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与理念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1
专题二 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
(一)什么是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
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与大学校训的区别与联系
大学精神文化所具备的特征:发展性、兼容性、整合性和多元个性
(二)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1、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性主义大学理念的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内涵
2、实用主义大学理念的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内涵
3、走向“社会中心”的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第一节 大学精神文化的涵义
一、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
大学文化或大学精神文化是指大学群体习得的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它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主要有大学精神、理念、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用等。
精神、理念、校训等精神文化元素属于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它着重体和申明大学的价值诉求。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用等则属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大学的精神文化往往通过大学的人、物、事承载和践行。
大学精神文化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二、大学精神文化元素的关系
(一)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两者的区别
大学精神是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学人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而大学理念更多的是表达大学人(包括个人)对大学的认识及其办学主张。
2、两者的联系
(1)大学精神源于大学理念。一所大学在其漫长发展过程的各个时期,都会有各自主张和坚守的大学理念。当一个时期的大学理念对大学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促进了大学的发展,那么这一时期的大学理念就会成为一种优秀的文化积淀下来,成为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最终成为大学精神组成部分,从而使得大学精神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和发展。
(2)大学理念基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是基于大学的优秀文化传统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
(二)大学精神与大学校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校训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精神文化元素。它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一种重要彰显,是获得外在认同和支持的一种重要途径。一所大学的校训在提出之初通常是从应然的角度表明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这一理念起着引领这所大学不断发展的作用。处在理念形态的大学校训,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最终会成为大学的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即大学精神。
大学校训是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三、大学精神文化的时代特征
(一)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性
这里包括继承的发展和创新的发展两个方面。所谓继承的发展即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发展。
所谓创新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大学精神文化。
(二)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性
所谓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大学精神文化的多元性而言,对多元的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并包;二是从学术自由而言,大学精神文化的一个核心价值观是对各种各样的学者的学术观点、学术行为的兼容并包,这是大学学术繁荣之路,也是大学发展的途径。
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并非同化,也就是说它不仅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完全否定与排斥,而是通过优势互补,一方面使得大学精神得以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满足大学人对多元文化的需求。
从历史来看,大学的精神文化的兼容性不仅促进了大学精神文化自身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也是大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大学精神文化的整合性
整合大学精神文化的思路是,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整合大学精神文化的基础和依据,根据大学精神文化元素的各自文化功能,来建立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功能整合的大学精神文化系统。而这种整合具体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之间的整合,二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与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的整合,三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器物文化的整合。
(四)大学精神文化的个性
从根本上说,大学特色即文化特色。文化特色是一所大学极富价值的个性的标识。
特色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首先,特色与特点不同。特点要比特色广泛得多,或者更确切地说,特色是那些更为深刻、更具内涵的特点。如果说任何一所大学都会有自己的某种特点,但不是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
其次,大学特色与单一的特色项目也不同。大学特色体现了大学发展的战略取向,对大学发展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影响,是大学形成竞争力和发展力的关键所在,而单一的特色项目则是大学某一方面或某一局部的。
再次,如课说特点所表达的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而大学特色更注重其积极意义.。也就是说特色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发展的软实力,是形成大学品牌的基础。 大学特色一般有两种形成方式:一是自然生成,另一种是自觉追求,即文化自觉。
不论是自觉追求,还是自然生成,一所大学特色的形成不仅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嬗变现象。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最终决定大学特色的主要力量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传统的不断继承与扬弃和对环境的不断适应与改造。
第二节 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世界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大学是什么,它具有什么使命,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履行使命、发挥作用等这样一些有关大学的基本问题的认识。
大学理念根本上是大学之目的,是大学之内在逻辑,是大学存在之最后理由。
(一)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中世纪大学的诞生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理性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理性主义的源头可追塑至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其代表人物是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笛卡尔、斯宾诺莎、茉布尼兹等人。
理性主义强调以理性为核心,而理性既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质,认为凡合乎自然和人性的就是合理的,并且理性是永恒的。
布鲁贝克认为,在理性主义大学理念里,人永远是教育对象,追求知识和智能本身就是教育目的。教育必须培养人的理性,人的个性发展和传播理性知识,始终是大学教育目的的最高原则。它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认为教育是为生活作准备,而不是为就业做准备。所以必须抛弃教育中的实用性与职业性;同时,它强调对永恒真理的追求,甚至为了维护这一追求的纯洁性而极力主张知识与市场和政治的分离,而实现这种分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把大学作为“象牙塔”。
理性主义大学理念的代表人物有洪堡、纽曼、怀特海。
洪堡的大学理念:一是大学活动的非政治性与大学建制的国立地位的统一。二是科学体系的内在完整性和科学对整个文化和社会的批判、启蒙意义的统一。三是教学和研究的统一。强调两者并重,重点在于研究。
纽曼是系统阐述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的第一人。他的大学理念是:他认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知识本身即为目的,教育是为了理智的训练。他不赞同在大学进行科学研究,他认为大学的职能是教学,而不是科研,大学是为传授知识而设。大学应该提供博雅教育,而博雅教育存在于文化之中。大学通过传授知识,培养造就有智慧、有哲理、有修养的绅士。
怀特海的大学理念:他主张智力训练用“智慧率知识”,把教育从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中解放出来。他认为,大学既是教育机构,也是研究机构,但它存在的根本原因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青年人和老年人联合起来。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大学的任务就是要把想像力与经验融合为一体,培养智慧的力量。大学的理念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任务在于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一个成人的力量。
(二)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开始盛行及两种理念并存与对峙时期
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是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其源头可追塑至康德的“实践理性”和叔本华的“意志升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论”等。尽管实用主义哲学也认为人有理性,但它认为理性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它推崇主观经验,强调行动的实际效果,主张用实际效果来评价一切和检验一切的思想或观念。
从实用主义的哲学主张出发,实用主义者认为教育不是要努力使人完善,而是要努力使人舒适。大学不应该成为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大学有责任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提供服务,人们追求知识主要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大学应该适应环境的需要,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并与社会形成合作关系,成为communiversity
(社会大学)。它将教学、科研、服务作为大学的主要职能。
20世纪初,它的代表人物有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理斯·范海斯。
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遭受坚持理性主义大学理念者的激烈批判。
(三)大学理念显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时期
二战后,各种哲学思想流派,如结构主义、工具主义、存在主义、新保守主义和国家主义等异彩纷呈。
其间,国家主义影响较大,它强调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是第一位的,文化功能是第二位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第一位的,个人发展功能是第二位的。
存在主义者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发展的意义。
存在主义者中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具有代表性,他强调大学自由与学术自由,认为自由是大学之生命的首要原则,即学生学的自由和教师教研的自由。并特别强调大学理念要以大学建制为保障。
这一时期最具影响的是工具主义大学理念。它与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一脉相承。它的核心主张是把高等教育视为促进国家发展、服务于国家需要的最有效的工具。
二、社会需求的历史发展与大学理念(略)
第三节 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一、走向“社会的中心”的现代大学与大学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一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的需求,二是因为大学自身发展对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于现代大学走向“社会的中心”这一问题,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来认识:实然、必然和应然。
所谓实然,指的是现代大学已经走向“社会的中心”。
所谓必然,指的是现代在大学走向“社会的中心”具有客观必然性。
所谓应然,指的是现代大学应该走向“社会的中心”。
现代大学走向“社会的中心”要由必然和应然成为实然,需要适宜的发展理念,而适宜的发展理念来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坚守经典大学理念的精华,并不断赋予其时代的内涵;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和发展现代大学的新理念。
二、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一)现代大学仍应是一个追求高深学问的地方
追求高深学问是大学固已有之的理念,是大学区别于社会其他机构、体现自身价值的本质属性之一。
高等教育发展早期,它的基础是认识论哲学,后来,政治论成为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主导。这使一些大学开始热衷于迎合市场的功利需要来确立自己的发展理念,以致使大学对追求高深学问这一信念发生动摇。这发展趋向表现为:第一,传统大学、研究型大学重新审视其发展定位。第二,一些新型大学应运而生。
现代大学是否需坚守追求“高深学问”这一传统理念呢?
回答:是。
这一是因为追求高深学问仍应是现代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和本质属性,是现代大学得以存在的缘由所在。同时,现代大学要真正走向“社会中心”,也必须坚持对“高深学问”的追求。否则的话,大学也不能走向社会。
二是因为现代大学是通过追求“高深学问”来回应社会需求和体现其社会价值的。而且,现代大学对社会需求的回应,通过追求不同层次的“高深学问”体现出多层面特征,现代大学发展的多样性在一定意义上正反映了对社会需求的多层次面回应这一特征。
现代大学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是与现代大学的使命、职能及功能相一致的。
★追求卓越
这里所谓追求卓越即把自己视为精英、视为文化英雄而不是大众,应有这样的志气,立志成为大师。中文的“志”字有根之意,或者说志为根,根生而树立。有了根就不怕长不成大树。成就大树、大师的概率据华东师大的许纪霖教授说是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成就大师的概率是不小的。当然实现这十分之一的可能性的先决条件是废弃目前计划学术。计划学术成就不了什么。因而回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实属必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建国后中国知识分子、大学教师的黄金时代,那时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不是计划性的,或不是课题制的,因为那时政府的钱不多,因而那时的科研不是课题制的、计划性的,而是自由式的。
把自己视为精英,立下大师之志,须抵抗世俗的成功标准,世俗的成功标准,不是钱就是权,谁的钱越多、权力越大,就越成功,混得就越好。正因为如此,人们倾羡的是商业精英、官僚精英、权力精英等,之于文化精英这个词人们似乎多年已没听过了。恐怕历朝历代没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成功标准这么糟糕的。个人的经历,90年代回江西老家探望父母与最近几年回老家探望父母,父母对我的看法完全不一样。悖论性的是如今大学也以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即经费多则学问大。
(二)现代大学应具有针对性
这里的针对性指涉的是“高等院校的作为与社会的期望符合程度,”其核心是现代大学的发展如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问题。它包括现代大学的全部职能和一切功能的针对性。
要提升针对性,现代大学应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适应与创新的问题。即在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适应这种需求的人才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