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呼应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
- 格式:ppt
- 大小:204.50 KB
- 文档页数:7
历史剧中现实中的指涉与受众需求探析——以《琅琊榜》为例周贤春 蒋睿萍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摘要:本文以《琅琊榜》为例,分析探讨了历史剧中现实指涉与受众需求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当下的大众传播过程和娱乐环境中,历史剧中的现实指涉主要是迎合受众需求,希望这种认识能为未来历史剧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历史剧;指涉;受众需求一、历史剧与受众需求(一)历史剧历史剧是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简称,它是我国中国电视剧类型的一种。
数千年漫长的社会发展史给中国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而现实的意识形态压力,则为历史剧的繁荣开辟了一个创作的出口。
有学者根据中国历史电视剧的美学特征,将中国历史电视剧划分为电视神话神魔剧、电视历史剧和电视历史故事剧三个类别。
电视历史剧按照时间划分,其可以分为革命历史题材和古代题材。
电视历史剧主要事件和人物有比较真实的历史根据,属于真人真事的叙事形式。
(二)受众需求受众的需求是指受众在某一时间内和某一市场范围中按照一定价格意愿并且能够消费的各种信息产品的数量。
需要注意的是受众需求总是同时关系到两个变量,一是与该价格相对应的人们愿意并且有购买能力的信息产品数量;二是该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产品的价格,不仅仅包括精力、时间等投入的机会成本,而且包括受众直接购买信息产品的费用。
在媒介市场环境中,有非常多的因素影响着受众的需求,比如内容、价格、市场推广、收入、文化素质、人均年龄层等。
二、《琅琊榜》中的现实指涉(一)人物形象:个性张扬《琅琊榜》中的人物形象丰富,但是其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无非宫廷和江湖,因此他的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有着以往历史剧中人物形象的影子。
也就是说,在《琅琊榜》这部历史剧中,人物形象在现实中(其他以往的历史剧中)是具有明确的指涉对象的。
《琅琊榜》中塑造了三兄弟夺嫡的三角故事,晋王、誉王和靖王都有能力与抱负,但是三人的夺嫡方式又有所不同。
前两者的意图非常明显,而靖王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出夺嫡的意图,但是只是因为自己在朝中无人支持。
两宋绘画的现实意义一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绘画彩墨争辉,情景交融的新时期,她上下延续了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民间绘画、宫廷绘画、文人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相互影响、吸收、渗透,构成了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
首先,北宋王朝的相对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
其次,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使得南宋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继续和发展,并超过了北方。
再者,各个时期的政治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想文化状况,都对绘画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分别是:手工业、商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了绘画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皇室贵族对美术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和统治阶级对美术的重视和爱好,使得宫廷绘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还有文人士大夫群中对书画文玩的欣赏和收藏蔚然成风,涌现出了不少卓有成就的书画家,对宋代以后的绘画发展也发生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也使绘画和社会群众建立了较前代更为广泛的密切联系,例如:在与宋王朝先后并存的辽、金、西夏的统治区域内,汉族画师和其他各族的画师共同创作,在吸收和保存汉族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两宋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宫廷绘画的富丽堂皇,士大夫绘画的高逸典雅,市民绘画的活泼、通俗,它们各自都展示着不同艺术特色,并且互有促进和影响,绘画十分突出地呈现出繁荣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和文人画同步,并得到很大发展,技巧上也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
雕塑与其它工艺美术和社会紧密联系,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绘画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题材和风格更为多样,使得两宋时期的绘画在现实当中具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
二1、两宋绘画的发展促进了绘画重心的转移:唐代末年由于连年的战乱使的长安,洛阳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五代时期的中原又由于朝代的频繁更替而战火不断,只有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等地的局面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点归纳简答谈谈当代文学历史分期二分法:1949~1976年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1976年至今天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标志着我国文学发展进入新时期。
三分法:1949~1976年1976~1989年1989年至今天多分法:1949~1966年:十七年文学1966~1976年:文革十年文学1976~1989年:新时期文学1989至今天:90年代文学三次批判运动一、《武训传》的讨论开了名为讨论实为批判的文艺斗争的先河。
给我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深远的消极影响。
实质上是建国后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文艺上的反映,是一次反对所谓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二、《红楼梦》研究批判由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等的批判,并使这种批判扩大化,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毛泽东发动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主要是反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目的是清除资产阶级思想在我国文化界的影响,从思想上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扫清思想障碍三、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敢于提出独到见解的文艺理论家。
历史实践证明。
胡风的文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切中我国国情的,至今还葆有它的生命力。
而当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对其进行政治上的批判,将意识形态文艺思想上的斗争等同于社会政治和阶级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是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肆意践踏,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为后来疾风暴雨式的用政治阶级斗争来解决学术和思想分歧开了先河。
八个“样板戏”:现代京戏《红灯纪》、《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戏剧第一个十年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1、话剧的传入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和上海兰心剧院。
约1899年后,教会学校学生业余演出和“文友会”。
2、春柳社和“文明新戏”1907年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
后又公演五幕剧《黑奴吁天录》。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之始。
《演艺部专章》:本社以研究新派(演艺)为主。
注重表演的“写实性”,翻译改编外国的剧作。
3、进化团和“天知派新剧”1910年底,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
任天知、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
“天知派新剧”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重教化功能,开“广场戏剧”先河。
追求现场宣传鼓动效果,强调即兴表演,角色类型化。
《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4、新剧公会和“甲寅中兴”1914年,新民社、民鸣社、开明社、文明社、春柳社等组成。
职业化和商业化。
“家庭戏”为主,突出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和审美情趣世俗化,但艺术粗糙。
《恶家庭》。
5、学生业余演剧南开学校和清华学校学生对话剧艺术的探讨注重剧本创作,较健全的演剧体制。
《新村正》《贫民惨剧》。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1、“旧剧评议”对传统旧戏的猛烈攻击。
主要指向儒道封建性内容,同时批判传统戏剧观念、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建立新的戏剧观,建设“西洋式的新戏”。
传统戏曲(小说)文学史地位的提高“中国戏曲”课程。
2、翻译改编和“易卜生专号”①战略部署胡适、傅斯年。
宋春舫的“欧洲戏剧”课程(1916,北大)②易卜生专号1918《新青年》4卷6期,《傀儡家庭》《国民公敌》《小爱友夫》,胡适《易卜生主义》,袁振英《易卜生传》。
个性解放思想、现实主义精神,“制造现实的幻觉”的戏剧美学观,散文体戏剧形式。
(剧场话剧)③译介热潮多元的戏剧观念、戏剧美学、戏剧形式与技巧的涌入。
3、“国剧运动”1926年6至9月,《晨报》副刊《剧刊》,赵太侔、余上沅。
艺术史与艺术考古 001美术与设计 | FINE ARTS & DESIGN 2021_02红色图像与历史书写——建党百年红色美术的历史价值与审美建构收稿日期:2020-12-12作者简介:黄 晨(1981-),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史与艺术学理论。
黄 晨(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摘 要]红色美术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中“红色经典”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华诞之际,探讨研究红色美术的社会价值、时代审美、文化内涵、艺术精神与历史脉络,不仅可窥见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发展与变革,也为此后相关题材的美术创作提供清晰的参照。
[关键词]红色美术;历史价值;审美建构[ 中图分类号 ] 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1)02-0001-05建党百年的红色美术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构成,众所周知,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与逐渐形成的文化产物。
事实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红色美术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价值取向,描绘了英模人物的杰出功绩与伟大牺牲,刻画了时代浪潮下的气势浩荡和砥砺奋进,记录了人民大众的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
这些作品既反映时代轨迹与民族精神,也映射出艺术家对历史的认知与态度,构筑起大众的共同记忆。
一、历史变迁与现实取向20世纪以来,在不同时期涌现出一批采用大众“易懂”的形式表现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与折射时代精神的红色美术作品。
这些作品在党的各个时期,呈现出的题材和风格探索、思想意涵与价值取向均有所不同。
在红色美术的历史回溯中,促使美术走向“为人生”与“大众化”始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战动员与激发民族斗志成为此时美术创作的首要任务,在救亡运动的号角声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开始尝试以各种艺术形式,普及抗日民主宣传与大众化的创作。
浅谈中国当代历史文学之史观摘要中国当代文学史从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文学历史化,这与民族国家的时代演进息息相关。
本文就当代文学史“历史化”现象,探讨“十七年历史文学”与进化史观、多元形态的20世纪80年代历史文学创作,以及多元共生的20世纪90年代历史文学,从而展现当代历史文学创作的现代性思考。
关键词:历史文学多元形态文学创作“历史化”现象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中国意识的觉醒过程自从近现代开始就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
它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政治经济动荡、思想文化冲突,呈现出对西方工业文明逐步成熟的认识进程,造就了文化思潮日趋多元的格局。
直至1919年前后的新文化启蒙运动,使人们慢慢意识到进步、不可逆的时间观,这种现代启蒙思想成形后,给当代人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方式。
一被称为“十七年文学”的历史文学与进化史观1 革命合法性寻求的历史题材文学创作我们把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叫做“十七年文学”。
它承载了现代文学传统,又开启了当代文学新貌。
而首当其冲的应属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尤其是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从数量、篇幅长度和艺术质量方面展示出中国文学现代化后特别繁荣的面貌。
而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概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在进行着修正,诸如《红旗谱》、《青春之歌》,其范围也将描写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六十年的变迁》计入在内。
就其本质来说,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离不开我们的民族话语,通过革命的艰辛与苦难和它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果实,来诠释革命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形成一道奇异壮观的文学现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十七年历史文学”大都突出为标举革命和进步的书写,像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历史题材创作,选择重大历史题材或者革命历史题材,与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着依存关系,可称之为一种强烈的“叙史冲动”,与当代要求表现工农兵、先进人物和英雄不谋而合,很多作家将文学创作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表现“历史本质”、展现生活“客观规律”,以现代革命历史为线索,表现对历史发展的乐观主义,通过写实性手法追求外部真实的再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反映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反动等观念模式,突出宣传历史进化的必然性,从而强烈“革命”的核心历史观念就是进化史观。
论元杂剧历史剧繁盛的原因摘要元杂剧里历史剧占的比重很大,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我国深厚的史官文化意识使剧作家更偏爱历史题材,故写出大量的历史剧。
其次是剧作家“曲笔”反映现实的需要,同时,我国丰富的史料也为剧作家创作历史剧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以及中国观众对历史剧的喜爱也促使剧作家乐意写历史题材的剧作。
关键次历史剧;繁盛;原因元杂剧里历史剧占的比重特别大,可谓一派繁盛景象。
如果我们从宽泛的意义上理解,大凡取材于前代的人物故事的剧目都可列入历史剧的范畴,那么元杂剧现存的162种杂剧中能够明确题材时代的就有109种可算作历史题材的剧目,占元杂剧的67%。
《丹丘先生论曲》云:“构肆中戏房出入之所,谓之鬼门道,言其所扮者皆已往昔人,出入于此,故云鬼门,愚俗无知,以置鼓于门,改为鼓门道。
后又讹而为古,皆非也。
苏东坡诗有云:‘搬演古人事,出入鬼门道。
’”可见,元杂剧就是以扮演古人古事为主,那么,为什么元杂剧对扮演古人古事有那么的钟爱呢?究其原因,正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认为的那样是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
历史剧的繁盛,除了和元杂剧的繁盛有共性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外,还主要来源于作家对现实的观照、史官文化的铸造,以及审美趣味的偏好等内外在因素的相动影响。
一, 史官文化的铸造我国是一个“史”的概念很早的古老国度,好称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人们早早就重视对历史的记载,史官设制也很早,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就说:“黄炎族掌文化的人叫做史,苗黎族掌文化的人叫做巫。
黄炎族与一部分苗黎族混合成华族,巫史两种文化并存,互相影响也互相斗争”,“史重人事,长于征实;巫事鬼神,富于想象。
……《楚辞》是巫官文化的最高表现。
其特点在于想象力非常丰富,为史官文化的《诗》三百篇所不能及。
战国时期北方史官文化、南方巫官文化都达到成熟期。
”顾准先生解释说:“所谓史官文化,以政治权威为无上权威,使文化从属于政治权威,绝对不得涉及超过政治权威的宇宙与其他问题的这种文化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