容和方法。
文化视野459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与管理体制创新姜军亮 黄河科技学院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社会用人岗位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
尤其是在新经济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牵动广大师生的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讨高校就业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最后提出有效的管理体制创新策略。
关键词:高校;学生就业;管理体制;创新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3-0459-01在高校持续扩招情况下,高校毕业生逐渐增多,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
很多高校学生毕业后很长时间都无法就业,人才市场拥挤,一方面是由于毕业生人数多,社会岗位不足;而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毕业生专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求。
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就业管理体制,做好高校学生的就业辅导工作,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基于此,加强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及管理体制创新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就业现状分析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必须做出改变。
从近几年公务员报考情况可以看出,很多岗位都是近千人同时竞争,就算如此,也无法阻挡大学生公务员备考热情;另外,考研也是大学生热点,每年考研人数、公务员报考人数不断增多。
通过考研、报考公务员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毕业生求职期望值正在不断降低,广大毕业生都希望通过降低期望值获得工作机会;不少学生都树立了现代化的就业意识,并没有一次到位的传统就业想法,对于一些不太稳定的工作也可以接受。
但总的来说,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依然很大,很多毕业生依然不能顺利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
二、新形势下高校就业管理体制暴露出的问题1.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是保证工作质量、维持工作秩序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亦是如此。
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对学生学习加以引导、监督。
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核心发展因素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它提供了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更是经济和社会持续进步的推动力。
然而,在众多高等教育系统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为人所关注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踏入社会就业市场,而他们的就业问题却呈现出了一定的难度。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超过800万人,而就业人数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脱节。
大学毕业生开发出的无数新产品和新技术可能在市场上很难推广,因为市场需要的技能是实用的知识,而不是理论。
大学生应该了解真实的市场需求,学习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应用的实际技能。
其次,当前的招聘市场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许多招聘信息不透明,甚至存在失信行为,对求职者造成了很大的误导。
对各个领域的人才需求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对人才缺口和失业者存在的实际情况没有深入了解,同时也没有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培训机会,而把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提供给了党和国家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此外,现在市场对大学生的岗位需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岗位都需要求职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为大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积累经验的实习机会,使得他们的工作经验无从积累。
而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双向合作关系,为大学生实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体系已经积累了众多的经验和教训,大学生也有了更多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这些还不足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企业和政府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学校应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和招聘服务,提供课程和资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合作交流,提供实习机会和职业发展路线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切实的就业帮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摘要:随着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展,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凸显。
这与高等教育存在的资源扭曲配置,院校盲目扩张,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失衡不无关系。
因而,改革高等教育制度,转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就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就业形势高等教育就业问题对策探讨1、当前中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1.1全国长期性就业压力依然存在人口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扩大就业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繁重。
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力资源增长的高峰期,城镇新增就业群体、累积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要求就业的总规模每年在2500万人左右,而新增就业机会不足1000万人。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1月份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数据,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 。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与失业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困扰着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
1.2大学生数量猛增激化就业供需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学历、高素质的劳动力越来越受欢迎。
但从供给的角度看,高校扩招引起毕业生大规模释放。
据统计,1998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是108.4万,2001年跃增到115万人,2003年达2l2万人, 2005年超过338万人,2007年的招生人数已达到565.9万;而2007年11月底全国500万应届毕业生中尚有143万未能就业,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1/4。
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1.3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导致人才流动性欠缺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认为:“中国市场化进程不彻底,仍处在市场分割的状态。
”目前,由于户籍制度和农地制度,再加上城市政府的就业歧视政策,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
由于市场分割固化了不同区域之间就业机会和未来发展机会之间的差异,在大城市存在较多适合高学历者的就业和发展机会的前提下,加之技能投资具有资产专用性,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选择长期滞留在大城市。
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教育教学卢春龙(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I16000)f j,t融商耍】走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大学生如何就业,能否就业,已不单纯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所?:j以说怎样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不但叙是学校的事,更是祜会的事。
尤其现在全球鼬的经济危机还未结束。
就更需要好好处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了。
0蹦;鳓卸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一?|。
}:f|十|?a¨t:{;-;¨i?”。
÷j;¨l i/i|?。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时不能顺利就业,已是社会普通现象,甚至有的大学生毕业后2年了还没有—份稳定的工作,总是在寻找,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不仅有学生本人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
㈠社会因素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有了更高的要求,寻找高素质^才,寻找精英,要想适应这个社会,不被{盘会所淘汰,就一定要做到全面发展,这就致使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就业,也就是就业难的—个}士会因素。
㈡用人萆啦因素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最终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完全可以从用人单位身上反映出来。
现在有些用人单位根本就不招收应届的大学毕业生,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工作经验,这些单位他不愿意在应届大学生的身上投资,他们的用人需求是直接面向社会人员的,把应届大学生直接拒之门外:有些单位倒是舍得在大学生身上投资,但是提供的岗位极少,只能让一少部分大学生就!E而且这些大学生还有可能随时被企业辞退。
㈤高校因素近年来,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人数迅速增长,一方面{上更多的学生有学可上,提高全民素质:另一方面,毕业生的人数上升,社会提供的岗位变化并不大,所以在就业的时候很多人去竞争—个岗位,使得很大—部分学生在竞争中失败,最终无法就业或很长时间内不能就业。
目前,部分高佼在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方面都与现在市场的发展不太吻合,有些课程的设置无法与社会上需要的相匹配,一些专业课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根本就不适用,甚至根本就涉及不到,致使这些学生学无所用,而目还有相当大—部分的课程内容可能是很多年以前的,根本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学校资源与学生资源的双重浪费。
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形势备受关注。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因为它关乎到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未来。
本文将对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期给出一些深入的见解和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专业技能和知识,为他们进入工作市场打下基础。
通过接受专业培训和学术知识的学习,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并胜任各行各业的工作。
因此,高等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就业市场变得更加竞争激烈。
每年大量的大学生毕业,但就业机会却有限。
这导致了很多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
其次,大学生的专业匹配度也成为了一个问题。
一些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这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困难。
此外,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更加倾向于招聘有实习经验的大学生,这对没有实习机会的学生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困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首先,高等教育机构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应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建立更多的实习机会。
通过实习,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专业就业需求的研究,调整专业设置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此外,政府也应加大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减少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同时,政府也可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总之,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密相连。
高等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通过加强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加大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更多实习机会,同时政府的相关支持与政策出台,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就业形势,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2013年第28卷第4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收稿日期:2013-03-19作者简介:黎清旦(1984-),女,广东阳江人,助教,从事大学生就业向的研究。
一、引言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教育开展的时间较短,经验并不是很丰富。
深圳大学最早在1987年首次将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培训内容列入到毕业生教育课程之中,并以此为主要内容开办了国内第一份有关就业指导的学报——《就业辅导报》,在深圳大学的初次尝试之后,国家于1989年正式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择业服务,自此以后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正式拉开了序幕。
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分析1.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失衡。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所提供的就业帮助明显是就业服务要多于就业指导,而传统意义上就业服务是指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完成签订劳动合同,提供就业形势的信息,组织学生参加不同规模的招聘会。
这种就业服务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人性化的帮助,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而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缺点就是难以定位自己,难以找到自身的特点与时下就业形势的契合点,并且在就业过程中心态较为浮躁,难以发挥自身优势。
毕业生存在着这些普遍的缺点并不是就业服务所能弥补的,而我国高校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中心并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多的还是进行着就业服务的工作,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2.招聘服务于匹配服务失衡。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会在每一年的毕业之际举办许多场大中小型招聘会,与会的用人单位也是从几十家到上百家不等,这种招聘的服务确实为很多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难题,让很多学生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工作,但是这部分学生毕竟还是不占多数,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所提供的招聘服务要远远大于就业的匹配服务,尤其是学生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之间的匹配以及学生个体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匹配。
浅析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体制创新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今大学生就业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针对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问题,得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一般情况,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给出了我国教育体制需要改革创新,并且针对于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途径,使我国高等教育要从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化。
关键词:就业 教育 体制 创新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凸现,就业难问题备受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探讨。有些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高校扩招造成的;有些学者则认为是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的诸如此类的原因阐释还有很多。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由此问题引发的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 大学生就业难的热点问题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面积扩招,招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速度增加,这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但是扩招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其中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目前,前多少年较为容易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遇到了就业难问题,随之就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考研族以及校漂族。那么到底中国的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发生了什么问题:第一,大学生就业难很大原因是因为对收入要求过高。第二,在本科生出现就业报酬低的状况后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了继续考研。第三,随着考研大军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一大批校漂族,即那些大学己经毕业,却仍留连在校园内或者学校周围的人群。
现在有些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他们喜欢去大城市,喜欢去沿海地区;在选择单位时,他们喜欢去机关高校等单位,在选择岗位时喜欢待遇好的。而事实上存在着更多就业机遇的往往是西北地区、民办企业等等,但这些往往不是大学生选择的对象,在这些更能够发挥大学生作用的地方往往招不到大学生,因为大学生认为这样的地方会埋没了自己,会让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在择业时更喜欢留在大城市中,而大城市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样对人才也是非常挑剔的,所以常常有人很难就业。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很多私营、民营企业不愿意去,而一直在减员增效的大型国有企业却成为大学生争夺的目标,导致需要人才的地方没有人才,择业观念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在今天的毕业生们看来,专家袁隆平当年的择业肯定是失败的,整天种水稻,简直就是一个农民,但他的成就却斐然。要让学生接受从精英变成大众的角色认知和身份定位,确实需要经历一个非常艰难和痛苦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客观社会现实。谁更早接受,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人大校长纪宝成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应该务实和正确定位,放下架子,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天之骄子,而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试想,下基层回西部未尝不可,金子在哪儿都发光。既磨练意志,还能积累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
2 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今年,国家发布的权威报告显示,职业类学生的就业率首次超过了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出现学历越高就业越难的怪现象。由此,不得不深思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体制上的问题,需要改革创新。高等教育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体制则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三十年前,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重新启动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三十年后,继续改革、完善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既是一项突出而紧迫的时代任务,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需要。基于这一战略性考虑,仔细反思、规划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是一个十分关键和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之所以要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创新,是因为这种制度导致了高等教育效益低下。这种低效率的制度,产生了大量的低效率的结果,以至高等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以提高高等教育效益为切入点的制度创新,一时成为高教体制改革的热门话题。但高等教育要顺利进行制度创新,提高高等教育效益,我们首先需要对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效益低下、自身创新不足的制度背景以及在这种制度背景下运作的高等教育制度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来对可供选择的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方案的有用性作出评价,从而提高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实效性。
现阶段,高校或多或少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专业设置不合理。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很多高校在上一些新兴专业时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只盯住那些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而忽视了冷门专业,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冷门专业缺人却招聘不到人,而热门专业毕业生又过剩,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影响学生就业。第二,学校教学质量下滑。学校的大幅度扩招造成了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有时一个教师担任多门课程,无心搞科研,教学质量的下滑影响到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提高。而且学校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注重应用性,脱离了实际,在学校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会很困难,与实际脱节,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第三,人才培养方向有误。一直以来,高校本着培养高水平,有特色,高精尖的人才为己任,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已逐渐消退,高考的升学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就业情况逐年下降。那么,我们应该反思,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人才培养方向是否应该走向大众化。让学生们不再自以为是,不再高傲自大,放低身价,逐步融入社会。
3 高等教育体制问题解决的途径 在今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二部分发展任务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在教育体制方面要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完善体制制度。但改革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应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尽可能地降低转制成本,降低改革风险。对于改革的成果不能急于求成。教育本来就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长远的事业,不可能在短期内就看到其效益。要特别避免那种在几年之内就要见成效的心态,也很难有指标性的东西来对改革成果加以衡量。对改革进行评估当然是必要的,这种评估主要应该考虑到高校的主要服务对象社会、学生以及教职人员的判断与感受。第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第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第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4 结论 大学生就业难是表面现象,现在社会上仍然有大量的空缺岗位需要大学生的加入,正如以上分析,大学生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从基层做起,从基本的技术学起。要达到以上原则,根本在于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真正做到从高精尖过渡到大众化,给学生一个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平台,打破死读书,读死书的局面,给予他们更多的课堂以外的知识,让高等教育真正做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姜小清,就业与创业指导[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8. [3]闫卫锋,当前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社会化教育[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