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的形成条件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15
doi: 10.19700/j.0379-1726.2021.04.009湘渝黔红色岩溶地貌形成的地质条件及成因分析陈友智1*, 姜伏伟1, 于 宁1, 苏孝良2, 曹晓娟3(1. 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3; 2.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 贵州 贵阳 550002; 3. 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 北京 100089)摘 要: 湘渝黔交界处红色岩溶地貌为新发现的特殊岩溶地貌, 以地层凹凸相间排列以及单层蜂窝状形态为明显特征。
古生代–新生代研究区处于黔中隆起和雪峰隆起北缘, 地层沉积岩相和构造变形受到隆起的影响。
目前, 关于红色岩溶地貌与隆起的关系未见深入研究。
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基于野外露头观测、显微结构分析以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从构造变形的角度探讨了隆起与红色岩溶地貌之间的成因关系。
结果表明, 加里东期牯牛潭组形成于干燥、炎热气候环境, 黔中–雪峰隆起的发育影响了沉积水体盐度以及地层中粘土矿物含量, 限定了地貌发育区域和基本形态格架; 晚印支–早燕山期受雪峰隆起向北西推覆的影响, 形成北东向劈理, 劈理多沿准同生期“龟裂纹”构造薄弱带发育, 劈理与缝合线组合共同围限石灰岩砾石, 后期地下水差异溶蚀形成蜂窝状; 晚燕山–新构造期雪峰隆起持续向北逆冲, 研究区以隆升、剥蚀为主, 形成多组共轭节理, 红色岩溶地层抬升至近地表, 地下水沿节理侵蚀, 最终形成该地貌。
关键词: 红色岩溶地貌; 劈理; 节理; 成因; 雪峰隆起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P597.3Analysis o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genesis of red karst landform inHunan-Chongqing-GuizhouCHEN You-zhi 1, JIANG Fu-wei 1, YU Ning 1, SU Xiao-liang 2 and CAO Xiao-juan 3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Guiyang 550003, China ;2. Guizhou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Guiyang 550002, China ;3. China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stitute , Beijing 100089, ChinaAbstract: There is a red special karst landform newly discovered at the Tri-Province area of Hunan, Chongqing,and Guizhou provinces, that strata is characterized by alternate arrangement of concave and convex and mono-layer of honeycomb morphology. The Paleozoic-Cenozoic study area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Central Guizhou Uplift and Xuefeng Uplift, and the stratigraphic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re affected by the uplift. Now there is no extensiv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d karst landform and uplift. This paper aims at this problem, put forward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uplift and red karst land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via outcrop observation,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and element geochem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edonian Guniutan Formation was formed in a dry and hot climate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Guizhou-Xuefeng Uplift affected the change of salinity of sedimentary water and clay mineral content of the strata, and limited the development area and basic morphological framework. During the late Indosinian epoch and early Yanshanian epoch, impacted by the NW nappe of Xuefeng Uplift, the NE cleavages were formed. Most of cleavages developed along the weak belt of pene-sedimentary turtle crack structure. The combination of cleavages and stylolites confined the carbonate gravel, and the different dissolutions formed the honeycomb in late. Coming to the late Yanshan-Neotectonic period, the Xuefeng uplift continued to thrust northward, and the study area was dominated by uplifts and denudation, forming several sets of conjugate joints. Then the red karst strata were uplifted to the adjacent surface, and the groundwater eroded along the joint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such landform.收稿日期(Received): 2020-06-20; 改回日期(Revised): 2021-01-27; 接受日期(Accepted):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全国地质遗迹立典调查与评价》(DD20190074);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JZ 字[2015]2005);贵州理工学院科技专项大地论文工程项目(KJZX20-002)联合资助; 贵州省重点学科项目(ZDXK[2018]001)作者简介: 陈友智(1982–), 男, 博士, 讲师, 构造地质学专业。
岩溶作用机理
岩溶作用是地下水和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壳化学和物理过程的表现。
岩溶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溶解作用:指地下水中溶解的溶质与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使其溶解成离子,从而影响岩石的结构和质地。
溶解作用对石灰岩、长石、盐岩等岩石影响最大。
水可以通过岩层的裂缝、孔隙以及岩石内部的裂缝进入岩石内部,与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溶蚀作用。
2. 沉淀和沉积作用:指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随着水体的运动,在地下空间中的高地势处沉淀,形成坚硬的沉积物。
岩石中的渗透水在移动过程中,会将溶液中不溶于水的物质随着水的运动带入岩层,当到达低高度时,失去二氧化碳水合物的稳定性,发生物质沉淀反应,附着在岩层表面。
3. 碳酸化作用:指水中的二氧化碳跟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进而引起溶解,这种作用对石灰岩、大理石、萤石等岩石的溶解有显著的作用。
碳酸化作用通常发生在含二氧化碳较高的水体中,因此地下水常常是这种作用的主要催化剂。
5. 硬化作用:指地下水中的物质在流动过程中脱除了一些不稳定的离子,重新结合形成硬度较高的物质,从而提高了岩石的强度和韧性。
硬化作用常常出现在砂岩、砾岩和粘土之类的岩石中。
综上所述,岩溶作用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作用,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运动、矿物质组成、气候条件、水-岩相互作用等方面都会影响其发生和演化的机理。
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机理,才能更好地研究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和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为水源管理、地质环境改善、水土保持等工程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第 1 页 共 10 页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9.地形地质图上出露地表的岩层顺序为不对称重复,可以认为发育有______________构造。
10.岩浆岩的常见构造有块状构造、______________构造和气孔或杏仁状构造。
11.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倾向和倾角。
12.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有______________、陡峻的山坡和较大的沟谷以及能大量集中水源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
13.地震的破坏形式有共振破坏、______________、相位差动破坏和地震液化四种。
14.相邻两套岩层地质年代不连续,且产状也不一致的接触关系称为______________。
15.天然土层中同一深度处竖直面上的抗剪强度在数值上要______________水平面上的抗剪强度。
16.由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经过基础底面宽度、基础埋深进行修正确定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时,规范规定,当基底宽度b ≤3m 时,取b=______________。
17.在某一级荷载压力作用下,历时t 的土层体积压缩量与主固结完成时的体积压缩量之比,称为地基土的______________。
18.超固结土是指______________大于现有土层覆盖自重压力的土。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19.矿物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
( )20.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 )21.影响岩石工程性质的因素包括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
( )22.滑坡处于蠕动变形阶段时,滑坡尚未出现整体滑动。
( )23.岩溶的形成条件包括:可溶岩、流动侵蚀性水和适宜的地质构造。
( )24.“牛轭湖”现象是河流侵蚀作用的结果。
( )25.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基土的卓越周期相近,则会发生地震共振破坏。
( )26.破裂状结构岩体在工程特征上稳定性差,属性接近松散体介质。
4.6 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 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第一章岩石和地质构造1)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刻划研磨的能力。
P122)矿物受外力作用时,其内部质点间的连接力被破坏,沿一定方向形成一系列光滑的破裂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P123)根据冷凝环境的不同,岩浆岩可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P154)地质年代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P315)岩层构造特征包括岩层的层面、厚度和产状。
P326)岩层的产状三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
P337)通过核部大致平分褶曲两翼的面称为褶曲的轴面。
P348)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小近于相等的褶皱,称为直立褶曲。
P359)在岩石形成后由于受到构造应力作用变形所产生的裂缝称为构造节理。
P3710)断层面倾角介于25°~45°之间的逆断层称为逆掩断层。
P4011)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方向发生位移的断层称为平移断层,其倾角通常很陡。
P4012)岩石经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称为残积物。
P5713)雨水或雪水将高处的风化碎屑物质洗刷而向下搬运,或由于本身的重力作用,堆积在平缓的斜坡或坡脚处,成为坡积物。
P57 1)(c)矿物呈白色,晶面呈板状或片状,外形呈假六方形或菱形,集合体呈致密片状块体,一组极完全节理。
该矿物可定名为A.绿泥石B.白云石C.白云母D.石榴子石2)(b )下列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P24A.石英砂岩B.石英岩C.石灰岩D.闪长岩3)(b )下列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P20A.花岗岩B.石灰岩C.大理岩D.石英岩4)(d )下列岩石构造,属于变质岩的构造是P25A.层理构造B.气孔与杏仁构造C.波痕与泥裂D.片麻状构造5)(C )某地质图上,标明一岩层的产状为330º/WS∠30º,该岩层的倾向为A.330ºB.30ºC.240ºD.150º6)(D )隧道工程沿褶曲走向穿越时.较为有利的部位是A.向斜核部B.背斜核部C.枢纽D.翼部7)(B )一地区沉积了一套岩层后,受地壳运动影响而升出水面,沉积作用发生中断,遭受剥蚀,然后再次下沉接受沉积。
天津大学22春“土木工程”《工程地质学》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下列构造中,()不是变质岩的构造。
A、块状构造B、片麻构造C、杏仁构造D、千枚构造参考答案:C2.原位测定饱水软粘性土的抗剪强度及其灵敏度的测试方法是()。
A、十字板剪力试验B、静力触探试验C、静载荷试验D、旁压试验参考答案:A3.下列结构中,()不是岩浆岩的结构。
A.隐晶质结构B.玻璃质结构C.化学结构D.全晶质结构参考答案:C4.下列是属于土的地质成因类型的是()。
A.风积土、碎石土、砂土B.海积土、冰积土、老堆积土C.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D.冲积土、湖积土、有机质土5.下列哪项是判别活断层的确凿证据?()A、地面疏松土层出现大面积有规律分布的地裂缝B、地层的重复、缺失C、断层三角面D、呈带状分布的泉参考答案:A6.具有一个贯通的滑动面,并且下滑力大于抗滑力,被认为是()A.滑坡的形成条件B.滑坡的主要判别持征C.滑坡分类的重要依据D.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参考答案:A7.岩溶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能力和水的运动。
A、岩层产状B、岩石构造C、岩石的孔隙性D、岩石的可溶性参考答案:D8.关于矿物的解理叙述不正确的是()。
A、矿物解理的完全程度和断口是互相消长的B、矿物解理完全时则不显断口C、矿物解理不完全或无解理时,则断口显著D、矿物解理完全时则断口显著参考答案:B岩土孔隙和裂隙中能够容纳一定数量水体的性能叫做()A.透水性B.给水性C.持水性D.容水性参考答案:D10.滑坡的形成条件与()有关。
A、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候、震动、人为因素等B、地形、地质构造、人为活动C、地形、地下水、人为活动D、地质构造、地形、震动参考答案:A11.关于矿物的解理叙述不正确的是()。
A.矿物解理的完全程度和断口是互相消长的B.矿物解理完全时则断口显著C.矿物解理完全时则不显断口D.矿物解理不完全或无解理时,则断口显著参考答案:C12.下列矿物中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的是()。
岩溶作用基本概念一、定义岩溶作用是指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溶蚀作用下,使岩石或土壤发生溶蚀、沉淀、侵蚀和崩塌等过程的总称。
它是一种自然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域,是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点1.溶蚀性:岩溶作用的本质是岩石在化学溶蚀作用下逐渐被破坏的过程。
2.穿透性:岩溶作用能够穿透岩石,形成地下洞穴和地下河等。
3.不均匀性:由于岩石的成分和结构的不均匀性,岩溶作用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均匀性。
4.长期性:岩溶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大规模的岩溶地貌。
三、影响因素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岩溶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岩溶作用较为强烈。
2.地层岩性:地层岩性是影响岩溶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岩石的化学成分、结构和硬度等都会影响其被溶蚀的能力。
3.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岩溶作用的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断裂带和褶皱轴等地质构造部位往往是岩溶作用发育的热点。
4.水文条件:水文条件也是影响岩溶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下水的流量、流速、压力和化学性质等都会对岩溶作用的发育产生影响。
四、研究意义岩溶作用的研究对于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塑造了独特的岩溶地貌景观,还对水文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岩溶作用,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为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灾害防治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五、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通过野外调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和研究岩溶作用的分布、类型和特征。
通过测量岩石的化学成分、结构和硬度等参数,可以更好地了解岩石被溶蚀的过程和机制。
2.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可以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岩溶作用过程,探究其内在机制和规律。
常用的模拟实验方法包括水槽实验、土柱实验和数值模拟等。
3.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和全面的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岩溶作用的分布和特征。
四川红层中岩溶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机制彭国喜;覃雄谋;高磊【摘要】红层在四川盆地中广泛分布,随着大量基础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红层岩溶问题日渐显现.而相对于红层岩体遇水易软化、膨胀等不良地质问题的研究,红层岩溶问题研究比较少.根据在四川红层地区多年的地勘工作实践,分析了四川红层岩溶具有非均一性、成层性、埋深大等特点,提出真红层岩溶、"假"红层岩溶等两种不同类型的岩溶形成机制.这些红层岩溶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的提出,对这一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设计施工等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12)004【总页数】8页(P90-97)【关键词】四川盆地;红层岩溶;假岩溶;砾岩;石膏【作者】彭国喜;覃雄谋;高磊【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环工学院,四川,成都,610059;中铁二院地勘岩土公司,四川,成都,610031;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重庆,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43四川红层是指以侏罗系、白垩系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的沉积岩,因其颜色呈紫红色或棕红色而得名[1]。
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的中部和东部,地貌形态受构造格局和岩性控制。
盆地中部,龙泉山至华鉴山之间,为红色丘陵山地,以砂岩、泥岩的构造剥蚀丘陵为主;盆地东部,华费山至方斗山之间分布为独具特色的“川东平行岭谷”,岭间为红色砂岩、泥岩分布的丘陵纵向谷地。
近几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四川省境内加速了交通、能源等基础建设项目的发展,如:成绵乐客专、成西、遂渝、成渝、成灌、成贵等铁路工程;成德南、巴南、广巴、成都二绕等诸多公路工程。
在这些工程中,最经常遇到的岩体便是红层。
同时,红层更是大型桥梁、水利、能源工程、高层或超高层建筑、隧道、地铁、人防等地下工程的主要持力层和围岩。
从过去对四川红层的研究历程看,主要集中在红层岩体的物理、力学特性的研究,如:地下水对泥岩的崩解性、膨胀性的影响;红层中的相对软弱夹层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相对于砾岩、砂岩,泥岩、砂质泥岩便是软弱夹层);红层中的差异风化局部易形成崩塌危岩;红层中的地下水相对匮乏易形成旱灾。
⼯程地质试题⼀判断题1.矿物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
()2.风化作⽤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物风化。
()3.影响岩⽯⼯程性质的因素包括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
()4.滑坡处于蠕动变形阶段时,滑坡尚未出现整体滑动。
()5.岩溶的形成条件包括:可溶岩、流动侵蚀性⽔和适宜的地质构造。
()6.“⽜轭湖”现象是河流侵蚀作⽤的结果。
()7.河漫滩冲积层的特征为上细下粗。
()8.岩浆岩具有层理构造。
( )9.结构⾯包括各种断裂和破裂⾯、物质分异⾯,以及软弱夹层、软弱破碎带等。
( )10.包⽓带⽔、潜⽔、承压⽔三者中受⽓候的影响最⼤的是潜⽔( )11.三⾓洲平原是属于构造平原。
( )12.⼤型滑坡在测设时应采⽤绕避的⽅式。
( )⼆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岩⽯不属于沉积岩( )。
A. 粉砂岩B. ⽯灰岩C. ⽞武岩D. ⽩云岩2. 坡⾯加固可起到下列( )主要作⽤。
A. 增加斜坡的稳定性B. 拦截防御作⽤C. 防⽌⽔流⼤量渗⼊岩体D. 防⽌软弱层风化,增加岩体完整性3. 下列岩⽯中哪⼀类是产⽣岩溶现象的主要岩⽯种类( )。
A. 硅质灰岩B. ⽯灰岩C. 砂岩D. 凝灰岩4.震级是⽤来衡量()A.地震⼤⼩的标准B.地⾯破坏轻重程度的标准C.地震影响范围的标准D.地震效应的标准5.下列岩⽯属于沉积岩的是()A.正长岩B.⽯灰岩C.⽯英岩D.花岗岩6.按照摩⽒硬度等级⽐较,下列四种矿物中硬度最⼩的是()A.⽯英B.正长⽯C.⽅解⽯D.萤⽯7.下列结构特征中,不属于沉积岩结构的是( )。
A.碎屑结构B.泥质结构C.结晶结构D.玻璃质结构8.影响滑坡的因素很多,但下列中哪个不是主要因素?( )A.岩性B.温度C.⽔D.地震9.世界上90%的地震类型属于( )。
A.构造地震B.⽕⼭地震C.陷落地震D.⼈⼯触发地震10.下列哪⼀个作⽤属于内⼒地质作⽤()A.剥蚀作⽤B.变质作⽤C.成岩作⽤D.沉积作⽤11.由于⽔库蓄⽔或地下⼤爆炸所引起的地震,属于()738(140A.构造地震B.⽕⼭地震jC.陷落地震D.激发地震738(140普及12.下列不属于泥⽯流防治措施的是()A跨越⼯程B防护⼯程C排导⼯程D拦挡⼯程E坡⾯加固13.下列属于路基翻浆产⽣的条件的是()A⼟质B⽔C⽓候D⾏车荷载E养护F路⾯结构类型三填空题1岩⽯按()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有()、()、()、()。
岩溶地质学karst 亦译喀斯特。
岩溶指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往往呈奇特形状,有洞穴、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也有峭壁。
此种地貌地区,往往奇峰林立。
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的地区。
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
岩溶塌陷(karst breakdown survey)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中对岩溶塌陷的调查内容主要有:①岩溶塌陷区调查,包括地貌成因类型与形态、可溶岩层岩性与岩溶发育特征、上覆第四系松散覆盖层的厚度、结构与工程地质特征、岩溶地下水类型、水文地质结构和岩溶水的补径排条件及其动态变化特征;②岩溶塌陷特征调查,包括分布与规模、形态特征、发育强度与频度、发育过程与发育阶段、塌陷的伴生现象、上覆土层中土洞的发育与分布等;③岩溶塌陷成因调查,包括自然动力因素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岩溶塌陷发生与发展的影响、确定主要成因与类型;④岩溶塌陷危害调查和防治现状及效果调查。
岩溶塌陷的灾情评估及防治措施一、岩溶塌陷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
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1. 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则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