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析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3
表达效果:简单一点说就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的作用。
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就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方式:就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就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就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就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就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就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就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就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与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与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总结(全)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总结(全)表达效果:简单一点说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的作用。
难混为一谈的几个概念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学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就是经常提到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非常大。
(一)修辞学方式:就是指润色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并使语言表达得精确、独特而生动有力,情感真诚、猛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课文常用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述、表明、描绘中,能够并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内容,散发出独特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并使抽象化的事物更形象具体内容,并使深奥的道理显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够并使读者对所抒发事物产生独特的印象,产生猛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够起著注重形象,并使之具体内容、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修辞手法: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形成修辞手法,减少语势,起至特别强调促进作用,猛烈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二)表达方式:也叫做表达方法,其内涵包含记述、描绘、表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切换所作的述说和交代。
目录基本修辞手法及作用 (2)表达方式 (13)五种表达方式 (13)表现手法 (17)表现手法分类 (17)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7)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法 (19)结构手法 (23)基本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猜度。
例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1)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3)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比喻的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6、运用原则1.要贴切;2. 注意创新;3. 要通俗、形象;4.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
常见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作用和答题格式常见修辞手法是一种修辞手法的分类,是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手法可以帮助作家更生动地描述事物、抒发情感或者引发读者的共鸣。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 比喻: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隐喻联系的描写,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所描述事物的意义和特征。
比喻常用于描写复杂概念、抽象事物或者增强作品的形象感。
例句:她眼睛里的泪水宛若断了线的珍珠,闪烁着心灵的悲伤。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特征、心理和行为,使其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拟人手法常用于描写自然景物、抽象事物或者通过描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来包含情感。
例句:太阳像个害羞的姑娘,躲在云彩后面,不愿见人。
3. 排比:通过列举具有相同结构的词语、短句或句子,来强调一种感情或表达一种思想。
排比常用于修辞感情、强调归纳或分析的结论。
例句:忍辱负重,奋发向前;坚持不懈,勇敢探索;努力学习,追求进步。
4. 倒装: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正常语序颠倒,以达到改变语气、突出某一部分的目的。
倒装手法常用于疑问句、感叹句或者强调某一部分。
例句:Never have I seen such a breathtaking sunset!5.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规模或影响,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或达到一种戏剧效果。
夸张手法常用于幽默、夸示和渲染气氛。
例句:我已经等了一个世纪那么久了!6. 对比:通过对两个相反或不同事物的对比,来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矛盾或相互制约关系。
对比手法常用于突出某个事物的特征或者通过对比而表达某一思想。
例句:春天的花朵娇艳欲滴,寒冷的冬天白雪皑皑。
7. 修辞问答: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来组织句子或段落,以达到引起读者思考、引发情感共鸣的目的。
修辞问答常用于反问、质问或者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
例句:难道不是每个家庭都应该有和睦相处的氛围吗?8. 比较:通过对两个事物或现象的相似之处或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或者引发读者的思考。
文章常见的表达方式:1.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作用是能画龙点睛;有点及面启发读者去体味生活的底蕴..2.议论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它往往点明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意义;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3.记叙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用文字表达出来..4.说明用简洁的文字把事物的特征、形状、性质、用途等情况解说清楚;表达明白..说明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浅显易懂..能够使人或物更加的清晰准确..5.抒情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文字抒发对人或对事的各种感情..作用在于使文章中的事物或人物的形象更鲜明;突出文章的主题..文章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作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7.设问: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作用:反语具有冷嘲热讽的作用12.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作用:使人或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描写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吧描写分成不同的类别..从技术角度分为:白描和细描..白描是指不用修辞;着重用简朴的语言描绘对象的方法..细描则是用细腻的色彩浓郁的笔法对对象进行描摹的方法;语言色彩艳丽;常用多种修辞手法..从对象上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从方式上又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说明方法:1.举例子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的说明了事物..2.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3.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4.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5.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7.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8.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9.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10.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论证手法:举例论证例证法比喻论证喻证法对比论证对比法引用论证引证法道理论证立论:树立自己的观点驳论:驳斥错误观点..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我们读过不少倒叙的文章;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说明的顺序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阅读文章或语段时要注意从这三个方面去把握..①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情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a、前后左右b、上下高低c、东西南北d、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a因果关系、b层递关系、c主次关系、d总分关系、e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如何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呢一般地说;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都有表明顺序的语言标志;如方位词、时间词等..理清逻辑顺序;要先概括每段的说明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或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理清说明顺序.. 有些说明文;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说明顺序;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条理化..如《苏州园林》一文;先从整体上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后从各部分介绍如何处处入画;先概括写"四个讲究";后具体介绍这"四个讲究";先说的这"四个讲究"是主要的;然后再说花墙廊子等次要的..因此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几种说明顺序;极有条理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一特征..。
初中:分析写作手法一、答题思路:按“明写作+述内容+析效果"的格式组织答案,忌停留在文章表面作浅层次的分析。
二、答题格式:1、借景抒情:文章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富有感染力。
2、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
3、象征手法:文章用……象征……,表现了……,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对比手法:文章将……和……进行了对比,突出人物……的特点(性格、精神),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文章通过对(次要的人或事物)……的描写,从侧面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了(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等。
6、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7、欲扬先抑:这篇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是抑,后写……是扬,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有波澜,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突出人物……的特点(性格或精神)。
8、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托物言志: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通过对……的描写,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分析景物描写的内容,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A渲染气氛。
B烘托心情。
C推动情节发展。
(为……作铺垫。
)D突出文章主旨。
答题基本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听雨季羡林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归纳及说明诗歌的写作技巧篇一修辞方法:古典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等,还要注意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到的赋比兴、象征等手法。
表达方式:在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
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其他写作技巧:例如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附:写作技巧写人看似简单,实际很难。
因为要写一个人容易,但要突出他的个性特点,让他在自己的笔下与众不同,就不那么容易了。
加之中考时往往可以避开,同学们平时自然就对这类少了关注。
其实,写的技巧往往是相通的,只要你做有心人,在你的心中、笔下,一定会有一个个神采奕奕的面孔诞生的。
正如我们读名著往往记得最牢的是人物形象,写好人物,也将使你的文笔生辉。
这里就介绍几个写好人物的方法,或许对你会有一点儿帮助。
一、表里如一,细节激活。
要写好人,就不能光注意外表,还要善于通过外表展现内心世界。
因为一个人外在的言行往往流露着内在的心理,所以在写人物的言行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都应时刻想着人物与之相应的心理。
言为心声,行即神形,一个细节,或许足以激活一个人物,激出一段往事,激发一篇美文。
西施的一笑一颦,美就美在那是真情的流露;东施仿效,则一定反为不美了。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写也正是这个理儿。
二、烘云托月,对比增效。
烘云托月是名家写人常用的一种方法。
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可以产生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增强表达的效果。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副对联表现的是岳王祠里岳飞和秦桧的塑像。
在人物的对比下,青山当然“有幸”,白铁自然“无辜”了,这就是对比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文章常见旳体现方式:1.描写用生动形象旳语言把人物旳形态、动作或景物旳状态等具体特性描绘出来。
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
作用是能画龙点睛,有点及面启发读者去体味生活旳底蕴。
2.议论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措施对人物或事情刊登自己旳观点、见解,一般带有较强旳主观色彩。
它往往点明所描写旳人物、事件旳意义,深化文章旳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旳作用3.记叙把人物旳经历、行为或事情旳发生、发展、变化用文字体现出来。
4.阐明用简洁旳文字把事物旳特性、形状、性质、用途等状况解说清晰,体现明白。
阐明旳语言一般规定精确、浅显易懂。
可以使人或物更加旳清晰精确。
5.抒情用饱含情感旳语言文字抒发对人或对事旳多种感情。
作用在于使文章中旳事物或人物旳形象更鲜明,突出文章旳主题。
文章常见旳修辞手法:1.比方: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比方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方词(比方和拟人最大旳不同在于比方具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体现旳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旳印象,根据事物旳相似点,用品体、浅显、常见旳事物对深奥生疏旳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协助人进一步理解。
比方旳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旳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旳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旳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旳性质,特性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氛围,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构造和长度均类似、语调一致、意义有关或相似旳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氛围,使文章旳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体现强烈旳感情(体现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构造形式相似,意义对称旳一对短语或句子,体现两个相对或相近旳意思。
作用:整洁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体现某种感情,故意反复某个词语句子。
作用:反复旳修辞手法重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体现强烈旳情感旳作用。
说明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作用大总结常用说明方法一.常用说明方法:(共10种)。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2)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3)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4)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比喻),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5)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6)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来展示事物的特点。
(7)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8)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练习:判断说明方法1.有智慧的机器人,据统计,日本有15000具,美国有3200具,西德有1000具,英国有200具.2.螃蟹在挖洞时,把四对小足当作“挖土机”,把“蟹钳”当作“挖土机”。
3.有一种虎鲸胃口大得令人惊骇,有人发现一头虎鲸竟能一次吞下60头海狗崽子.4.蓝鲸是动物世界的大力士。
一头蓝鲸前进所产生的功率相当于一个中型火车头的拉力。
常用写作手法(技巧)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只有5种)二、表现手法:对比、类比、象征、衬托、烘托、反衬、比喻、幽默、讽刺、联想、想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巧设悬念、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虚实结合象征、托物言志的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三、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加强语气。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2.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3.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高考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与其作用1、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2、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3、表达方式:记叙、争论、说明、抒情、描写。
4、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事实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
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
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5、高考试卷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叙述、描写、抒情、争论、说明、对话、比方、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示意、双关、拟人等。
附1:常见的修辞手法与其作用1.比方: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详细,给人以显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详细,使深邃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名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寒冷,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暖和。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勾心斗角,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显明的印象,产生剧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常见修辞手法_写作手法的作用和答题格式常见修辞手法•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比拟(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排比:参考格式:兼顾描写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
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设问(目前多见于说明文):参考格式: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
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反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夸张: 强调/突出______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
•反复:参考格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 •对偶•对比(修辞,表现手法)•双关•顶真•通感常见写作手法(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
1、对比。
包括烘托(红花衬绿叶,烘云托月,众星捧月)、反衬(以反衬正,以有衬无,以动衬静,以虚衬实。
正反对比。
抑扬褒贬对比)。
作用:都使文章主旨表达更加鲜明。
2、托物言志、借物喻义、象征作用:含蓄委婉地表达中心。
3、设置悬念作用: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
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一般来说,散文以记叙为主,但同时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⑴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⑵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⑶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渲染气氛,服务于文章主旨,深化主题。
常用写作手法(技巧)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只有5种)二、表现手法:对比、类比、象征、衬托、烘托、反衬、比喻、幽默、讽刺、联想、想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巧设悬念、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虚实结合象征、托物言志的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三、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加强语气。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照应文章标题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大桥中学初三语文复习内部资料 lzq 11.04
叙事类文学作品
1
【考点七】分析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答题策略】
解答“分析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题目,要求明白叙事类作品中有哪些写作
技法。
主要有以下三类:
1.表达方式方面。
记叙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即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所有表达方
式有五种(外加说明)。中考注重考查记叙文抒情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以
及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及其作用。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地点、天气、季节、时间、场景、山川、湖海
等自然景物):
①描写了„„的内容,渲染××气氛、烘托了xx人物的××情感;②交代
了xx人物活动的环境;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预示xx人物的美好或悲惨的
命运。)
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描
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②烘托出
人物的xx突出特点;③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④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2.修辞手法方面。
现代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设问、
反问等8种。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3.篇章结构方面: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设置悬念等。
4.表现手法。
又叫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见下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简表
表现手法 例文 作用
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鲜明地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人
物的„„性格。
(衬托)侧面烘托 《孔乙己》 衬托出人物某方面的性格、品行和技能或景物某
方面的特征,使得文章结构更加紧凑,表达更为
简洁精练。
景物渲染 《安塞腰鼓》 烘托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深化文章的主题。
夸 张 《皇帝的新装》 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以深刻的
印象。
悬 念 《威尼斯商人》 引发下文情节,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伏笔照应 《孔乙己》 内容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
出主题。
象 征 《海燕》 形象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深沉含蓄之美;启发读
者联想思考;增强艺术感染力。
托物言志 《紫藤萝瀑布》 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感情融入
到事物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大桥中学初三语文复习内部资料 lzq 11.04
叙事类文学作品
2
以小见大 《生命,生命》 通过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
中心,更有震撼力。
联想想象 《生命,生命》 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
情节更生动。
讽 刺 《范进中举》 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讽,增强文章的
深刻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紫藤萝瀑布》 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卒章显志 《地下森林断想》 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文,使结
构完整。
动静结合
欲扬先抑
对比手法的答题格式:①运用了对比手法,②把“XX”和“XX”进行对比,
③鲜明地突出强调了“XX”事物的„„特征或“XX”人物的„„性格。
【小试牛刀】
阅读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例释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
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一、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
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
2.烘托出人物的xx突出特点;
3.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4.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如《最后一课》中写人们看布告牌,写普鲁士兵的操练,目的在于交代背景,
便于读者理解小说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
二、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
等。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营造了某种气氛,烘托了人物某种心情
【例】“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
些的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故乡》
描写了故乡萧条、荒凉的景象,渲染了一种阴暗、凄凉的氛围,烘托出作者
内心深处那深沉悲凉的心情。
类似的还有《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自然环境描写。一是菲利普一家人出
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
处”。
二是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的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大桥中学初三语文复习内部资料 lzq 11.04
叙事类文学作品
3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
一点声音也没有。——《羚羊木雕》
2.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
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走一步,再
走一步》
【例】“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正是六月
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当日
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智取生辰纲》
3.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文章中心)
【例】玛菲尔背起书包,掩上铁门,回头看看玫瑰怒放的花园.......,看看孤独憔
悴的母亲,她对父亲的鄙视突然减少了几分。善良的父母一定是想用这种方式,
为他们撑起一片干净善良的爱的天空。——2011浦口一模试卷《玛菲尔的秘密》
【参考答案】玫瑰的怒放和母亲的孤独憔悴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这里
的环境描写表现了玛菲尔一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这也触动了玛菲尔决定
要为父母保守秘密(1分),同时还为文末用玫瑰花拼成的“欢迎回家”迎接父
亲的情节埋下一个伏笔(1分)。
4.预示了xx人物的美好或悲惨的命运
【例】“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孔乙己》
5.反衬了人物的悲惨命运
【例】第一次踏进他家小院,以为定是灰暗与冷清的,却不,一院子的姹紫
嫣红迎接了我。那些花,开得热情奔放,仿佛落了一院子的小粉蝶。——《种爱》
(丁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