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诊疗新进展与相关眼病
- 格式:ppt
- 大小:3.85 MB
- 文档页数:74
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干眼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类常见重要眼表疾病。
近年来干眼在我国的发病临床逐渐上升,但其诊疗规范尚未建立,各级眼科医师对于干眼的认识及诊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为临床实际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干眼临床工作,提高干眼诊治水平,急需针对目前存在的许多干眼临床问题,建立我国干眼临床诊疗规范。
一、干眼的定义干眼是由于泪液的量或质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我国临床出现的各种名称(如干眼症、干眼病及干眼综合征等)均统一称为干眼。
二、干眼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目前世界范围内干眼发病率大约在 5.5%-33.7%不等,其中女性高于男性,老年人高于青年人,亚洲人高于其他人种。
根据我国现有的流行学研究显示,干眼在我国的发病率与亚洲其他国家类似,较美国及欧洲高,其发生率约在21%-30%。
其危险因素主要有:老龄、女性、高海拔、糖尿病、翼状胬肉、空气污染、眼药水滥用、使用视屏终端、角膜屈光手术、过敏性眼病和部分全身性疾病等。
三、干眼的分类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干眼分类标准,目前存在多种分类方法。
干眼发病机制的复杂性是目前分类尚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参考目前的分类方法,对我国现有基于燕表妹泪膜结构与功能的干眼分类标准进行了改进,同时基于Delohi小组报告提出了我国干眼的严重程度的分类标准。
1.干眼的分类:(1)水液缺乏型干眼:水液性泪液生成不足和(或)质的异常而引起,如Siogren综合征和许多全身性因素引起的干眼;(2)蒸发过强型干眼:由于脂质层质或量的异常而引起,如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视屏终端综合征、眼睑缺损或异常引起蒸发增加等;(3)黏蛋白缺乏型干眼:为眼表上皮细胞受损而引起,如药物毒性、化学伤、热烧伤对眼表的损害及角膜缘功能障碍灯;(4)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由泪液的动力学异常引起,如瞬目异常、泪液排出延缓、结膜松弛等;(5)混合型干眼: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干眼类型,为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因所引起的干眼。
欧洲严重干眼诊断共识干眼病(DED)是比较麻烦的眼病,因其多病因的本质,干眼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往往不一致,有时甚至与患者症状相矛盾。
目前尚无干眼严重程度的分级金标准,这会影响治疗的抉择及疾病进展与否的评估,尤其在临床试验严格要求的背景下该影响更为明显。
ODISSEY欧洲共识小组由日常经常诊疗DED的多国专家组成,小组会的目的是为DED严重程度诊断寻找一种明了而实用的模式以更好的评估诊断疾病的严重程度,专家们评估了常用的14种DED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小组一致同意基于症状的评估和角膜荧光素染色2项就足以诊断绝大多数严重DED。
当体征与症状不一致时,建议使用附加决定性标准进一步评估。
该综述总结ODISSEY欧洲共识小组推荐的DED评估模式,该共识有利于体征、症状矛盾时DED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分级评估。
前言DED是一种常见的眼病,全球约有6-34%人口罹患该病,其可显著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
虽然DED与干燥性角结膜炎并不严格一致(DED可无角膜炎表现),但病理性干眼的干燥性角结膜炎在70年前就有报道,小组共识在借鉴2007年国际干眼工作站干眼定义、基于DED与干燥性角结膜炎通用的基础上而达成共识。
干眼:一种泪液、眼表的多因性疾病,常会引起眼部不适症状、视觉障碍、泪液不稳定,并可损伤眼表组织,常伴有泪液高渗透压、眼表炎症。
目前除严重者外,对DED的有效治疗措施屈指可数。
临床DED新治疗措施的发展相对缓慢,部分可归因于该疾病的诊断、分类存在问题。
DED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症状、体征可相互矛盾,由于目前使用的疾病分型标准复杂、欠标准化,使如何选择一种评估DED严重程度的标准变得异常困难。
此外无可靠的疾病进展、治疗反应评估标准会导致低估临床试验的成功率,临床决策复杂、困难化。
DED进展的恶性循环多种外源、內源因子均可引起泪液稳定性降低、渗透压升高,激活渗透压/机械应激力机制激发DED,其可导致细胞凋亡、细胞损伤、炎性介质释放、眼表应激力增加并损伤上皮细胞。
干眼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周米露;钟森全;赵佐芳;王大庆【摘要】干眼是多因素造成的一类泪液和眼表异常的疾病.近年来由于电视、电脑和空调的普及,环境污染加重等多方面因素,使得干眼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其诊疗规范目前仍未建立.针对目前现状,本文对干眼的诊断和治疗做一综合阐述.【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29)006【总页数】4页(P631-634)【关键词】干眼;诊断;治疗【作者】周米露;钟森全;赵佐芳;王大庆【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四川南充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7.2干眼是一类常见眼科疾病,近年来由于电视、电脑和空调的普及,环境污染加重等多方面因素,使得干眼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干眼的称谓比较混乱,如干眼、干眼病、干眼症、干眼综合征、角膜结膜干燥症、泪液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2013年中华医学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达成专家共识,统称为干眼[1]。
1 干眼的定义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领导下的干眼研究组最先提出了干眼的定义是“因泪液分泌减少或蒸发过强导致眼表上皮损害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眼表疾病”[2]。
2005年我国学者对干眼的定义为“干眼是指由于泪液的量或质的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面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3]。
2007年国际干眼工作组(international dry eye work shop,DEWS)提出的干眼定义为“多因素所造成的一种泪液和眼表的疾病,包括眼表不适症状,泪膜不稳定和视力变化并且有潜在眼表损害,伴随泪液渗透压升高和眼表炎症反应”[4]。
2013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给干眼做出了最新的定义为“泪液的质或量或流体动力学异常造成的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损害,导致视功能障碍及眼不适状的一类疾病。
干眼症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崇君慈
【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
【年(卷),期】2022(20)33
【摘要】干眼症在临床极为常见,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患者多伴随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
因此探讨干眼症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
目前认为,干眼症的发生可能与眼表炎症、免疫调节、细胞凋亡、性激素失调、氧化应激等机制有关,而治疗多采用人工泪液、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均有一定效果。
本研究就干眼症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干眼症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4页(P181-184)
【作者】崇君慈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
【相关文献】
1.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研究进展
2.干眼症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3.干眼症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护理手段的研究进展
4.青少年干眼症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5.干眼症发病机制与发病因素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节选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21期干眼的定义干眼是由于泪液的量或质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我国临床出现的各种名称(如干眼症、干眼病及干眼综合征等)均统一称为干眼。
干眼的检查和诊断干眼的检查病史询问包括患者全身与眼部疾病史、手术史、全身及眼部药物治疗史、角膜接触镜配戴情况和患者的生活工作情况、加重因素及诱因等。
症状询问干眼常见症状有眼部干涩感、烧灼感、异物感、针刺感、眼痒、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
需要询问患者有何种症状及症状的严重程度、症状出现的时间及持续时间,还要同时询问起病过程、症状发生或加重诱因和缓解条件以及全身与局部伴随症状等。
临床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BUT)、眼表面活体细胞染色、泪液分泌试验。
“干眼临床检查顺序病史询问一症状询问-裂隙灯-BUT-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试验-睑板腺-形态和功能检查-其他所需辅助检查。
干眼的诊断干眼的诊断应包括以下内容:①是否干眼;②干眼的病因和分类诊断;③干眼的严重程度。
干眼的诊断标准干眼的诊断目前尚无国际公认的统一标准,结合其他国家及我国学者提出的标准,角膜病学组提出目前我国的干眼诊断标准:①有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和BUT≤5秒或Schirmer I试验(无表面麻醉)≤5mm/5分可诊断干眼;②有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和5秒BUT≤10秒或5mm/5分Schirmer I试验结果(无表面麻醉)≤10mm/5分时,同时有角结膜荧光素染色阳性可诊断干眼。
干眼严重程度诊断标准①轻度:轻度主观症状,无角结膜荧光素染色;②中度:中重度主观症状,有角结膜荧光素染色,但经过治疗后体征可消失;③重度:中重度主观症状,角结膜荧光素染色明显,治疗后体征不能完全消失。
干眼的诊断与分类干眼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及动力学的异常, 导致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面的异常, 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
它是我国最常见的眼病之一。
据统计, 美国有干眼病人超过 5 000万[1], 单纯从人口计算, 推测我国的干眼病人超过3亿。
近年来, 在飞行人员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类似干眼的症状, 但是由于我国至今无明确的干眼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 而且对于干眼的名词,目前眼科文献仍不统一, 分类也不完善,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飞行人员干眼的治疗, 作者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及文献资料对干眼进行了回顾。
1 干眼的诊断我国关于干眼的名词有:干眼[2-3] 、干眼症[4] 、干眼病[5-7] 、结膜干燥症[8] 。
干眼是一连续的过程, 病情由轻到重连续发展, 且轻、中、重度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线。
通常任何有症状或合并体征均应诊断为病理状态, 如美国一些地区对干眼的诊断标准为只要患者出现干眼的症状(不管有无体征)均可诊断。
但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及其他方面的现状, 进行此病的诊断可采用与我国具体情况相适应的诊断标准, 为此应在名词上进行区别。
刘祖国等[9] 建议我国目前可采用的名词及相应的标准如下。
干眼症:指患者具有干眼的症状但无干眼的各种体征的情况, 尤其是无眼表的损害, 无引起干眼的局部及全身性原因。
这些症状可能为一过性,如偶尔看书或用电脑引起的眼不适, 只要经过休息或短暂应用人工泪液则恢复正常。
干眼病: 是指患者不仅具有干眼的症状及体征, 且有引起干眼的局部或全身性原因。
角结膜干燥症: 为由于Sjogren's syndrome 引起的眼表改变, 为干眼病中的一种, 此类诊断应放在干眼病中。
干眼: 是干眼症及干眼病的总称。
目前国际上及国内无统一的干眼诊断标准。
根据最新研究报告及有关的临床研究, 可按下列标准进行诊断: ①主观症状(具有以下前5项中1项或1 项以上阳性)。
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视疲劳、畏光、疼痛、流泪、视物模糊、眼红。
干眼炎症诊疗规范:2023欧洲专家共识解读
邵毅;胡瑾瑜;应平
【期刊名称】《眼科新进展》
【年(卷),期】2024(44)2
【摘要】干眼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患者多数有疼痛的主诉,炎症是造成干眼眼表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抗炎是干眼治疗的最重要手段。
《干眼炎症诊断、管理和治疗:干眼炎症管理欧洲专家工作组的建议》详细介绍了干眼的最新炎症诊
疗规范。
本文就该共识进行全面解读,旨在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诊断和治疗干眼的
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眼病患者。
【总页数】4页(P85-88)
【作者】邵毅;胡瑾瑜;应平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7.31
【相关文献】
1.解读国际泪膜与眼表协会2017年干眼专家共识中的干眼流行病学
2.中国干眼诊疗中心规范化建设专家共识(2021)
3.《强脉冲光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干眼专家共识(2022年)》解读:强脉冲光疗法诊疗的规范之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陈丽华【摘要】Graves' disease (GD) is an autoimmune disease caused by the increased antibodies of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 (TAO) is the most common GD manifestations,includ-ing lid retraction,conjunctival hyperemia and edema,movement disorders and proptosis,as well as diplopia.TAO is currently more concerned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In this review,we focused on the recent progress on the treatment and pathogenesis of TAO.%格雷夫斯病(GD)是一种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抗体增多而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GD 最常见的甲状腺外表现,临床表现多样,如眼睑退缩、眼球突出、视神经受累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TAO关注较多,本文主要对TAO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5(026)024【总页数】3页(P3668-3670)【关键词】格雷夫斯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发病机制;治疗【作者】陈丽华【作者单位】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眼视光学专科,湖北宜昌 44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一种与甲状腺病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体发病机制正处于研究中[1]。
干眼症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护理手段的研究进展马华贞;孙廷励【摘要】干眼症是一种与泪液和眼表相关的多诱因疾病,主要表现为眼部不适、视力模糊和泪膜的不稳定。
该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起始病因甚多,均能造成眼表面病理及生理改变。
尽管干眼症的临床表现大相径庭,但其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有着共通的规律。
其中,炎性反应是干眼症最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而细胞凋亡机制、性激素等伴随其中。
干眼症治疗的主流手段是采用泪液替代品或润滑眼药水,而最理想的治疗方案却是对因治疗而非单纯的改善临床症状。
国内外学者在阐明干眼症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中医和手术治疗)以及护理知道等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目前并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标准。
本研究旨在对干眼症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护理手段做一详尽综述。
%Dry eye is a multi-factorial disease related with tear and ocular surface that results in discomfort, visual disturbance and tear film instability.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dry eye which cause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the ocular surface. Whatever the clinical situation of dry eye is different, the disease shows the similar pathophysiological progress. Inflammation is the key mechanism and the other factors such as apoptosis, hormonal regulation are involved in dry eye pathogenesis. The main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dry eye is providing lubricating eye drops or tear sub-stitute. The newer treatment approach is to target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dry eye instead of conventional symptomatic relief. Although recent research has made progress in elucidating dry eye pathophysiology,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there are no uniform diagnostic criteria. This paper presents areview about the pathophysiology, etiopathogenesis,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the dry eye.【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4(000)019【总页数】4页(P159-162)【关键词】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炎性反应;治疗;护理【作者】马华贞;孙廷励【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工人医院眼科,广西柳州 545005;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医院眼科,广西柳州 54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6干眼症是多因素(包括外环境)作用下导致的眼表疾病,主要特征多为眼表部位不适甚至潜在性的损伤、视力的下降,以及伴随着渗透压升高和炎性反应现象的泪膜不稳定等[1],临床上多见以眼部异物感或干涩感、眼红怕光、视力波动甚至模糊为主诉求,干眼症严重者可致失明。
干眼的实验模型及针刺治疗研究进展王娇娇;高卫萍【摘要】Dry eye influences people's work and study a lot, the morbidity is on the rise and there are no direct methods for thera-py.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is the research hotspot in recent years.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dry eye is satisfactory, yet its mechanism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dry eye, introduced the essence of the animal experiment research building method systematically, the common classification andthe mechanism,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ideas for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mechanism research and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dry eye.%干眼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尚无有针对性的疗法,探究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针刺治疗干眼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其机制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
现对干眼的实验模型及针刺治疗进行综述,系统介绍动物实验研究的造模方法、常见分类以及针刺对干眼动物模型的影响,以期对针刺治疗干眼的实验研究及机理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疾病名】干眼【英文名】dry eye【别名】干眼病;干眼症;结膜干燥症【ICD号】H11.8【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 干眼症是指由于泪液的质和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引起眼表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病症的总称。
其病因繁多,病理过程复杂,症状表现非常多样。
很多干眼患者经常被误诊为慢性结膜炎或角膜炎而未得到正确的治疗。
各种原发性泪腺疾病、类肉瘤、移植物抗宿主病、HIV、泪腺阻塞、原发性Sjögren综合征、继发性Sjögren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砂眼、烧伤、瘢痕性类天疱疮、神经麻痹性角膜炎、面瘫、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黏蛋白缺乏、瞬目异常、睑缘位置异常、角结膜手术切口、紫外线、接触镜配戴不当以及某些药物导致的干眼症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抗帕金氏药、口服避孕药、某些抗高血压及抗心律失常药均可引起干眼症发生。
长期地使用抗生素,其本身或其添加成分可能对干眼患者极为脆弱的角结膜上皮细胞造成损伤。
而且使用抗生素一段时间后,结膜囊菌落或菌种对药物的敏感性都有可能产生变化,长期使用一种抗生素眼药后症状始终未能完全消失或改善,甚至反而使病情“雪上加霜”。
因此对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结膜炎”、“角膜炎”,特别是“点状角膜炎”、“丝状角膜炎”,应用常规抗感染眼药后病情不但未好转反而加重的患者,应及时做干眼诊断性试验以减少误诊,保证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泪液蛋白(t e a r lipocali n,TL)又名泪前白蛋白(t e a r p re albumi n),是泪液中主要的脂类结合蛋白,被证实存在于泪腺、V o n Eb ner腺、前列腺、鼻和气管黏膜以及皮肤中,被归类于lipocali n家族。
大约占了泪液蛋白的15.33%。
TL通过清除角膜表面的脂质,有助于增加泪膜的高黏滞度降低泪膜表面张力的作用,防止角膜干燥斑点形成,维持了角膜光学面的清晰,成为维持泪膜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