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01.67 KB
- 文档页数:1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水稻种植区域,是水稻生产中的一大难题。
该病害会导致叶片黄化、枯死、减少光合作用和产量,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整株水稻死亡。
本文旨在探讨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帮助农民更好地预防和治理该病害。
一、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1.发病条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环境条件。
该病害主要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生,温度在28℃-32℃,湿度在85%以上时,发病率最高。
此外,土壤酸碱度、土壤类型、土壤肥力、气候变化等因素也会影响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2.病原菌传播途径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同时也可通过种子、残茬、工具等多种途径传播。
土壤中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水、风、虫等途径传播到其他地方,从而导致病害的扩散。
3.发病期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期主要在水稻生长期的中后期,也就是从拔节期到灌浆期。
在这个时期,水稻的生长速度较快,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养分和水分,这就给病原菌提供了生长的条件,导致病害的发生。
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水稻纹枯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抗病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能够有效地预防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在种植水稻时,应该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2.改善土壤环境改善土壤环境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保持土壤的酸碱度适宜,一般应在5.5-6.5之间。
其次,要保持土壤肥力充足,及时施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还应注意排水,保持土壤湿度适宜,避免过度湿润和缺水。
3.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般来说,应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需要,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或不足施肥。
同时,应注意施肥的时机和方法,避免对土壤和水稻造成污染和损害。
4.合理耕作合理耕作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要点水稻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水稻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的要点:1. 合理选择品种:选择抗纹枯病品种是防治纹枯病的首要任务。
目前已经研发出多个抗性强的水稻品种,种植这些品种可以大大降低纹枯病的发生率。
2. 防治苗期纹枯病:在苗期,要加强对水田的管理。
病田要及时消毒,病灶周围的土壤要进行深耕,松土促进空气流通。
进行适度而及时的灌水,提高土壤湿度,减少病菌的生长繁殖。
3. 合理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应根据土壤的状况和水稻的生长需求,科学合理地配方施肥。
4. 旋作和轮作:采取适当的旋作和轮作措施,减少病害的发生。
避免连作,可选择翻种豆科植物,如大豆、豌豆等作为间种作物,以减少种植纹枯病菌的机会。
5. 使用抗病剂:在病害发生初期,可以使用有效的抗病剂进行喷施。
这些抗病剂可以有效地抑制纹枯病菌的生长,减少病害的扩散。
6. 排灌合理:合理的排灌是防治纹枯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注意控制水田的水位,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7. 清田清茬:水稻收割后,要及时清理田间的秸秆和残茬,减少病菌的滋生地。
要彻底清理病田,防止病残菌传播到下一季作物中。
8. 合理使用农药:农药可以是防治纹枯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过量使用农药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按照标准剂量使用,选择环境友好的产品。
9. 加强田间管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田间管理密切相关。
应加强田间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进行预防和控制。
要保持田间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减少病菌的生长。
10. 科学防治技术:根据纹枯病的特点,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开展科学防治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科学防治技术。
如使用水稻纹枯病抗性基因的转基因水稻品种等。
通过采取以上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的收入。
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要点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重要的水稻病害,能导致水稻严重减产甚至死亡。
为了防治水稻纹枯病,需要掌握以下防治技术要点: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水稻纹枯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抗病品种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在病菌感染下也能保持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水稻纹枯病抗病品种,据比较适宜适宜种植的品种有杂交稻锦丰1号、锦丰9号、锦丰12号、杂交粳稻盛丰2号、盛丰3号等。
2. 病害防治物的正确使用:可根据病况选择掌握好农药的使用方法,农药散布前应充分浸泡农药用水以增强药液吸附的能力,保持农药喷雾的均匀度知识与质量均要求得到保障,药物浓度应注意控制,推荐使用有效成分含量40%噻菌磷、40%吗啉菌酯等化学农药进行喷雾处理。
3. 控制病菌的入侵:及时掌握、处置病虫害,对于有害虫的,可采取施用益生菌,增强植株免疫力;对于有病菌的,可进行田间清理,将秸秆等有病菌的物质进行简单的处理,然后集中烧掉或深埋,深埋的深度要达到1米以上,以彻底消灭病原体。
4. 定期采用生物制剂防治:采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水稻纹枯病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这类制剂可以通过改变卫生环境、调节植株生长和增强植物免疫力等方式,使水稻植株得到更好的保护。
选择优秀质量优良的生物制剂水、亲浸种子40-80ml/公斤,水生液50ml/每亩。
5. 掌握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对于预防水稻纹枯病也是至关重要的措施之一。
特别是氮肥的施用,应该严格按照施肥指导原则,避免空施或者过量施用。
一般来说,在拔节期稻穗初现期应该少施氮肥,防止病害的发生。
6. 做好间茬管理:间茬管理也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农民在经济作物和种植水稻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保证土壤中营养成分充足,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同时也要做好节水灌溉和农残处理等工作,增强土壤的肥力和保持作物健康。
总之,要预防水稻纹枯病,就要实行综合治理,掌握好上述防治技术要点,使水稻生长环境保持良好,增强植物免疫力,才能最大程度地防止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保障水稻产量的提高。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维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困扰,其中纹枯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病害。
那么,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是怎样的?一、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纹枯病发生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土壤条件纹枯病菌在土壤中生活,土壤中的温度、湿度、通气情况等对其生长繁殖有重要影响。
土壤过于湿润,通气不良,易造成病原菌大量繁殖,导致病害爆发。
2、种植制度连作水稻或不合理的轮作制度会导致土壤中的病原菌积累,增加纹枯病的发生风险。
3、栽培管理不合理的施肥、过量使用化学农药等,都可能破坏土壤生态平衡,降低土壤的抗病性,进而使纹枯病易于爆发。
二、水稻纹枯病的病害特点纹枯病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病害特点,主要包括:1、叶片变黄感染水稻后,叶片逐渐变黄,失去正常的绿色。
这是因为病原菌分泌毒素,抑制了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
2、茎秆变色感染后,水稻的茎秆会变成暗红色或紫色,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3、生长受限受感染的水稻植株生长受限,高度矮小,产量明显降低。
4、穗部感染病害还会影响水稻的穗部,导致稻谷产量减少,甚至无法正常结实。
三、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为了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方法,以减少病害的损失:1、良好的土壤管理合理排水,保持土壤通气性,避免水稻生长环境过于湿润,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2、适宜的种植制度避免连作水稻,合理选择轮作作物,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3、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维持土壤的生态平衡,提高土壤的抗病性。
4、病害耐性品种选用具有一定纹枯病抗性的水稻品种,降低受感染的风险。
5、化学防治病害初期可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6、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对纹枯病有拮抗作用的生物制剂,如拮抗真菌和细菌,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病害,对水稻的破坏性比较大,严重的会导致水稻减产或者死亡。
因此,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下面就是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一、症状1. 病菌从叶尖或叶缘侵入,通常从老叶开始,叶缘和叶尖逐渐变黄变褐。
2. 溃烂和变褐呈线形,有时与叶脉平行;随着病情加重,变褐的线条将连接在一起,形成近似于网状斑。
3. 感染期间,叶片会萎缩变形,这可能会在充分生长的生长期之后导致产量下降。
4. 在成熟期间,感染更多地表现为较小的红褐色斑点,这些斑点逐渐扩大并变成黑色,最终也会导致粮食质量和产量下降。
5. 适宜的高温多湿的天气,使病害的传播更加严重。
二、防治方法1. 预防措施在水稻生长期间,要经常检查病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患。
可以在田间间隔一段时间,用农用光谱仪扫描黑体温度,对病害感染和蔓延进行实时监测。
2. 农业技术措施对于已经发生了水稻纹枯病的地区,可以采取栽培杂交优良品种,并对农业技术pract进行培训。
同时要注意栽培,要合理用肥,注意浇水等管理措施。
选用生物防治剂进行防治,如拟静脉虫和木霉等菌类产生的代谢产物或防治细菌代表。
这些生物防治剂对水稻不会造成危害,而且效果非常好。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根据当地病害和生长情况选择化学农药种类进行适当喷洒。
同时,要注意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过多的使用对水稻产生伤害。
以及加强对其毒性和环境影响的研究,减少使用非安全化学课试药物,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综上所述,要防治水稻纹枯病,必须采取多种措施。
在选种和育苗中,要选择具有抗病能力的优良品种,并进行合理栽培和经营管理。
同时,也可以采取化学和生物防治措施,但要注意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以及化学农药对水稻产生负面影响。
只有综合使用不同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抑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蔓延,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摘要阐述了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分析了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的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以为水稻获得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原因;综合防治水稻纹枯病是水稻常发性和重发性病害之一,其发生危害程度已远远超过水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等,成为水稻第一大病害,给水稻高产稳产带来严重威胁。
现将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特点、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介绍如下,以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特点1.1大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严重进入21世纪以来,水稻纹枯病连续偏重发生到大发生,其中2000—2004年5年中有1年大发生,4年为偏重发生,2005—2009年则连续5年均为大发生,且2009年发生危害程度最为严重,部分粳稻田块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
1.2发病期推迟,病情垂直发展速度快由于水稻轻型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栽期推迟、水稻基本苗下降,从而相应推迟了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盛期。
近几年水稻纹枯病发病盛期为7月25—30日,较常年推迟10 d左右。
但由于前期水稻群体小,水稻施肥量大幅度增加,水稻群体在短期内急剧上升,恶化田间小气候,同时由于水稻体内氮素代谢旺盛,水稻纹枯病病情呈垂直发展速度,病情上升快,暴发期缩短。
1.3发病面积大,粳稻受害尤为严重近年来受气候异常因素影响,各稻型纹枯病发生危害普遍较为严重。
杂交中籼稻由于施肥量相对较少,且杂种优势的存在,对纹枯病的耐害性较强,虽然部分田块病情严重,但田间很少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
而粳稻品种多数感病性强,加上施肥量高,纹枯病垂直发展迅猛,危害程度较重,严重发生田块发生“透顶”现象普遍。
从田间调查看,纹枯病严重危害的均为粳稻品种。
2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原因分析2.1夏季气候条件异常2005年以来连续5年为“凉夏”,雨水偏多,光照严重不足,加重了纹枯病的大流行。
尤其是2009年在7月27日至8月17日出现持续20多天的连续阴雨天气,其为历史罕见,长期阴雨促成了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严重。
汇报人:日期:•水稻纹枯病概述•水稻纹枯病的病因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诊断与识别•水稻纹枯病的预防与控制目•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案例分析•水稻纹枯病防治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录01水稻纹枯病概述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立枯丝核菌引起,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水稻纹枯病主要发生在水稻叶部和茎部,病斑初期呈暗绿色,后期呈灰白色或黄褐色,边缘模糊不清,严重时导致叶片枯萎、植株死亡。
定义和症状症状定义水稻纹枯病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病残体和田间杂草中越冬,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
传播途径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高温、高湿、氮肥过量等条件下容易发生。
发病条件发病规律水稻纹枯病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对水稻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产量损失品质下降增加成本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会使稻谷的品质下降,如稻米色泽、口感等都会受到影响。
为了防治水稻纹枯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030201影响与危害02水稻纹枯病的病因与防治品种抗性气候条件水稻生长环境菌源积累病因分析01020304不同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有差异,抗性高的品种发病率较低。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和传播。
稻田水质差、排水不良、氮肥过量等环境因素均可导致纹枯病的发生。
多年连作或未合理处理病稻谷,导致菌源积累,增加病害发生概率。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性较强的水稻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及时晒田,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强稻株的抗病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处理病稻谷,减少菌源积累,降低病害传播风险。
清除菌源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防治,如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等。
药剂防治采用稻鸭共育、生物防治等生态调控措施,降低纹枯病的发生概率。
生态调控利用太阳能杀虫灯等物理设备诱杀害虫,减少病害传播途径。
物理防治加强田间水肥管理,提高稻株的抗病能力,同时定期轮作,减少菌源积累。
农业防治03水稻纹枯病的诊断与识别水稻纹枯病通常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有时病斑会扩展到穗部,造成籽粒不饱满或穗颈伸不出。
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要点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稻纹枯病菌引起的。
该病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下面介绍一些防治技术要点:一、合理选种在种植水稻时,应选择具有抗纹枯病性的品种。
根据不同地区的病情和品种的抗病性进行选择,可减少发病率和发病程度。
二、合理施肥适当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种植过程中,根据土壤和水稻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追肥,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从而降低水稻感病的风险。
三、合理密植水稻密植有助于提高产量,但也容易造成病害的发生。
纹枯病菌在水稻茎,叶鞘中随着密度增大而快速繁殖。
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合理控制植株的密度,避免水稻间的过于拥挤。
四、循环灌溉循环灌溉可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通过灌溉水的循环使用,可以避免病原菌随灌溉水传播到健康的水稻植株上。
要保持水稻田湿润的环境,以减少病菌在环境中的存活。
五、间套作物适时选择间套作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纹枯病的发生。
选择一些对纹枯病具有拮抗作用或抑制作用的植物作为间套作物,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株群密度,阻断病原菌在不同作物之间的传播。
六、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在防治纹枯病时,可以适当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但要注意选择对纹枯病有较好防治效果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以减少对环境和水稻植株的影响。
七、积极清除病源在发现纹枯病的病株时,应及时将其割除,并将病株及时焚烧或深埋。
要定期清除田间的秸秆和残根,避免病原菌在土壤中滋生。
八、及时查灭虫害一些害虫如蜗牛和水稻螟等,在水稻茎叶中咬食,容易使水稻植株受伤并感染纹枯病。
要及时发现并查灭虫害,减少植株的伤害。
九、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检查水稻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保持田间的通风良好,及时疏松土壤,加强农田的排水能力,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要想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就要从选种、施肥、密植、灌溉、间套作物、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清除病源、查灭虫害、加强田间管理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以降低纹枯病的发生率和损失。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在水稻实际种植的过程当中,要求相关人士能够进一步强化田间管理工作。
其中,纹枯病属于较为常见的水稻病害问题,水稻秧苗阶段以及成穗阶段都可能会出现纹枯病,尤其是抽穗前后阶段特别容易发生纹枯病,主要会对于叶片、叶梢造成严重危害,较为严重的状况之下,会导致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水稻成长还会受到了气候、栽培条件、全程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
最近几年,更加需要相关人士加强水稻田间管理工作,避免纹枯病发展持续恶化。
为了能够对纹枯病进行有效的治理,需要结合特点采取合理科学的防治策略。
一、水稻纹枯病病菌概述针对于水稻纹枯病菌来讲,病菌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菌丝不成熟之前没有颜色,老熟的情况下呈现出浅褐色,并且也会存在着较多的分支。
菌丝初期阶段是白色,之后转变成为褐色,呈现出扁球形以及不规则的形状,另外,菌丝会和寄主相互联系在一起,成熟之后就脱落到土壤当中。
对于菌核来讲,其大小状况不一,主要包括内侧和外侧两大部分。
外层主要是由10层~20层的死细胞构成。
内层主要是活细胞,在条件适宜的状况之下,直接会导致水稻病害问题。
另外病菌的发育温度主要是在10℃~36℃,在这个温度的条件之下容易导致水稻纹枯病爆发。
一旦发生大面积的水稻纹枯病以后,将导致水稻减产,还会直接影响水稻的品质。
二、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1、病菌特征在当前,要求相关人士能够高度重视水稻纹枯病菌,病菌主要是在土壤当中以菌核形式越冬,同时也可以寄生在残草上,水稻收获之后如果不进行必要处理,田间会存在着大量菌核,存活率大约在90%以上。
2、病害循环针对水稻纹枯病来讲,土壤当中病菌会在田边杂草残体或者病草上,收割的过程当中会导致大量的菌核脱落,菌核本身具有很强生命力和生存能力。
干燥土壤当中,一般来讲,大部分的菌核可以存活21个月。
进水的状况之下,大约30%以上的菌核可以活7个月。
对于菌核而言,春耕耙地之后,大部分都会漂浮在水面之上。
水稻纹枯病的病害防治策略研究水稻纹枯病(Bacterial leaf streak)是一种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病害,它是由嗜水养分丰富的细菌引起的。
本文将探讨水稻纹枯病的病害防治策略,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病害防治前期准备工作在开始病害防治工作之前,我们需要先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首先,积极做好土壤肥力调查,保证土壤养分合理配比。
其次,对水稻病害防治技术进行深入了解,了解病害的发病机理和传播途径,并制定具体的防治措施。
同时,培养相关专业人员,提高他们在病害防治技术上的水平。
这些准备工作将为接下来的病害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二、生理防治策略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纹枯病的水稻品种是降低病害发生的有效手段。
因此,在品种选择上要特别重视抗病性,选用具有高抗性的品种。
2. 合理施肥:科学施肥可使水稻生长健壮,增强其抗病能力。
在施肥过程中,要遵循合理施肥原则,适量添加磷、钾等养分,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3. 良好的耕作管理:耕作管理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关键环节之一。
要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适当控制水田深度,控制水田水分,减少病菌的传播和繁殖。
三、化学防治策略1. 科学使用农药:科学使用农药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规定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用,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残留。
2. 磺胺类药物的应用:磺胺类药物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在药剂选择上,应注意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
四、生物防治策略1. 使用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一种无公害、无副作用的病害防治方式。
选择具有抗病菌株的生物制剂进行喷雾,能够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同时对环境无污染。
2. 利用有益微生物:有益微生物是一种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一定防治作用的生物资源。
通过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可以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水稻纹枯病的病害防治策略包括生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在实施防治策略时,我们应根据病害的发病程度和实际情况综合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注意科学使用农药和生物制剂。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病原菌是纹枯菌。
该病害主要通过种籽传播以及土壤传播,但也存在水传播和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症状:1.叶片枯干:患病植株叶片枯干,形成红褐色的枯叶。
病害发生初期,叶尖或叶缘出现焦枯,之后蔓延至全叶。
2.叶片出现沟纹:患病植株的叶片内部出现细长的沟纹,呈纵向分布。
3.茎秆枯萎:茎秆部分开始出现褐色变化,颜色逐渐加深,导致水稻严重的枯萎。
4.根部变黄:患病植株的根部变黄,有些甚至会变成棕色,根系破裂,而且根部有酸烂现象。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优良的水稻品种:选用具有抗病能力的水稻品种,如“桂白糯”,“松江11号”,“黑珍珠”等品种,可以有较好的抗病效果。
2.清理病残体和秸秆:在收割后,及时清理田间秸秆和病残体,病残体可进一步发展繁殖病菌,加剧病害的发生;而秸秆的堆积会产生大量的罐翅瘤蚊,容易引起病害的传播。
3.施用农药:如苯醚甲环唑、三唑酮、多菌灵等农药,可有效抑制纹枯菌的生长,遏制病害的发展。
4.土壤消毒:利用化学消毒剂或有机氯类药剂对种植区域进行土壤消毒,能够有效杀死病区中的纹枯菌和孢子,减少病害的危害。
5.合理加强管理:水稻生长期间要加强管理,保证灌水、施肥、除草等工作的落实,为稻株提供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总之,在水稻栽培过程中,针对纹枯病的防治措施是种种不同的,选用抗病优良的水稻品种、及时清理病残体和秸秆、施用农药、土壤消毒和强化管理等等措施都是具有效性的方法。
由于其风险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在栽培水稻的过程中还需种植家们科学合理地使用有机肥、化肥和较高效的灌溉措施,以尽量减少病害的危害。
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要点一、病原介绍水稻纹枯病又称白叶枯、白面枯,是由真菌属稻枯菌引起的一种全身感染性病害。
其特征为产生类似于纹痕的枯斑,初为白色,后变成暗褐色或黑色,沿叶肉伸展。
病菌能够在稻谷中繁殖,成为种子传播的主要途径。
二、预防措施1.选用品质好、农、抗病区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
2.做好田间地力管理,保证土壤肥力健康,在种植水稻前,要进行病害土壤的处理,喷洒除草剂也可有效控制病害。
3.定期浇水、肥料、及时清除杂草等,促使水稻生长健康,增强耐病性。
4.在早期出现病害感染迹象时,必须及时应对施药。
可选用稻枯菌菌株等药剂,喷洒到叶面等病害位置。
5.习惯性扩大茬口以及多次种植同一地点上的水稻容易感染此病,需注意轮作管理。
三、防治技术1.化学防治(1)雨期间喷洒高效杀菌剂,如铜杀菌剂等。
(2)投放杀菌药剂,如甲醚硫磺、特别是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百菌清等。
2.生物防治撒播抑菌剂、肉桂酸乙酯、细菌剂等都有一定的效果。
3.防护和控制感染(1)移栽前需进行苗期处理、全程喷洒抑菌剂,加入生长调节剂,刺激水稻快速生长,增强对病害的抵抗力。
(2)对于长势较矮弱的水稻,还需加强田间肥水管理,促进水稻发育。
(3)对于成龄植株已出现病害的田间,应立即清理污染范围,加大施药,消灭病害。
四、注意事项1.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关键在于预防,而非单纯的施药。
2.选用优良品种,科学管理田间作业,节制施肥等都是防治此病害的重要环节。
3.在使用农药防治时,应根据不同区域和时期调均饮水温度,避免过度浓缩等情况,以免对水产生污染。
4.水稻纹枯病病害防治需要长期、有计划地进行,要持之以恒,不能掉以轻心。
5.相比化学方法,生物农药在治疗水稻纹枯病上比化学产品更加可靠,但可以结合使用,相互加强。
6.针对不同地区病害程度不同,要选择适合的防治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1] 杨金水,张银喜,邓柏远.现代水稻病虫害防治.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 韩廷志.水稻病虫害及其控制.北京:农业出版社,2008.。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中分布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主要危害水稻植株的叶鞘、叶片、茎秆和穗部,以叶鞘受害损失最大,如防治不及时,将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秕谷率增加,粒重减轻,一般可减产10%,严重的可减产30%。
一、症状特点水稻纹枯病又称花秆病、云纹病,从分蘖末期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发生最重。
最初在稻株近水面的下部叶片的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而后逐渐扩大成云纹状病斑。
病斑中间为灰白色,边缘褐色。
病重时,除剑叶外,稻株叶片几乎全部被害。
二、发病规律水稻纹枯病以菌核在田里或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及田间杂草上越冬,翌年在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越冬的菌核萌发出菌丝侵入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中危害,成为该病的首次侵染源。
受害叶鞘的菌核或菌丝,通过水稻叶片的相互接触又蔓延到邻近健株,进行再侵染。
水稻纹枯病一般在6月末、7月初为始发期,7月中、下旬为发病盛期,若此时连续阴雨、多雾,空气相对湿度大,就易于发病,特别是气温在28~32℃、稻田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水稻纹枯病流行最盛。
乳熟期后病势下降,基本停止蔓延。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平衡施肥。
按种植水稻的目标产量,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
②合理密植。
提倡水稻超稀植,促使水稻稳健生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轻发病。
③清除菌源。
插秧期间及时捞出水面漂浮的残渣(里面含有很多越冬的病菌菌核),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
④合理排灌。
做到分蘖时浅水勤灌,适当露田、晒田促根。
⑤清洁田园。
及时铲除池埂和田旁的杂草,消灭病源。
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每667平方米(1亩)可选用2%抗霉菌素120水剂200毫升、30%菌核净(纹枯利)可湿性粉剂50~75克、20%氟纹胺(氟酰胺)可湿性粉剂100~125克、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75公斤,充分混合均匀后喷洒于稻株基部。
・
农家医院・
:
宋宝昌 刘 涛
(1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连江口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154000)
(2黑龙江省九三分局哈拉海农场一队161441)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在长江以南稻
区发生普遍。在东北辽宁省发生较重,黑龙江省近几年
来也有所发生。
1.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至抽
穗前后发病最重。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危 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 叶鞘受害,初在近水面处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 楚的斑点。后渐渐扩大成椭圆形,边缘淡褐色,中央灰 绿色,外围稍呈湿润状。湿度低时,边缘暗褐色,中央草 黄色至灰白色。病斑多时,通常多个相互接合成不规则 云纹状大斑,导致病部上面的叶片发黄枯死。叶片上病 斑与叶鞘上基本相似,常在中脉的一侧或两侧产生不 规则的大型病斑。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扩展时,病斑 呈污绿色,似开水烫伤,边缘不清楚,严重时的叶片很快 青枯或腐烂。病情扩展缓慢时,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 深褐色,外围组织褪黄。茎秆受害,初生灰绿色斑块,然 后绕茎扩展,可使茎秆-d,段组织呈黄褐色坏死,严重 的引起稻株折倒。 2.病原 稻纹枯病病菌为一种真菌,无性态为Rhizocto-- niasolani Kti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 性态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 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 AG一1占95%以上,其次是AG一4和AG~Bb(双核线 核菌)。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 泽浅褐至深褐色。 卤丝初为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有分枝,分枝 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每个细胞有细胞核3~23 个,平均4~8个。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为白 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 有少量菌丝与寄主相连,靠病斑的一侧稍凹陷,成熟后 易脱落于土壤中。菌核大小不一,明显分为外层和内 层。外层由10~30层坏死细胞构成,约占菌核半径的1/ 2左右,除细胞壁外,无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层具有细胞 壁、细胞质、细胞核及丰富的颗粒状内含物。菌核具有 圆形小孔洞,即萌发孔,菌核形成过程中通过萌发孔排 出分泌物、菌核萌发时菌丝也由此伸出。担子倒卵形或 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二各着生1个担孢子。 3.发病因素 3.1栽培管理。凡偏施、迟施氮肥的,稻株长势过 旺,叶片浓绿披垂,过早封行、封顶,湿度增大,并且稻体 内碳氮比下降,纤维素、木质素减少,茎秆软弱,抗病力 明显下降,因而很有利于病菌滋生,侵入和蔓延,特6U ・20・ 是倒伏的稻株,更会促使病情加重。 灌溉状况对纹枯病的发生发展影响较大。凡长期积 水或深灌的田块,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 延。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深灌,病害更重。湿润灌 溉和适时适度烤田,使田间保持干于湿湿状态,稻丛间湿 度较低,病菌气生菌丝的生长和蔓延便受到抑制。
密植程度与纹枯病的发生也有关系。一般来说,当
密植到~定程度以后,每公顷栽插穴数和每穴插秧苗数
越多,穴间和株间湿度越大,便越适于病菌的气生菌丝
生长和蔓延。这是由于光照差,光合效能低,不利于稻
株积累足够的碳水化合物,造成抗病力下降。
3.2气候。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病
害,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情况下,不同年份病害
发生轻重主要受该年份温、湿度的综合影响。当日平均
气温达22℃又有雨潮湿时,开始零星发病,在23~35℃
并伴有高湿的情况下,有利于病情扩展。特别是在28~
32℃和97%以上的相对湿度时,最有利于该病蔓延危
害。
3.3菌源基数。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初
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上年轻病田,打捞菌核彻底的
田或新垦田,一般发病较轻;反之,越冬菌核残留量大,
初期发病就较重。但病情的发展则受田间管理、稻苗长
势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更大。
4.防治对策
4.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在本田翻耕灌水耙平
时,多数菌核浮于水面,混杂在“浪渣”内,被风吹到田边
或田角,可用打捞工具打捞“浪渣”内菌核,并带出田外
深埋或晒干后烧毁。还应注意铲除田边杂草,及时拔除
田中稗草,防止病稻草归田。
4.2湿润灌溉,适时烤田。必须根据水稻生长发
育状况和气候条件,在比较多肥密植的情况下,分蘖末
期以前应以浅水勤灌,结合适当排水露田为宜;分蘖期
及时烤田,控制无效分蘖,促使水稻青秀老健。
4.3合理施肥,增强抗病力。总的要掌握基肥足、
追肥早,基、追肥比例恰当的原则。在施肥种类上,要以
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切忌过
施、偏施氮肥。
4.4适期喷药保护。一般应在病害水平扩展阶段
及时用药。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每公顷750克
加水1125千克喷雾;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公
顷1125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125~1500
克加水1125千克喷雾。抗生素主要是5%井冈霉索水剂
防治效果比较理想,每次每公顷1500毫升,喷洒于禾苗
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