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24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溶骨性转移癌的临床应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梁宇闯,李卓永,余更生,林秀欣,林坚,杨锦钊【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脊椎转移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在DSA导引下,对15例脊椎转移癌患者的27个椎体,经皮椎弓根穿刺病变椎体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结果全部患者术后18~72h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活动状况改善,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6个月,12例疼痛缓解,其中9例疗效稳定。
结论 PVP治疗脊椎溶骨性转移癌能迅速缓解疼痛,增加脊柱稳定性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具有安全、操作简易的优点。
【关键词】脊椎;肿瘤转移;椎体成形术,经皮脊椎转移癌前路椎体切除仅适合单椎体早期病变,而溶骨性转移癌往往是多发的,发现时多已失去手术机会。
作为姑息性的单纯放疗虽然具有止痛和杀灭肿瘤的作用,但起效较慢,治疗时间较长,而且会减弱骨重建能力,容易造成椎体塌陷[1,2]。
单纯化疗、激素治疗、生物治疗及核素疗法等有一定副作用,疗效欠佳。
自1987年Galibert等[3]应用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颈椎血管瘤获得成功后,PVP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导致的压缩性骨折和椎体溶骨性肿瘤[4~6]。
该术是在放射影像导引下经皮穿刺并将骨水泥注射到病变椎体,从而达到快速止痛、加强椎体和治疗肿瘤的目的。
我院自2004年10月以来采用PVP治疗溶骨性和疼痛性脊椎转移癌15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
年龄42~78岁,平均52.6岁。
全部病例经X线、ECT、CT或MR证实均为脊椎溶骨性转移癌,其中单椎体6例,2个或以上椎体9例;胸椎2例,腰椎4例,胸椎合并腰椎7例,腰椎合并骶椎2例。
原发肿瘤为肺癌6例,乳腺癌3例,肝癌3例,鼻咽癌2例,甲状腺癌1例。
OSTEOPAL@V骨水泥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应用研究简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普遍的老年疾病,其中许多人患有椎体骨折。
随着寿命的延长,综合征和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
治疗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然而,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本文将研究OSTEOPAL@V骨水泥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应用,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原理OSTEOPAL@V骨水泥成形术是一种内固定手术方法,通常用于椎体洞性骨折和压缩性骨折。
操作过程中,医生先通过观察X光,CT或MRI对骨折部位进行定位和评估。
在麻醉和局麻下,医生会将骨水泥经过针头注入椎体骨折部位,从而恢复骨的强度。
研究结果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性骨折,其治疗挑战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具有很弱的抗拉强度。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OSTEOPAL@V骨水泥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关键研究的总结:临床疗效一项研究对91名女性进行了OSTEOPAL@V骨水泥成形术的治疗,其中90%的病人在术后联合治疗(坐姿/走路锻炼、物理疗法和/或药物)后疼痛症状有所改善。
在接下来的2年中,其中87%的病人恢复了自己的独立行走能力。
这项研究表明,OSTEOPAL@V骨水泥成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预防再次骨折OSTEOPAL@V骨水泥成形术不仅可以治疗椎体骨折,还可以减少患者再次受到骨折的概率。
一项研究发现,由于骨水泥填充了洞性骨折的空隙,因此椎体的压缩性质明显改善,病人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降低了30%。
这个结论表明,OSTEOPAL@V骨水泥成形术在预防再次骨折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术后安全性研究表明,OSTEOPAL@V骨水泥成形术的术后安全性很高,其中大多数问题都是暂时性的。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在170例手术中,只有2例出现了术后感染,且均在4周内完全恢复。
此外,OSTEOPAL@V骨水泥成形术对于椎体结构的破坏也很小,不会对周边神经和软组织造成太大的影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应用。
方法在c臂x光机引导下,经皮沿两侧椎弓根入路置入球囊对压缩椎体进行膨胀扩张,使骨折复位后,取出球囊,注入骨水泥进行椎体成形。
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优势主要在于: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止痛效果确切,有效恢复重建椎体高度,减少后凸畸形,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损伤,传统的治疗疗效往往不理想。
椎体成形术用于治疗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已有10多年的历史,1994年美国的wong等[1]设计的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经过体外实验及临床观察,证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2]。
旅顺口区人民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人12例,共13个椎体,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将22个病例结果进行分析。
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应用。
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2例(25椎)。
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64-84岁,平均72岁。
全部病例有低能量脊椎外伤史伴有严重的胸腰部疼痛,病人入院后经过体格检查及常规腰椎正侧位x线照片、ct及mr检查明确为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
1.2 病变部位胸11椎体2例,胸12椎体5例,腰1椎体9例,腰2椎体2例,腰3椎体1例,胸12合并腰1椎体3例。
1.3 严重程度按genant分类,i度骨折5例,ii度骨折15例,iii度2例。
2 方法麻醉生效后,患者俯卧位,选择两侧椎弓根入路。
通过c臂x光机定位,确定穿刺针位于椎弓根外上缘,穿刺针可偏向椎弓根外侧,形成向内角度10°-15°,缓慢进针,在侧位x光透视监视下,将导针逐渐插入到椎体前中部距椎体前缘5mm处。
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近期疗效及VAS评分研究【摘要】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损伤,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近期疗效及VAS评分的变化情况。
通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情况、近期疗效评估、VAS评分变化以及并发症情况统计,发现椎体成形术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结论部分指出椎体成形术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并探讨临床应用价值。
这表明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近期疗效、VAS评分、并发症、临床意义、疾病背景、治疗方法、砠究目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过程、术后恢复、作用、进一步研究、临床意义总结1. 引言1.1 疾病背景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发生在椎体由于骨质疏松而发生压缩性破裂。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镇痛、保持适当姿势等,但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手术治疗包括椎体成形术、椎间融合术等,具有直接复位、恢复椎体高度、减轻压迫等优势。
本研究旨在探讨椎体成形术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的近期疗效及VAS评分变化,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了解椎体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1.2 治疗方法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由于骨质疏松使得患者骨密度下降,骨质脆弱,容易发生骨折。
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
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近期疗效及VAS评分研究【摘要】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常伴有剧痛和功能障碍。
本研究旨在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及VAS评分变化情况。
通过对患者特征进行分析,介绍手术方法并分析术后并发症。
随后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详细分析VAS评分的变化趋势。
结果显示椎体成形术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具有显著疗效,且VAS评分明显改善。
椎体成形术在此类疾病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手术方法的优化以及并发症的减少。
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有效手段,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关键词:椎体成形术、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效、VAS评分、术后并发症、临床应用、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主要由于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发生在椎体部位。
脊柱骨折可导致椎体的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患者的残疾率。
目前对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其术后并发症、疗效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仍较为有限。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并对其近期疗效及VAS评分进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评估椎体成形术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的近期疗效及VAS评分变化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针对这一人群的治疗方案。
通过观察椎体成形术对患者的影响,探讨手术方法对病情的改善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通过对术后疗效和VAS评分的评估,了解椎体成形术对患者疼痛程度和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未来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了解,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海南医学》2008年第19卷第7期骨折中,单用D HS仍有可能达不到坚强稳定的固定,其结果是骨折不愈合或髋内翻畸形愈合。
因此,我们在手术过程中,针对骨质疏松严重的患者,则在扩孔道内植入部分自体髂骨,再拧入动力髋加压螺钉。
另外,在股骨颈上1/3加用一枚长度合适的松质骨螺钉固定,以增强髋螺钉的加压及抗旋转作用,这样既有效防止了旋转应力,又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头钉切割的发生率。
同时特别注重大小转子的复位与固定,尽量使后内侧劈裂的小转子大块骨质或大转子后方的骨块解剖复位,然后选用1—2枚拉力螺钉固定。
若转子部内侧或后外侧骨片缺损,采用自体髂骨植骨。
这样转子部内侧弓骨皮质的完整性和后侧皮质骨的连续性得到恢复,有效阻止了骨折的分离和扭转,控制了髋内翻的发生。
综上所述,D HS加螺钉内固定,同时配合植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使转子部内侧弓骨皮质的完整性和后侧皮质骨的连续性得到恢复,阻止了骨折端的分离和扭转,有效防止了旋转应力,控制了头钉切割及髋内翻的发生,充分实现了D S坚强稳定的固定,对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或下床活动、控制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均具有积极意义,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1黄公怡,王福权.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中华骨科杂志,1984,4:349—351.2Znckerrnan JD.Skov ron ML.Ko val KJ.et al.Post-operatire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associatedwith o perative delay in older patients who hav efracture o f the hip[J].J Bone Joint Surg Am,1995,77(10):1551-1556.3李其一,邱贵兴,翁习生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的手术治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5:495-498.邵印麟,沈月英,郁凯乐,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选择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6,5(收稿日期3)PVP作为脊柱外科新的一项微创技术,近几年来逐渐被广大医师认可,并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骨质疏松症引起脊柱压缩性骨折、椎体血管瘤、椎体转移瘤治疗中,因为在此之前,这些疾病不管是内科和外科治疗都很棘手,而PVP的出现使这些疾病得到成功的治疗。
・74・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年1 第l0鲞第1期chin nv , ry , !: : !:! 导向器引导下单侧经椎弓根穿刺行椎体 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宓士军 高景春 周广军 吴立明 高万旭 孙敬宇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骨科,唐山064000)
临床论著・
【摘要】 目的探讨导向器引导下单侧经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术的临床价值。 方法2002年12月~2008年8月 在导向器导引下单侧经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术108例。术前先行cT定位,确定进针层面、最佳内倾斜、下倾斜角度、穿刺 点距离棘突的体表距离、穿刺路径以及穿刺点。术中按照手术前CT测定的进针点和路径,c形臂透视下监测确定人针点,使 用自制的三维穿刺导向器导引下经单侧椎弓根穿刺,采用退针法注射骨水泥。观察术前及术后疼痛有效率,手术中穿刺到位 率、骨水泥分布优良率、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椎体穿刺到位率97.2%(105/108),手术时间每个节段(18±6) min,术中注射骨水泥量(4.2 4-0.6)ml,骨水泥分布优良率为94.4%(102/108),疼痛缓解有效率93.5%(101/108)。住院费 用2580~3700元,平均3280元。】O8例随访0.5—6年,平均3,5年,1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椎问盘外漏,2节椎旁静脉丛外漏,3 节椎体周围软组织外漏,除1例椎体周围软组织外漏当时有一过性腰部疼痛,经过口服芬必得0.3,20 min后缓解,其余无临 床症状。 结论导向器导引下单侧经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穿刺准确、穿刺到位率高、骨水泥 分布满意、痛疼缓解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单侧人路;穿刺导向器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6604(2010)01—0074—04
Unilateral Transpedicula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with a Guiding Apparatus Mi Sh ̄un,Gao Jingchun,Zhou Guangjun, et a1.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Fengrun People’s Hospital,Tangshan 064000,China 【Abstract】 ohjective To study the eficacy of unilateral transpedicula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by using a guiding apparatus.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02 to August 2008,108 patients received unilateral transpedicula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n our hospita1.Before the operation,the puncture site,angle,route,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uncture site and the spinous process were determined by CT scan.During the procedure,a needle was inserted into the determined puncture site under the monitoring by C—arm.A 3-D guiding apparatus produced in our hospital were employed for the guidance of transpedicular puncture. After the surgery,the rate of pain relieve,accuracy of puncture,the rate of excellence and good outcomes,operation time,and complications in these cases were studied. Results The accuracy of transpedicular puncture was 97.2%(105/108),and mean operation time of the procedure was(1 8 4-6)min;a mean of(4.2±0.6)ml of bone cement was injected,and achieved a rate of excellence and good outcomes in cement distribution in 102 patients(94.4%,102/108).The pain relieve rate in the patients was 93.5%(1O1/108).In this series,the mean hospital cost was 3280 RMB(ranged from 2580 to 3700 RMB).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0.5 to 6 years(mean,3.5 years)afterwards.During the period,the bone cement leaked into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in one case,into the venous plexus in two,and into the surrounding soft tissues in three.One of the three patients with the bone cement leakage into the soft tissues complained of transient waist pain,which was then relieved after oral ibuprofen sustained release capsules with a dose of 0.3.No other symptoms were found during the follow—up.Conclusions Unilateral transpedicula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by using guiding apparatus is effective for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with a high accuracy rate of puncture, satisfying outcomes,and high rate of pain relieve. 【Key Words】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Unilateral puncture route;Puncture guideing appar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