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比热容
- 格式:doc
- 大小:1002.00 KB
- 文档页数:4
测定空气比热容比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测定空气比热容比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比热容比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
3.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比热容比是指一种物质在等压比热容与等容比热容之比,即γ=cp/cv。
对于理想气体,其比热容比为γ=cp/cv=1+1/273K+1/373K。
本实验采用绝热压缩过程的方法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温度计、压力表、空气压缩机、秒表、恒温水槽、保温杯、绝热材料等。
2.将恒温水槽设定在不同温度值,测量恒温水槽的实际温度。
3.将保温杯置于恒温水槽中,使其保持稳定的温度。
4.使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到保温杯中,同时记录压缩时间和压力。
5.将保温杯中的空气通过绝热材料导入绝热材料下方的恒温水槽中,测量压缩空气的温度变化。
6.重复步骤4和5,改变恒温水槽的温度值,得到多组数据。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的等压比热容cp和等容比热容cv。
2.利用空气的等压比热容cp和等容比热容cv,计算出空气的比热容比γ。
3.将空气的比热容比γ与理想气体的比热容比进行比较,分析误差来源和实验误差。
4.根据实验数据和误差分析,得出结论,并讨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习和掌握了比热容比的概念和物理意义,通过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实验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通过误差分析和讨论,我们发现实验中存在一些误差来源,例如温度测量误差、压力测量误差、气体不完全绝热等。
为了提高实验精度,需要采取措施减小误差,例如使用高精度的温度计和压力传感器、确保绝热材料的密封性能等。
本实验所用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气体,例如二氧化碳、氧气等。
通过对比不同气体的比热容比,可以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反应特性。
同时,对于一些复杂的气体,其比热容会受到压力、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本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这些影响的大小和规律。
实验二 空气比热容比和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一)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实验简介】空气的比热容比 又称气体的绝热指数, 是系统在热力学过程中的重要参量。
测定 值在研究气体系统的内能, 气体分子的热运动以及分子内部的运动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气体系统作绝热压缩时内能增加, 温度升高;反之绝热膨胀时, 内能减少, 温度降低。
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制冷设备正是利用系统的绝热膨胀来获得低温的。
除此以外, 测定比热容比还可以研究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
由上可见, 测定气体的比热容比是一个重要的实验。
本实验采用绝热膨胀法测定空气的 值。
【实验目的】1.用绝热膨胀法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
2.观察热力学过程中系统的状态变化及基本物理规律。
3.学习使用空气比热容比测定仪和福廷式气压计。
【实验仪器】空气比热容比测定仪(FD —NCD 型, 包括主机, 10升集气瓶连橡皮塞和活塞, 打气球, 硅压力传感器及同轴电缆, AD590温度传感器及电缆)、低压直流电源(VD1710—3A )、电阻箱(或 定值标准电阻)、福廷式气压计(共用)。
【实验原理】1.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有 , 叫做理想气体的比热容比或绝热指数。
和 分别是理想气体的定压摩尔热容和定体摩尔热容, 二者之间的关系为 ( 为普适气体恒量) 2.如图所示, 关闭集气瓶上的活塞 , 打开 , 用打气球缓慢而稳定地将空气打入集气瓶内, 瓶内空气的压强逐渐增大, 温度逐渐升高。
当压强增大到一定值时, 关闭 , 停止打气。
待集气瓶内的温度降至室温 状态稳定时, 这时瓶内气体处处密度均匀, 压力均匀, 温度均匀。
此时取瓶内体积为 的一部分气体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系统处于状态1 , 这部分气体在接下来的膨胀中体积可以恰好充满整个瓶的容积 。
突然打开活塞 进行放气, 放掉多余的气体, 使系统迅速的膨胀, 达到状态2 , 随即又迅速关闭 。
是环境大气压。
由于放气过程迅速, 可视为绝热过程, 故有1102PV PV γγ= (1)3.关闭 后, 瓶内气体的温度会由 缓慢回升至室温 , 与此同时, 压强也会逐渐增大。
空气比热容比与温度的关系
空气比热容比与温度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学问题。
空气比热
容比是指空气在恒定压力下的比热容与在恒定体积下的比热容之比。
它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因为它可以用来计算空气在不同温度下的热
力学性质。
空气比热容比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γ = Cp/Cv
其中,γ表示空气比热容比,Cp表示空气在恒定压力下的比热容,Cv 表示空气在恒定体积下的比热容。
根据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空气比热容比与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当温度升高时,空气比热容比会略微降低。
这是因为在高
温下,空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会变得更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
变得更强,从而导致空气比热容比的变化。
具体来说,当温度升高时,空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会变得更短。
这是
因为在高温下,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变得更强,从而导致分子之间
的碰撞更加频繁。
这些碰撞会导致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变短,从而影响
空气比热容比的值。
此外,当温度升高时,空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变得更强。
这是
因为在高温下,分子的动能会增加,从而导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更
加强烈。
这些相互作用会影响空气比热容比的值,使其略微降低。
总的来说,空气比热容比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学问题。
虽然我们可以用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来研究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仍然
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理解空气比热容比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空气的定压比热容
空气的定压比热容是指温度相同时,等容积内空气所蓄存热量的大小。
在一个恒定的压强下,温度越高,它的比热容越大。
空气的比热容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空气容积单耗能比热容将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世界各地湿度、气压和温度往往不同,因此它们也会影响空气的定压比热容。
例如,在低空气压和高温度环境中,它的定压比热容会增大。
同样,高气压和低温度环境会导致定压比热容变小。
一般情况下,当湿度和压强较低时,它的定压比热容也会降低。
空气的定压比热容对大气科学、生物学和其他科学的研究至关重要。
它是研究外界热量和能量输入的参考标准,可以用于研究降水、云彩和气象现象的形成机制。
此外,它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地壳加热的程序,研究水文循环,以及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能源等一系列问题。
总之,空气定压比热容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其特性受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研究和应用将为科学研究带来重大影响。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空气的比热容比,加深对热力学过程和热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一种测量气体比热容比的方法,并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空气比热容比γ定义为定压比热容Cp与定容比热容Cv之比,即γ = Cp / Cv。
在热力学中,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满足方程:pV^γ =常数。
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一个带有活塞的圆柱形绝热容器,容器内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
通过改变活塞的位置,使容器内的气体经历绝热膨胀或绝热压缩过程。
测量绝热过程中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变化,从而计算出空气的比热容比。
三、实验仪器1、储气瓶:储存一定量的压缩空气。
2、打气球:用于向储气瓶内充气。
3、压强传感器:测量气体压强。
4、体积传感器:测量气体体积。
5、数据采集器:采集和记录压强和体积的数据。
6、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四、实验步骤1、仪器调试检查各仪器连接是否正确,确保无漏气现象。
打开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设置好采集参数。
2、测量初始状态用打气球向储气瓶内缓慢充气,直至压强达到一定值,记录此时的压强p1和体积V1。
3、绝热膨胀过程迅速打开活塞,使气体绝热膨胀,记录压强和体积的变化,直到压强稳定,此时的压强为p2,体积为V2。
4、绝热压缩过程迅速关闭活塞,使气体绝热压缩,记录压强和体积的变化,直到压强稳定,此时的压强为p3,体积为V3。
5、重复实验重复上述步骤多次,以减小测量误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以下是一组实验数据的示例:|实验次数| p1(kPa)| V1(mL)| p2(kPa)| V2(mL)| p3(kPa)| V3(mL)|||||||||| 1 | 1050 | 500 | 700 | 700 | 950 | 450 || 2 | 1080 | 480 | 720 | 720 | 980 | 460 || 3 | 1060 | 510 | 680 | 750 | 960 | 440 |根据绝热过程方程pV^γ =常数,可得:p1V1^γ =p2V2^γ (1)p2V2^γ =p3V3^γ (2)由(1)式除以(2)式可得:p1V1^γ /p3V3^γ =p2V2^γ /p2V2^γ即:p1V1^γ /p3V3^γ = 1γ = ln(p1 / p3) / ln(V3 / V1)将上述实验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出每次实验的比热容比γ,然后取平均值。
空气等压比热容空气等压比热容是描述空气物理特性的一个参数,以下将从定义、因素、应用以及它的相关知识点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定义等压比热容是指在保持空气压力恒定的情况下,单位质量空气所吸收的热量与温度变化之比。
具体公式为:Cp=q/ΔT,其中Cp等压比热容,q为吸收的热量,ΔT为温度变化。
二、因素空气等压比热容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温度:等压比热容在不同温度下的数值不同,当温度增加时,热量在空气中的传递速度加快,从而影响了等压比热容的数值。
2. 空气成分:不同成分的空气等压比热容也不同,例如氧气、氮气等。
3. 压力:等压比热容在不同压力下的数值也不同,但在标准大气压下,变化不大,因此常用空气等压比热容为1.005kJ/(kg·K)。
三、应用空气等压比热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热学问题中。
例如,用于计算燃烧过程、压缩空气等引起的温度变化等。
另外,在研究空气流动问题时,等压比热容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空气在流动过程中,由于摩擦损失等原因,热量会被散失,对流量等参数的计算会产生影响。
因此,正确地使用等压比热容对空气流动参数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四、相关知识点除了空气等压比热容,我们还可以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1. 等体比热容:等体比热容表示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单位质量物质吸收的热量与温度变化之比。
与等压比热容不同的是,等体比热容的数值与空气是否压缩无关。
2.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表明,在保持物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系统吸收的热量和机械功相等,这样就能确定等压比热容的数值。
3. 热量传递方程式:热量传递方程式能够描述热量在空气中的传递过程,其中等压比热容是重要的参量。
综上所述,空气等压比热容是描述空气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了解等压比热容的相关知识点可以更好地应用它,解决各种热学问题。
实验4-4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量气体的比热容比γ(又称绝热指数)是一个重要的热力学参量,经常出现在热力学方程中。
测量γ的方法有多种,绝热膨胀测量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传统的比热容比实验大多是利用开口U 型水银压力计或水压力计测量气体的压强,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温度,测量结果较为粗略,实验误差大。
本实验采用的是高精度、高灵敏度的硅压力传感器和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分别测量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克服了原有实验的不足,实验时能更明显地观察分析热力学现象,实验结果较为准确。
【实验目的】1.学习用绝热膨胀法测量空气的比热容比γ;2.观察和分析热力学系统的状态和过程特征,掌握实现等值过程的方法; 3.了解硅压力传感器和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1.测量比热容比的原理气体受热过程不同,比热容也不同。
气体等容及等压过程的比热容分别称为定容比热容V C 和定压比热容p C 。
定容比热容是将kg 1气体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加热,当其温度升高C 1︒时所需的热量;而定压比热容则是将kg 1气体在保持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加热,当其温度升高C 1︒时所需的热量。
显然,后者由于要对外作功而大于前者,即V p C C >。
气体的比热容比γ定义为定压比热容p C 和定容比热容V C 之比,即Vp C C =γ (4-4-1)测量γ的实验装置如图4-4-1所示。
我们以贮气瓶内空气作为研究的热力学系统,进行如下实验过程。
(1) 首先打开放气活塞2,贮气瓶与大气相通,再关闭放气活塞2,瓶内充满与周围空气同温同压的气体。
(2) 打开进气活塞1,用充气球向瓶内打气,充入一定量的气体,然后关闭进气活塞1。
此时瓶内空气被压缩,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等待内部气体温度稳定,即达到与周围温度(室温)平衡,此时的气体处于状态Ⅰ),,(011T V p 。
1-进气活塞;2-放气活塞;3-AD590; 4-气体压力传感器;5-704胶粘剂图4-4-1 实验装置简图数字电压表(3) 迅速打开放气活塞2,使瓶内气体与大气相通,当瓶内气体压强降到0p 时,立即关闭放气活塞2,将有体积为V ∆的气体喷泻出贮气瓶。
空气比热容温度对照表
空气的比热容与温度有关,温度为250K时,空气的定压比热容cp=1.003kJ/(kg*K).,300K时,空气的定压比热容
cp=1.005kJ/(kg*K)。
常温下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空气则是一种易流动的浅黄色液体。
一般当空气被液化时二氧化碳已经清除掉,因而液态空气的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氩,其它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计。
在0℃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13×10^5 Pa)空气密度为1.293g/L 。
把气体在0℃和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状态称为标准状态,空气在标准状态下可视为理想气体,其摩尔体积为22.4L/ mol。
空气的比热容没有确定值,即便是在温度确定时,通常使用定压比热容或定容比热容来反映空气比热容的大小,这两者都与温度有关(温差不太大时可认为基本相等)。
一定质量的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与该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称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用符号c表示。
其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开尔文[J /(kg·K) ]或焦耳每千克每摄氏度[J /(kg·℃)]。
J是指焦耳,K是指热力学温标,即令1千克的物质的温度上升(或下降)1开尔文所需的能量。
在普通物理实验中,测定空气比热容比的常用方法有绝热膨胀法、振动法、EDA 方法等。
各温度下空气的比热容
摘要:
1.空气的比热容的定义和重要性
2.各温度下空气的比热容的数据和变化趋势
3.空气的比热容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4.结论
正文:
空气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
而空气的比热容,则是衡量空气吸热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理解和研究空气的热力学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热容,指的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温度改变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对于空气而言,其比热容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科学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各温度下空气的比热容的数据和变化趋势。
一般来说,空气的比热容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一个普遍的趋势。
但是,具体的数据变化则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空气的组成、压力等。
空气的比热容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它直接影响着空气的热传导效率,进而影响到气候和生态环境。
此外,它也与能源利用、建筑设计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对于空气的比热容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空气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空气资源。
总的来说,各温度下空气的比热容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对于它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空气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空气
资源。
250℃空气比热容
摘要:
1.空气的定义和组成
2.空气比热容的概念
3.250℃空气的比热容
4.空气比热容的应用
正文: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氩气和其他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在物理学中,空气的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空气在温度改变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比热容是衡量物质热惯性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物质在吸收或放出单位热量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250℃空气的比热容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
根据科学研究,250℃空气的比热容约为1.005 KJ/(kg·K)。
这意味着,每升空气在温度变化时,会吸收或释放1.005千焦的热量。
这个参数对于研究空气的热力学性质,以及设计热力学设备有着重要的意义。
空气比热容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空调和供暖系统中,了解空气的比热容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出更节能、更有效的系统。
此外,空气比热容在气象学、航空航天、工业生产等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总的来说,250℃空气的比热容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对于理解空气的热力学性质,以及设计热力学设备有着重要的意义。
气体在不同的状态过程中,温度变化相同,所吸收(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
在等压过程中,一摩尔气体温度升高(降低)1k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称为定压摩尔热容量,以Cp表示;在等容过程中,一摩尔气体温度升高(降低)1k 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称为定容摩尔热容量以Cv表示。
因此可以定义=,我们称之为比热容比,当将空气视为理想气体时=
湿比热容
以单位千克绝干气体为基准,将(1+H)kg湿空气温度升高或降低1oC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湿空气的比热容,简称湿比热容,用cH表示,单位为kJ/(kg 干空气.K)
cH=ca+cvH (12-9)
式中,ca—干空气的比热容,kJ/;
cv—水汽的比热容,kJ/.
在常用的温度范围内,ca≈ (kgK),cv≈ (kgK),将这些数据代入式(12—9),得
CH=+(12—10)
上式表明,湿比热容只是温度的函数
空气的密度大小与气温等因素有关,我们一般采用的空气密度是指在标准状态下,密度为千克每立方米,
空气的压力大小与大气压与受力面有关,我估计楼主问的是空气的压强吧在标准状态下,大气压强76CM汞柱高!你也可以换算成其它单位。
空气的浓度这个概念一般很少采用,严格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每立方米空气的质量,这与空气密度是一个概念。
在气象上,空气有湿度一说,那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湿度越大,说明空气中的水份越高。
自下而上来看,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自地球表面向上,随高度的增加空气愈来愈稀薄。
大气的上界可延伸到2000~3000公里的高度。
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的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气温的垂直分布、大气扰动程度、电离现象等特征,一般将大气分为五层。
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
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
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向上55公里高度,为平流层。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公里高度为中间层。
暖层从中间层顶到800公里高度为暖层。
暖层又称为电离层.
散逸层暖层顶以上,称散逸层。
它是大气的最外一层,也是大气层和星际空间的过渡层,但无明显的边界线。
..后三者也被称为高层大气.
海拔高度与大气密度和温度间的换算关系!
1、根据大气压力和空气密度计算公式,以及空气湿度经验公式,可得出大气压、空气密度、湿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注:标准状态下大气压力为1,相对空气密度为1,绝对湿度为11 g/m3。
从表中可以看出,海拔高度每升高1 000 m,相对大气压力大约降低12%,空气密度降低约10%,绝对湿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2、空气温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在无热源、无遮护的情况下,空气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
一般研究所采集的温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空气温度在一般情况下,海拔高度每升高1 000 m,最高温度会降低5 ℃,平均温度也会降低5 ℃
4%(在濕熱環境下)
4-9-1 大氣壓力
⏹空氣所產生的壓力
⏹隨高度而減低
大氣的分層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