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物价上涨原因及对策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6
2007年5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呈现较大幅度增长态势,全年平均上涨4.8%,明显高于年初提出的3%的预期目标,为1997年以来近10年的最高涨幅。
以下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当前物价上涨的成因。
一、物价上涨的理论分析依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物价上涨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需求拉上。
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物价上涨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或是物品与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的价格可得到的供给,因而一般物价水平上涨。
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二是供给推动。
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
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
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
成本增加意味着只有在高于从前的价格水平时,才能达到与以前一样的产量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这种价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
三是供求混合推动。
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
物价上涨的根源不是单一的总需求或总供给,而是这两者共同的作用的结果。
如果物价上涨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需求的存在引起物价上升,这种物价上升会使工资增加,从而供给成本的增加又引起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
如果物价上涨是由成本推动开始的,即成本增加引起物价上升,这时如果没有总需求的相应增加,工资上升最终会使生产减少,增加失业,从而使成本推动引起的物价上涨停止。
只有在成本推动的同时,又有总需求的增加,这种物价上涨就会持续下去。
从理论的角度看,2007年5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由总需求的拉动与总供给的推动共同作用引起的。
下面从实证层面进一步讨论这一问题。
二、物价上涨的实证分析(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7414亿元,增长25.8%,加快1.5个百分点(12月份16809亿元,增长19.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825亿元,增长19.2%。
物价上涨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法一、物价上涨的原因1.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2.外部影响因素3.供需关系失衡4.资源成本上升5.政府政策货币超发是导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货币供应过多的情况下,市场上的货币数量迅速增加,导致通货膨胀,从而促使价格上涨。
此外,外部的影响因素也会引起物价上涨,如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和外汇市场波动等。
供需关系的失衡也会导致物价上涨。
如果市场需求远远超过供应,则价格必然上涨。
资源成本的上涨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这可能是由于能源价格上涨或生产成本上涨等原因导致的。
最后,政府政策也会对物价上涨产生影响。
政府政策如税收、贸易政策、货币政策等,都会对经济、供需和生产带来影响,从而引起物价上涨。
二、物价上涨的危害1.通货膨胀2.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3.资源配置效率下降4.社会不公5.信任危机物价上涨会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首先,通货膨胀是导致物价上涨的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波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果通货膨胀留给自流或难以控制,则物价可能会异常高涨。
其次,物价上涨会导致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
当物价上涨时,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上涨。
而消费者的购买力却在同一时间下降。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商品的需求减少,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
接下来,由于资源成本上升,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由于价格相对较高,公司会在减少使用资源,从而降低他们的成本。
而缺乏优质的原料或资源也限制了他们的生产能力。
这样会导致经济增长更加缓慢和资源浪费。
接下来,社会不公是因为物价上涨加剧财富的不平等分配。
价格的上涨影响到低收入人群。
最后,由于通货膨胀和货币危机的影响,信任可能会受到危机和损失。
三、物价上涨的解决方法1.货币政策2.价格管制3.供给方面管理4.企业管理5.政府政策调整货币政策是解决物价上涨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合适的货币政策,货币超发的问题得以解决,通货膨胀得以控制,从而降低物价上涨的影响。
中国物价上涨的原因影响后果怎么办目前的物价上涨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1、供需失衡比如食品行业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2、成本拉动比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国内这些行业的价格上涨3、国内投资过热大量流动性流向楼市股市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4、国际贸易失衡巨额顺差的长期存在外汇占款严重 RMB投放过多5、RMB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个人认为直接原因是部分商品的供不应求和成本的攀升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还没有完全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物价的上涨是必然的因为收入水平是刚性上涨的当然物价的上涨除了必然因素还有偶然因素的推动比如国内的投资过热流动性过剩等等解读物价上涨三大原因今年以来,猪肉、食用油等商品价格上涨较快,许多城市住房价格继续大幅上涨。
3至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三个月超过3%,5月份为3.4%。
7月份以来,北京、广州等地猪肉价格再次冲高。
物价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正确看待农副产品的价格变化,近期玉米等粮食和农副产品的涨价既有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因素,也受到生产成本上升和供求结构失衡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利用玉米加工燃料乙醇、利用大豆制造生物柴油,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进而带动了我国粮价上升,并波及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粮、油、肉蛋等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推动当前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的主要原因。
此外,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一直在较低水平上运行。
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
因此,这一轮价格上涨,是在农产品价格长期较低基础上发生的,是对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的一种合理补偿。
猪肉、住房等商品供求结构失衡,供不应求或需求过旺等原因导致这些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由于前期仔猪、猪肉价格过低,饲养成本上升等原因,农民养猪利润小,风险大。
物价上涨解决方案一、问题描述近期,我国物价持续上涨,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定合理的物价上涨解决方案势在必行。
二、问题原因分析1.供需关系失衡:某些商品供应不足,导致价格上涨。
2.生产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等上升,推动商品价格上涨。
3.货币供应过多:货币供应过剩,导致通货膨胀,进一步推高物价。
4.市场垄断:某些企业垄断市场,通过提高价格获取更高利润。
三、解决方案1.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价格垄断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2.提高生产效率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稳定物价。
3.调控货币供应加强货币政策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
4.增加供应量鼓励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供应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缓解物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
6.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保持国际贸易的稳定,稳定进口商品价格。
四、解决方案的实施和效果评估1.实施方案:(1)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对价格垄断行为的打击。
(2)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生产效率。
(3)加强货币政策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
(4)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产品供应量。
(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6)加强国际合作,保持国际贸易的稳定。
2.效果评估:(1)通过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有效遏制价格垄断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2)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稳定物价。
(3)货币政策的调控,防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
(4)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动下,增加农产品供应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5)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完善,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缓解物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
(6)国际合作的加强,保持国际贸易的稳定,稳定进口商品价格。
五、结论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提高生产效率、调控货币供应、增加供应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解决物价上涨问题。
物价上涨的影响、原因以及对策班级:姓名:学号:一、调查概况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现如今,人民币升值以及物价上涨,导致了人民的生活状况不太乐观,明明工资涨了,可是为什么手头还不如以前宽敞了呢?这是许多城乡居民的疑问。
我于2012年1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超市、百货商店、农贸市场、个体经营者等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物价上涨情况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
价上涨不是一般的快!1.猪肉价格:虽然我印象中猪肉一直很贵,一般情况也就8元到10元一斤,但春节期间,它的价格硬是升到了12到14元一斤,并且还有攀升的现象。
我问了一些买猪肉的老板,猪肉如此大的价,他们的利润可能会相应的高些吗?可他们去哀声连连,说:“猪肉价格上涨了是没错,但我们弄来的猪肉成本相对的却比平常的要高,能不亏本就行了”!听说国家一直在控制猪肉价格上涨,现在看来确实没有什么作用。
2.蔬菜价格:照理说,蔬菜的价格一直很便宜,也就在5角到1元之间,但春节期间,竟然有的蔬菜涨到了6元多一斤,这个价格是在让我震撼了一番。
我看现在人们不仅是肉吃不起,连蔬菜都快吃不起了!3.水果价格:就拿苹果来说,苹果过年前都是4.8元一斤,但随着春节的临近,也竟一路涨到了7元一斤。
这相当一个苹果就要几元钱,不得不说,昂贵啊。
我还在电视上看到有的苹果上印了“恭喜发财”的竟然要价10元1个,我看这也是最贵的苹果了!二、物价上涨的历史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物价上涨的根源是因为粮价上涨”。
但是我认为事实恰恰相反。
历史上几次高通胀都不是粮价上涨引起或推动的。
1988~1989年的通胀率为18%左右,当时粮价是被绝对管制的,通胀与粮价上涨无关。
1990年前后,由于低粮价伤害农民,粮食定购价格突然上涨到0.24元/斤,上涨100%多,1990~1993年的物价反而出现较大幅度回落。
1993~1995年出现第二次通胀,通胀率分别达到13.1%、24.1%和17.1%,同样不是因为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的,而是在通胀出现后,粮价相对过低,严重伤害农民利益的情况下,1994年下半年才准许粮食价格上涨,1996年粮食收购价格达到高峰0.7元/斤,但1996年却出现了通胀转向通缩的现象。
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影响一、物价上涨的原因从数据上看, CPI同比上涨3.8%,涨幅较大,这是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后出现的物价走势。
从供给侧看,受国际疫情及外围不稳定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
特别是石油、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从4月份开始大幅上涨。
我国主要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1%(前值5.2%)。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居前一位的是煤炭和天然气价格上涨(5.3%)和成品油价格改革幅度调价幅度达到6.5%(前值6.5%)。
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主要是由于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叠加疫情影响价格上涨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所致:首先受疫情影响全球能源价格上升对大宗商品的影响较大;其次受主要港口及中转贸易环节运输成本上升影响港口吞吐能力下滑;第三国际大宗商品供给相对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致使全球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上涨。
在短期内国际石油、煤炭和铁矿石供应紧张价格不断飙升,大宗商品贸易持续疲软,从而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造成冲击。
此外主要出口国由于外汇储备下降也导致了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对石油、天然气等产品价格形成直接影响;另外也会对石油、铁矿石、煤炭等生产资料产生涨价效应。
受天气以及供给短缺叠加预期的影响,导致了主要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
其中交通运输和通信价格上涨18.6%;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8.1%;医疗保健和个人护理价格上涨9.7%;衣着类价格上涨7.8%;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下降1.9%;生活用品及服务同比增长8.3%。
居住服务为4.2%,下降0.4%;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较上年下降2.1%(前值0.1%):其中包括了学费上涨3.8%、教材费下降1.6%-3.3%等等。
交通运输工具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9.7%主要是受国内疫情大流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对我国出口原油、天然气大幅下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导致了国际石油、成品油等原料价格不断上升。
而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大宗商品的进口总量有所下降:2020年1-6月累计进口数量3292万吨(不含原油)同比下降11.4%;进口金额为9282亿美元二、通货膨胀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通胀是指一国内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供给量,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负担加重的现象。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物价上涨。
近年来,我国物价上涨问题日益凸显,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在此,我将从物价上涨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物价上涨的原因1. 生产成本上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
这些成本的上升,使得商品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从而推动了物价上涨。
2. 供求关系失衡近年来,我国部分商品供求关系失衡,导致价格上涨。
如房地产、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需求旺盛,而供给却相对不足,导致价格上涨。
3. 货币政策影响货币政策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部分时段的宽松货币政策也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进而引发物价上涨。
4. 国际市场波动全球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产生一定影响。
如国际油价上涨,会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进而引发物价上涨。
二、物价上涨的影响1.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降低货币购买力,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 贫富差距扩大物价上涨使得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加大,而高收入群体受影响较小,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3. 社会矛盾加剧物价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稳定。
4. 消费者信心下降物价上涨使得消费者对未来预期担忧,消费信心下降,不利于经济增长。
三、应对物价上涨的措施1. 加强宏观调控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稳定物价。
2.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缓解物价上涨压力。
3. 保障民生需求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4. 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遏制恶意炒作。
5.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抗通胀能力。
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影响物价上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在近些年来,中国也面临了高物价的问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物价上涨呢?物价上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本文将会探讨这些问题。
一、原因首先,货币贬值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常情况下,货币贬值是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的。
当货币发行量过剩时,通货膨胀就会导致货币的价值下降。
当货币价值降低时,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购买商品,因此商品价格就会上涨。
其次,需求过度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某些情况下,需求超过了供给,导致价格上涨。
例如,在一个热门节日期间,人们需要大量购买礼品和美食,但是供应有限,这就导致了价格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会根据需求的增加来提高价格,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最后,成本上升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当某些原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时,厂商就不得不提高商品价格来保持盈利。
例如,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成本就会相应上升,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上涨。
此外,运输和劳动力成本也会对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二、影响物价上涨会对人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物价上涨会降低人们的消费能力。
当物价上涨时,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购买日常用品,因此消费者的购买力就会下降。
这就意味着人们会购买更少的商品,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其次,物价上涨会引起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通常情况下,物价上涨对低收入者影响更大。
因为低收入者的收入相对较低,他们购买商品需要花费更高的比例。
当物价上涨时,他们的消费能力就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最后,物价上涨也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社会不稳定可能会引起不和谐因素的增加,例如犯罪率和社会冲突。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更大的影响。
三、结论综上所述,物价上涨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
货币贬值、需求过度和成本上升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物价上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降低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引发了收入不平等和社会不稳定。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物价上涨,例如加强货币政策、控制需求和加强成本管理。
浅析我国近几年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浅析我国近几年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摘要: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
近年来,我国出现经济过热现象,我国物价不断上涨,涨幅屡创新高,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上涨呈现不同态势。
针对这种现象,文章回顾近几年我国物价的变动情况,探索物价不断上涨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宏观调控一、前言我国一般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来衡量物价水平。
通常来说,若一国的CPI保持在0%~3%,表明该国经济运行平稳;若保持3%~5%,意味着该国有通货膨胀的压力;若该国的CPI持续大于5%,则表示该国物价涨幅较大,可能出现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2012年CPI 比上年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2.5%。
分类别来看,食品价格比去年上涨4.8%,烟酒及用品上涨2.9%,衣着上涨3.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0%,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5%,居住上涨。
1%。
目前的物价上涨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二、物价上涨的原因(一)供需结构失衡供求规律的长期表现形式为供不应求。
我国目前农村务农人员数量下降,农产品供给减少,而需求量却大量增加。
十多年来,我国农民开始大量到沿海城市打工,最近几年,外出务工人数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家务农的人数减少了,必然使得农产品总量减少,而需求的人数则相应增多,使供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导致价格疯狂上涨。
而在今年,这种改变更明显的表现出来了。
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
今年部分地区出现的H7N9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
(二)政策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2009 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高达9.58 万亿元,信贷的巨幅增长导致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空前充裕。
2010 年4 月末,我国的流通中货币(M0)余额、狭义货币(M1)余额、广义货币(M2)余额分别3.97 万亿元、23.39 万亿元、 65.66 万亿元,其同比增长分别为15.76%、31.25%、21.48%,使得货币结构中流动性较强的货币所占比例上升。
近几年中国物价上涨原因及对策分析姓名(学号):xxx中文摘要:众所周知,物价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变量,又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物价水平是判断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标准尺度,也是衡量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晴雨表”。
自从2006年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明显上升。
物价水平的连续上涨,给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市场的正常运转带来了很多不便。
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近来物价上涨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政策性建议,从而使物价回归正常水平。
关键词:物价、上涨、CPI、原因、对策英文题目:The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of Rising Price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Abstract:As we all know, The price is the most basic economic variable of market economy , also is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essential control target. The price level is criterion measure to judge deflation and inflation , also is the “barometer” to weight macro-economic whether overheated. Since 2006, especially 2010, the price of level of our country obviously rises. It has brought much inconvenience to the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that the price level rises continuously. The causes of the rising prices are various. This article is to conduct deep study and put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by the cause of the recent price rise. Thus it can make the price level return to a normal level.Key words:price, rise, CPI, cause, countermeasures正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断较大幅度增长以致居高不下(见表1),物价总水平明显上升。
特别是2010年,我国CPI 同比上涨3.3%,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3.6%,随着各种网络流行词如“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等的出现,以农副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飞快,同比上涨7.2%,其次是居住,上涨4.5%,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
居高不下的商品价格让老百姓倍感生活压力,通胀预期被骤然放大。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物价水平的连续上涨的原因,制定合理对策,使物价回到合理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表1. 2008-2012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势图(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附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一.物价上涨的原因(一)国际原因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现今的物价有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1. 国际能源价格猛涨中国是能源进口大国,据工信部最新公布数据,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2%,已超越美国。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在油价上涨的同时,与石油有互替关系的电、煤等能源的价格也随之上升。
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加剧了国内价格水平上涨。
2. 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扬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需求快速增加,我国对耕地形成很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在日益增加,这一矛盾的存在导致我国粮食依赖进口的比例日益上升。
因此我国进口粮食数量在逐年增加(见表2),2010年进口粮食创下历史记录,2010年10月~2011年1月,世界银行统计的粮食价格同比指数涨幅由15%上升到29%。
美国农业部(USDA)远景预测农产品价格还是会保持在高位运行。
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必然影响国内价格稳定。
表2. 2008-2011年我国粮食进出口走势图(来自新浪财经网站)3. 美国次贷危机后的货币政策变化加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为促进经济更强劲复苏和避免通缩的出现,美联储于2010年11月3日宣布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从国际市场看,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贵金属价格创历史新高,大量投机资本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均为大量货币(主要是美元)流向国际市场的佐证,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升。
(二)国内原因1. 货币供应量过多,通货膨胀加剧古典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行为最终决定着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能够保持货币的稳定,则物价水平就会稳定,如果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则物价就会上涨。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央行采取了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和利率的措施,货币政策取向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但效果并不明显,货币供应量增速没有因调控而回落。
不论造成这一结果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只要货币供应量仍位于偏高的水平,要想取得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效就会很难。
如表3示:表3. 2006—2011年我国货币发行量一览表(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2. 劳动力价格上涨,产品生产成本增加随着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劳动者名义工资也必须增加,否则实际工资就要下降。
2010年全国共有30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全国29个省份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工资平均增长幅度比2009年提高2%左右。
2010年初以来,我国工资上涨加速,各省的最低工资已经平均上调了15%-20%。
工资成本普遍上涨,自然会推动产品价格普遍上升。
总之,工资上升主要是物价上涨的结果,但也是物价上涨的一个原因。
3. 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另一个对价格指数状况有重要影响的指标为国家外汇储备。
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2010年增长18.7%,达到2.85万亿美元,2011年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加,到6月底达到3.20万亿美元(见表4)。
中央银行为了回收不断增长的外汇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货币,在乘数的作用下,这就会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大大增加,从而对国内通货膨胀构成直接压力,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物价上涨。
表4. 气候变化影响作物产量气候反常,自然灾害多发,,导致了供应减少,供应减少必然会使价格上涨。
受国内外干旱等灾害影响,粮食减产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
另外,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了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生产成本增加。
自然灾害是一个方面的因素,但不能成为价格如此大波动的主要因素。
5. 热钱炒作的因素在货币流动性的前提下,有些人对个别产品进行炒作,比如绿豆、大蒜、棉花等。
6. 市场监管不力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在某些农产品市场上,有人故意囤积居奇,制造供应恐慌,哄抬物价。
导致一系列连锁现象,使得其他商品市场也出现混乱,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应对物价上涨的对策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通货膨胀已成为制约价格改革的难点,也是整个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
为了能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保障,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抑制未来物价过快上涨,需要处理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与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需采取多方面措施综合治理。
1. 坚持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优先安排续建、投产和收尾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
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大力支持粮油、蔬菜、棉花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生产。
克服片面追求经济过热现象,转变观念,把工业增长速度保持合理水平。
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稳定CPI,增强居民购买能力。
2.减少货币供应量,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重要办法应该是减少货币发行量,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控,有效控制过剩流动性,稳定和收紧货币。
必须严格控制信贷规模,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倚重财政政策,忽视银行货币宏观调控功能的思想和做法。
加快资金市场的开拓,重点发展股份经济,广泛吸收社会游资,引导购买力分流,实现消费基金转向合理化。
3. 抑制社会总需求,增加有效供给物价上涨从根本上说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
要控制物价不仅要抑制总需求,也要增加总供给。
要控制人口规模,抑制总需求,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把投资规模真正管起来。
但不能搞一刀切,把有限的资金和物资用到重点建设和增加短缺产品生产上,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
4.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要加强市场价格监管,防止游资进行炒作。
要制定相关法律措施,对那些搞恶意囤积的不法商人予以坚决打击,严查恶性炒作,大力保障供应,重提“菜篮子”和“米袋子”工程,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
5. 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和中低收入者补贴制度一方面,增加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规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生产积极性。
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防护、善后工作,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当从气象服务、农资生产和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农户尽可能保持粮食稳产势头。
另一方面,完善中低收入者补贴制度,将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与物价水平挂起钩来,帮助困难群体充实好菜篮子,米袋子。
6.化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价格水平的输入型影响一是着眼长远、服务中短期,规划和建立战略资源实物(如原油、燃油、铜等)储备机制;二是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利用资金、技术等资源优势,采取收购或参控股方式进入海外战略资源勘探及开采、土地森林开发领域,扩大我国在海外的战略资源权益,增强大宗商品价格博弈能力,扩大国际商品采购价格话语权。
三.结束语价格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变量,又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宏观调控4大目标之一,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论述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物品价格的决定因素有许多,对于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可以从多个方面共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