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 格式:pdf
- 大小:114.13 KB
- 文档页数:1
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江县太平小学周彬生案例背景:学校的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和各个学科教学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以前很多教师认为一个好教师能给学生上好课,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就算做到尽心尽责了。
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个体差异。
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去探究的。
我们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真正解决孩子种种纠结,才是我们的成功。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人们的意识思想变化无常,农村家庭组合的不稳定是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
重组家庭不少,单亲孩子数量增多,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深远的。
而今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这些孩子大多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
孤独、忧虑、失望,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随心所欲等都有表现,不少孩子因长期留守或家庭原因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教育人敢于面对现实,担当起教书又育人的的双重任务。
努力培养学生优良德行势在必行。
主要做法:一、开展大家访活动,通过家校沟通唤醒家长对孩子的爱。
我们太平小学把每年三月和十月定为“家访月”。
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各班级每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监护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情况,学生在家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学生自身习惯和爱好等;反馈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健康、品行各方面信息。
以便共同管理,同心关注孩子健康成长,这对经济不发达的我们这一带农村地区,孩子读书成才“走出大山,走出农村”成为家长们唯一的希望。
所以关注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我们在家访中遇到的周洋同学就是农村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缩影。
周洋,女,十岁,住骡子坡村,就读太平小学五年级,家中共五口人,奶奶年近七旬,父母离异后重组家庭,继母又生一弟弟,年满两岁,父亲在外务工,继母照顾小弟弟,她主要靠奶奶监管。
我接任班主任不到一周,他便进入我的视线。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网络探讨【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社会支持网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以及家庭、学校和社区支持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研究发现,适当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升他们的健康成长。
建立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类型支持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社会支持网络、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状分析、家庭支持、学校支持、社区支持、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项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日益加剧,许多农村家庭为了谋生选择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则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超过6000万留守儿童,他们通常由爷爷奶奶、亲戚或邻居照顾,长期分离于父母之外,面临着诸多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
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缺乏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留守儿童容易陷入负面影响,如早恋、犯罪等问题。
研究如何构建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关爱和支持,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网络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农村家庭为了生计,选择了到城市打工,而留下他们的孩子在农村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看。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如心理问题、学业困难、社交障碍等。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网络,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需求,还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关注留守儿童(5篇)关注留守儿童(5篇)关注留守儿童范文第1篇如今,人们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这样的新名词已经不再生疏。
其中,“留守儿童”这个群体非常引人注目。
这些儿童(包括数量更大的青少年)大部分正值上学的年龄,这个阶段的心理成长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许多专项的调查结果都不令人乐观,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农村中学校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新课题。
孤独的“留守儿童”通过调查,我们留意到,多数“留守儿童”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最突出的是孤独、愁闷和焦虑,有些孩子对学习缺乏爱好和动力,在人际交往和处理困难时束手无策,更有一部分孩子完全没有约束,放任自流,甚至误入歧途。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期,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他们缺少心理上的关注和引导,他们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沟通和亲子互动,其进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
有些孩子面对生理发育期的变化时也由于缺少启蒙而消失相应的心理焦虑等问题。
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赐予精神上的支持和学问上的解答,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爱好。
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更多的是在物质上充分满意孩子的要求,而较少赐予孩子精神食粮(书籍及心理上的沟通等)。
由于聚少离多,父母不能准时发觉并订正其不良行为习惯,许多父母都成了孩子身心进展的旁观者。
另外,大多数“留守儿童”都被寄养在祖辈或亲戚家里。
这部分“家长”往往由于年纪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相对缺乏管理阅历或有所顾虑,而无法起到督促和指导以及管理的作用。
许多孩子就在这种放纵的环境下,自然成长,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由于自控力量差而沾染不良习气,逃学、辍学,混迹网吧、嬉戏厅,甚至犯罪。
疏导与引导既然“留守儿童”消失这些问题,怎样关心“留守儿童”呢?我认为必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利用集体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注与干预措施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造成农
村留守儿童现象日益严重。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子女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
由于父母缺席,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
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件旨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2.1 情感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出现情感冷漠、孤僻、自卑等情感问题。
2.2 行为问题
留守儿童在行为上可能表现出攻击性、反抗性、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问题。
2.3 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严重时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3. 干预措施
3.1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
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提供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帮助。
3.2 家庭教育指导
通过电话、互联网等方式,父母应尽量参与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情感支持和关爱。
3.3 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留守儿童积极的心理素质,提
高心理应对能力。
3.4 专业心理援助
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
3.5 加强社区支持
社区应组织各种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交流和成长的平台。
4. 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干预,通过
建立健全关爱机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专业心理援助和加强社区支持等措施,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长期留在农村家中由亲属照看的儿童。
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留守儿童常常面临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缺乏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他们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对社会规则和价值观缺乏正确认知,容易形成叛逆行为。
长期独自生活容易导致他们性格孤僻、不善交往,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家庭教育,提升亲属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力度;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三是加强学校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积极向上的人才做出贡献。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这些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1. 孤独与孤立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温暖,长期处于孤独与孤立状态,容易产生心理隔阂。
2. 情感缺失:家庭成员长期分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缺乏安全感和亲情支持,容易产生情感上的空虚和缺失。
3. 心理压力: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家庭状况不稳定,农村留守儿童常常承受着来自学业、生活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4. 自我认同困惑:缺乏父母的指导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产生困惑,不清楚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影响到自我认知和发展。
5. 教育与成长障碍:缺乏家庭的教育与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困难,包括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差等问题,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其中不乏有孩子的父母。
由于工作乃至生活的原因,很多农村孩子不得不留在家乡生活,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与城市孩子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面临着许多问题。
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留守儿童成长面临的问题1. 教育问题由于父母在外打工或生活,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一个难题。
他们的学校往往设施简陋,教学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比城市孩子差很多。
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指导和陪伴,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和效果也大打折扣。
2. 心理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会使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失落感和焦虑感,轻者影响学习,重者影响健康。
而且,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关心,一些留守儿童在情感和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攻击性和逆反心理。
3. 营养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无法亲自照料孩子的生活,导致留守儿童的饮食问题。
有的留守儿童长期进食简单、单调的饮食,容易引起营养不良;有的则长期食用方便食品,容易导致肥胖及相关健康问题。
4. 安全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生活安全得不到保障。
很多留守儿童是独自在家或亲友陪伴下生活,其生活及身体安全面临严重的挑战。
1.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政府可在农村设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提供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关爱服务。
中心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师资力量,开展课后辅导、才艺培养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业水平和自我认知。
也可以提供膳食保障和心理咨询服务,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2. 家长教育政府和学校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开展家长教育工作。
告诉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正确与孩子沟通和交流,让父母在工作之余也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帮扶计划背景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村,都出现了留守儿童的现象。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离异、去世或其他原因,而长时间无人照顾在家中的未成年人。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存在身体健康、心理、学业成绩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在家中缺乏父母的照顾和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身体健康问题:许多留守儿童由于经济条件不好、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因素,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2.心理问题:许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心理支持,易产生孤独感、焦虑、抑郁等问题。
3.学业成绩问题:由于缺乏家长的督促和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帮扶计划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需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为他们提供帮扶。
以下是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计划:1. 健康教育我们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为他们提供健康教育。
可以邀请医生或其他专家到当地的小学、中学,开展健康讲座,向留守儿童传授健康知识,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心理支持我们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
可以通过开设社工课程或者成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增强他们的心理抵抗力。
3. 学习辅导我们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提供学习辅导。
可以邀请退休教师或其他专家,前往村庄开展免费的学习辅导班。
通过慕名而来的归隐者的教授,留守儿童能够得到专业、系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业成绩,增强自信心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总结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心理问题和学业成绩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关怀。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心理支持和学习辅导,为留守儿童提供帮扶,让他们健康成长,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农村小学关爱留守儿童主要工作措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父母离开家乡去城市打工,他们的孩子也成为了“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要关心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以下是农村小学关爱留守儿童的主要工作措施。
适应心理培训首先,农村小学可以开展适应心理培训,以帮助留守儿童适应新环境。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主题如“离开父母的心理适应”、“如何处理与不同家庭成员的关系”、“与他人沟通的技巧”等内容。
培训应该强调情感上的安慰,如如何寻求支持和继续与父母保持联系。
在课程结束时,建议提供安全感的象征,如填写寄给父母的信封或制作纪念品,以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生活的基础。
留守儿童小组其次,建立留守儿童小组。
在建立这个小组时,目标是增强留守儿童的团队意识和发现他们的价值。
该小组可由留守儿童自己组成,并由学校工作人员指导,促进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和集体参与。
例如,在学校组织课外活动时,留守儿童小组将成为一个有条理的组织,并确保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另外,留守儿童小组还可以为外出旅游或社区服务计划筹集资金和资源。
家访家访是另一个关注留守儿童的方式。
农村小学可与当地社区团体合作,共同开展家访计划。
要么是学校工作人员,要么是志愿者可以拜访留守儿童的家庭,与父母交流并了解孩子的关键情况。
访问应该是一次开放和非评判性的经验,旨在建立信任,并获得关于如何最好地支持留守儿童的建议。
此外,通过家访,学校可以寻求父母的支持,以促进孩子的学习成果和社交情况。
社区活动农村小学可以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以帮助留守儿童参与周围环境的生活。
这些活动可以是体育赛事、戏剧表演、音乐会、美术比赛、志愿行动等等,能够为孩子们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
学校应该鼓励留守儿童参加这些社区活动,以帮助他们与同龄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和兴趣爱好。
快乐时光最后,学校可以提供快乐时光,让留守儿童享受快乐的时光。
这可以是学校定期组织的游戏时间、集体娱乐活动,或留守儿童小组之间的互动活动。
如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的未成年子女。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保护,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安全隐患、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教育质量不高等。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保护是社会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保护,并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一、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首要关注的,他们远离父母,容易遭受各种危险。
为了加强他们的安全保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防护网络。
由村委会与学校、社区、乡镇政府等相关机构合作,建立完善的网络,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
2. 加强安全教育。
通过学校和社区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育他们警惕陌生人、交通安全以及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应对方法。
3. 配备监护人员。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指定监护人员中选拔和培训专职岗位,负责照顾和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安全。
同时,要定期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监护工作的质量。
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设置心理咨询机构。
在农村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这样的机构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孤独、焦虑和自卑等负面情绪,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2. 增加社交活动。
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参与各类社交活动,如集体游戏、集体义务劳动等,增加他们的社交经验和交流机会。
这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减轻孤独感。
3. 指导父母关心子女。
对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加强教育,引导他们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鼓励他们多与孩子保持联系,并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里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三、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往往受到影响。
为了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政府投资教育资源。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儿童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面临着诸多成长问题,需要我们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帮助。
本文将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1. 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通常由老人或者其他亲戚照顾,他们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他们大部分就读于农村的乡村小学,学习资源匮乏,教学质量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产生了消极影响。
而一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上也容易孤僻、自闭,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2. 心理问题长时间的分离与父母使得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孤独等。
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容易走上不良的道路。
一些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社交,性格上也容易内向、孤僻,对外界缺乏适应性。
3. 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也相对较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饮食起居习惯不好,有的甚至营养跟不上,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发展。
一些留守儿童也容易受到欺凌和伤害,因为缺乏父母的保护和照顾。
1. 完善教育资源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条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可以考虑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如网络教育、远程教学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 心理关爱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关爱和疏导,培养其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
可以组织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
3. 家庭教育政府和社会需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教育父母关心和照顾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敦促父母要尽量抽出时间回家看望孩子。
4. 关爱关怀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加大对他们的关爱和关怀,组织社会力量,多扶持一些农村教育基金会,让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中来。
也可以组织志愿者,到农村学校进行义务助教,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关怀。
倡议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我们身边的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中弱势群体之一,他们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关注和保护这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我们发起了一项倡议。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背景、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及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具体建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时间独自在乡村生活的儿童。
据统计,中国农村地区有数百万留守儿童,他们缺乏父母的陪伴,长期处于孤独、寂寞、无人关怀的状态中。
这些儿童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严重,例如情绪低落、自尊心受损、学习压力过大等。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当前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和创造能力,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为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向留守儿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应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培养积极的心态。
2. 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包括丰富的课外活动、社交机会和心理咨询服务等。
3. 强化父母教育:加强对父母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孩子心理状态的关注和理解,促进家庭和谐与孩子良好的沟通。
四、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具体建议1. 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投入和支持,建立更完善的服务体系。
2. 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及时跟进他们的心理变化。
3. 社会各界要广泛参与,开展志愿者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陪伴、关爱和帮助。
4. 媒体要加强宣传力度,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高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
总结: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社会中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案由:关于进一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提案提案人:程恩波主题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健康成长提案形式:个人内容:一、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等监护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南方经济开放地区的大量转移,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
目前,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近日渐增加,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上缺少照应,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乏辅导”和亲子关系上亲情疏远的状态,状况令人堪忧。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二、分析:1、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其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
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是这类孩子。
留守儿童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没有父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在社交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机性和冲动性,极易流入一些社会闲杂人群中,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容易受到诱惑和不良影响而使成长偏离正常轨迹。
2、学习态度不端正,有失学、辍学现象由于缺乏与家庭的配合而导致学校难以管理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较差,祖辈监护人普遍文化水平低,大多数还是文盲,大部分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最不好的情况是学习没人指导监督,有时还要承担较多的劳动,因此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学习自觉性。
3、缺乏基本正常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中,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其他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的情绪。
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学校和老师缺乏经常性的沟通,使得部分老师也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没有对他们给予应有的关爱,使他们感觉不到集体的温暖。
4、安全状况存在诸多隐忧由于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防范防护能力弱,留守儿童对一些危险事物又缺乏理性判断,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
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沿海城市,他们长期在外打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或其他亲人抚养。
于是,很多农村小学就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就拿我所任教的班级来说,留守儿童就占了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
儿童在成长阶段其心理发展的好坏,对成年时的人格、品德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时期心理状况的发展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其健全人格的培养要靠家庭教育、父母的关爱和成人良好行为的表率共同作用形成的。
特别是父母的关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长期地留守而缺少父母的关爱,就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
[案例一]李珊珊,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孤僻的女孩。
刚开学时我就按学校的要求,把班级留守儿童的名单登记在册,并进行详细地记录备案。
我发现这个叫李珊珊的女同学家庭情况较为特殊:单亲,从小失去母亲,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一个年迈的爷爷与她相依为命。
经过进一步了解我还得知,由于爷爷年老多病,小珊珊在家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洗衣、做饭、喂鸡等等,甚至还要照顾爷爷。
这是一个在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这个孩子比一般的留守儿童更加缺乏关爱。
想到这些,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小珊珊那忧郁无助的眼睛。
真让人既揪心又爱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加留意这个小女孩,我发现她极不合群,极少与同学交流。
下课时,别的同学聚在一起又笑又闹,而她却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位子上,上课也不举手发言。
一次写字课,李珊珊写完生字拿来给我批阅,我发现她写错了一个生字。
当我想指给她看时,却发现她畏畏缩缩地躲在我身后,用极端恐惧的眼神看着我,生怕被我责骂。
这一刻我才知道,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真的很严重。
[案例二]阿杰,一个让全校老师头疼的孩子。
他的身上几乎汇集所有坏孩子的毛病:逃学、打架、性格暴躁、不服管教,上课扰乱班级纪律,学习成绩差得透顶。
这样一个学生,偏偏分在我的班级,无奈之余,我只好接受现实,并想办法找到问题所在。
经了解,阿杰的父母也在外地打工,他被“寄养”在叔叔家。
如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
这些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爱和引导,他们在身心健康、教育、生活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
如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众多。
首先,在心理方面,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他们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可能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在教育方面,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有限,无法给予他们有效的学习指导和监督,导致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
再者,在生活方面,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营养状况也不容乐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呢?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但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同时,父母在外出打工前,应该妥善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选择有责任心、有能力的监护人,并与监护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
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对他们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教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兴趣小组、体育比赛等,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
据 2005年12月统计,全国留守儿童总数已达2290.4万人,在我们大宁镇也有1500多户农民兄弟把孩子留在家里,将汗水洒在他乡。
我们校在校生790人,留守学生274人,占全校总人数的 42 %。
留守儿童每天都是自己笑,自己哭,自己想事儿。
从小学到初中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默默的度过,总是和爷爷奶奶们一起生活,很少体会到父母的关爱,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当看到别的同学投入到父母的怀抱,自己就心如刀绞,潸然泪下。
“爸爸妈妈,你们为了挣钱难道连女儿也不要了吗?爸爸妈妈,我想你们!”这是四年级2班学生刘丹在作文中的哭诉,看罢让人心酸。
留守儿童希望父母在家,但父母为了挣钱养家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那么谁来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农村中小学的一名教师,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
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首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外出务工父母及代理人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
通过对我们校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人有心理问题。
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爷爷奶奶身体不好等原因,过早的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这类学生性格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多与他们沟通,让学生也多与他们交流,让他们感到班级的温暖,从而使他们健康、积极、向上;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了手机,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上网、吸烟喝酒、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
近年来城市里学生“过生日”的不良现象已经在农村中热起来了,他们往往是几个人互赠生日礼物,或者大吃一顿,这类孩子主要是精神空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在班里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