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现状与发展(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90 KB
- 文档页数:2
预应力混凝土发展概述班级:土木六班学号:2009301550185姓名:王攀摘要:本文阐述了预应力混凝土发展概况,从其理论以及推广应用方面简要的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理论,推广应用,发展An overview of the prestressed concretedevelopment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prestressed concrete development, from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prestressed concrete.Key words:prestressed concrete,theory, application and spread,development0 引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建筑业提供舒适的、明快的空间和灵活多变的平面组合,以满足生活和工作的多种需要;人们总想在有限制的建筑面积和空间内获得最好的使用功能和最佳的投资回报。
普通混凝土框架结构由于跨度小,柱网密,往往无法满足多种功能的需要。
预应力混凝土正以其跨度大、自重轻、节约建筑材料、节省建筑层高、改善建筑与结构功能等突出的优点,迎合了近代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解决了工程中的许多难题,其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1 预应力混凝土早期的发展预应力混凝土是针对普通钢筋混凝土容易受拉开裂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新材料。
西欧和北美的学者,几乎花了半个世纪的努力,但都由于采用了低强钢材,施加了预压应力太低、损失率太高而未获得成功。
直到1928年方由法国著名工程师弗来西奈(Freyssinet)认识到必须采用高强钢材和高强混凝土以提高张拉应力、和减少损失率之后,方获成果,因之公认他为预应力混凝土的发明人。
【精品】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概况范本一: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概况1. 引言1.1 背景1.2 目的2. 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2.1 定义2.2 原理2.3 分类3.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历程3.1 早期应用3.2 技术改进与创新3.3 现代应用领域4. 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方法4.1 预应力成型4.2 预应力张拉4.3 预应力锚固5. 预应力混凝土的优点与局限性 5.1 优点5.2 局限性6. 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领域6.1 桥梁工程6.2 建筑结构6.3 水利工程6.4 其他领域7. 预应力混凝土的关键技术7.1 预应力计算与设计7.2 材料选用与性能要求7.3 工艺控制与质量检测8.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趋势8.1 技术改进与创新8.2 环保与可持续性8.3 数字化与智能化9. 结论9.1 总结9.2 展望附件:1. 相关文献与研究报告2.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案例注释:1. 预应力混凝土:一种通过将预先施加的应力传递到混凝土结构中,以提高其承载力和耐久性的工程材料。
2. 预应力计算与设计:根据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要求,进行力学计算和设计,确定应力施加的位置和大小。
3. 材料选用与性能要求:选择适合的预应力钢材和混凝土材料,并控制其性能要求,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
4. 工艺控制与质量检测:通过严格控制施工工艺,进行质量检测和监督,确保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范本二: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概况1. 引言1.1 背景1.2 目的2. 发展历程2.1 早期发展2.2 技术改进与创新2.3 现代应用领域3. 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 3.1 定义3.2 原理4. 施工方法4.1 预应力成型4.2 预应力张拉4.3 预应力锚固5. 优点与局限性5.1 优点5.2 局限性6. 应用领域6.1 桥梁工程6.2 建筑结构6.3 水利工程6.4 其他领域7. 关键技术7.1 预应力计算与设计 7.2 材料选用与性能要求7.3 工艺控制与质量检测8. 发展趋势8.1 技术改进与创新8.2 环保与可持续性8.3 数字化与智能化9. 结尾9.1 总结9.2 展望附件:1. 相关文献与研究报告2.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案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 预应力混凝土:一种通过预先施加的应力来提高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的工程材料。
浅谈我国道路桥梁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引言概述:我国道路桥梁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它不仅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设施。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国道路桥梁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桥梁建设规模的扩大1.1 城市化进程的推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需求不断增长,道路桥梁建设规模也随之扩大。
城市道路桥梁的建设不仅要满足交通需求,还要兼顾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因素。
1.2 高速公路网络的完善:我国高速公路网络不断扩大,需要大量的桥梁来连接各个城市和地区。
高速公路桥梁的建设要求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施工质量,以确保行车安全和通行效率。
1.3 农村公路建设的加强: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桥梁建设在农村公路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桥梁技术的创新与进步2.1 钢结构桥梁的应用:钢结构桥梁具有自重轻、施工快、寿命长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钢结构桥梁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同时降低施工成本和维护费用。
2.2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是大跨度桥梁的首选结构形式。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提高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
2.3 桥梁监测与维护技术的创新:随着桥梁规模的扩大和使用年限的增加,桥梁的监测与维护显得尤为重要。
新型的监测技术和维护方法的应用,可以及时发现桥梁的损伤和缺陷,并采取相应的修复和加固措施。
三、桥梁安全管理的加强3.1 桥梁设计标准的完善:我国不断完善桥梁设计标准,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和安全系数。
新的设计标准要求桥梁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更加注重安全性能,确保桥梁的安全运行。
3.2 桥梁安全评估的推进:桥梁安全评估是对桥梁结构和使用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为桥梁的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将加强对桥梁安全评估的推进,提高桥梁的安全性能。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周军生楼庄鸿摘要:阐述了连续刚构桥是大跨径梁桥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要解决的防止过大温度应力及防止船撞的措施;收集和分析了国内外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数据和资料,论述了上部构造轻型化和取消落地支架合拢边跨等趋势。
关键词:连续刚构;双壁墩身;上部构造轻型化分类号:U44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72(2000)01-0031-07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ing trends of large-span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s with continuous rigid frame structureZHOU Jun-sheng LOU Zhuang-hong(Beijing Jianda Road & Bridge Consulting Company, Beijing 100101,China)Abstract:Adopting the structure of continuous rigid frame in construction of large-span beam bridge is an inevitable developing trend. The measures for decreasing temperature stress and protecting piers from vessel impacting are described. The data from some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large-span beam bridges with continuous rigid frame structure are given and analyzed. The superstruture-lightening and non-drop-construction for closing-up of side span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Key words:continuous rigid fram; pier with double wall;superstructure-lightening1 大跨径混凝土梁式桥的发展趋势随着高速交通的迅速发展,要求行车平顺舒适,多伸缩缝的T型刚构也不能很好满足要求,因此连续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浅谈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作者:张琳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1期[摘要]预应力混凝土经过上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土建工程中重要的结构材料,应用范围从以往的房屋建筑、桥梁、轨枕、电杆、压力水管、储罐、水塔等,扩大到高层建筑、地下建筑、高耸建筑、水工建筑、海洋结构、机场跑道、核电站、压力容器、大吨位船舶等发面。
今年来,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关键词]路面;桥梁;建筑;施工工艺;抗震性能中图分类号:K92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1-0268-011、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及展望我国近年来在土木工程投资方面建设规模方面均居世界前列。
在混凝土工程技术,预应力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近来二三十年来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很快无论在桥型,跨度以及施工方法与技术方面都有突破性发展不少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修建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文着重从其组成材料和特性上探讨预应力混凝土发展现状及前景。
改章开放以来,我国公路事业,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尤其是近年来加快公路建设为重点的交通基础建设,使公路建设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公路桥梁建设技术水平迈进了世界先进行列,高速公路里程迅猛增长,路网水平不断提高,公路运输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拉动能力不断增强。
公路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普通结构的大中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已经在全国范围普及,为了适应高速公路平面线性的高标准要求,斜桥、弯桥、坡桥或同时皆有斜弯坡的桥梁比例普遍增多。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更普遍地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使我国桥梁建设水平普遍提高一个新的台阶。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矿产资源丰富,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经济市场接轨,必将对交通运输事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公路桥梁建设也必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第一章绪论1.1 概述1.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在过去的桥梁很多都是使用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材料,但是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着很多的缺点,比如它很容易出现裂缝,所以并不能够承受高强度的负荷。
如果想要解决掉裂缝的影响则需要高强度材料,但这样会使得桥梁的自重变得过大,从而影响桥梁的跨越能力,而且还造成了材料的浪费。
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便发展了起来,它是在桥梁结构承受荷载之前就预先对混凝土结构施加了压力来抵消外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拉应力。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最早出现在二战前后西欧的一些国家,当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急缺钢材。
预应力结构就是用来代替部分钢结构,缓解钢的紧缺,尽快修复战争所带来的创伤。
那时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跨径还是几十米。
50年代,跨径开始突破100米。
到了80年代,跨径达到了440米。
经过实践,并不是所有的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都是首选。
跨径小于400米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常常是优选方案。
我们国家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起步相对较晚。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速发展。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拥有了简支梁、带铰或带挂梁的T构、连续梁、桁架拱、桁架梁和斜拉桥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
虽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我们国家只有80多年的发展。
但在桥梁结构中,随着预应力理论的不断成熟和不断发展,随着我们国家的人才不断的努力,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的运用必将越来越广泛。
1.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特点充分利用了高强度材料,减轻了桥梁的自身重量,增大了其跨越能力,大大扩展了使用范围;与钢筋混凝土梁桥比,使用的钢材要减少30%-40%;不容易发生开裂,刚度大,截面高度可以取小些;为装配式桥梁提供了很好的一种手段;但是需要张拉设备而且施工工艺比较繁琐。
1.2 设计基本资料1.2.1 主要技术标准1)列车标准:标准B2列车,编组为6组;2)设计行车速度;80km/h;3)正线数目:双线。
1.2.2 设计依据《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 10002-2017)《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 10092-201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第二章结构内力计算2.1 截面形式的选择对于大跨度的悬臂和连续梁体系,我们一般的选取都是箱型梁截面,因为箱型梁的顶板和底板都比较的厚,可以有效的去抵抗正负弯矩,从而去满足配筋的要求。
我国预应力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pdf模板一:第一章介绍1.1 简介\t预应力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中的施工工艺,通过施加预先计算好的预应力,可以使工程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和持久性能。
本章将介绍预应力技术的定义、发展背景以及主要应用领域。
第二章发展历程2.1 初期阶段2.2 逐步完善2.3 现代化发展第三章技术细节3.1 预应力材料\t3.1.1 预应力钢束\t3.1.2 预应力混凝土3.2 施工工艺\t3.2.1 预应力张拉\t3.2.2 预应力锚固\t3.2.3 预应力传力3.3 设计原则\t3.3.1 张拉力设计\t3.3.2 锚固设计\t3.3.3 构件设计第四章应用领域4.1 桥梁工程4.2 高层建筑4.3 航天工程4.4 其他领域第五章发展趋势5.1 新材料应用5.2 新工程应用5.3 新技术发展附件一:预应力施工图纸附件二:预应力设计计算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 预应力:施加在构件上的具有与之相反方向的内应力,以消除或减小外力引起的变形和破坏。
2. 预应力钢束:用于施加预应力的钢材束,通常由多股钢丝或钢束组件构成。
3. 预应力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添加了预应力钢束或钢筋的混凝土,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承载能力。
模板二:第一章介绍1.1 背景\t预应力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工程结构中,其发展现状及趋势备受关注。
本章将从发展背景、意义及目的进行介绍。
第二章历史演变2.1 技术引入2.2 技术发展2.3 技术创新第三章技术原理3.1 钢束选材\t3.1.1 钢材种类\t3.1.2 钢束特性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t3.2.1 强度要求\t3.2.2 平衡性设计3.3 施工过程\t3.3.1 预应力张拉\t3.3.2 预应力锚固\t3.3.3 预应力传力第四章应用领域4.1 桥梁工程\t4.1.1 高速公路桥梁\t4.1.2 铁路桥梁4.2 建筑工程\t4.2.1 高层建筑\t4.2.2 基础工程4.3 水利工程\t4.3.1 水电站\t4.3.2 港口工程4.4 航天工程\t4.4.1 航天器发射塔\t4.4.2 航天器运输架第五章技术创新与趋势5.1 新材料应用5.2 自动化施工5.3 集成化设计附件一:预应力工程设计规范附件二:预应力施工工艺图册法律名词及注释:1. 预应力:施加在构件上的具有与之相反方向的内应力,以减小外力引起的变形和破坏。
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展望简介:预应力混凝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已成为桥梁工程中十分重要的结构材料,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本文主要从预应力混凝土在桥梁的应用历史中回顾其发展,从其在桥梁工程的应用中展望其未来关键字:预应力桥梁工程一、前言预应力混凝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迫切要求恢复战争创伤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半个世纪以来,从理论、材料、工艺到土建工程的各种应用,都取得了极其巨大的发展与成就。
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的起步比西欧大约晚10年,但由于大规模建设的需要,不仅发展快,而且应用数量极为庞大。
可以说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为我国基本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又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木材料。
特别是近来二三十年来,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很快,无论在桥型,跨度以及施工方法与技术方面都有突破性发展,不少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修建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文主要从预应力混凝土在桥梁的应用历史回顾其发展,从其在桥梁工程的应用展望其未来。
二、桥梁结构中的预应力混凝土发展历史1955年,铁路部门研制成功我国第一片跨度12米的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梁,1956年建成28孔24米跨的新沂河大桥,从而开始了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我国铁路上应用的篇章。
四十多年来,经过铁路系统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预应力砼技术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制造架设跨度32米以下桥梁三万多孔,桥梁跨度不断突破,大跨径桥梁不断涌现,其中有代表性的工程有主跨为168米的攀枝花金沙江铁路连续钢构桥,顶推法施工的跨度80米连续箱梁桥杭州钱塘江二桥,此外在南昆铁路线上新建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铁路桥梁,表明我国的铁路桥预应力砼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蓬勃发展,四十多年来,公路上建造了大量预应力混凝土桥,尤以大跨径桥梁居多数。
如我国已建成主跨400以上海杨浦大桥(跨度602米)等斜拉桥七座,代表我国斜拉桥技术已进入世界领先水平;连续钢构桥继黄石大桥250米主跨后,虎门大桥达270米,主跨为世界之冠,上海杨浦大桥(跨度602米)等七座跨度400米以上的斜拉桥,代表我国斜拉桥技术已进入世界领先水平;连续钢构桥继黄石大桥250米主跨后,虎门大桥达270米主跨,为世界之冠;主跨168米的攀枝花金沙江桥和钱塘江二桥等铁路桥表明我国的铁路桥预应力砼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浅谈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道路桥梁工程是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性基础设施与重大民生工程,更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与主要运输方式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强现代化道路桥梁建设,对优化路网布局、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夯实交通强国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现状;发展趋势1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现状1.1地基施工处理技术地基施工处理技术是影响道路桥梁工程地基的稳固性与坚实性的关键技术,若地基施工技术不适宜或实施不到位,均会导致道路桥梁工程的地基出现畸形形变或沉陷,甚至发生地基开裂或坍塌,将对道路桥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通行带来安全隐患。
对于软土地基,可采用换填法或超载预压法改善基层的稳固性。
换填法即更换当地原有的结构疏松、含水量较高的土壤,选择致密性与紧实性更高的土壤作为基层土壤,提高地基的实际力学性能与承载能力,有效缓解地基沉降问题。
1.2路基填筑与压实施工技术道路桥梁工程路基填筑与压实是路基施工的重要环节。
在填筑阶段,施工方应采用分层摊铺的施工方式,确保修整路基刷坡后的路堤边缘有足够的压实度。
在综合考虑填料性质以及填筑要求的基础上,选用适宜的压实机作为碾压工具,并结合压实机械的工作参数确定填料的松铺厚度。
在土石填筑路堤中,用于填筑的石料强度应大于施工标准值,石料粒径应符合路基填筑的设计要求。
碎石类土、砂土、爆破石渣及含水率符合压实要求的黏性土可作为填方土料。
填土顺序包括分层平铺和竖向填筑,填方应尽量采用同类土填筑,如果填方中采用两种透水性不同的填料时,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
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以免填方内形成水囊。
在透水性不好的压实层上填筑透水性好的填料前,应在其表面设2%~4%的双向横坡,并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不得在透水性好的填料所填筑的路堤边坡上覆盖透水性不好的填料。
常见的填土压实方法包括碾压法、夯实法及振动碾压法。
以碾压法为例,利用机械滚轮的压力压实土壤,使之达到所需的密实度。
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与工程实践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建设已成为桥梁行业的新兴技术,受到了社会各方的普遍关注。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主要特点是桥面结构的灵活性,具有显著的跨度和结构深度优势,可直接支座桥面梁,有效降低桥墩的高度,提高支座及桥跨稳定性,节约材料和设备,降低施工难度,改善舒适性和桥梁的经济性。
1970年代,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开始受到了英国和美国的重视,开始从试验走向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
【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由于国家交通建设的发展需要,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也开始发展。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建造的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于1987年2月在武汉通汉江大桥完工通车,当时最长桥梁跨度达415米,成为中国首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桥,此后我国联系桥的开发迅速发展,起点走向空前的高度。
【工程实践】我国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建设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全国首个500米超长跨度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于1998年12月在陕西建成,最长跨度约为520米。
在后续的工程实践中,我国继续推进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先后建成木津大桥(最长跨度约为570米)、洪泽大桥、金沙大桥(最长跨度约为540米)以及西双版纳大桥等,这些桥梁的建设于2001年5月获得“中国工程创新”的称号。
【工艺进步】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建设,不仅取得了上述的许多跨度记录,也实现了许多工艺创新。
例如,金沙大桥南岸墩段所采用的大面积拼装钢-混凝土组合梁模块,其施工速度达到了每天四十米,是国内最快的施工速度;还有,西双版纳大桥采用的帷幕复模构造法,它利用预应力混凝土帷幕将墩段和梁段连接,可以在一次施工过程中完成一整套梁段。
【目前现状与发展潜力】随着国家交通建设的发展,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建设有望继续受到重视和推广。
目前,国内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在技术水平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例如,西双版纳大桥的预应力混凝土帷幕复模构造复合结构,其制造工艺技术获得了国际颁发的“制构工艺技术专利”,此外,我国还创新推出了一种新型的徐尔托墩段结构,较好地解决了桥梁的构造结构特征,符合更多的桥梁结构设计要求。
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现状与发展(一)
简介:本文从组成混凝土的材料,张拉技术和施工方法及结构抗震性能上的发展状况来进行
阐述,提出了提高预应力混凝土工艺水平的建议.
关键字:混凝土钢材施工工艺抗震性能引言
预应力混凝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迫切要求恢复战争创伤,从西欧迅速发展起来的。半个
多世纪以来,从理论,材料,工艺到土建工程中的应用,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随着部
分预应力概念的逐步成熟,突破了混凝土不能受拉与开裂的约束,大大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
目前预应力混凝土已成为国内外土建工程最主要的一种结构材料,而且预应力技术已扩大应
用到型钢,砖,石,木等各种结构材料,并用以处理结构设计,施工中用常规技术难以解决
的各种疑难问题。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的起步比西欧大约晚10年,但发展迅速,应用数量庞大。
我国近年来在土木工程投资方面,建设规模方面均居世界前列。在混凝土工程技术,预应力
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近来二三十年来,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很快,无论在桥
型,跨度以及施工方法与技术方面都有突破性发展,不少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修建技术已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文着重从其组成材料和特性上探讨预应力混凝土发展现状及前景。混凝
土
从我国已建成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来看,大多都采用40~50混凝土,进而采用减水剂等添加剂
制备塑性混凝土,并发展了泵送混凝土工艺。随着桥梁跨度的增加,为减少桥梁结构的自重,
混凝土逐渐向高强,轻质方向发展。日本早在70年代采用80混凝土修建了几座跨径为45
的简支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德国在主跨136的富林格尔桥上采用了轻质混凝土。我国目前
在高强,轻质混凝土方面已经有所成就。如建设中的重庆大佛寺长江大桥,是一座主跨450
米的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由重庆大佛寺长江大桥试验忠心研制成功的60微硅
粉高强混凝土首次在该桥主梁浇注使用。作为混凝土的改性材料,微硅粉高强混凝土具有易
浇注,整体密实,长期稳定及强度高等特点,可提高建筑的内在质量,在桥梁建筑市场上具有
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钢材
目前使用的预应力钢材主要有高强钢丝,钢绞线及高强度粗钢筋三大类。桥梁上使用的预应
力钢材一直在朝着高强度,低松弛,大直径的方向发展。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预应力钢
材的性能比国际上落后较多,近20年差距逐渐缩小。预应力钢材的生产过程由于工厂的不断
改进而成为性能更好,更经济的材料。为提高效率,近年来,材料强度有所增加,但在某些情况
下,强度的增长是以降低材料的延性与韧性为代价的。强度较高的预应力钢材,有时会增加氢
的应力腐蚀的危险。这些不利的特性应予以重视。新型材料如纤维增强塑料,过去主要用于
航天和航空工业,现已进入建筑工业。采用这些材料主要由于下列优点:在各种环境下具有耐
久和抗腐蚀的特性,重量轻,高强度和无磁性等性能。纤维增强塑料可用作预应力与非预应力
材料。这些材料具有线弹性的应力-应变关系,直到拉断。它们的性能与钢筋和预应力钢材性
能不同,还需要采用新的设计方法。自从1939年法国首创式体系与比利时首创体系后,预应力
技术实现了从先张到后张的进步,为各种大跨预应力结构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预应力锚具与
所锚固的预应力筋相对应,分为粗钢筋锚具,钢丝束锚具及钢绞线锚具3类。近年来用于钢
绞线锚固的群锚体系,被广泛采用。随着质量地不断提高,其锚固性能也越来越好。使用时可
根据需要由多根钢绞线组成一束,整束张拉,国内目前已发展到1200。大吨位预应力钢束的采
用大大简化了后张拉工艺。对于采用悬浇施工的桥梁,每一循环预应力束数可大大减少,且通
过预应力束平弯使锚点位置在断面上的布置固定,大大节省了穿束,张拉,压浆等工序所用
的时间,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另外采用大吨位预应力束,布束容易,经合理选择后可以做到因不
易布束而加大结构尺寸,造成材料浪费,可减少繁杂的锚固齿块,便于简化模板,加快工期。无粘
结预应力筋是指带润滑防锈涂层的后张预应力筋,施工时这种预应力筋可以和普通钢筋一样
直接安装在模板中。无粘结预应力筋无需预留孔道,后期穿束,压浆等工序并可节省材料,
加快施工进度。因此具有施工简便,施工效率高等优点。但其强度和刚度与相应的有粘结预
应力筋相比稍低。从耐久性能看,应对其防锈及认真处理锚具封端。有粘结预应力筋由于压
浆工艺问题也存在耐久性问题,预应力管道压浆往往存在压浆不满或不密实等问题,由此可能
导致的预应力筋锈蚀问题不容忽视。在我国无粘结预应力筋在大跨径桥梁上的应用正日益增
加。无粘结筋因其自身的优点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关于其强度和耐久性问题仍然需要进
一步加强研究,不断完善。体外索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使用是近来建筑工业发展的方向
之一。用体外预应力的方式修建混凝土桥梁在国际上已有近90年的历史。但早期因防腐工
艺不完善,造价高等原因,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但自8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的进步,体外预
应力技术几经改进后,日趋完善,其应用也越来越多。从预加应力方式来看,它把绝大部分的预
应力钢束布置在混凝土截面外,通过锚固端和变向装置来传递预加应力。该方法不但可以应
用于新建结构,还可以用来加固原有结构。在预应力使用早期,体外预应力筋已被应用于桥梁
建设,不过,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制约,这种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几乎被人们放弃了。抗腐蚀
(纤维增强塑料)索,高性能钢索以及体外索防护系统的发展,为体外预应力技术的再次兴起提
供了有利的条件。使用体外预应力技术的桥梁工程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板内没有安装管道,
减小了板的厚度,从而减轻了桥梁的重量;2)预应力索安装简便;3)易于检查预应力索,有利于
索的养护;4)预应力索的替换或者再次张拉成为可能;5)大大地缩短施工工期,特别是使用预制
分段拼装方法施工的桥梁。体外预应力技术广泛应用于混凝土桥梁建设中。并已被用于高速
公路和高架铁路分段预制桥梁建设。体外预应力技术另一个极具潜力的用途是对原有混凝土
结构进行加固与修复。近年来,该技术已应用于许多新型结构中,其中包括:在大偏心结构设置
体外预应力索以提高结构的受力性能,可以被应用于由混凝土翼缘与波形钢腹板构成的组合
结构之中,高性能轻质材料的使用减轻了结构的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