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疾病名:直肠脱垂英文名:rectal prolapse缩写:RP别名:external rectal prolapse;直肠脱出ICD号:K56.4分类:消化科概述: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仅黏膜下脱是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脱为完全脱垂。
脱垂部分位于直肠内称内脱垂,脱出肛门外则称外脱垂。
直肠脱垂以儿童及老年人多见,直肠脱垂在儿童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在5岁前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较严重者,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门周围感染、直肠出血、脱出肠段水肿坏死及狭窄,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流行病学:5岁以下儿童多见,也常见于老年人和经产妇等。
病因: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下列各因素与发病有关。
1.解剖因素 小儿骶尾骨弯度小,直肠较垂直,腹内压增高时,直肠缺乏支持而易于脱垂。
直肠前陷凹腹膜反折过低,腹内压增高和肠袢压迫使直肠前壁突入直肠壶腹导致脱垂。
老年人肌肉松弛,生育过多或分娩时会阴撕裂亦可使直肠发生脱垂。
2.腹内压增高 长期便秘、腹泻、慢性咳嗽和排尿困难等引起腹内压增高,可导致直肠脱垂。
近年来国外研究发现,直肠脱垂常伴有精神或神经系统疾患,两者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神经系统病变时,控制及调节排便的功能发生障碍,直肠慢性扩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减弱,从而产生便秘和控制排便能力下降。
排便时异常用力,使肛提肌及盆底组织功能减弱,也是直肠脱垂的常见原因。
3.其他 外伤、手术引起腰骶神经麻痹,致肛管括约肌松弛,引起直肠黏膜脱垂。
发病机制: 1.病理生理 (1)维持直肠稳定的因素:Mass和Rives指出,直肠的稳定是一个复杂的机制,稳定直肠的基本因素有3。
①主动的支持:这是保持直肠稳定机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种支持来自提肛肌所C D D C D D C D D C DD提供的直肠稳定动力机制。
Pecamore对盆底提肛肌的解剖和功能作了详细的描述。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大便排不尽;肛门部下坠;下腹胀痛;尿频直肠脱垂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
只有粘膜脱出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称完全脱垂。
如脱出部分在肛管直肠内称为脱垂或内套叠;脱出肛门外称外脱垂。
直肠脱垂常见于儿童及老年,在儿童,直肠脱垂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可在5岁前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较严重的,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周感染、直肠出血,脱垂肠段水肿、狭窄及坏死的危险,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手法复位;注射疗法;直肠悬吊及固定术;脱垂肠管切除术;肛门圈缩小术.直肠脱垂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
只有粘膜脱出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称完全脱垂。
如脱出部分在肛管直肠内称为脱垂或内套叠;脱出肛门外称外脱垂。
直肠脱垂常见于儿童及老年,在儿童,直肠脱垂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可在5岁前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较严重的,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周感染、直肠出血,脱垂肠段水肿、狭窄及坏死的危险,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病因学引起直肠脱垂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一)解剖因素小儿骶尾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易于脱垂。
某些成年人直肠前陷凹处腹膜较正常低,当腹内压增高时,肠襻直接压在直肠前壁将其向下推,易导致直肠脱垂。
(二)盆底组织软弱老年人肌肉松弛,女性生育过多和分娩时会阴撕裂,幼儿发育不全均可致肛提肌及盆底筋膜发育不全、萎缩,不能支持直肠于正常位置。
(三)长期腹内压力增加如长期便秘、慢性腹泻、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难、慢性支气管炎引起慢性咳嗽等因素,均可致直肠脱垂。
发病机理目前对直肠脱垂的发生有两种学说。
一是滑动性疝学说:认为直肠脱垂是直肠盆腔陷凹腹膜的滑动性疝,在腹腔内脏的压迫下,盆腔陷凹的腹膜皱壁逐渐下垂,将覆盖于腹膜部分之直肠前壁压于直肠壶腹内,最后经肛门脱出。
直肠脱垂治疗方法
直肠脱垂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1.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或初期直肠脱垂,可以通过一些非手术的方法来治疗,包括:
- 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增加水分摄入,避免便秘和用力排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 盆底康复训练:通过盆底肌肉锻炼,增强盆底肌肉力量。
- 使用支撑器:如使用直肠环等支撑器可以帮助提升脱垂的直肠。
2.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或无法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的直肠脱垂,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包括:
- 直肠后方固定术:将直肠后方的组织通过缝合或使用网格修补物固定,以支撑和提升脱垂的直肠。
- 直肠切除术:在严重直肠脱垂并合并其他直肠疾病如直肠息肉或直肠脱垂伴有直肠脱垂性便失禁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切除部分直肠。
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结合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选择。
外科直肠脱垂临床诊疗精要直肠脱垂(rectalprolapse)是指肛管、直肠和乙状结肠向下移位。
仅是黏膜下脱的是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脱的为完全性脱垂。
脱垂部分在直肠内是内脱垂;脱出肛门外是外脱垂。
按脱垂程度分为三级。
(一)病因1.解剖因素小儿骶骨发育不完全,弯曲度尚未形成,直肠呈垂直状;或直肠前凹处腹膜反折较正常人低。
当腹压增高,肠襻可直接压于直肠前壁,并将其向下推出而致脱垂。
2.盆底组织薄弱老年人肌肉松弛、萎缩,女性生育过多或分娩损伤会阴部,以及幼儿发育不全均可致使盆底筋膜发育不全、萎缩,不能支持直肠于正常位置。
3.长期腹内压增高如慢性腹泻、长期便秘、前列腺肥大致排尿困难、慢性咳嗽病等都可为直肠脱垂的诱因。
(二)病理不完全脱垂是直肠下部黏膜与肌层分离、向下移位,形成皱褶,有时为部分黏膜,有时为全周黏膜,临床称为1级脱垂。
脱出肛外的黏膜呈“放射性”皱襞,表面黏膜有光泽,可有散在出血点或糜烂。
完全脱垂可因括约肌收缩导致静脉回流受阻、黏膜红肿糜烂。
后期,直肠由骨盆后壁分离,乙状结肠下脱,括约肌和肛提肌松弛,肛管增大,有时小肠脱垂于直肠内。
如长期不能回复,可发生绞窄性肠梗阻。
(三)检查与诊断1.体检可发现脱出肛外的直肠黏膜或直肠的全层脱出。
不完全脱出的黏膜为红色球形肿块,突出肛外2~5cm,由肿块中心呈“放射状”的皱襞。
直肠全层脱出肛外,可见一圆柱形肿物,表面为环行皱褶的黏膜。
内脱垂时,侧卧位或蹲位指诊,在直肠壶腹部可触及套叠的黏膜,柔软、光滑,上下可移动,脱垂部与肠壁间可触及一环行沟。
2.内镜检查见脱垂黏膜,肠壁塞满肠腔,黏膜充血、水肿、肥厚,或有散在的小溃疡、出血。
3.排便造影是有诊断价值的检查,且能与其他排便障碍综合征鉴别。
(四)鉴别诊断1.环状内痔除病史外,环状内痔脱出,可见到充血肥大的痔块,呈梅花状,易出血。
直肠指检括约肌收缩有力,而直肠脱垂者肛门松弛。
2.直肠内黏膜脱垂应与排便障碍综合征相鉴别。
直肠脱垂一、概念直肠脱垂 (prolapse of roctum,是指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垂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只有粘膜脱出称不完全脱垂; 直肠全层脱出称完全脱垂。
如脱出部分在肛管直肠内称为脱垂或内套叠; 脱出肛门外称外脱垂。
本病亦多见于妇女,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 6~10倍, 60~70岁是发病的高峰。
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盘肠痔、重叠痔、脱肛、脱肛痔、截肠等范畴。
二、病因现代医学认为直肠脱垂的病因与解剖、慢性消耗疾病、手术损伤等因素有关, 病理过程一般是由以下因素导致盆底组织失去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 以致直肠粘膜层松弛, 容易与肌层分离, 进而形成直肠滑动疝及肠套叠, 最终直肠全层脱垂而发病。
①滑动疝学说:1912年 Moschcowitz 提出直肠脱垂是直肠与子宫 (男性为膀胱之间盆腔陷凹腹膜的滑动性疝。
在腹腔内脏的压迫下(腹内压增加,而直肠前壁不能承受这一压力, 盆腔陷凹的腹膜皱襞逐渐下垂, 将覆盖于腹膜部分之直肠前壁压于直肠壶腹内, 形成套叠, 这种脱出主要是直肠前壁, 能形成严重的直肠脱垂。
②肠套叠学说肠套叠学说:1968年 Broden 及 Snellman 认为直肠脱垂非滑动性疝, 而是乙状结肠、直肠套叠。
他们证实直肠套叠开始于乙状结肠、盲肠交界处, 套叠后,乙状结肠、直肠的附着点 (固定点将下拉,由于反复向下拉,直肠逐渐拉向远端, 当肠套叠向下进行到达两侧神经血管柄部位时 (直肠侧韧带处 , 此处因有较强的筋膜附着, 套叠通过较为困难, 需要一定时间, 而反复的腹内压增加, 以及排便时用力,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的固定点受到损伤而造成侧韧带变弱, 套叠即可通过此处, 直到脱出肛门外, 形成直肠前壁和后壁长度相等, 肠腔位于中央的直肠脱垂。
③直肠周围起支持、固定、上提直肠作用的肌群,如提肛肌、直肠纵肌、联合纵肌,及直肠侧韧带、盆底筋膜等发育不良或衰退,失去支持固定作用,而致直肠脱垂。
中医外科固脱法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固脱治法历史悠久。
固脱一词经常出现在中医内治法中治疗急症方面,主要用于“虚脱”证。
如益气固脱、升阳固脱、扶正固脱等。
在中医外科发展过程中,外治法虽然种类繁多, 但固脱一词,并未被引用在外治法之中。
以祖国医学“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为基础,运用收敛固涩药剂(如消痔灵注射液等),采用创新的注射方法治疗直肠脱垂(外脱垂、内脱垂)、直肠前突、重度痔等脱出性疾病,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为此,通过对相关文献追源溯流,结合临床心得,总结并提出了中医外科固脱法,并进一步深入探讨治疗肛门直肠病特定的中医外科固脱法在教学及临床研究方面的应用价值。
临床研究进展
1.中医外科固脱法治疗脱肛溯源及临床应用
2.中医外治固脱法注射疗法治疗脱肛(直肠脱垂)临床观察
3.中医外治固脱法与PPH术联合应用治疗直肠粘膜内脱垂临床观察
4.中医外治固脱法治疗直肠前突临床观察
文献研究
1. 在中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人州出不可入者…”一病,指的就是脱出不能自行还纳的直肠脱垂。
并记载了当时治疗本病的方法:“倒悬其人,以寒水溅其心腹,入矣。
”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对本病论述及其治法的最早记载。
2.脱肛病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中,并首载药物治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始用针灸治疗,并说:“脱肛,下利,气街主之”。
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指出:“脱肛者,肛门脱出也。
多因久痢后大肠虚冷所为。
肛门为大肠之候,大肠虚而伤于寒痢,而用气偃,其气下冲,则肛门脱出。
因谓脱肛也”。
5.历代对脱肛的治疗有内服中药、棉垫法、熏洗、敷药、针灸、回复疗法、饮食疗法、倒悬水溅等方法。
临床观察(一)
1 . 前提:
脱肛(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垂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治疗至今仍是一个难题。
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目前国外多以手术治疗为主。
手术方法虽然有百余种,但尚无一种十分理想的手术方法。
⑴共观察58例脱肛患者,均来源于2002年1月-2005年1月肛肠科病房。
⑵治疗方法:①高位点状粘膜下注射
②直肠周围扇形三点注射
⑶观察指标:手术前后的
①排便频率
②排便时间
③肛门坠胀感
④脱出情况
⑤其他情况肛门瘙痒等情况
⑥不良反应发生率。
⑷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计量资料采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3. 临床疗效:
①本组58例患者,治愈36例(62%),好转17例(29.3%),无效5例(8.6%),总有效率为91.4%。
②治疗前后便频率比较P=0.00037,小于0.01差异极显著。
③治疗前后每次大便所需时间的比较, P=0.006,小于0.01差异极显著。
④治疗前后肛门坠胀感P=0.0180, 小于0.05差异显著。
⑤治疗前后脱出情况的比较P=0.0313,小于0.05差异显著。
4.结论:
中医外治固脱法的作用机理是应用消痔灵注射液中没食子酸与明矾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与皮肤、粘膜的溃疡面接触后,其组织蛋白质即被凝固,形成一层被膜而达收敛作用。
注射到松弛脱垂的直肠粘膜下层后,部份药液会从直肠内环肌纤维的间隙中往外渗透,弥散到直肠内环肌与外纵肌之间,引起化学性炎性反应,逐步形成异物胶原纤维化,使松弛脱垂的组织萎缩硬化,粘连固定。
在脱垂组织的上部注射适量药物,目的是起到高位悬吊固定作用,以减少复发机会,并且不易破坏直肠解剖结构和形态,保护直肠生理功能。
直肠脱垂的治疗至今仍是一个难题。
目前国外多以手术治疗为主常用的方法有数十种,分经腹和经会阴部两种途径。
经腹部修补可在修复的同时治疗其他盆底疾病,但可发生吻合口狭窄和瘘、腹腔内感染和肠粘连等危险,老年病人还可增加心血管、深静脉栓塞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经会阴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并发症相对较少,适用于因严重内科疾病不允许复杂腹部手术的老年人,或拒绝全身麻醉和腹部大手术的病人。
部分可取得与腹部手术相同的效果,但也可出现切口感染和裂开的危险,且不如经腹部手术改善症状明显。
不论采取何种手术方法都因其操作复杂,损伤大,并发症多,花费高,难以在国内普及,而且我国直肠脱垂发病以贫困和低收入人群及体质虚弱者为主。
因此,治疗上应选择损伤小、并发症少、花费低的方法。
通过本次临床观察证明:中医外治固脱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疗效确切,在改善肛门下坠感的同时,对于其排便障碍也有疗效,尤其对习惯性便秘患者的排便频率及排便时间的改善最为明显。
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花费低的特点。
临床观察(二)
前提:
直肠粘膜内脱垂又称隐性直肠脱垂、直肠前壁粘膜脱垂、直肠内套叠等,是指直肠粘膜松弛、脱垂,排便时形成内套叠、堵塞肛管上口,引起排便困难,属于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
传统手术治疗缺少规范,存在操作复杂、并发症多、术后复发率高等问题。
2. 方法:
⑴共观察63例以直肠粘膜内脱垂为主证的便秘患者,均来源于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肛肠科病房。
⑵治疗方法:固脱法与PPH术联合应用。
即三位一体联合术式。
⑶观察指标:手术前后的
①排便频率
②排便时间
③便不尽感
④其他情况
⑤不良反应发生率。
⑷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 同上
3. 临床疗效:
①本组63例患者,治愈47例(74.6%),显效13例(20.6%),好转3例(4.8%),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95.2%。
②治疗前后患者周排便频率的比较P=0.0042,小于0.01差异极显著
③治疗前后患者每次排便所需时间的比较P=0.0073,小于0.01差异极显著。
④治疗前后患者便不尽感症状的比较P=0.0348,小于0.05差异极显著。
4. 结论:
PPH手术环形切除直肠粘膜,因此,理论上可以切除并拉紧松弛的直肠粘膜,造成粘膜与肌层粘连而达到治疗直肠脱垂的目的。
无疑是治疗直肠脱垂较理的想方法,然而对于脱垂程度较重的情况,如单纯应用PPH手术,则超出了PPH术所能切除的长度。
尤其对那些年老体虚的患者,盆腔和直肠周围组织疏松,单纯依靠PPH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另外PPH手术后主要针对吻合口下方的直肠粘膜有较好的固定作用,对吻合口上方的直肠粘膜固定作用较弱。
中医外治固脱法与PPH术联合应用,既克服了PPH手术切除直肠粘膜长度的局限性,同时又应用了硬化剂的固定作用,通过消痔灵注射液在吻合口以上范围直肠粘膜下注射,对吻合口上方的直肠粘膜起到了很好的固定。
二者相互协同,可以使吻合口上下较大范围的直肠粘膜恢复正常位置,扩大直肠内空间,增加粪便有效通过面积,从而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临床观察(三)
1.前提:
直肠前突是指直肠前壁和阴道后壁的疝。
临床所说的直肠前突是由于病人排便不完全、困难、稀少或需手助排便时的极度紧张感觉而造成的一种临床综合症状。
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多采用手术方法。
大致从手术入路可分为经直肠、经阴道、经会阴、经腹进行修补四大类。
但遗憾的是直肠前突的修补不总是能改善患者排便困难的情况。
30%-72%病人术后直肠前突消失而便秘症仍不缓解或缓解后短期又复发。
2.方法
⑴共观察58例中度直肠前突患者,均来源于2005年3月至2006年10月肛肠科病房。
⑵治疗方法:齿状线上多点柱状注射。
⑶观察指标:手术前后的
①排便频率
②排便时间
③便不尽感
④前突深度
⑤其他情况
⑥不良反应发生率
⑷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 同上
3. 临床疗效:
①本组58例手术病例,治愈为50例(占86.21%)显效为6例(占10.34%),无效为2例(占3.45%)。
总的有效率为96.55%。
②治疗前后患者周排便频率的比较P=0.0027,小于0.01差异极显著。
③治疗前后患者每次排便所需时间的比较P=0.0067,小于0.01差异极显著。
④治疗前后患者便不尽感症状的比较P=0.0412,小于0.05差异极显著。
⑤治疗前后患者前突深度的比较P=0.0381,小于0.05差异极显著。
⑥注射及修补加固后有轻度坠胀感。
局部未见有感染坏死情况,平均住院大数为10天。
4. 结论:
在直肠前突的手术治疗中,应以去除囊袋,修补缺损薄弱区,以恢复正常功能。
我们采取以上针对直肠前突及其伴发病的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方法简便、安全、副作用小、疗程短、痛苦小、疗效可靠,术后半年至1年内均未见复发病人,远期疗效正在观察中。
总结
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可以说明:
1.“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理论在中医固脱法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2. 中医外科固脱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特点。
3. 中医外治注射固脱法在治疗上,体现了中医药的特色,发挥了中医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