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讲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20
30《寓言四则》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立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了解寓言有关知识,能够多角度理解寓意(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2、教材分析本文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分别选了外国的《伊索寓言》中的两则和两则中国古代寓言。
这四则寓言都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所含道理贴近生活实际。
课文着重以小故事抒发大道理,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多角度理解寓意。
3、中招考点近年来,某某中招对寓言文章类的考查主要有对寓言定义,伊索寓言和联系实际能否多角度理解寓意等。
4、学情分析本文类的文章虽然在教材中比例不大,但是它在中招中的重要性仍不可忽视,这类文章虽简单易懂,但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差,课堂上精力又难以集中,且生活经验较少,不利于对文章寓意的多角度理解,给学习任务的完成增加了困难。
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有关资料,能说出寓言文学常识。
2、通过阅读课文,能够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联系实际,能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自己健全人格。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让学生参看有关资料,能说出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相关知识,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类似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阅读并思考,能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类似问题。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梳理故事情节,能多角度概括文章寓意。
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类似问题。
四、教学过程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教学过程2《蚊子和狮子》(四)当堂训练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庇护(pì)爱慕(mù) B.俯视(fǔ)乏味(fàn)C.惭愧(cán)妒忌(dù) D.烟囱(cōng)矗立(chù)2.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
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语文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最新5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四、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科普文。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1、精心导入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
例如:a.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下,好吗?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课题:看云识天气3、感知内容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世说新语>二则》是“亲情单元”中的文言文篇目。
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长辈对晚辈的尊重鼓励,和晚辈对长辈的维护两个角度出发,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风貌。
这与本单元“亲情”的主题相呼应。
本课课文选自《世说新语》一书,此书从多方面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除高尚廉洁的品德外,编者犹为赞许深沉豁达的胸怀雅量、机智敏捷的言语应对,所以本课所选两则都是表现少年儿童聪慧方正的正面形象,侧面体现了当时士人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和意志追求。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接触过简单的诗文,也有过朗读练习,接受过一定朗读指导。
但本课是学生自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课文,学过程中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所以要“言”“文”兼顾,既要把握文言知识,又要将其作为文章来深入赏析。
三、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故事。
2.学生能够对《咏雪》中的两个比喻通过比较其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进行赏析。
3.学生能够通过圈画谢太傅的行为动作分析谢太傅的人物形象,结合本单元的“亲情”主题评价谢太傅。
四、教学重点利用注释读懂大意,通过比较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赏析比喻句。
五、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行为分析人物形象及内心,关注文本内部的角色,也关注文本作者(编者)的写作(编写)意图。
六、教学过程(一)介绍《世说新语》。
1.阅读《世说新语》中“中朝小儿”故事,初步了解《世说新语》。
中朝①有小儿,父病,行乞药②。
主人问病,曰:“患疟也。
”主人曰:“尊侯③明德④君子,何以病疟⑤?”答曰:“来病⑥君子,所以为疟耳!”注释:①中朝:西晋,晋帝室南渡后称渡江前的西晋为中朝。
②乞药:求医问药。
乞:求取。
③尊侯:尊称对方的父亲。
④明德:光明的德行。
⑤因为当时俗传行疟的是疟鬼,形体极小,不敢侵犯巨人或君子,所以主人这样问。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语文新学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3(5篇)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语文新学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3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不屈不挠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
来,一齐读他的名字。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
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伫(zhù)孱(càn)嵬(wéi)懊丧(ào)执着(zhuó)矜持(jīn)猥(wéi)琐(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去远足:清明节前后去郊区三步走。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烧:形容外表光亮。
这里用来形容桃花开得旺,开得艳。
(二)简介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9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1. 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 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你的记忆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你能说一下这一个人为什么给你的印象最深吗?二、前提测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2)背景资料介绍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3)什么是《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三、读课文,了解内容1. 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请同学们在听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长妈妈地位低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2课《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1。
选出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日光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A.声音很大 B.非常晴朗C.亮光很强 D.宏大明亮答案:C解析:“响亮”的意思有这样几种:①声音清晰洪亮;②形容诗文声调朗畅;③大的响声;④比喻名声好,声誉高;⑤天气晴好。
“日光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这一句讲的是“日光”和“天气",所以只能选C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语境意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要瞻前顾后仔细揣摩、分析。
2.选出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A.透明清亮 B.不可捉摸C.十分灵巧 D.空旷灵巧答案:B解析:“空灵”的意思有这样几种:①灵活而不可捉摸;透明;②清净;③空静而带有灵活的气息."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这整个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出了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灵活而不可捉摸。
所以选B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语境意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要瞻前顾后仔细揣摩、分析。
秋天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秋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歌,诗人何其芳用朴素但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描绘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霜晨归渔和少女思恋的景象,创设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充满丰收喜悦的氛围。
整首诗就是三幅画面的组合,诗人融情入景,诗歌入情入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怀。
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学习《秋天》这首诗,我希望能充分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使学生学习了这首诗以后能够举一反三,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他诗歌铺平道路。
因此,我紧紧抓住诗歌语言凝炼形象的特点及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结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设计时以把握情感、体会意境、品味语言为核心,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是以“诗——画——歌”为学习线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希望在环环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流水线作业,创造出一种既有语言美,又有图画、音乐美的氛围,使整堂课具有诗情画意,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之美,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之下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熏陶渐染之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实现以诗意解读诗意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仿写歌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三、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美文美读,美意美景 1.春 2.济南的冬天 3.山中访友 4.秋天 5.古代诗歌五首 兴趣情境导引 师: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五彩缤纷,美不胜收,都会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请同学们说出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名句。 生1: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 生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生4: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生5:„„ 师:说得真好,老师还想问问大家,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夏、秋、冬了,能否用饱含情感的话说说你在每个季节里的深刻感受? 生1:当我看鲜花遍地盛开的时候,心中就会涌起一种喜悦,快乐的情怀。 生2:到了夏季,我会感觉它的热情,到了秋季我会品尝收获的滋味,到了冬季我会学腊梅笑傲风霜雪雨。 师:这说明美好的大自然往往会触发我们心中美好的情感。下面我们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美文美读 生:老师,我初步看了本单元的课文后,就想问您一个问题,就是对于我们初一学生来说,学好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 师:老师以为,学好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要做到美文美读。 生:您能不能和我们说说什么是“美文美读”呀? 师:好,大家看了本单元《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天》及《古代诗歌五首》这几篇课文,都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呀? 生:这些古今诗文写得都很美。 师:说得不错,像这样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遐思,美的启发的文章,我们就把它们称之为“美文”。 生:噢,我明白了,那么为什么要美文要美读呢? 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我想用这句话来解释那就再恰当不过了。接下来老师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之后,你觉得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想想,我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一种热爱春天、赞美春天、歌颂春天的那种兴奋、喜悦之情。 师:那你是怎样获得这种兴奋、喜悦之情的? 生:读的过程中感受出来的呀! 师:对呀,这就是所谓的“美读”呀,也就是说对文学作品进行朗读和背诵。简称为诵读。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意蕴等是可以通过读书而领悟出来的。 生:那为什么通过诵读就能体味出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意蕴呢? 师: 这是因为再好的内容都要通过声音来表达。语文离开了诵读,就不成其为语文。阅读学家萧乾对此曾做了个绝妙的比喻,他说:“文字是天然含蓄的东西,无论多么明显地写出,后面总还跟着一点别的东西:也许是一种口气,也许是一片情感,即就字面说,它们也只是一根根的线,后面牵着无穷的经验。字好像是支票,银行却是读者的经验库。‘善读’的艺术即在如何把握着支票的全部价值,并能在自己内在的银行里兑了现。”“票面的数目总是骗人的,实数是无限地大。一个字在经验库里也许能兑现出十年的悲喜来。它不像理智的价值,条理素淡地陈列着。诉诸情感的价值里有着缤纷的彩色,禽兽风涛的鸣声,各样的触感,各样的嗅觉;而隐藏在这些里面的,也许还有个理智的价值。如果你不曾感觉出这些,那价值就无从捉到(那价值似乎永不能为人全部捉到)。如果在你的经验库里没有那些现款,纵想感觉,也仍难兑现。” 生:老师,怎样才能做到美读呢? 师:这里面的学问可多了。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从文章的语言本身入手。今天老师借用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下字贵响”。来谈如何把握文章的语言。这里“下”是“写作”的意思。“响”是指“情思”。 生: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可能就是告诉我们好文章贵在有“情思”,实际是在要求我们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出这些美妙的情思,才算是做到“美读”吧。 师:你真聪明!你想想,大凡文章,都不会没有情思,写文章的人是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而读文章的人是有了文辞再了解情思。这“响”呀,自然是有悲哀、怨恨、欢快、舒畅之响;有慷慨、悲壮雄浑之响;有同情、厌弃、缠绵、依恋之响;还有芬芳、洒脱、飘逸之响等等。如果要想将这些人间的绝妙之“响”充分表现出来,离开了诵读,是很难以把握的。 生:我明白了。 生:老师,听您这一番话,我终于明白了,诵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诵读能否过关,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风格。还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从文章中所受到美的熏陶。并以此来达到提高听、说、写的能力。 师:对,希望同学们以此为起点,扎扎实实地练好诵读这一基本功吧。 相关知识链接之一 诵读常识 文体不同,诵读的要求也不同。 一、散文的诵读。这些文体的语言均属于散文语体。其特点是词语材料、修辞方式的选用都比较广泛,句式灵活多变,短句居多,适当穿插长句,结构自由。如:老舍的朱自清的《春》、《济南的冬天》、李汉荣的《山中访友》等。这类文章有的要求背诵(或精彩片断或全篇),有的不要求背诵,但要反复朗读。古人云:“读书十遍,其意自见。”在诵读这类文章时,语速或快或慢,语调或高或低,感情或飘柔似水,或激越奔放,或如泣如诉、或怒发冲冠,都要随着字里行间的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二、诗歌的诵读。诗歌包括诗、词、曲。诗歌的语言集中凝练,具有鲜明的韵律和节奏,优美的诗歌还具有浓浓的抒情意味。“诗者,志之所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语)。如:何其芳的《秋天》,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辛弃疾的《西江月》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农事丰收的喜悦。诗歌一般都要求背诵,在背诵时,就要 抓住其韵律与节奏的特点,通过熟练的背诵,达到了解诗歌“志之所言”的目的。 相关知识链接之二 朗读的技巧 一、停顿 通常不管是说话或朗读很自然都要换气,就是话与话之间的停顿时间。此停顿不只是生理上的需要,也可用来表情达意,使听话的人更能领略说话者或朗读者的意思。 停顿时间的长短与段落、句子与标点符号都有关连。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时间最长,接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而标点停顿的时间则较短。以标点符号来说,又因符号不同而停顿的时间也跟着改变。句号、问号、感叹号与删节号的时间较长,分号、破折号、冒号次之,逗号较短,顿号最短。有时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由于语气的需要也要暂时停顿,这种停顿虽也有断句的作用,但是气不可以中断。 二、速度 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影响朗读的速度,通常表现高兴、紧张、害怕、激动、愤怒等内容时速度较快,悲伤、失望、生病、哭泣等内容的速度较慢。 不过,跟停顿一样,速度也不是坚守原则一成不变。为了更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可随时有变通的处理方式,务必要灵活运用。正如唱一首歌一样,有人能把歌曲的速度和该停顿的地方处理得宜,也就是诠释得很恰当,就能引起聆赏者内心的共鸣。反之,若把握得不得当,旋律不对或节奏不准,我们就说他唱得不好。“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一句话,也可作为朗读技巧的重要参考。 三、轻重 因为重读的字词不同,感觉所强调的重点就不一样,重音用得适切,可以使语句的意思更加鲜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 四、升降 升降指的是语句里的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句里有了这些变化,才会有动听的语调。所谓声音的高低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搭配得宜,节奏感好,词句就富有音乐的美感。句调的升降变化,虽是对整句说的,但是一句话句调特别显著的变化,却是表现在最末一个音节上。一般句调有四种变化: 高升调:前低后高,语气上扬,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 降抑调:前高后低,语气降低,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 平直调:整句语句平直舒缓,没有明显的高低变化,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一般的叙述或说明也用平直调。 曲折调:句子的高低,有曲折变化。一般开始和结尾,声音都比较低,中间声音升高,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范例1 如何美读《春》? 分析: 著名朗诵家瞿弦和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结实、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如此看来,认真地朗读文章,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而且能提高想像、联想能力。 当我们亲密接触《春》这篇课文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我们可以边读边想,仿佛真能觉得春风在轻轻抚摩着自己,仿佛能陶醉在泥土、春草、花儿散发出的芳香中,还可以听到百鸟和鸣的美妙歌声,将自已完全置身与大自然春的怀抱,对春的欣赏之情油然而生。 请同学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欣赏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解答: 1.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 酝酿(yùn niàng) 黄晕(yùn)迷藏 (cáng) 应和(hâ) 嘹亮(liáo)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