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信息资源管理02378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96.50 KB
  • 文档页数:2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第二章

第十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1.1导言:

(1).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革命性因素,人们习惯上把他们称为“技术革命”。

(2).把因为科学技术革命导致人类社会的全面突变或革命性变化称作“化”,如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对应的社会形态被称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

(3).人类文明发展是农业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不断融合的过程。

(4).“刀耕火种”使人类摆脱狩猎和游牧的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200多年前,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向机械化的转变,进入“机械化时代”。19世纪中叶,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使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社会经济的信息投入产出比迅速增长,社会交往合作不断加强,科技与经济加速发展,这一趋势就是“信息化”,它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

(5).材料、能源、信息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1.1.1信息技术与信息革命

(1).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2).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通信、传感和控制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呈现出如下特点和趋势:数字化、小型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化。

(3).3C革命: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自动控制(Control)领域的革命。

(4).3A革命:工厂自动化(FA)、办公自动化(OA)、家庭自动化(HA)。

(5).因信息技术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变革称为“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具有技术科学化、群体化、智能化、高新性等特征。

(6).信息技术的水平、规模和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1.1.2信息化

(1).信息化发展源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两次浪潮:其一,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个人计算机(PC)的发明和迅速普及;其二,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和普及的网络技术。

(2).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应用的过程。

(3).信息化是继农业化、工业化之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其结果是导致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4).信息化是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国家信息化包含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与个人信息化等多个层面。

(5).信息化是各级社会组织为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而从事的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活动。

(6).国家信息化的内涵:“国家信息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7).国家信息化建设24字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8).国家信息化体系6大要素:信息资源、信息网路、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

(9).国家信息化建设思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按照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开展国家信息化建设。

(10). 领域信息化 就是部门、行业所开展的信息化活动。区域信息化 指地方政府根据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而开展的信息化活动。企业信息化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层次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活动。

(11). 信息化揭示了由信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全面变革的过程、活动和结果。首先,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信息技术制造、信息内容生产和信息服务为主题的产业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信息化使得一些新的行业产生并发展壮大,同时也促进和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信息化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新型产业革命。其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社会经济形态和就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的工业经济形态逐步被新的信息经济形态所改变。总之,信息化使我们正面对着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得信息社会,他有着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明显不同的特点:非物质性、超时空性、可扩展性。

1.2信息

(1). 烽烟报警——Hartley 信息量测度。美国人Hartley 开创了信息论的先河,最早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信息”以及“信息量”的概念,指出“信息是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信息量可以用选择自由度来计算:

H=N*Log(S)

其中,H 为信息量,N 代表1条信息包含字符的个数,S 代表符号的个数。对数Log2可看做信息单位,Log 22称为比特(bit ),Ln2称为奈特(nat ),Log 102称为迪特(dit )

(2). Shannon 把信息量定义为随机不确定性(熵)程度的减少。其基本观点是:通信的发生是以通信者具有不确定(不知)性为前提的,通信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而消除不确定的东西正是它所传递的信息,即“信息是减少不确定的东西”。Shannon 熵公式:

H(p 1,p 2,…,p n )= —∑=n

i i Log i 1P *P

其中,H(p 1,p 2,…,p n )就是信息源发出消息的信息量,实际上为各状态信息的平均信息量。当状态出现的概率相等,即Pi=1/n 时,Shannon 熵公式就是Hartley 公式,即,Hartley 公式是Shannon 公式的特例。

1.2.1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1). 钟义信首先把信息的概念分为两个层次:无约束的本体论层次: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或自我显示。引入认识主体的认识论层次: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关于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2). 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三者综合在一起构成了认识论层次的全部信息,即全信息。

(3). 认识论意义下的三类信息:

✓ 实在信息 是事物实际具有的信息,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一个特征量,与认识主体因素无关;

✓ 先验信息 是主体感知事物前已经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它既与事物本身有关,也与主体的主观因素相关;

✓ 实得信息 是主体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净信息,它与事物、主体的主观因素和观察环境条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