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美学史稿》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206.29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1)一、希腊文化的概况 (1)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1)三、赫拉克利特 (1)四、德谟克利特 (2)五、苏格拉底 (2)第二章柏拉图 (2)一、美学的基本观点 (2)1.文艺对客观现实的关系 (2)2.鄙视艺术的根源:阶级根源 (3)3.关于艺术美 (3)4.对美育的看法 (3)二、文艺的社会功用 (3)三、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 (4)第三章亚里士多德 (4)一、亚里士多德 (4)二、摹仿的艺术对现实的关系 (5)1.肯定艺术真实性 (5)2.艺术有机整体思想 (5)3.和谐概念 (5)三、文艺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功用 (6)1.肯定文艺的社会功用 (6)2.文艺的两种心理根源 (6)3.文艺的目的 (6)4.喜剧与丑 (6)第四章亚历山大理亚和罗马时代: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洛丁 (7)一、贺拉斯 (7)1.关于文艺的本质 (7)2.关于诗的功用问题 (7)二、朗吉弩斯 (8)1.关于崇高 (8)2.关于文艺的现实基础 (8)3.自然与艺术(天资与人力)的关系 (8)4.文艺的社会功用 (9)5.音乐与文学 (9)三、普洛丁 (9)1.“分享说”(“放射说”) (9)2.认识与评价 (10)第五章中世纪:奥古斯丁,托玛斯.亚昆那和但丁 (10)一、奴隶社会的解体与封建制度的奠定 (10)二、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对欧洲的封建统治 (10)三、中世纪文化的落后,教会对文艺的仇视 (10)四、圣奥古斯丁和圣托玛斯的美学思想 (11)1.圣奥古斯丁 (11)2. 圣托玛斯 (11)五、但丁的文艺思想 (11)1.诗为寓言说 (12)2.《论俗语》 (12)第六章文艺复兴时代:薄迦丘,达.芬奇和卡斯特尔维屈罗等 (12)一、文化历史背景 (12)二、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领导地位 (13)三、意大利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13)1.古典的批判与继承 (13)2.文艺对现实的关系 (13)3.对艺术技巧的追求 (14)4.文艺的社会功用 (14)5.美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4)第七章法国古典主义:笛卡尔和布瓦罗 (15)一、经济政治文化背景 (15)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和美学 (15)1.论美的定义 (15)2.论文章的风格 (15)三、布瓦罗的《论诗艺》,新古典主义的法典 (15)1.理性主义 (15)2.普遍人性论 (16)第八章英国经验主义:培根,霍布士,洛克,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和博克 (16)一、培根 (17)二、霍布士(附:洛克) (17)三、夏夫兹博里 (18)1.与经验派美学争论 (18)2.新柏拉图主义美学观 (18)3.美的形式 (19)四、哈奇生 (19)1.与经验派美学的争论 (19)2.审美活动与感官活动的联系和区别 (19)3.绝对美与相对美 (19)五、休谟 (20)1.美的本质 (20)2.审美趣味的标准 (20)3.文艺发展的历史规律 (21)六、博克 (21)1.崇高感和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 (21)2.崇高和美的客观性质 (22)3.诗与画的区别 (22)4.审美趣味的性质和标准 (22)第九章法国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和狄德罗 (22)一、启蒙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3)二、启蒙运动者对文艺的基本态度 (23)三、狄德罗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23)1.戏剧理论 (23)2.关于艺术、自然和美的看法 (24)第十章德国启蒙运动:高特雪特,鲍姆嘉通,文克尔,莱辛 (25)一、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25)二、几个先驱人物 (25)1.高特雪特 (25)2.鲍姆嘉通 (25)3.文克尔曼 (26)4.莱辛 (26)第十一章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维柯 (27)一、十八世纪意大利历史背景和文化概况 (27)二、维柯的生平和思想体系 (28)三、维柯的基本美学观点 (28)1.形象思维的原始性和普遍性 (28)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对立 (28)3.形象思维如何进行:以己度物的隐喻 (28)4.形象思维如何形成类概念或典型人物 (28)第十二章康德 (29)一、康德的哲学思想体系 (29)二、《判断力批判》 (29)1.美的分析 (29)2.崇高的分析 (30)3.天才和艺术 (31)4.美的理想和审美的意象:典型问题 (31)第十三章歌德 (32)1.浪漫的与古典的p413 (32)2.由特征到美,“显出特征的整体” (33)3.艺术与自然 (33)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历史发展观点 (33)第十四章席勒 (34)一、《论美书简》和《审美教育书简》 (34)1.艺术家与被表现对象的关系 (34)2.诗——如何用形式征服材料 (34)3.《审美教育书简》 (34)二、《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35)1.感伤诗人的产生原因和心理特征 (35)2.古代素朴诗人的心理情况 (35)3.感伤诗与素朴诗的区别 (35)第十五章黑格尔 (36)一、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 (36)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6)2.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 (37)3.艺术美与自然美 (37)4.艺术的发展史:类型与种类的区分 (37)5.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情致说 (38)6.冲突论和悲剧论 (38)7.理想的人物性格 (39)第十六章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学 (39)一、别林斯基 (39)1.思想的转变问题 (39)2.艺术的本质和目的 (39)3.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现实诗与理想诗,“情致”说 (40)4.典型说 (40)5.内容和形式:美 (40)二、车尔尼雪夫斯基 (40)1.关于美的定义 (41)2.关于艺术 (41)3.车尔尼雪夫斯美学思想的功绩和缺点 (41)第十八章“审美的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费肖尔,立普斯,谷鲁斯,浮龙.李和巴希 (41)一、移情说的先驱:费肖尔父子 (41)二、立普斯 (42)三、谷鲁斯 (42)1.游戏说 (42)2.内摹仿 (42)四、浮龙.李 (43)五、巴希 (43)第十九章克罗齐 (43)一、克罗齐的哲学体系 (43)二、克罗齐基本美学观点 (44)1.直觉就是抒情的表现 (44)2.直觉即艺术 (44)3.直觉与艺术的统一还包括创造与欣赏的统一 (44)4.美即成功 (44)5.语言就是艺术,语言学即美学 (45)6.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 (45)7.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 (45)8.艺术不是道德的活动 (45)9.艺术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 (45)10.艺术不能分类 (45)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一、希腊文化的概况P29发源期BC6 代表: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转型期BC5 雅典的黄金时代(伯力克里期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成自由批判,有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美学思想“古典音乐”一词,经常性地被提及,然而指代最为广泛的是被世人流传的、经久不衰的音乐精品。
然而,笔者此文中所探讨的古典主义音乐,是西方音乐史学上将音乐分类研究中的一个特定的专指1750年至1820年期间的音乐。
这时期的音乐随着社会政治生活、哲学思想的不断变迁,音乐美学思想被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特性。
18世纪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革命性运动——启蒙运动,发动者跨越地域和领域的局限,传播其“平等、博爱、自由”的启蒙思想,并反映至文学、科学、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当然,启蒙运动下的音乐也必然映射出当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
启蒙思想家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
他们用这些思想启发教育群众,去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
他们基本上持极端的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态度,推崇秩序和法则,大多数启蒙运动思想家都排斥高昂的宗教热情和艺术热情,而仅仅让人们追求幸福。
古典主义时期是一个理性至上的时代,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即“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力”。
这种理性主义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主张把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活动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标准,认为世间万物都要放到理性的尺度上予以衡量,只有为理性所证实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只有经过理性检验的知识方可称其为真理。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在唯理论哲学和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下,崇尚节制和均衡,要求艺术整体的各个方面的均衡、完美、稳定,其哲学意识中条理性、平衡性、和谐性的理性因素正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追求的是一种适度的、有控制的、理智的、普遍的艺术。
这种风格提倡典雅崇高的音乐题材,强调庄重单纯的音乐形式,追求音乐结构的严谨完整和制约均衡,所用的音乐语言简洁、通俗、明快,追求清晰完美的音乐形式,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
一、学科的建立:1美学学科的建立:1750年德国出版了该国学者鲍姆嘉通的著作《美学用“aesthetics”命名。
“美”是“感性”中的一种。
2。
1806年德国出版了是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的《音乐美学的思想》。
3。
19世纪中叶开始,从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1854)至里曼《音乐美学要义》(1900)等专著相继问世,标志着音乐美学学科的成熟。
4。
1920年蔡元培在刊物上发表介绍西方音乐各个学科的文章时列举了“美学”。
二、学科的性质:1。
音乐美学史音乐学的分支,也是美学的分支;是音乐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
2.音乐美学是基础理论学科。
三、研究对象:1。
听觉感性需要极其满足的规律。
2。
实践中的没学问题。
3。
相关历史:音乐美学思想与实践的历史;音乐美学学科的历史。
四、研究方法:1。
哲学的方法2。
社会学的方法3。
心理学的方法4。
音乐学分析的方法五、音乐美学概要:“自律论“认为,音乐的内容就在形式之中,音乐美否由音乐自身决定,“他律论”认为,音乐的内容在形式之外,音乐美否有音乐自身决定。
“他律”、“自律”主要是理论概括上的划分,实际情形存在着明显可以划分的类型,也存在着综合的类型或难以明确归类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特别是对中国或其他非西方地区的音乐现象,避免生搬硬套。
六、艺术功能:表现功能和呈现功能。
在艺术功能中,任何音乐构成非功利的关系,音乐史直接被需要的东西,是“目的物”。
1。
表现功能:音乐是被用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时,具有表现功能。
它包括难以言传的感悟或自由思想的表达、情绪的渲染、情感的表达或寄托等等。
因此,音乐是人的精神家园之一。
2。
呈现功能:指向的是音乐自身包含的内容。
呈现性音乐只有音乐形式中所包含的内容,而没有音乐之外的内容。
Y艺术的精神并不在于模仿外界事物,音乐尤其如此。
七、实用功能:音乐被用于狡猾、宣传、教育、认识、宣泄、科学利用等等目的时,人与音乐发生的就是功用关系,音乐自身不是作为目的被需要,而是作为工具被需要的。
王光祈音乐美学思想述要作者:宋瑾来源:《音乐探索》2022年第01期摘要:20世纪20~30年代王光祈在德国撰写了若干与音乐美学相关的文章,采用中西比较视角探察中国音乐特点和时代状况。
他提倡“谐和态度”,并将礼乐置于其中,希望复兴谐和,并以此感化世界;通过中西音乐文化的美善关系探讨,指出当时中国传统音乐的衰落,希望借鉴西方音乐理论来振兴国乐,却又反对走西化道路;以西方社会政治和宗教中心由多到少再到无,音乐从多调到双调再到无调为参照,认为中国音乐也将走向无调性。
他虽然持“音乐进化”观念,却指出判断作品优劣不能以所处时代先后为依据,这些思想都以他出国之前倡导“少年中国”的理想为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王光祈所持的是他律论美学观;在学术上的一些“误读”,有些是刻意为之,有些则是时代和个人局限使然。
关键词:王光祈;美学思想;他律论;和谐态度;非进化论评价观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2172(2022)01-0019-09DOI:10.15929/ki.1004 - 2172.2022.01.003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福建艺术研究所联合设立合作项目“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志述”,前者负责搜集出版相关文论,后者负责采集作曲家相关思想言论。
此项目进行了十余年,最终成果即4册《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①和1部《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志述·创作卷》②。
文献第一卷(1900-1949)收录了王光祈的6篇文论:《欧洲音乐进化论·自序》《声音心理学》《音学(节录)》《音乐与时代精神》《中国音乐美学》和《通信》。
借参加四川音乐学院和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话艰难历程,寻革命先驱——2021中国(成都)王光祈学术研讨会”之机,笔者梳理了上述王光祈文论,并参考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拟对王光祈这些文论作出述评,并尝试概括其音乐美学相关思想的要点。
音乐风格知识:古典音乐流派的发展趋势和音乐美学古典音乐,作为西方音乐史上的一支重要流派,历经了几个世纪的发展。
它不仅在欧洲,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典音乐流派的发展趋势和音乐美学两个方面来阐述古典音乐的历史和成就。
一、古典音乐流派的发展趋势古典音乐是从巴洛克音乐时期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复杂、装饰华丽。
到了古典主义时期,古典音乐开始呈现出简洁、明朗、平易近人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内,音乐的风格趋向于对称、比例和秩序。
与此同时,古典音乐在表现情感方面也逐渐细腻而精致。
古典主义音乐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莫扎特的歌剧《唐·乔凡尼》。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典音乐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
这个时期音乐的风格变得更加狂热、激情、深沉。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对自然、对人性心灵的表现,音乐内容变得更为抒情和浪漫。
20世纪的古典音乐,则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复杂、前卫的特点。
20世纪音乐家把音乐的技巧和表现手段推向了极致,创作出很多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例如拓展技巧、电子音乐、实验音乐等。
在这个时期,德国作曲家斯托克豪森提出了“序列音乐”的概念,是古典音乐中一种较为前卫的风格。
序列音乐强调音符之间的序列关系,作曲家可以任意排列和调整这些音符的顺序,编写出更加复杂和有意思的音乐。
二、古典音乐的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与美学(哲学领域的重要派别之一)的学科。
在古典音乐中,音乐美学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哲学和审美理念。
首先,古典音乐的音调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
音乐家通过不同的声音组合和音符的变化,表达出人类内心丰富和复杂的情感,如忧愁、爱、希望、悲伤等。
音乐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饱含情感的艺术形式。
其次,古典音乐对于和声、节奏和形式的处理都极其注重。
音乐家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技巧,来使得不同的旋律、和声和节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优美和谐的音乐。
最后,古典音乐的演奏与演绎,注重“创造性”的重新诠释。
即音乐家不仅将作曲家写下的音乐演出,还通过演奏的形式和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名词解释法国大歌剧:19世纪法国歌剧体裁。
特点为规模庞大,风格宏伟,多采用历史题材,常有豪华的布景、壮丽的芭蕾和合唱场景。
梅耶贝尔的《恶魔罗勃》达到19世纪大歌剧的顶峰,其他大歌剧作品还有瓦格纳的《黎恩济》、威尔第的《唐•卡洛斯》、罗西尼的《威廉•退尔》等。
轻歌剧:19世纪法国歌剧体裁。
它规模较小,轻快活泼,以浪漫情节为题材,音乐写作常采用流行曲调,带有讽刺滑稽的性质。
代表作曲家为奥芬巴赫,他作有《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等轻歌剧抒情歌剧:19世纪法国歌剧种类。
规模介于大歌剧与轻歌剧之间,常采用浪漫主义文学题材写作,讲求真挚情感的表达。
代表作有托马斯的《迷娘》、古诺的《浮土德》和圣桑的《参孙与达丽拉》。
瓦格纳的乐剧:德国作曲家瓦格纳革新后的歌剧种类。
他认为这种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统一体,体现了“整体艺术”的观念。
他主张“乐剧”取材于神话,音乐连续发展,以“主导动机”贯穿发展音乐主题,人声演唱近似“诵唱”,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反映出乐剧的全部观念。
无词歌:按照歌曲体裁风格写作的小型器乐曲,常由歌唱性旋律和音型化伴奏织体组成,由门德尔松创立。
他写有49首无词歌,有些带有标题,如“威尼斯船歌”、“春之歌”、“纺织歌”等夜曲:具有抒情气质的钢琴曲,旋律宽广婉转、优美如歌,创始人为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他作有20首夜曲。
浪漫主义钢琴夜曲在肖邦手中发展到顶峰,他扩大了夜曲的规模,使之能够表现更加深邃的内容,情感表现也从单一的“夜间抒情曲”发展到戏剧性与思想性兼有真实主义歌剧:19世纪末意大利的歌剧流派。
规模小型,平铺直叙,强调真实地表现平凡生活中的琐事,情节激烈,具有民族特色。
代表作为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和莱翁卡瓦洛的《丑角》。
标题交响曲:带有文字说明或者与文学或绘画作品相联系的交响曲。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的各乐章都有作曲家亲自写作的文字说明,以指导听众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标题交响曲的范例。
《西方音乐史》学习要点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9-16周《西方音乐史》学习要点(音乐学系三年级)建议参考书:《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欧洲音乐史》(张洪岛)《20世纪音乐概论》(钟子林)第九周:俄罗斯民族乐派要点:1、格林卡;2、强力集团;3、柴可夫斯基。
着重掌握每一个作曲家创作道路、风格特征和重要作品。
思考题:强力集团与柴可夫斯基创作观念和音乐风格的差异。
第十周:捷克与北欧民族乐派要点:1、19世纪与20世纪上半叶捷克民族乐派(斯美塔纳、德沃夏克、亚纳切克)2、北欧民族乐派(格里格、西贝柳斯)学习重点:捷克民族乐派。
第十一周:要点:1、70年代以后的19世纪法国音乐(从弗兰克到福列)2、法国印象派音乐(德彪西、拉威尔)思考题: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创作(美学观念、创作风格、作品)(参考《西方音乐通史》第八章第一节)第十二周:要点:1、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一般概况2、马勒、里查·斯特劳斯3、世纪之交的俄罗斯音乐(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思考题,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概述(参考《西方音乐通史》第八章第二、三节)第十三周:要点:新维也纳乐派(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思考:1、表现主义的特征及其与浪漫主义的关系2、勋伯格的创作3、贝尔格与韦伯恩异同之比较。
(《西方音乐通史》第七编第一章)第十四周:要点:新古典主义、斯特拉文斯基、六人团、欣德米特思考题: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道路第十五周:要点:1、20世纪民族主义(巴托克)2、20世纪美国音乐(科普兰、格什温等)3、20世纪俄罗斯音乐(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思考题:1、巴托克与传统民族主义的差别2、20世纪俄罗斯音乐第十六周:要点:45年以后的西方先锋派音乐概况几个线索:1、整体序列音乐2、偶然音乐3、电子音乐4、70年代以后的最新潮流思考题:45年以后西方音乐发展的总体情况,有什么新的趋势?(参考《西方音乐通史》第五、六章,以及《20世纪西方音乐概述》相关章节)几点要求:1、涉及教材有关章节时应该认真通读,并对重点问题做出笔记;2、注意一些名词概念(重要人名、作品名、流派和专用术语),并摘抄在笔记本;3、学习相关章节时最好有音响配合;4、9周以前的所学内容应该复习巩固;学习方法与9-16周学习一样,自己拟出重点复习5、8月中旬开学后,进行考试(考试包括19世纪以来的全部内容),假期应该有所准备。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5篇范文]》计算机***********胡丽萍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音乐,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音乐,都是一门很深的艺术。
从广义上来说,音乐是文化的延伸,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
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首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乐器上的差异。
西方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了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或各种天然硬木,如乌木、红木等)等制成。
诸如管、号、笛,大部分都为金属质地,小部分是由胶木或天然硬木为体。
金属又可以根据人的需要随意组合不同的合金,十分有利于标准化和规格化。
与之相反,中国乐器的制作则以天然材料为主。
除了在特殊场合使用的旋律编钟和非旋律性的打击乐器,如锣、铃、铛、钹等外,在实际日常音乐活动中占绝对优势的如萧、笛、笙、瑟、筝、阮、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板胡等拉弦乐器,都是用木、竹、皮、石等天然材料制成。
天然材料的使用意味着对自然属性的尊重,而自然本身的多样化和独特性又意味着人们无法对它们作质料上的标准化、统一化工作。
于是,用自然材料制成的中国乐器就特别注重音色的独特个性。
再从发声原理上看,中西乐器也有着微妙但很重要的不同。
西方乐器为了获得音色上的共性,除了要求制作材料标准化、统一化外还要减少材料在乐器发音中的作用,尽量不让或少让器体参与发声时的振动。
西方乐器,尤其是吹奏乐器,均以空气振动为主,以器体振动为辅。
这样,西方乐器在获取共性音色的道路上,又排除了以上材料差异带来的障碍。
因此,乐器的不同,使得音乐的风格完全不同。
再者,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审美的差异。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笔记树上的柯希莫2011-03-16 23:33:21序论一、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学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附庸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鲍姆嘉通(1750)“Aasthetik”与逻辑相对立的具体的感性思维或形象思维。
黑格尔“Kallistik”1、西方美学思想一直在侧重文艺理论,根据文艺创作实践做出结论,又转过来指导创作实践。
2、认识论,哲学的一个附属部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大陆笛卡尔派理性主义与英国培根、洛克等人的经验主义之间的基本分歧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对这种分歧所作的调和妥协——近代西方美学史的发展线索3、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英国经验主义盛行以后,心理学成为支柱(休谟、柏克、鲍姆嘉通、维科、费肖尔和立普斯的“移情说”、“变态心理学”弗洛伊德、融恩、爱德勒);生物学(实证主义学派丹纳Race\Milieu\Moment——近代法国现实主义文艺以及继起的自然主义文艺的理论基础;费尔巴哈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类学原则Anthropological Principle”的萌芽)。
4、十九世纪下半期帝国主义时期以来的危机、工人运动二、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它的艰巨性和光明前途迷惑之一:经济是唯一决定因素?《马恩~序言》“内容”指重点所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形式”指经济基础如何透过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而发挥作用,即这三大因素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纲。
否定经济决定论。
经济基础、政治法律的上层建筑以及相应的思想体系的关系纲或“合力”来推动历史发展。
迷惑之二:历史前过的动力?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迷惑之三:“思想材料有相对独立的发展”?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一希腊文化的概况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极盛于公元前五世纪和四世纪。
公元前五世纪前后(黄金时代,伯里克里斯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到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
走向主体间性的音乐美学—兼及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文化学维度刘承华【内容摘要】音乐美学的历史发展主要有两大时期,并分别体现着两种不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在第一个时期中先后形成音乐美学的两个阶段:客体本体论阶段和主体本体论阶段。
这两个阶段又共有着一个认识论模式,即客体中心或作品中心的模式。
第二个时期是在20世纪,音乐美学开始由客体中心转向主客共建,主体在认识中的意义逐渐凸显,体现了主客间性的新理路;20世纪后期,又进一步生发出主体间性,解决了由主客间性所带来的客观性危机。
同时,一种向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诉求的浪潮在音乐学中逐渐形成,既体现了人文科学的一种新动向,也昭示着音乐美学发展的某种必然。
【关键词】客体性主体性主客间性主体间性文化学音乐美学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西方形成的。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它的真正诞生是在19世纪中期,但就学科的内容来说,则历史更为久远,开始于古希腊。
若算起来,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两千多年中,涌现了无数音乐美学家,提出无数的音乐美学命题,书写了无数的音乐美学著作,似乎头绪极为繁复。
但若真正对它们进行梳理和概括,则会发现,在它们之中,其实有着颇为清晰的历史线索和不难察觉的发展趋向。
对这一线索和趋向进行梳理,对音乐美学研究能够起到某种启示的作用。
〔1】一、传统音乐美学的两大倾向在西方音乐美学中,传统音乐美学是指在传统哲学支配下的音乐美学理论,它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大体说来,它是指从古希腊到19世纪这一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
这一历程又由两个阶段交替构成,体现了在本体论上由重客体性向重主体性的转移。
[1]在美学界有杨春时先生的《从客依性到主依性到主体间性一一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烟台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对西方美学主体间性的历史形成作了梳理,可参阅.本文除研究对象与其不同外,对西方美学从客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历史描述和分期亦不相同。
320西方音乐美学的第一个传统是追求客体性的传统。
《新编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2014年12月导论一西方美学史的概念1.塔塔凯维奇的美学史观(1)美学观念的历史和术语的历史(2)明确的美学史和隐含的美学史(文字理论资料和艺术品)(3)叙述的美学史和解说的美学史(4)美学的发现史和流行的观念史2.鲍桑葵的美学史观一部审美意识的历史,力图展示的是“各种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最完备的形态”,要阐释的中心问题是美对于人类生活的价值,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美学史:(1)美学史与美的艺术史的关系(2)自然美同艺术美的关系(3)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3.吉尔伯特和库恩的美学史观倾听历史的声音。
只想听到点什么,不想提出异议总结:一部成熟的美学史应该表现:一个当代学者与历史上美学思想家的对话,这个对话涉及美的哲学、艺术形而上学、审美的趣味和观念、艺术的形式和特征等。
中心问题:美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追问的终极问题:人类为什么追求美和艺术?追求怎样的美和艺术?二.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方法第一:西方美学史的研究离不开西方哲学史美学只有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才具有它真正的存在理由第二:离不开西方文学艺术史古希腊罗马美学第一章西方美学的缘起希伯来文化:一种信仰的经验和宗教的精神力量古希腊文化:探索和思考的理性精神一.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1.历史前3500-前2600:爱琴海地区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前2000:城邦兴起米洛斯王朝克里特文明前1480:本土入侵,迈锡尼文明兴起前1300--前1200:荷马史诗故事的年代前1100:多利安人入侵前800年:希腊文化从迈锡尼文明的灰烬中升起雅典城邦兴起前628:雅典废止王政,内政、宗教、军政大权由三个人分别掌管前594--前593:“梭伦改革”前509---前508: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开始了奴隶制民主政治前5世纪:城邦达到极盛,进入“古典时代”;前499希波战争:奠定了雅典海军的海上霸主地位;伯利克里执政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04年雅典彻底失败,城邦制度由此衰败,但是文艺和哲学没有死亡前335年:亚历山大征服雅典2.文学艺术克里特文化(米诺斯文化):米诺斯迷宫迈锡尼文化:狮子门、壁画、黄金制品、荷马史诗希腊文化:(1)前7世纪--希波战争:古风时期(2)前499--前323(亚历山大死去):古典时期建筑:巴底农神庙(菲底阿斯)希腊雕塑:装饰神庙的众神、奥林匹克夺冠者戏剧:悲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喜剧(阿里斯托芬)(3)前323---公元1世纪:希腊化时期3.宗教奥林匹亚神统:光明、宁静铁坦神统:幽暗奥利弗斯:崇拜酒神、追求欲死欲仙的神秘体验后两者是希腊非理性迷狂精神的一个来源4.哲学西方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生于前624年):世界的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生于前611):世界的本原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前588--前524):万物的本原是气,稀释时,气变成火,凝聚时,气变成风、云、水、土、石头。
公元前6~5世纪之间,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
工商业奴隶主掀起的民主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悲剧、喜剧、音乐、雕刻等,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同时又推动了自由辩论和对于知识的重视,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哲学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
它支配了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
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
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
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
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
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
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乐。
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
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毕达哥拉斯关于和谐的观点,不过他认为和谐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造成,而是由“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最美的和谐”,和谐是从斗争中产生的。
德谟克利特则提出文艺创作中灵感与模仿两个重要的美学观念。
到了苏格拉底,希腊哲学的重点从宇宙论转到政治伦理方面,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
苏格拉底认为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柏拉图在《理想国》、《会饮篇》、《伊安篇》、《大希庇阿斯篇》、《法篇》等对话中,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题。
他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理念”,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事物的美也是从美的理念派生出来的,美的理念是“美本身”。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谈美书简》是朱光潜以书信体与青年人谈论美学问题的一本集子,由十三封信构成,,是朱光潜对自己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回顾和整理。
作者用晓畅直白的语言将深奥晦涩涩的美学问题娓妮道来,读来十分亲切。
课文为《谈美书简》第九篇“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待地位",着重阐述文学具有独独特艺术地位的原因及这种独特艺术地位所带来的目发,表达了作者对于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书信体的文学常识2.分析本文语言的特点,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3.学习提高语文基本功的方法一、导入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有怎样独特的地位呢,今天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朱光潜(1897年10月14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民国十四年(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1986年3月6日,朱光潜逝世。
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等。
为方便研究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
◎书评与述评 黄河之户2018平弟15期思弟hi0别 西方音乐美学史稿 述评
王艺青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音乐美学史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西方音ft.美学历史发展的了解和掌握,对我国研究西方音 ft.美学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借鉴国外优秀的理论成果,结合中国音ft.美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促进 我国音乐美学的发展。本文以何乾三的《西方音乐美学史稿》一书为例,从成书背景、主要内容、著述特色以及评 价反思四个方面着手,对该著作进行述评。 关键词:西方音乐关学史;成书背景;内容简介;著述特色;评价反思
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而音乐美学则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 规律,特别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的美与美感为总目标的一门 基础性的理论学科。揆古察今,在中西方哲人的思想中,都出现了 与音乐有关的美学思考。音乐美学属于理论思维的历史性学科,它 有着不可否认的历史延续性。它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离开历史发 展而单就某一很断面作出全面的结论。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离不 开音乐美学史的研究。音乐美学史作为音乐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美学。在整个音乐学领 域中,音乐美学史是体系的音乐学与历史的音乐学相结合的学科,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史和论相结合的学科。音乐美学史的研究是通 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调查、研究,探讨音乐美学思想 发展的规律,从而有助于为音乐美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思想资 料,以便批判地吸取前人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和经验教训,作为今天 研究音乐美学问题的借鉴,促进今天音乐美学问题的解决。 一、
出版背景
《西方音乐美学史稿》的作者何乾三(1932--1996)是中国音 乐学家,主要从事西方音乐美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她曾两次赴美国 考察、进修,师从音乐美学家伦纳德·迈尔,发表译著《音乐的情 感与意义》(迈尔著)及论文《音乐美学的对象问题初探》、《黑格 尔音乐美学思想》、《卢梭美学的对象问题初探》、《音乐的情感初 探——再读汉斯利克<论音乐的美>》等,选编出版《西方哲学家文 学家音乐家论音乐》。深厚的音乐学理论基础、良好的英文水平与 她的两次旅美经历让她在西方音乐美学史的研究舞台上,具有一定 的发言权与影响力。上述成果也为《西方音乐美学史稿》的整理出 版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西方音乐美学史稿》的“直接推手”还要从何乾三在中央 音乐学院任教谈起。1984年起,何乾三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一门 课程《西方音乐美学史》,先后为不同班级共讲了七遍。1994年她 从美国考察回来,不幸身患重病,于1996年去世。她遗留下来的只 是一份她在课堂上使用的不很完整的讲稿。1999年,经过于润洋的 提议,委托当时何乾三的研究生修子建,对讲稿按原样进行整理, 并且加上何乾三的另外十篇文章,以《何乾三音乐美学文稿》为 书名,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内部出版。这是《史稿》最初的“模 样”和“名字”。后考虑到读者需要,中央音乐学院当时新成立的 音乐出版社负责人俞人豪建议把何乾三的讲稿再作一次整理后单独 正式出版。何乾三的丈夫钟子林遵照俞人豪的意见,把背景部分, 即非音乐美学史部分作了一些删减,把讲稿中原来由于讲课需要反 复强调而变成文字后显得重复的地方作了一些删减,并由原来的35 万字压缩成25万字,对照何乾三自己的教学大纲,在当时的一位美 衄 籍华裔学者欧阳美伦女士的帮助下,进行了出版。因此该书凝聚了 许多人的辛勤劳动与智慧,也为现今的西方音乐美学研究留下了一 笔宝贵的财富。 二、内容简介 这部著作涵盖和梳理了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直到l9世纪浪 漫主义各个时期的西方美学思潮。该书除去前言和附录,主要内容 共分五编,每一编按照西方历史分期,分别是古希腊时期、中世纪 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7、18世纪以及19世纪。每一编内部,则以 重要历史人物为章节,按照活动简况、哲学思想、音乐与音乐美学 思想三个基本内容展开。在每一编的开头,有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 概况介绍。在第一编古希腊时期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古希腊包括地 理、历史在内的基本情况,还介绍了其哲学及其他情况。然后主要 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里斯托 克森以及恩匹里克这些人物出发,进行他们的基本情况以及音乐美 学思想介绍。在何乾三看来,他们的理论体现了一个从数学观点、 自然科学观点看问题转变为用社会科学观点去看问题的过程。而社 会科学观点的核心思想在于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在第二编中世纪 时期中,阐述了包括奥古斯丁、鲍埃修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三编是 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人物是廷克托里斯和扎尔林诺。第 四编是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的17、18世纪。这时候是以马泰松、 卢梭、格鲁克为代表。最后一编是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 期的代表是黑格尔、李斯特等。在最后的附录中,编者还附上了何 乾三对汉斯利克音乐美学主要思想进行论述的文章。 这五编内容看似独立,却又相互联系,以一种连贯、连续的方 式讲述了从古希腊时代一直到19世纪末的浪漫主义时期,历时1200 多年的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之路。 三、著述特色 该书分为编、章、节三个逻辑层次。每一编都是一个历史时 期。作者在总体论述该历史时期的社会基本概况后,以“一章一人 物”的模式,围绕某人物展开论述,切口小,但涵盖范围广,了解 了某几个人的音乐美学思想,就等于_『解了这一时代的音乐美学主 要思想。作者这种找几个“点”,由“点”连成发展“线”,最后 覆盖整个“面”的层层推进的著述手法,使得读者读来逻辑结构清 晰,读完五编内容,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张清晰的西方音乐美学发展 的“线段图”。这种“点一线一面”式的纵向深入的阐述方式是该著 作的一大特色。 在每一章中,作者也是按照每一音乐家的活动简况,哲学思想 和音乐美学思想这三个基本内容来展开。在每一节的具体论述中, 作者图文并茂,标题设置精炼,基本上都是该音乐家的主要音乐美 ◎书砰与还评 黄河之声2018 第5期总第 期 春花秋月何时了 ——评大型舞剧 粉墨春秋》
颜家碧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南宁 )
摘要:舞剧《粉墨春秋》作为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奖最高奖项“文华大奖”的作品,用音乐、戏曲与舞蹈共同演绎出 清末明初梨园戏班三位武生在生死爱恨中成长的故事。观众在音乐中如痴如醉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在戏曲中发现 着各式各样的绝活,在舞蹈的一招一式中体会百味人生。这是历史的再现,更是将自强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的典范。 关键词:舞剧音乐;音乐评论;古典舞剧
二零一八年五月八日,南宁剧场迎来了大型舞剧《粉墨春秋》 的新一轮巡演,这部原创古典舞剧由邢时苗导演,山西艺术职业学 院华晋舞剧团的舞者们共同演绎,这是舞与戏的结合,是情与美的 展示。 台上轻歌曼舞,台下人海沸腾。表演者们略施粉黛粉墨登场, 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台下观众们凝神聚会,品味着戏里戏外的 喜怒哀乐。 《粉墨春秋》是一部把戏曲、舞蹈、音乐、故事融合在一起 的作品,无论是演员或是观众,都是主角,在戏里戏外,为自己做 着愉悦或伤感的抒怀,人生就像这部舞剧一般,在一场戏中开始, 又在另一场戏中落幕。在悄然流逝的时光里,《粉墨春秋》以其独 特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清末民初的梨园风采。该剧共分五幕,以 清末民初为历史背景,以梨园戏班的几经沉浮为线索,以戏班中三 个师兄弟的人生经历为主要内容,将师徒父子情,兄弟手足情,男 女爱情,江湖恩怨,人生百态,展露无遗。粉墨春秋,无论戏里戏 外,舞出百味人生。 断肠声里忆平生 中西融汇,浓墨重彩,不失情怀——音乐好。方鸣先生在音乐 创作中,使用了民族音乐的元素和西方古典音乐的手法,并加上当 代流行音乐的风格,三者相结合形成了整部舞剧的配乐。民族音乐 的元素是贯穿于整部作品中的戏曲因素,无论是在第二、三幕中的 《拜山》与《杀四门》,亦或是在第三幕中气势磅礴的《髯口》, 都为戏曲中的武场乐队伴奏,在交响乐队的伴衬下,中国乐器鼓、 板、大锣、小锣铿锵有力的运用,将音乐推向高潮。在西方古典音 乐手法的使用上,方鸣先生采用宏大的交响乐队的编制来为舞剧配 乐,使得音乐可大可小,可强可弱,对比明显,在人物性格和矛盾 冲突的表达上,较之管弦乐队或是民族乐队,能更好的展开情节与 渲染气氛。例如在第一幕中用交响乐队的齐奏展示梨园中众弟子翻 滚、跳跃、打斗的练戏场景,气势宏伟;也有用大提琴中、高音区 的独奏代表活泼可人的燕儿的形象;又或是第四幕中,在悲愁的弦 乐声中,众徒弟拜 傅,一跪拜,一回头,一拥抱,乐声氤氲, 气雾蒙蒙,宛若众人心中的泪水弥散在了空气中,那是悲凉的不
学观点,让读者一目了然地就可以抓住重点。这种围绕“一个中心 点”式的论述是该著作的又一大特色。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每一 编的最后一节都会进行一个小结,从整体的,宏观的角度对这一历 史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总体发展情况进行一个系统的凝练。这种宏 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论述方式增加了著述的层次感。 本书的参考文献基本是使用的外文著作的翻译版。如罗素的 《西方哲学史》、《莎士比亚戏剧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 学》、《物理学》、《诗学》、列宁的《哲学笔记》、普鲁塔克《论月 亮的轨道》、留基伯的《大宇宙秩序》、《论心》、塞克斯都·恩匹 里克《反数学家》、《世界美术全集》、克雷门《基本问题》、斐罗 德谟《论音乐》、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国家篇》、《理想国》、 黑格尔《哲学史讲录》、吉塞尔·布勒莱《音乐的哲学与美学》、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等等,范围涉及政治、宗教、艺术、人文、 哲学等方面。使得该书的视野以及论域变得宽广而具有包容性。 四、评价反思 作为我国音乐美学事业的开拓者,何乾三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全一全意地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事业中来。直 世纪80年代初,中 国还未有一本系统介绍20世纪以前的西方音乐美学历史的书籍,绝 大部分资料均为翻译苏联和东欧的美学原理类的专著。何乾三率先 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西方音乐美学史”。课程开设在即,仅有 的这些资料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编写教材迫在眉睫。于是何乾 三四处奔波,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汇编成《西方哲学家、文学家、 音乐家论音乐》,力求为学生尽可能提供更加广阔的西方音乐美学 观念的历史视野。她根据自己所拟的教学大纲,在现有资料的基础 上编纂了《西方音乐美学史稿》。无疑,《音乐美学史稿》对于当 今西方音乐美学史来说是一套珍贵的史料。 但令人遗憾的是,该书仅仅从纵向上梳理了西方音乐美学史 的发展,缺少与中国相应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横向对比,在横向 对比中,研究者往往更加能够发现中西音乐美学在发展过程中的异 同,以及找到西方音乐美学对于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有益启迪。 另外由于整理编撰时,何乾三已经去世,她所剩下的仅仅是一份讲 稿,因此内容完整性欠缺,她两次旅美后的新材料未能“充实”到 论著中去。原稿中,对于l9世纪的柏辽兹、舒曼、瓦格纳和汉斯利 克几章,未能在她遗留下的资料中发现。还有不少的资料卡片,无 法串联成文。 虽然何乾三已经离开,但《西方音乐美学史稿》却留下了, 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音乐美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思辨性高的学 问,对于它的学习和研究,绝非一代人可以完成,作为音乐研究者 来说,我们需要沿着何乾三的“脚印”,继续前行,在已有成果的 帮助下,站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