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管理 32教会世俗化所造成之危机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瑞典文化掠影之宗教当代瑞典是个非常世俗化的国家,严格地执行政教分离的政策,但由于受根深蒂固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大多数瑞典人应该属于文化基督教徒。
加之过去几十年来的外来移民的涌入和外来交往以及宗教自由精神,瑞典近来出现了许多其他宗教和新兴宗教,但他们的人数仍然占少数。
11世纪之前,瑞典人信仰挪威多神教,信奉阿萨神族的神灵,乌普萨拉神庙是瑞典的宗教中心。
随着11世纪的基督教化,国家的法律也做了相应的修改,禁止信奉其它宗教,直到19世纪末期才废止。
1530年代宗教改革后,瑞典不再信奉罗马天主教,信义宗取而代之。
18世纪后期,信奉犹太教和天主教等其它教派的信徒开始被允许在瑞典生活和工作。
1951年,瑞典将宗教自由写入了法律。
现在,大约75%的瑞典人属于瑞典信义会,不过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减少,定期去教堂的人亦然。
据统计,瑞典人大约有275,000人属于自由教会,在瑞典生活的移民中约有92,000人信奉天主教,100,000人信奉东正教,500,000人是穆斯林。
公元9世纪以前,生活在北欧半岛的居民信奉原始宗教,比如自然崇拜、图腾、巫术和萨满教等。
基督教传入瑞典始于829年,它是由一位法国的本尼迪克特教团的僧侣将基督的福音带入这个国家。
但是,瑞典的基督教化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这因为当时她有许多省份,这些省份在政治上各自独立,有自己的君主或首领统治。
大约在公元1000年时,瑞典的哥特尔和斯威尔省的君主受洗而成为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国王。
1164年,乌普萨拉成了红衣主教的教廷所在地。
1210年,瑞典的君主首次举行了冠冕礼仪式,由此君权被赋予神圣的色彩。
加冕礼仪式还标志着政教的合一以及君权和主教权的结合。
到了14世纪末,北欧国家组成了联邦。
1520年,联邦的国王、丹麦的克利斯托二世废除了斯德哥尔摩的两位主教。
这事件引发了独立于联邦及教皇的民族解放运动。
起义的领袖古斯塔夫·瓦萨于1523年作为瑞典的国王而登基。
欧洲中世纪的教会与骑士发表时间:2006-2-12 0:36:00阅读次数:955所属分类:美文教会早期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在罗马的后期终于得到国家的承认而开始发展,并成为罗马国教。
在罗马分裂后,基督教也形成东、西两教,即西罗马的天主教和东罗马的东正教,而在中世纪起主要作用的是为天主教,但习惯上以基督教称之;在经历了蛮族大迁移后,日尔曼人的入侵并没有摧毁这一宗教,基督教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遗留了下来,并参照古希腊的学说开始演变,成为以后中世纪的意识形态,其包括范围比罗马时期更为广泛,将整个社会纳入了一个体系。
在一开始,基督教的地位在整个社会中地位低下,其时罗马王权已经灭亡,而日尔曼人有如同散沙,在不断投靠、依附了不同的新力量之后,最终定在法兰克王国,在《法兰克人史》中就有详细的关于教会和王国的接近过程,到克洛威时期基督教被正式接纳。
事实上,法兰克王国也需要如此的一套道德理论体系来巩固它的政权,双方开始融合。
在这一阶段中,教会仅仅是获得一个生存的机会,当时的教士均由国王任命,并听命与国王。
到了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时期,是西欧封建化过程进行完成期,也是教会的力量积蓄时期。
因为法兰克王国追求统一,需要借助教会的力量。
矮子丕平帮助教会建立了教皇国,查理曼大帝借教会之因讨伐异端,向外进行大量战争,教会成为了当时战争的借口。
而同时,教会的力量也开始发展,主要表现于经济方面:得到了大量来自于国王所赏赐的土地,使教会从信仰、思想机构转变为一个拥有财富的组织,为其以后的强大奠定了经济的基础。
公元九世纪以后,特别是十一~十三世纪是教会的鼎盛期,在各方面都有所表现:首先,教会开始论证教皇国的合法性,伪造"君士坦丁的赠礼",确定了教皇国的神圣性,这一骗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为人所揭穿。
其次,教会也开始形成了世俗的统治机构,也就是为人熟知的教阶制度:最高位者为教皇,主持梵蒂冈的内部事物;下来是红衣主教,在很长时期内教皇一直由红衣主教推举产生,红衣主教是教会的主要领导人;然后就是都主教、宗主教和大主教,他们都是大教区的领导人;最下曾的则是主教和神父,神父的权职范围是教堂,且不能主持圣礼。
第5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1.试述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答:(1)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等级性和世俗性的教育。
中世纪前半期,教育机关被教会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
同时,也向群众宣传宗教,培养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僧侣教育与教民教育成为教育的主体。
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教学方法采取注入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信勿疑。
学校管理奉行禁欲主义,以残酷的体罚压制学生。
由封建主控制的宫廷学校则招收皇亲贵族子弟,培养治术人才。
9世纪末到12世纪,封建贵族重视骑士教育,以加强维护封建制度的武装力量。
中世纪后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促成了12世纪城市大学的产生和发展。
这些学校仿照手工业行会的形式组织起来,由师生共管,打破了教会的垄断和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
(2)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①宗教性、神学性。
这是中世纪教育思想最为根本的特征,这种特征又是由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完全控制以及基督教义成为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意识形态这种现实所决定的;②保守,发展缓慢。
无论与以前的希腊罗马时期相比,还是与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中世纪都是一个教育思想相对贫乏和衰微的时期,因此发展较为缓慢;③开放性,普遍性。
受教育人群扩大,对教育的认识未分化。
(3)中世纪教育的意义①中世纪教育为西方文明发展留下了大量的遗产,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学校系统,教育思想首先强调德育,为后来的德育提供了很多见解。
②提出了很多教学方面的合理的问题,如分班教学。
③中世纪教育家跃然推崇经院哲学,试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这偏偏为理性的发展打通了道路。
2.什么是教会学校?它在西欧中世纪社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与作用?答:(1)教会学校的含义教会学校是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当时进教会学校读书的一般是僧侣子弟,其次是世俗封建主贵族次子以下的子弟。
教会学校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圣职人员和信徒,扩大教会势力,巩固封建统治;②教学内容神学化。
乡土生活中的基督信仰在谈及当代的中国农村基督徒时,难免脱离不了如下的标签,一人多信、皈而不依、功利主义、旅行式信仰等等。
这些标签固有其深刻之处,但如果只局限于此,也是不全面的。
文章基于对山东省的一个沿海村庄——北头村的田野调查发现,为了能在讲求实用主义、强调家庭传统、民俗宗教多元存在的乡土社会中扎下根基,基督教只能、也必须是一种被糅合、建构过的地方性的信仰表达。
既有对经典性信仰资源的扬弃,也有对村落原有文化系统的借用与改造。
在此基础上,神圣信仰和世俗生活,就成为了当地基督徒生活中两条若即若离的主线,看似相悖,却能共生。
研究并非聚焦于对宗教组织或教会管理技术的制度性分析,而是与之互补的非典型性宗教活动,即信徒如何在具体的乡土社会、日常生活中,以个体或集体的方式建构和理解自己的宗教体验和世俗生活。
这就决定了对宗教现象的分析不可能与地方性文化简单地抽离开来。
而将宗教拉回到实践性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行考察,其实就是要探究各种社会因素,比如隐性的生活逻辑、世俗的伦理道德、显性的民俗宗教等,与宗教实践的互动和交织。
文章在“信仰与生活”的线索之下,主要探究了两个问题,分别是“宗教何以可能”和“基督教与民俗宗教的相遇”。
就行文逻辑来看,文章的第一章(绪论)主要就与研究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做了简单的说明,比如问题的来源、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立场、文章结构等。
第二章则是对北头村以及基督教在当地的发展概况的简单介绍,从而让读者对村落背景和研究对象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也能从由宽渐窄的时空视野中感知基督教的“洋性”与“本色化”之间的关系。
第三、四、五章,主要围绕“宗教何以可能”的问题展开分析。
北头村的基督徒人数只占全村人口的2%,他们大多是自致型基督徒,宗教信仰更多的是借由个人性的敬拜、祈祷、聚会等宗教活动表现出来。
在这样的信仰背景之下,归信契机就成为了分析“宗教何以可能”问题的一个合理而且有效的分析起点。
通过在第三章中对“因病信教”现象的深描,基督信仰的世俗基调——对家庭生活存续和发展的追求——逐渐显现出来。
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方文化的影响摘要: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应先渊源甚早,从使徒时代知至中世纪一直在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中世纪,基督教对于保存西方文化的种子,教化蛮族,培育知识分子所做的努力举世瞩目。
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形态,至今仍对西欧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回溯以往,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基督教对西欧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文学等各方各面都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基督教在人们最绝望的年代中产生,从精神上拯救了人们,带给人们希望,也在物质上给了人们一定的慰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为中世纪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本文就是对基督教在西方中世纪社会文化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督教;中世纪;西方文化;影响中世纪界定于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历史时期。
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
漫长的中世纪,许多人都将“黑暗”作为它的标志。
而基督教神学统治就是这个标志的最重要的内容,因为基督教作为一种观念形式,几乎统治了整个中世纪时期的欧洲。
对西欧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基督教的起源基督教产生于乱世之中,在基督教产生和发展的前期,罗马帝国奴隶制制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逐渐走向瓦解,生产力倒退,全国普遍出现物资匮乏和道德沦丧的现象,民不聊生,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各阶层的人民都有不满,特别是底层劳动人民,他们找不到通往幸福的道路,眼前只有一片黑暗,无法摆脱的贫困和苦难,使他们迫切地需要“心灵鸡汤”的滋润。
于是基督教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这大大起到了抚慰人心的作用,人们普遍地寄希望于来世,向往天堂,向往那个没有饥饿,没有贫困的另一个世界。
“这样,‘基督教拨动的琴弦,必然会在无数人的脑中唤起共鸣。
’使信仰和跟随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基督教势力的越来越大,基督教神学统治正式登上西欧的历史舞台,并对当时的西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拿破仑称帝加冕仪式上的“意外”,是他从教皇⼿中夺权的胜利宣⾔1804年12⽉2⽇,坐落于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教堂中,正在举⾏着⼀场盛⼤的加冕典礼。
典礼的主持⼈是意⼤利籍教皇巴尔纳巴·尼可罗·玛丽亚·路易·基亚拉蒙蒂(⼜名庇护七世),他的职责便是在这次典礼中,为法兰西第⼀帝国皇帝拿破仑⼀世戴上皇冠,举⾏加冕仪式。
天主教是法国的国教,早在14、15世纪的时候,法国新王登基需要教宗为其戴上皇冠加冕,好证明其合法性的传统便已约定成俗,成为了民众⼼中的“常识”。
典礼上,⼈们穿着华丽的服饰,⼀个个正神态庄严的⽬视着舞台中央的教皇、拿破仑、约瑟芬·德博阿尔内皇后。
【注,教皇是下图中标注为(3)的⾓⾊,拿破仑是(1),皇后是(2)。
】正当教皇宣读完祝福词,打算按照仪式为拿破仑戴上皇冠的时候,意外发⽣了。
⾝着紫红丝绒,披着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从教皇⼿中夺过皇冠,直接为⾃⼰和皇后戴上了,⼀旁的教皇见此,⽓恼得直接⽆⼒地瘫坐在椅⼦上……【《拿破仑⼀世加冕⼤典》】这⼀刻,拿破仑仿佛在向教皇宣⽰⾃⼰的胜利:从中世纪开始,⼏百年来教权对世俗的统治结束了!不过,由于要顾及教皇的⾯⼦,拿破仑任命的⾸席宫廷画师雅克·路易·⼤卫在⾃⼰的画作《拿破仑⼀世加冕⼤典》中,特意将画⾯选在了拿破仑为皇后加冕那⼀瞬间,如此便可兼顾教皇和拿破仑的意见。
【注,《拿破仑⼀世加冕⼤典》,现藏巴黎卢浮宫。
】⼀、“皇冠”事件背后,是教会数百年来⼲预世俗政权的⾏为,阻碍了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引发的⽭盾拿破仑夺取“皇冠”事件,不是⼀时的冲动,⽽是他想借机打破数百年来,教权⼲预世俗政权谋取私利的局⾯。
拿破仑出⽣于波旁王朝路易⼗六统治时期,当时教权和皇权共同管理着法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教会拥有法国⼗分之⼀的⼟地,教会还强⾏向农民征收什⼀税。
【注,在法国的三级会议中,教⼠为第⼀等级,贵族为第⼆等级,平民为第三等级。
拿破仑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当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虽然拿破仑登上了帝位,但是他代表的却是大资本家,大金融家的利益。
他上台后的一系列政策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扫除了封建垃圾的基地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代表人物拿破仑为建立法国资产阶级社会所作的贡献曾作了这样的评述:“一些人粉碎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割去了长在这个基础上的封建头脑;而拿破仑在法国内部创造了一些条件,从而才保证有可能发展自由竞争,经营分成小块的地产,利用解除了桎梏的民族工业生产力,而他在法国境外则到处破坏各种封建的形式,为的是要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
”拿破仑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在拿破仑上台之前,法国经过“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山岳派”和督政府的匆匆统治。
由于各派缺乏有效的军事手段,统治期间动乱频繁,无法稳定国内局势。
而且,外国干涉战争的威胁又日益严重。
英俄组织的反法同盟继续进行反对共和法国的战争。
这些国家力图使封建王朝在法国复辟。
战争同时在德意志和意大利战场上进行。
干涉战争亚重威胁着资产阶级在法国的统治。
腐败的督政府的统治发生了危机。
法国大资产阶级感到有必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军事独裁政权,用这把“双刃剑”来维护他们的利益。
他们看中了年轻将领拿破仑。
成为军事独裁者的拿破仑最后成为皇帝是历史的必然。
虽然拿破仑称帝是为了自已的一已私欲,但我的历史老师曾说过他的位置就算他不做,别人也会这样做,也许吧!这就时势造英雄,法国大革命,它从根本上动摇欧洲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各国革命;具有不可抹杀的功绩迄今为止,人们主要把拿破伦看成是天才的统帅,他用军队使法国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强大。
他开始征战欧洲各国,在顶峰时期,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
没有什么也没有谁能够阻挡他前进。
当他1806年彻底摧毁了普鲁士军队,从而使持续千年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宣告终结时,普鲁士的路易丝王后这样描写了这位法国皇帝:“他谈到好事和好人时,并不真诚。
学术前沿试评述中西方教权与王权□刘欣(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区域和国度的表现是不同的,在西方二者之间可能会产生激烈的斗争,时而教权胜过王权,时而王权胜过教权,在很多时候,一个教会可以代替一个国家的君主而执掌国家大权,而在中国,宗教只不过是附属于一个政权的存在,是为一个政权的统治而服务的,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教权王权教俗之争中西差异宗教法世俗法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0-211-02在西方,教权与王权的对立使政治权威被分成教会政权和世俗政权两个部分,而这又使多种司法管辖权成为可能。
在同一社会内部各种司法管辖权和各种法律体系的共存和竞争正是西文法律传统最突出特征。
美国法学家哈罗德J伯尔曼指出:“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末是西文法律传统成形的时代,它有一个特点,即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刚刚建立的法律体系,形成多个司法管辖权并存的局面。
许多刑事和民事罪行同时为教会法规和世俗政权的法律所涵盖,比如教士干犯的某些罪行,或俗人与教士或教会财产之间的诉讼,以及俗人之间发生民事纠纷,却向教会法庭求助。
而在世俗法律制度方面,某些事情是皇室法庭或封建法庭都有权审理的。
另外,违反庄园法的农奴如果逃到城市,一年后可以按照城市法获得自由,并豁免庄园法的追诉。
生活在多种法律体系的人,事实上获得了额外多的自由。
”宗教法与世俗法并存的二元论思想,是古希腊法哲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伯里克利时代的希腊著名悲剧《安提戈涅》即生动地描写了这两种法发生尖锐冲突的场面:国王克里奥禁止安提戈涅为她的哥哥波利尼克斯举行葬礼,原因是波利尼克斯触犯了国法。
但是,安提戈涅勇敢地违抗君命,冒着将被处死的危险,按照希腊的宗教仪式为其兄举行了葬礼。
当国王命令她陈述理由时,安提戈涅义正辞严地回答:她的行为虽然违背了国王的法律,但是并未违反不成文法即自然的法则或神的法则。
意大利宗教意大利宪法规定,一切宗教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只要不违反法律,都有权按自己的般规建立其组织并开展活动。
意大利人90%以上信仰天主教,其余信仰新教、东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耶和华见证会及佛教。
各种宗教组织达440多个,成员60多万,加上同情和支持者超过100万。
天主教在意大利的势力和影响巨大,全国有281个教区,大主教和主教440多名,神甫约63,000多名,修女14万多名,各种修士人数众多,领薪金的神职人员21万多人。
全国大小城市村镇均有教堂,各地还有不少修道院。
教会办有很多医院和学校,对意大利的政治、文化等影响很大。
宗教在意大利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与意大利人的关系极为密切,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带来很深的影响。
绝大多数意大利人信奉天主教。
天主教在意大利有着很大的传统影响,首都罗马城内的梵帝冈则是世界罗马天主教的中心。
基督教在意大利的发展:基督教自公元1世纪产生后,它将罗马的习俗和思想与希腊的文化以及东方的神秘教融合在一起,发展很快,在世界上广为流传,2世纪中叶开始形成有组织的基督教会,在罗马帝国各地的影响不断扩大。
这种宗教吸引了许多人,因为它适应了人们的现实需要,它可以与崇拜太阳神之类的神秘教相匹适度。
人们相信自己被命运之神所驱使,他们要通过神的力量来摆脱命运的控制。
当时的罗马已成为基督教团体中心,教会由主教地长老管辖。
教徙的生活方式与当时文化大致相适应。
每个中小城镇也成立了教会,并产生了主教。
后来基督教又缓慢地扩展到村庄和乡间。
乡下小的教会依附于城镇的教会,大城市教会的权力越来越大。
最早的12个罗马主教是希腊人,维克托是第一个讲拉丁语的罗马主教。
宗教的发展和教会权力的增大,使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感到十分害怕。
罗马皇帝认为强大的基督教组织是危害国家的根子。
因此,从公元249年到公元312年,罗马皇帝对基督教进行了三次最惨重的迫害。
尽管三次镇压严重摧残了基督教。
马克思与犹太人问题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现代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集中在犹太人问题上。
现代性问题是一个什么问题?就我所知,人们已经给现代性下了几十个定义,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化运动、新型民族国家的出现到资本主义的胜利,从技术化了的生活世界到世俗化了的圣经信仰,从康德、福柯对启蒙的不同定义到对生活的“另类化”玩味,从模仿、再现到断裂、表现,从“罪感”到“耻感”,从自然而然的“自我同一”到在反思中寻求非反思的“自我认同”,从基督教的末世论到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进步观,从对“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欢呼到处身于一个充满悖论与疑惑的虚无化世界里的无所着落,如此等等,都说明一种具有根本性的社会变迁已经使我们人类不期然地遭遇到一种既让人兴奋、又使人感受到恐惧的境遇。
如果非要给这种变迁找到几个关键词的话,我觉得技术化、世俗化以及某种“坚固的东西”的“烟消云散”恐怕比较合适,当然背后总的原因恐怕还是要归结为近代以来个体主义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对人的生存方式上的支配作用。
技术化也就是功利化、工具化,在科学已经表现出战无不胜的强大威力下要把整个自然界都变成实现人类意图的工具,而且无论什么行为,只要有利、有用,能达到目的,能获得发展,就都是好的、对的;世俗化主要是相对于宗教的神圣性而言的,自然界的一切都在我们面前失去了神秘性,于是我们也就认定了幸福只是一种世俗的享受,超验、隐喻、象征、诗歌、想象、虔敬在某种意义上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些不怎么需要的奢侈。
全球化就是一个迎合技术化与世俗化的口号,它既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早已合理化为赶超发达国家、在顺水快船中尽快实现民族现代化的天赐良机,也同时以“技术”和“世俗”的标准来“统一全球”,瓦解或取代各个民族传统上“一切坚固的东西”。
我们的生活世界已然技术化了。
交往手段(语言形式)的技术化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存方式。
道德与政治也技术化、世俗化了,就如英国思想家边沁(Jereny Bentham)在250多年前所说过的那样,通过一种技术化了的“道德生理-心理学”和“幸福计算法”来一次性的解决所有道德与政治上的价值纷争,所以我们的管理学才那么热门,我们的领导者才对自己的领导艺术那么得意。
教权与西欧中世纪中后期的政治发展王加丰【作者】王加丰我们的一些有关论述曾过分偏重西欧中世纪的政教斗争及其分裂有害的一面,忽视了它们有力合作从而对西欧中世纪文明的建设作出共同贡献的一面,以致难以对西欧中世纪中后期的政教关系及其客观作用作出全面评价,本文缘此而发。
一西欧中世纪的教权有着与政权自觉合作的一面。
这种合作的程度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但一般说来,从11到13世纪,政教关系有一个从合作为主到以斗争为主的演变过程。
不过在斗争的同时,合作也更为广泛。
教权兴起之初,到处与王权携手并进。
教会改革实际上是世俗统治者直接插手组织起来的。
910年阿奎丹公爵虔诚者威廉一世建立了克吕尼修道院,他建院的目的就是要把它作为遵守圣本尼狄克规章的一个榜样。
[(1)]教廷革新在其开始时“主要是皇帝的事业”[(2)]。
在为恢复教规、禁止圣职买卖、禁止教士结婚姘居而召开的各次宗教会议上,皇帝亨利二世(1002—1024)是比教皇和大主教还要鼓舞人心的力量。
亨利三世(1039—1056)也把改革教会看成自己生平的最高目标。
[(3)]他接连任命几任教皇,企图革新乌烟瘴气的教廷,最初提出反对世俗授职的立奥九世(1049—1054)也是他任命的,而且是他的亲戚。
在皇帝的多年干预下,教皇终于“获得了道德威信”。
[(4)]在德意志的皇帝帮助教廷改革教会时,法国的教会一直在帮助国王们复兴王权。
10世纪末,法国王权处于最衰微之中。
987年教会大力支持法兰西公取代了加洛林王朝,这显然与教会看中法兰西公的能力有关。
陶特说道:“加佩的就职是教会的胜利……要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国王,成千的封建小暴君的欲望和贪婪会没有任何限制。
”[(5)]法国教会与王权的密切合作还特别表现在上帝和平、上帝休战运动上。
在“政治权力最分裂的地方”,教会领导了这场运动。
[(6)]这场运动深受社会欢迎,很快向欧洲各国传播。
1023年波未主教向贵族要求的一份誓词很能说明教会行使权力的意义。
19世纪英国的教派斗争与教育变革19世纪是英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随着工业化的进行以及社会的转型,这一时期的英国教育也发生了重要变革。
特别是国家对于教育问题介入程度的加深,推动了现代意义上的国民教育体制的建立。
然而在教育领域的变革中,宗教因素,特别是教派之间的斗争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宗教仍是影响当时社会、政治事务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19世纪英国宗教多元化以及政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伴随非国教派势力的壮大,非国教派与国教派斗争日趋激烈,从而导致国教会所享有的诸多特权被削减,教育的宗教色彩逐步弱化,并推动了初、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政府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19世纪英国宗教多元化发展而导致的教派斗争这一视角,考察其是如何推动英国教育变革和发展的。
一、19世纪前期英国宗教的复兴与多元化尽管据1851年宗教人口普查报告显示,英国总人口中只有约35%的人会去教堂参加周日的礼拜仪式,但19世纪的普遍情况却是,去教堂参与礼拜仪式的人数随不断增长的总人口数量持续攀升,直到1880年这一增长势头才有所停滞。
这一方面反映了19世纪英国人口的飞速增长;另一方面,也揭示出19世纪的英国教会依然有能力吸引大量民众,将其臵于教会的教牧与监管之下。
这一时期,新建教堂数量不断增长,教会管理体系快速扩充。
其中,非国教派教堂和神职人员数量的增长也较为明显。
据统计,在1830年至1901年间,英国国教会新建教堂5500座,新增教区牧师11000人。
与此同时,在苏格兰,1843-1901年间,在苏格兰国教会和非国教派的共同努力下,新建教堂1800余座,新增牧师1700余位;在1830-1900年期间,始初循道会与卫斯理公会各新增牧师500名与1200名;此外,公理派在1856-1900年間新建了1500座教堂。
从新建教堂数量与新增牧师的规模来看,各教派在这一时期对所辖教区的管理均做出了有效扩充,并增强了管理效力。
教會世俗化所造成之危機
【過於重視方法與技巧】
很多教會看到別人的教會有驚人增長,就一窩峰地去『取經』,追求技巧,以為掌握了技巧教會就可以救教會,但這只是神話,技巧只可以錦上添花,令弟兄姊妹聽著舒服。
其實拯救教會唯有高舉上帝的話語,讓上帝的話語能釋放出來。
改變人心的不是技巧,而是上帝的話語。
另一方面他對不少教會存在隱憂。
不少教會中有輔導事工,或舉行以輔導學為主的親子、教養子女等講座。
有的人認為輔導能幫助人發掘生命的問題,可以拯救人,但實質上只有上帝的話語能救人,這是牧者的職責,是輔導員和社會工作者不能取替的,牧者身份與事工兩者不能混淆不清。
【話語世俗化】
真正的教會群體,是一個屬於唯有上帝的話掌管的群體。
但在上帝的話語裡加入很多人的意思,人的理想、衝動、品性、策略等,這樣很容易與信仰混淆而出問題。
教會受世俗化思想影響很深,如很重視是否可行(workable),用商業社會角度考慮事工的可行性,因而忽略了福音的信仰。
而教會的建立在於上帝的話語、在於聖靈的工作而不在人為;在實踐上,教會的活動應更多教導上帝的話語而不是以其他交誼活動取締。
【險變「超巿」】
一些教會在發展過程中失去輕重的權衡,重視周邊的東西而將福音邊緣化。
一些大教會用服務吸引信徒,久而久之,教會變得像超巿——選擇對自己方便的教會而不是以上帝的話語為中心。
教會的建立是彼此服侍,在基督裡以愛相待而不是像顧客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