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本土设计探讨——以重庆地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65.43 KB
- 文档页数:2
2012年第11期总第173期福建建筑Fujian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No11·2012Vol ·173浅谈绿色建筑节地设计———以重庆市建科院办公科研大楼方案设计为例李灵(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建设活动日益加大,其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我国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建筑师如何做好节地设计成为了解决这一现实矛盾的关键。
文章以重庆市建科院办公科研大楼方案设计为案例,阐述了实际工程中节地设计的思路,并总结了绿色办公建筑节地设计的8项原则和要点;对今后绿色建筑的节地设计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地设计;办公建筑中图分类号:TU2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135(2012)11-0035-04The Study on Land -saving Design of Green Building———For example the plan design of office building of Chongqing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LI Ling(Chongqing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College ,Chongqin 400045)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growing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the demand for land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But our country's land re-sources are seriously insufficient ,how to do well the land -saving design is the key of 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This paper takes the plan design of office building of Chongqing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xample ,and explains the idea of land -saving in practical projects.In the end of the paper ,a summary about eight principles of land -saving design is given ,which is a enlightenment for the further design.Keywords :Green Building ;Land -saving Design ;Office Building E-mail :ll8738@163.com作者简介:李灵(1987-),男。
浅谈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以山城重庆为例摘要: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发展的交通命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主轴。
山地城市受自然山川河流水系影响,城市道路在规划设计时,往往大受局限,但正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理念。
重庆作为山地城市的主要代表,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就必须尊重山城高低起伏、陡坡陡坎、溪河众多的特点。
本文就以重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为核心,对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几点问题思考展开简要分析。
关键词:山地城市;空间组团布局;规划设计;道路设计一、山地城市空间布局的特征我国幅员辽阔,国土空间庞大,受不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空间格局,大致可分为块状布局(典型城市如沈阳、北京、石家庄、无锡)、带状布局(典型城市如兰州、宜昌、青岛、深圳、洛阳)、环状布局(典型城市如成都、厦门)、串联状布局(典型城市如秦皇岛、镇江)、组团式布局(典型城市如重庆、合肥、宜宾)、星座状布局(典型城市如上海)。
重庆作为组团式布局的典型代表,因山、水自然形态的制约,形成了独特的“多中心、多组团”的鲜明特征。
也正是因为长江、嘉陵江等河流以及缙云山、歌乐山、南山等山系的影响,造就了重庆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山水城市格局。
二、山地城市道路路网的特征一般而言,城市道路路网布局可分为方格网式、环型放射式、带状式和自由式。
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山地城市往往只能因地制宜,采取自由式的道路路网布局,路网在几何形式上通常没有固定的形式。
重庆作为典型的山城,道路路网在布局有如下几个特点:(一)立体多元道路路网布局一体化考虑山体廊道与水体生态格局的统筹规划,道路多利用山地沟谷,滨河区域布线或者是沿山体等高线展线,因此,形成了高低错落,立体交叉的空间布局模式。
(二)功能鲜明山地城市道路骨架路网贯穿各个组团内部,承担各组团之间的互联互通。
组团内部路网犹如系统内毛细血管,保障组团内部的集散功能,实现组团内部的正常运行。
酒厂建筑特点及设计思路研究--以重庆江记酒庄白酒分装项目建筑设计为例摘要:本项目从总平面布局、建筑单体设计、技术特色、立面设计、工艺设计、、景观设计、技术成效等方面,以重庆江记酒庄白酒分装项目建筑设计为例研究酒厂建筑的特点及建筑设计思路。
关键字:酒厂建筑工业建筑公建化地域性经济效益引言伴随着小酒瓶上充满个性的文案,作为白酒行业的后起之秀,江小白仅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便成为行业的领先者,2016-2019年间,作为项目统筹人和建筑专业负责人,参与了江记酒庄二期项目从方案到竣工的全过程设计及管理工作,项目竣工以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并于2021.10获得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三等奖。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介绍本项目情况及酒厂建筑设计思路。
1项目概况项目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白沙工业园,地块西北侧为江记酒庄一期项目工程用地,东南侧为食品厂用地,地块其余三面均临城市道路。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92766.91㎡平方米,场地周边交通便利、环境良好,公用设施完全能够满足本项目建设和运营的需要。
厂区设计主要分为五个功能区,分别是:职工生活区、储罐区、生产区、办公区、后勤区。
依据地形和环境特点,厂区面向三条道路均开口,按人流和货流设置不同的出入口,按厂区生产布局的需要,在地块中部设置生产区,布置两个固态法酿酒车间(丁类厂房)、一个联合厂房(丙类厂房),并在地块东南侧沿街设计手工精酿车间若干,增加生产业态,也做对外展示之用。
在生产区西南布置东南侧储罐区,设计一组甲类储罐(最大储量6000M3)。
在生产区东侧布置后勤区,设有厂区设备维修加工间、发电机房及消防水池、污水处理区域等。
办公区在地块内独立布置,并在办公区地块设计有地下停车库,满足厂区停车需要。
职工生活区设置在地块东南侧,职工食堂及宿舍均临街设置,方便职工休息换装,并方便到达厂区内生产及储罐区。
本工程总建筑面积91133.81 ㎡,地上建筑面积83014.10 ㎡,地下建筑面积8119.71 ㎡。
山地城市设计案例 一、交通设计。 1. 轻轨穿楼。 你能想象轻轨直接从居民楼中间穿过吗?在重庆,李子坝轻轨站那可是相当出名。这设计啊,简直是脑洞大开。从一开始规划的时候,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山地地形,又要方便居民出行。这楼在那儿建着,轻轨线路规划过来,与其避开,不如来个融合。轻轨穿楼而过,楼上的居民呢,就像跟轻轨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轻轨经过的时候有一点轻微的震动,对于楼里的居民来说,就像是生活中的一点小插曲。而且啊,这一设计成了重庆的网红打卡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围观,既解决了交通问题,又给城市增加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2. 盘山公路与立体交通。 重庆的山那是一座连一座,所以盘山公路就像是一条条巨龙盘踞在山间。这些盘山公路蜿蜒曲折,司机开在上面就像在玩现实版的赛车游戏。而且重庆的交通是立体的,你可能刚从平地上开车进入一个隧道,出来就到了半山腰的高架桥。有时候导航都得迷糊,经常会听到“您已偏离路线,请在合适位置掉头”之类的提示。不过这种立体交通设计,虽然复杂,却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山地空间,让不同高度的区域都能被有效地连接起来。比如说黄桷湾立交桥,那可是号称“最复杂立交桥”,五层结构,15条匝道,密密麻麻的道路就像迷宫一样。但正是这种设计,让各个方向的车辆都能顺利地驶向自己的目的地,就像一个超级交通枢纽,把重庆各个山头、各个区域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二、建筑设计。 1. 洪崖洞。 洪崖洞那可是重庆的招牌建筑。它沿着悬崖而建,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风格建筑,那模样就像千与千寻里的汤屋一样梦幻。从设计理念上讲,这是对传统巴渝建筑文化的传承。以前巴渝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山地地形,就建造了这种吊脚楼。洪崖洞把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和放大。白天的时候,它看起来就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到了晚上,灯光一亮起来,那简直美炸了。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有的是餐厅,有的是商店,有的是民俗体验区。游客可以沿着台阶或者乘坐电梯在各层穿梭,感受山城独特的建筑魅力和商业氛围。
2012年第03期总第165期福 建 建 筑Fujian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No03·2012Vol·165重庆山地居住建筑适应性研究———兼论“重庆国奥村”项目设计构思与方法陈鸿翔(重庆大学 重庆 400030)摘 要:文章以重庆传统山地居住建筑特色为切入点,联系重庆国奥村住区项目,对住宅建筑的意向构思和设计方法进行深入解析。
对山地建筑如何立足于地方,把地方传统建筑文化以另一种形式再现在建筑中,使建筑具有可读性,使建筑成为能感动人的建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关键词:山地居住建筑 重庆国奥村 绿色 科技 人文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35(2012)03-0018-05Research on Chongqing mountainous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adaptation———and the designing ideas and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Olympic Village in ChongqingChen Hongxiang(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Abstract:This paper profoundly analyses the ideas and designing method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Olympic Village in Chongqing,with the Chongqing mountainous achitecture feature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which discussesthat how mountainous architecuture conbines local traditional achitectural culture with modern architecture,showing its uniqueviewpoint about how to add the archicture with intelligibility,and at the same time to touch people.Keywords:Mountainous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Olympic Village in Chongqing Green Technology Humane作者简介:陈鸿翔,男,1984年9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
坡地建筑论文:重庆办公楼的文化重构-地标建筑论文-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市政府办公大楼所在地是抗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指挥中心最高首脑机构所在地,解放后是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后再改建为市政府办公驻地,上世纪70年代拆除重建为现代建筑,历史渊源深远。
所以新大楼设计必须考虑到时间、空间上的特殊性,更要兼顾市政府办公大楼与大礼堂之间的默契,在树立政府机构庄重朴素的形象之外,更要彰显人民政府服务人民的特征。
为此,我们从各方面进行了充分构思,最后形成“一个院子、两条轴线、三个入口、四大功能、五级高差、六幢建筑”的格局。
“一个院子”:市政府办公大楼项目所在地受地理位置、坡地地质状况限制,地形狭小而不规则,体量较大的建筑无处生根。
为此,我们主张采用分散的小体量建筑设计,但是,如何体现政府办公建筑的厚重感和庄严性又成了难题。
经过多轮方案的反复推敲,最终从建筑整体形象集合入手,在空间上以建筑形成围合,产生了3000m2的中庭院落,实现了自然的整体效果。
视觉上,小体量建筑合零为整,也达到了应有的气势。
“两条轴线”:为适应项目地形,呼应周边建筑空间关系,处理好上下35m的高差,我们在立体空间组织布局上利用了纵、横两条轴线,把分散的小体量建筑整合成大的建筑群体,顺应坡地的格局。
在建筑外观色彩运用上,1、2、3、4、6号楼采用一种色彩,而5号楼采用另一种色彩,分别加强纵向、横向轴线感。
“三个入口”:坡地建筑在保证大楼气势、表达建筑的庄严之美上具有独特优势。
我们在三个主要道路处设立三个入口,分别赋予不同功能。
层层递进的高度变化与入口之间的衔接自然过渡,体现坡地建筑群与山体的共生性。
建筑和山体的融合,使办公楼的庄严形象得到了有效保障。
“四大功能”:在市政府办公大楼布局中,我们坚持最大限度地使用空间。
通过合理安排,保证了行政办公、会议接待、综合服务、安全保卫四大功能的充分实现。
“五级高差”:工程的最大难题是五个高差关系的处理。
重庆地区建筑遮阳设计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地球科学的研究,涉及都市规划设计、社会经济发展、自然保护与资源利用等多个领域。
遮阳建筑设计具有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室内外环境质量、节能减排等多种功能,对于人们的生活、运动和工作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气候变化、能源缺乏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探索其遮阳建筑设计策略,对于推进该地区建筑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将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探究该地区遮阳建筑设计的策略及其实践案例。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析重庆市气候和环境特点。
重庆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风速较大,降雨量集中,气候较为复杂。
2.总结遮阳建筑设计策略。
从建筑立面朝向、窗户设计、遮阳构造材料选择等方面总结不同类型建筑的遮阳设计策略,探讨其实用性和可行性,并进一步阐述如何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遮阳与采光、通风等因素。
3.收集实践案例。
通过国内外已完成的优秀工程作品,结合重庆市的自然环境及建筑类型特点,收集遮阳建筑实践案例。
分析实践案例中的设计思路、材料选择和实施效果,为重庆市的遮阳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4.案例分析和评估。
选取重庆市已完成的遮阳建筑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估,以评估其设计过程的合理性、设计目标的实现情况和经济性的可行性,并对其进行总结。
三、预期研究结果本文将通过对重庆市遮阳建筑设计策略的研究,形成一套可行性强、实用性高的遮阳建筑设计标准和建议,为地方政府、设计机构和业主提供科学的遮阳建筑设计指导,提高重庆市建筑节能减排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评估,为工程实际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城市建筑的新生——关于重庆城区建筑屋顶绿化的可行性探究作者:王刚来源:《艺术评论》 2015年第6期王刚重庆是我国行政辖区面积最大、最年轻、人口最多的直辖市。
重庆城区位于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处,全城依山而构,临江而筑,市内坡峭路陡,楼房重叠错落,山和城融为一体,因此重庆又名“山城”,另外重庆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闷热,是中国有名的“火炉”,这就使得重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气候特点,由于城区建筑和人口密集,绿地面积相对不足,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向城市要绿地,除了市政合理的规划外,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投向城市的主体,即建筑。
建筑的屋顶相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地面来说在经济上廉价的多,大面积的推广屋顶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提高绿化率,还可以保护建筑物自身,因此屋顶绿化的建设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一、重庆发展屋顶绿化的必要性(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建筑热岛效应绿化后的屋顶由于受植物和土壤的保护,使其贮热量大大减少,从而使得建筑物吸收的热量减少,降低了热效应,因此有效地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这些对于重庆这座“火炉”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护城市建筑,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城市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屋顶构造的损坏,很多时候是由于温度的迅速变化造成的。
而有一定覆土厚度的绿化屋顶,其隔热和防渗等性能比一般屋顶要好,其良好的隔热、降温与保温作用使得建筑物的老化程度减缓。
因此屋顶绿化的建设不仅改善环境,同时也保护了建筑的寿命。
(三)塑造立体景观,造就生态重庆屋顶绿化用绿色代替了混凝土和沥青的颜色,使身处高层的人们感受到置身于绿化环抱的自然美景中,充实了城市的景观体系,特别是在重庆这座“山城”,随着建筑物的层层叠叠,也让我们的绿色从平面延伸到立体,从二维拓展到三维,使得整个城市景观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立体感。
同时屋顶的绿化的应用和推广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气候,提高绿化率,还可以有效地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在城市的发展中真正做到了低碳环保。
探寻博物馆建筑本身的文化符号——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发布时间:2021-09-16T07:58:10.688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0月下作者:杨斌[导读] 有人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好的方式就是去拜访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陈设,往往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手资料。
博物馆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说,其具有历史承载的重要意义,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更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过往,文化意义斐然,可以说博物馆承载着传承历史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平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杨斌有人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好的方式就是去拜访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陈设,往往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手资料。
博物馆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说,其具有历史承载的重要意义,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更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过往,文化意义斐然,可以说博物馆承载着传承历史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平台。
然而,博物馆之所以让人向往,不仅是文物、藏品的魅力,有一部分,则是被博物馆建筑的绝佳设计所吸引。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城市建筑来说,博物馆建筑独特的文化与社会属性更容易展现出别样的个性,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标志符号。
今天我们将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探寻博物馆建筑本身的意义。
2000年,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三峡地区考古抢救性发掘全面展开,为了给三峡的文物安个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应运而生,为了给博物馆一个最好的位置,当时市委市府相当重视,把博物馆建在了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对面,背靠市委,紧邻市政府。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为重庆最大、资源品位最高的博物馆,是除北京之外首个以“中国”冠名的历史综合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是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等。
山地城市绿色建筑自然通风设计探讨——基于重庆首批绿色建筑住宅项目董庆万科城自然通风分析章节一:引言介绍绿色建筑与自然通风的概念及研究意义,简述论文内容。
章节二:绿色建筑与自然通风的理论基础介绍绿色建筑与自然通风的概念、优点和相关标准的制定,分析自然通风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章节三:重庆首批绿色建筑住宅项目董庆万科城概况简述项目的背景、规划与设计,探讨自然通风在其中的应用。
章节四:自然通风设计分析详细分析项目中自然通风设计的实现过程,包括场地选择、建筑设计、立面处理等方面的考虑与措施。
同时评价设计效果与风险。
章节五:结论与展望总结论文的主要内容,探讨自然通风在未来山地城市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
同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第一章: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绿色建筑是设计中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建筑设计中,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和大幅降低建筑使用成本作为中心设计理念的建筑。
自然通风则是绿色建筑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它可以大大减少建筑内部空气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含量,使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和健康,并降低能源消耗。
重庆是一个山地城市,环境复杂,地形起伏较大。
这种特点对于城市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使用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障居住者的健康并减小对环境的影响,重庆市着重推行了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其中董庆万科城作为首批绿色建筑住宅项目,实施了自然通风设计。
本论文旨在对该项目中自然通风的设计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探讨如何在未来山地城市绿色建筑设计中更好地应用自然通风。
第二章:绿色建筑和自然通风的理论基础2.1 绿色建筑的概念和优点绿色建筑是指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建筑设计中,实现具有高水平节能、节水、节材、减排、生态保护等功能的建筑。
其优点主要包括:- 减少环境污染。
采用可持续性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化学污染。
摘要空间是建筑设计的永恒主题。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发展到今天,流派繁多,风格各异,但归根结底,却都是在创造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空间。
建筑的空间本质早已得到世界建筑界的一致认同。
设计的目光也已经转而关注“虚”的空间,而不是过多的停留在研究建筑可以用感官体验到的“实”的部分。
空间的设计,是当代建筑语境下,对建筑设计的发展和引申。
如何处理建筑与建筑,处理建筑与环境,处理建筑与文化,处理建筑与技术及其它社会各方面关系的问题,更多的以空间作为研究的落脚点。
空间形态转而代替了我们在划分各流派风格时的标尺和基准。
而城市是一庞大而复杂的空间形态体系。
从这一理论高度,研究城市某一区域内具体的单体建筑设计,我们就更容易在方向和准则上把握并控制其发展变化。
这也就打破了现今规划、建筑、城市设计学科领域的界线,以空间的设计为载体,综合运用各领域理论成果,强调内外空间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以期最终创造整体性空间形态。
重庆是西部地理文化特征都十分明显的城市,人民广场和三峡博物馆工程是位于重庆的市中心核心地段,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型公共文化建筑设计项目。
而其用地也具有山地环境的代表性,以此为载体,对人民广场及建筑空间形态的分析、认知、创造,其实就是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的一个完整过程。
当然文中针对项目的特性,也做了具体的空间性质剖析。
简言之,就是在山地环境中,所作的一次内外空间一体化,整体性空间形态创造的理论尝试。
论文第一章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和相关概念;第二章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了相关因素;第三章以城市空间、山地建筑空间、博物馆建筑空间三方面特性,分别深入对空间形态的认知;第四章从理论设计角度归纳总结内外部空间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思路;第五章希望建立空间结构—空间形体—空间界面的设计理论构架;第六章结合方案设计实例介绍具体设计手法。
关键词:重庆人民广场及建筑,空间形态,空间设计ABSTRACTSpace is always the topic of architecture.After the architecture modernism,many sects showed up,but the basic of them is the same thing---creating space for human being.Today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space in building design.Space design is the expansion of it.Now when we refer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buildings,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technique and other social problems, we always lay on the space.Urban is a huge system of space form.With the help of this theory,we can easily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single buildings in city,which means breaking the boundary among city planning,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e,using the space design theory, synthesizing the effort of many fields,in order to create integral space form.ChongQing is a typical city in western China.The Renmin Square and three-gorgers museum are located in center of Chongqing,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ongqings city culture.Thus,the space analysis and creating of them includes interior and exterior factor.In a word,we are trying to create a holistic space in hilly environment.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describe the background,significance,purpose and relative conception of my study.The second part analyze relative factor from many point of view.In the third part we study the space form in urban hilly building and museum.In the fourth part we conclude the discipline of interior and exterior space design.In the fifth part we try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space frame---space shape---space interface.The sixth part introduce methods of space design in detail with the help of example.Keywords:The Renmin Square of Chongqing,Space Form,Space Design图表目录(论文共插图表163张)1导论 (1)图1.1重庆人民大礼堂(1996年) (1)图1.2建成的中国三峡博物馆 (2)图1.3重庆渝中半岛夜景 (2)图1.4用地范围及地形图 (3)图1.5原重庆市政府大门入口 (4)图1.6圣马可广场的演变 (5)图1.7人民广场一、二期工程 (7)图1.8人民广场上的牌坊 (8)图1.9研究构架图 (12)2人民广场及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13)图2.1希腊阿索斯广场 (13)图2.2罗马圣彼特教堂广场 (13)表2.1近200年城市化情况 (14)图2.3渝中半岛鸟瞰图 (15)图2.4渝中半岛区位图 (16)图2.5人民大礼堂鸟瞰图(1987年,1999年) (16)图2.6三峡博物馆实施方案 (17)图2.7本案所在区位图 (18)图2.8周围用地功能及环境图 (18)图2.9人民广场东西向、南北向、东北向剖面视线分析 (20)图2.10人民广场南北、东西向分台处理不同标高 (20)表2.2渝中区历年国内生产总值表 (21)图2.11某建筑局部构造 (22)图2.12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 (23)图2.13渝中半岛形象设计体量模型 (23)表2.3人民广场周边建筑调查表 (24)图2.14温哥华罗伯森广场 (24)图2.15洛克菲勒广场 (25)图2.16洛克菲勒下沉广场平面图 (25)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17洛克菲勒下沉广场剖面图 (25)图2.18人民广场目标方案层次图 (26)表2.4人民广场AHP分析数据表 (26)图2.19西班牙古罗马艺术博物馆 (26)图2.20天坛祈年殿 (27)图2.21白天人们在人民广场上的活动 (29)图2.22夜间在人民广场举行的庆祝活动 (29)图2.23人民广场分区图 (29)表2.5人民广场分区分时人数统计表 (30)图2.24人民广场Ⅵ、Ⅶ区人的活动 (30)图2.25人民广场Ⅵ、Ⅶ区人的活动 (30)表2.6外部环境质量与人的活动频率关系表 (31)图2.26环境刺激度与人的舒适感曲线 (31)图2.27河南省博物院 (31)图2.28人民广场全景 (32)表2.7渝中半岛绿地分期规划指标 (32)图2.29四川乐山罗城总体布局 (35)图2.30城市天际线与城市建筑 (35)图2.31周围建筑屋顶及立面 (36)图2.32人民路街道东立面 (36)3人民广场及建筑空间形态认知 (37)图3.1重庆城市景观 (37)图3.2人民广场及建筑轴线图(一) (38)图3.3故宫博物院空间轴线序列 (39)图3.4人民大礼堂与广场轴线图 (40)图3.5巴黎国民议会大厦(轴的相交) (41)图3.6人民广场及建筑轴线图(二) (41)图3.7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42)图3.8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轴线图 (42)图3.9由植物组成的建筑墙面 (42)图3.10美国圣迭哥的霍顿广场 (43)图3.11人民广场的台地和阶梯处理 (44)图3.12法国里昂机场铁路客运站 (45)图3.13界面与间距关系图 (46)图表目录图3.14人民广场空间界面视线分析图 (46)图3.15巴黎卢浮宫金字塔 (47)表3.1重庆及四川各种地形所占比例 (48)图3.16人民广场及人民大礼堂鸟瞰 (48)图3.17重庆民居 (51)图3.18跌落式民居布局 (52)图3.19龚滩古镇吊脚楼 (52)图3.20纽约花旗银行总部 (52)图3.21三峡博物馆一设计方案入口层平面 (54)图3.22建筑天际线与自然山体形态关系示意图 (54)图3.23某山地博物馆设计 (55)图3.24安藤忠雄,六甲集合住宅 (56)图3.25透过牌坊看三峡博物馆 (57)图3.26人民广场东西向景观剖面图 (58)图3.27三峡博物馆与“山势”关系之一 (59)图3.28下沉广场 (59)图3.29国外某山地博物馆设计 (60)图3.30东京基础设施博物馆 (61)图3.31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62)图3.32某博物馆的室内自然光环境设计 (62)图3.33金贝尔美术馆 (63)图3.34巴黎奥尔塞车站改造成为的艺术博物馆 (64)图3.35宁波博物馆一方案展陈空间设计平面图 (65)图3.36宁波博物馆一方案展陈空间模型 (66)图3.37纽约布鲁克林区地下商业空间与建筑的结合 (67)图3.38大英博物馆“开放空间”剖面 (67)4人民广场及建筑空间形态的创造 (69)图4.1建成后的三峡博物馆 (69)图4.2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 (70)图4.3国外某博物馆建筑 (72)图4.4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 (74)图4.5田纳西中心 (74)图4.6弗雷斯诺国立当代艺术学校 (75)图4.7伦敦市政厅 (75)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8across福冈 (75)图4.9吉巴欧文化中心 (76)图4.10东京都市政厅 (76)图4.11苏州博物馆新馆模型 (77)图4.12巴黎列.阿莱广场鸟瞰图 (80)图4.13巴黎列.阿莱广场 (80)图4.14巴黎德方斯门即前广场 (81)表4.1关于控制建筑体量的城市设计原则 (83)图4.15成都天府广场方案一 (83)图4.16建筑街块与公共空间的辩证关联 (84)图4.17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小教堂 (85)图4.18妹岛和世设计的某博物馆 (86)图4.19埃森曼“体验音乐”博物馆内部空间 (86)图4.20三峡博物馆入口过渡空间 (89)图4.21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 (89)图4.22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日本馆 (89)图4.23路易斯.康金贝尔美术馆 (91)图4.24安藤忠雄沃兹堡现代美术馆 (91)图4.25柯布西耶的“模数表” (92)图4.26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92)图4.27广东省博物馆备选方案一 (94)图4.28中国美术学院入口 (96)图4.29圣保罗大教堂洗礼盘 (97)图4.30上海图书馆 (97)图4.31迈耶盖蒂中心 (98)图4.32西班牙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 (99)5人民广场及建筑空间形态设计方法探讨 (101)图5.1人民广场及建筑空间结构图(一) (101)图5.2人民广场及建筑空间结构图(二) (102)图5.3建筑中多样的路径 (102)图5.4荷兰驻德国使馆“街道”模型 (103)图5.5库哈斯设计的某大学图书阅览室空间 (103)图5.6北京国际汽车博览中心方案一 (103)图5.7三峡博物馆空间构架设计一 (104)图表目录图5.8仙台媒体中心 (105)图5.9空间构架设计的分层分析 (105)图5.10广东博物馆方案一 (106)图5.11空间单元的组织 (107)图5.12矶崎新设想的“空中聚落” (107)图5.13空间单元的一体化融合 (107)图5.14建筑形式产生的来源 (108)图5.15三峡博物馆形体设计图一 (108)图5.16心智图像(上)及形态生成图(下) (108)图5.17还原形体的发展变化 (109)图5.18形体与形体的图底关系 (110)图5.19人民广场平面图底关系图 (110)图5.20广州博物馆方案一剖面图 (111)图5.21广州博物馆方案二剖面图 (111)图5.22人民广场及建筑剖面设计图一 (112)图5.23某山地博物馆方案模型 (112)表5.1形式因素的性格特征 (112)图5.24广东省博物馆方案一 (113)图5.25孟加拉国民议会大厦 (113)图5.26a屈米,拉维莱特公园b埃森曼,公元2000年教堂 (113)图5.27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 (115)图5.28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 (115)图5.29建筑形态设计中的界面 (116)图5.30格拉茨现代艺术展馆界面设计 (117)图5.31伦佐.皮亚诺大阪国际机场 (117)图5.32日本螺旋体大厦 (117)图5.33里尔美术馆改扩建 (118)图5.34妹岛和氏设计的住宅楼 (119)图5.35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界面外 (119)图5.36馆内空间——界面内 (119)图5.37实体界面创造的空间形态 (120)图5.38界面与构架关系 (120)图5.39界面与形态关系 (122)6人民广场及建筑空间形态设计方案实例 (123)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6.1方案一构思草图 (123)图6.2方案一平面及透视图 (124)图6.3方案二透视图、总平面图及模型照片 (124)图6.4方案三一层平面图 (126)图6.5方案三侧立面图、正立面图及总平面图 (127)图6.6(方案进行修改调整后)建成效果 (128)图6.7方案四透视及鸟瞰图 (128)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