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质量成本内涵_王晓妮

  • 格式:pdf
  • 大小:103.36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质量成本管理已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及实践管理方法。但是,与其他新兴学科一样,在科技、管理、知识高速发展的环境里,现代质量成本管理理论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文章通过对质量成本概念的回顾及比较,认为应该从质量过剩方面对质量成本的内涵加以完善。

关键词:质量成本质量过剩内涵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025-02

一、引言

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企业能否盈利归根到底是要看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满足其需要。《质量振兴纲要》中指出,质量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问题。任何忽视质量管理工作的企业都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质量就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即产品或服务的特性是否达到了顾客的基本要求。而衡量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不良质量造成损失的量化方法就是质量成本,同时质量成本也是衡量管理实践中的无效和非增值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全面理解质量成本是有效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

二、质量成本的提出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此相适应,管理的内容不断丰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方面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质量管理专家A·V·菲根保姆在他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质量成本的概念,从而标志质量成本理论的产生。之后,随着质量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得不追加提高质量的费用投入,以减少质量损失,增加质量费用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手段。但是人们对增加质量费用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实际意义的认识并不深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M·朱兰和纽约州科皮亚哥电视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D·M·伦德瓦尔相继提出“矿中黄金”和“水面冰山”的比喻。所谓“矿中黄金”,是指“质量上可避免成本的总额”。它的内在含义,就是把企业生产废次品的巨大耗费比喻成一座“金矿”,可以对它进行有利的开采。控制废次品,减少甚至消灭这些不合格品,就好比开采了一座金矿,可以大幅度避免成本损失,增加利润。而“水面冰山”的比喻,则强调挖掘潜在废次品的深远意义。这种比喻认为生产现场中暴露出来的废次品损失(即财务账面上反映出来的损失)好比暴露出来的冰山一样仅是废次品损失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潜在的、未暴露的废次品损失则像水底冰山一样,要比水面部分大得多,有人估计可占全部废次品损失的80%到90%,而这种“水下冰山”的损失最危险、最惊人。如果采取措施把管理的重点由水面向水下深入,解决因管理、技术原因造成长期影响质量的问题,由生产现场转向产品设计、工艺和用户使用的质量控制,可以预防“水底冰山”带来的潜在损失,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矿中黄金”和“水面冰山”的提出,使人们对增加质量费用的必要投入,减少废次品损失的深远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扩大质量成本的应用范围,发展质量成本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质量成本的内涵

1.质量成本的概念。质量成本的概念是在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中,人们对其认识程度的一种表述。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的发展而发展,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质量成本概念。正是由于人们对质量成本的认识程度的不一致,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表述,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1)朱兰认为,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水平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之和。”把“提高产品质量的一切费用”列入质量成本的构成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实质是一种费用和损失。

(2)菲根堡在其《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从控制的角度对质量成本进行了表述。他认为,质量成本是“工厂和公司的质量成本,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控制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控制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控制失效成本包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

(3)哈林顿认为,质量成本是“使全体雇员每次都把工作做好的成本,鉴定产品是否可以接受的成本和产品不合公司或用户期望所引起的成本之和。”该表述主张将质量成本改名为“不良质量成本”,并对其构成内容做了详细的划分,尤其是“不合用户期望所引起的成本”的表述,把质量成本的内容扩大了。

(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委员会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把质量成本分为工作质量成本和外部保证质量成本两类。工作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达到和保证规定的质量水平所耗费的费用,包括预防和鉴定成本(或投资),损失成本(或故障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按用户有关提供客观证据的要求而作的论证和证明所支出的费用,包括特殊的和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论证实验、评价的费用。

(5)我国制定的GB/T13339-91《质量成本管理导则》将质量成本明确定义为“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水平上所需的费用”。

2.对质量成本的再认识。通过对以上几种质量成本概念的比较可以看出,质量成本在生产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由于质量的波动性,必然存在着因不合格品引起的损失以及为了减少损失而加强预防需要增加控制费用的问题。质量成本在生产活动中客观存在,因此,生产过程中不仅要研究制造合格产品,同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生产中的损失,减少不合格品。但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发展演变,旧的质量成本概念的不完整性日渐突出,从而有必要对质量成本的概念加以重新认识。

当前绝大多数理论都将质量成本定义为由质量不足而引致的各种支出,包括:对质量不足的预防与检验成本和由于质量不足而引发的失败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上,质量成本管理的其他内容,如质量成本属性、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也都是以质量不足为对象加以研究的,但是质量成本的这种定义只涵盖了质量成本的部分外延。换言之,由于质量低下引致的成本仅仅是质量成本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质量过剩成本也应该是一种质量成本。首先,质量成本管理的客观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产品生产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不足问题,所以质量管理、质量成本管理多以质量不足为管理的中心,生产者千方百计的提高产品质量,以使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几十年来在质量管理上的不懈努力,现代产品的质量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人类社会实现了产品质量的整体性飞跃,质量过剩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种情况的变化决定了不能再忽视质量过剩问题,对质量成本概念应当加以重新定位,使其完整地包含质量不足成本和质量过剩成本两个部分。过去管理者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偏颇,表现之一便是“重不足轻过剩”,即现代质量成本管理过多的将精力集中于对质量不足成本的管理:一味地对质量不足进行改进,而不关心质量是否已经超过用户的实际需要。过高地提升产品质量也可能产生不良结果,一方面质量的过度提高消耗了企业大量资源,另一方面过高的质量并不为顾客所察觉或接受,从而无法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与质量管理的初衷相违背。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不考虑企业效益的缺点必须克服,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自然更加注重对于成本的控制和对经济效益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应当加强对质量过剩问题的管理,这也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成本效益观念。

四、质量成本概念的完善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保证。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质量成为竞争的核心因素,企业也越(下转第27页)

浅谈质量成本内涵

●王晓妮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