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37.50 KB
- 文档页数:10
测量平均速度第一章 第4节1.能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并根据公式 v= 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没有,只能间接测量。
v = s t ,要知道物体的速度就必须知道路程和时间。
要测量路程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要测量时间可以用秒表直接测量,那么有没有直接可以测量速度的工具?想一想:汽车仪表盘上的车速是怎么来的?实验原理:测出路程s 和时间t ,根据v = s t 求出平均速度。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和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和_______测量,然后由公式______计算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路程s 和时间t 必须_____,即选定某路程s ,必须用______________所用的时间t 。
刻度尺停表对应通过这一段路程路程时间知识点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 s t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部或中部固定金属片。
s1金属片s21.使倾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正确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的方法是从车头量到车头。
实验步骤s 1金属片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l ,把小车通过的路程s 1和所用的时间t 1填入表中。
5.整理器材。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和所用时间t 2 ,将数据填入表中。
4.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 s 1t 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l 。
同理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s 2t 2。
实验记录表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1m t1=3s v1=0.33m/s s2=0.5m t2=1.8s v2=0.28m/s后半段的路程:s 3=s 1-s 2=1m-0.5m=0.5m 后半段的时间:t 3= t 1- t 2=3s-1.8s=1.2s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 1= s 3t 3=0.5m 1.2s =0.42m/s 平均速度要与相应的路程或时间段相对应,可利用 计算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及复习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及复习题八年级开设了物理这门新的学科,这一学科令很多学生头疼,繁多琐碎的物理知识点让学生无从下手,为了帮助八年级学生学好物理知识,下面xx网为大家带来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及练习题,希望大家能够好好掌握这些知识点。
知识点一、平均速度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S=vt要点诠释: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知识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vt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小练习1、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知道,小车下落是____________运动。
2、平均速度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位同学在操场上自己的步行的,测得结果为V甲=4km/h,V乙=1.2m/s,V丙=40m/min,这三位同学步行速度的关系为()A.V乙>V甲>V丙B.V甲>V丙>V乙C.V甲>V乙>V丙D.V乙>V丙>V甲4、小明同学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他通过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7m/s,通过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m/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4.2m/sB.5m/sC.4.8m/sD.4.5m/s5、自行车行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自行车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的是()A.25/3千米/时B.40/3千米/时C.15千米/时D.30千米/时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及练习题xx网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在平常学习物理的时候注重复习知识点,这样才能轻松学好八年级物理。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架解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间接法):1.实验原理:tS v;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挡板; 3.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 1;(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1;(3)根据测得的S 1和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4)将挡板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例题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 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st;(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该实验的原理是v=st;(2)由题意可知,小车是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且运动过程中没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小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 =1m5s=0.2m/s=0.72km/h;(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
1.4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提炼知识点:测量平均速度实验1.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V=s/t;(2)测量工具:刻度尺和秒表。
2.测量平均速度注意事项是难点(1)一是斜面坡度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则运动时间太短,增大时间测量误差,过小则小车可能不会运动,或变速运动不明显。
(2)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3)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中我们应多测量几次(4)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应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头测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而不是测量斜面的长度(5)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1,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2,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3之间的关系是v3>v1>v2.(6)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半程路程除以全程时间与上半程时间之差。
能够从中点由静止释放测下半程运动时间?不合理,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或者,因为小车全程运动中通过中点的速度不为0.或者,小车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与上半程所用时间的差值才是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重点难点解析重点掌握测量平均速度过程方法1.实验课题:测量平均速度2.实验目的:(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测平均速度;(2)巩固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
3.实验原理及图:v=s/t4.实验器材:秒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斜面。
5.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并将器材按装置图放置,把木板和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20度以内),小车放于斜面顶端A点,弹簧片固定在斜面下端C点,测出AC段的距离s1记录于表格中;让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读出时间为t1 ,同样记录于表格中,利用公式v1=s1/t1计算出v1记于表格。
(2)将金属片放于B处固定,重复步骤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同时将AB之间的s2、t2和计算出的v2记于表格。
(3)利用s1-s2=s3,t1-t2=t3,算出BC之间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记于表格。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解析|八年级物理
上册》
摘要:其段路程通这段路程所用,实验斜面应保持较坡这是了便测量;,、进行实验(实验知识及事项)
、平速定义及计算
公式v
其段路程通这段路程所用
探究平速实验两
实验斜面应保持较坡这是了便测量;
实验金属片作用是使车位置停下便准确测量车移动距离
、进行实验(实验知识及事项)
事项
①车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
②计开始与车释放应该是发生碰撞马上停表
必须专人操作
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 熟练会使测量数据更准确
③让车走得慢路程适当长, 则测量误差可以
④车从斜面滑下定要做直线运动, 否则测量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影响实验结
实验步骤
①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合适倾角
②将金属片卡放底端车放顶端
标起测出车将要通路程计入表格
③释放车用停表计, 到车撞击金属片停止计得到记入表格
④将车重新放到顶重复测量两次记入表格
⑤将金属片移到斜面部再测量三次路程和,记入表格
⑥由测出数据依据公式算出各速出平值得到结
⑦整理回收器材
3、实验结论
①车沿斜面下滑速越越,说明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越快
②车不路段平速不下半段更快因全程速上半段速但不是二倍关系(v
③如何得出车整段路程半段平速?
根据平速公式可算出车半段平速
④车任段路程平速都末端速
⑤各组测量值不不是误差
其原因是是斜面倾角不快慢不;二是路程不致故得到速不相
⑥减误差方法
、安装置,斜面倾角要但不能, 则车不动稍就会使车快计不准
起止距离适当
B、测组数据保证起止相
、测释放车与开始计要尽量步
、对刻尺和停表数要规准确。
第1.4课时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利用公式v =s t计算.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等.实验方法: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v =s t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注意:斜面的坡度应该小一些.斜坡坡度越大,小车的速度越快,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测量时间时的误差就越大,所以为了减小误差,应该减小斜面的坡度.知识点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注意事项实验原理:ts v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停表。
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用公式t sv =计算出小车在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①测量下车下滑时的平均速度;②探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变化特点。
实验步骤:(1)如图,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 1。
(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 2,然后测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2。
(5)记录实验数据并求出相应物理量。
分析与论证: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21v v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从图中我们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213s s s -=,下半段的速度2121333t t s s t s v --==,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依次是:123v v v >>。
实验结论:小车在从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2.注意事项(1)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答: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2)斜面的坡度为什么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答:斜面坡度过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3)如何测量小车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答:先测量全程路程s 1,总路程减去上半段路程s 2,下半段所用时t 2,全程所用总时间t 1减去上半段所用时间t 2,则2121t t s s v --=下(4)实验中为什么要求多测几组数据。
测量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在机械运动单元中属于重要内容和知识点,在中考中也占据较高地位。
有关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是实验探究类问题,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型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分值一般在3-5分之间。
虽然测量平均速度类的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涉及测量平均速度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常考热点。
测量平均速度考题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如何设计并选择实验方法,实验中对各物理量的测量等知识。
2.中考题型分析有关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是实验探究类问题,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型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所占分值一般在3-5分之间。
虽然测量平均速度类的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涉及测量平均速度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常考热点。
3.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一:平均速度测量有关问题◆典例一:(2017·深圳)(1)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情形,如图所示,小车从位置A 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 ,所用的时间为2s ,则小车从A 到B 通过的总路程为 cm ,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 。
【解析】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由图读出小车前端在B 位置与A 位置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两示数之差等于小车的路程;图示两钟表示数之差为小车的运动时间;已知小车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解: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 ,小车由A 到B 通过的路程:s=90.0cm-10.0cm=80.0cm=0.800m ;小车的运行时间t=2s ;小车的平均速度:s m smt S V /4.02800.0===;故答案为:80.0、0.4。
【答案】80.0、0.4。
【考点】速度及其计算。
★考点二:平均速度测量实验探究问题◆典例一:(2017•来宾)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 点由静止滚到C 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球从A 点运动到C 点用时0.6s ;B .小球在前0.4s 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 ;C .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m/s ;D .小球在BC 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 段的平均速度【解析】(1)根据图象读出时间;(2)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3)读出AC 之间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根据v=s/t 求出平均速度;(4)读出小球在BC 段和AB 段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速度,然后比较即可。
解:A 、小球从A 点运动到C 点经过了5个时间间隔,用时5×0.1s=0.5s ,故A 错误。
B 、由图可知,小球在前0.4s 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 ,故B 正确。
C 、由图可知,AC 之间的距离为s=5.50cm=0.055m ,s A B=2.50cm=0.025m一、选择题1.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m/s。
【解析】(1)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短,其平均速度越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3)由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解:(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所用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
(2)小车在斜面上加速运动,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短,其平均速度越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所用时间越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3)小车的平均速度:v=s/t=120.0cm/(1s+0.5s)=80cm/s=0.8m/s。
故答案为:(1)时间;(2)小;大;(3)0.8。
2.为研究小物块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小物块每次均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利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其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1)物块5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cm/s。
(2)物块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实验前,小萌对物块的运动情况作了以下可能猜想:①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②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③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④物块的平均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正确的是(选填序号),并推测:物块自A 点开始计时的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cm。
【解析】(1)根据v=s/t计算;(2)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出猜想的结论,并根据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归纳出路程与所用时间的表达式;根据结论中的关系式求出物块自A点开始计时的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解:(1)物块5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s/t=100cm/5s=20cm/s。
(2)表格中数据所示物块的速度不同,所以物块做变速直线运动。
(3)表格中数据时间是1s的时候,路程是4cm;时间是2s的时候,路程是16cm;时间是3s的时候,路程是36cm;时间是4s的时候,路程是64cm;据此可得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s=4cm/s2×t2,即s=4t2,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故②③正确。
物块自A点开始计时的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4cm/s2×(6s)2=144cm。
故答案为:(1)20;(2)变速;(3)②③;144。
3.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 段的路程s AB = cm ,如果测得时间t AB =1.6s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 cm/s 。
(2)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记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解析】(1)小车运动距离s AB =80.0cm-40.0cm=40.0cm ,t AB =1.6s , 小车通过AB 段的平均速度:s cm scmt S v AB AB AB /0.256.10.40===; (2)如果让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tSv =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3)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 到C 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 段的时间与AB 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 段的时间,因此小明的方案不正确。
故答案为:(1)40.0;25.0;(2)小;(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或小车从A 到C 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为0或小车通过AC 段的时间与AB 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 段的时间)。
4.如图所示,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
闪光时间间隔为1s ,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按提示描述两个小球的运动。
(1)会发生一个小球超越另一个小球的情况吗?如果会,在什么时刻? (2)小球A 做什么样的运动?小球B 做什么样的运动?(3)小球A 和B 曾有过相同的平均速度吗?如果有,在什么时间间隔内? (4)分别求出小球A 和小球B 在从第2s 到第6 s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解析】(1)结合图可知,A 球在第5秒钟以后将超越B 球。
(2)在相同的时刻内A 球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A 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刻内B 球的路程不变,所以B 球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3)第2秒到第5秒的时间间隔内,A 、B 两球通过的路程相同,所以平均速度相同;第1~6秒时间间隔内,A 、B 两球通过的路程相同,所以平均速度相同。
(4)小球A 在从第2s 到第6 s 这段时间内的路程是3.6m ,所以平均速度s m sm t S v A /9.046.3===; 小球B 在从第2s 到第6 s 这段时间内的路程是3.2m ,所以平均速度s m sm t S v B /8.042.3===。
故答案为:(1)会发生一个小球超越另一个小球的情况,A 球在第5秒钟以后将超越B 球;(2)A 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小球B 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3)第2秒到第5秒的时间间隔内,A 、B 两球平均速度相同;(第1~6秒时间间隔内,A 、B 两球的平均速度相同;)(4)小球A 在从第2s 到第6 s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0.9m/s ;小球B 在从第2s 到第6 s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0.8m/s 。
5.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
若秒表每格为1s ,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解析】(1)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2)从图中秒表读出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和小车运动距离,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3)求出前半程、后半程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解答:(1)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2)小车运动距离s=0.5m+0.5m=1m ,t=5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0.2m/s 。
(3)上半程平均速度:v 1==≈0.17m/s ,下半程平均速度:v 2===0.25m/s ,v 1<v 2,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时间;0.2;小于。
6.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是"小时:分:秒")(1)测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量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物理量,所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和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