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酶链式反应
- 格式:docx
- 大小:60.20 KB
- 文档页数:16
聚合酶链式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在体外扩增目标DNA序列,从而使其数量迅速增加,为DNA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PCR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科学家凯瑟琳·穆利斯和基思·斯特拉尔纳发明,并因其突出的重要性和广泛的应用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本文将围绕PCR技术的原理、步骤以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一、PCR技术原理PCR技术基于DNA的复制原理,通过体外合成适配体和引物,利用DNA聚合酶酶活性反复扩增目标序列。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步骤:变性、引物的结合和扩增。
1. 变性PCR反应体系首先会将目标DNA进行变性,即高温将双链DNA分离为两个单链DNA。
在95℃的高温条件下,DNA的双链会解开,形成两条单链模板。
2. 引物的结合降温至目标DNA模板的退火温度,引物(即引导DNA合成的小片段)会与目标序列的两个单链DNA的3'末端结合。
引物结合的位置即起始扩增的位置。
3. 扩增在适宜的温度下,引物结合后的DNA模板会被热稳定的DNA聚合酶酶活性进行扩增。
DNA聚合酶沿着模板链合成新的DNA链,从而扩增出与模板序列相对应的新DNA。
经过多轮扩增,目标DNA序列数量呈指数倍增,从而被显著放大。
二、PCR技术步骤PCR技术通常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步骤:前处理、循环反应和后处理。
1. 前处理在进行PCR反应之前,需要对样本进行前处理。
常见的前处理步骤包括DNA提取、纯化和定量。
样本纯化可以去除携带有抑制剂的杂质,提高反应效果。
DNA定量可以帮助确定反应的适当体积和初始DNA浓度。
2. 循环反应循环反应是PCR技术的核心步骤,它包括一系列高温变性和退火扩增的循环。
每一个循环都包括三个温度阶段:变性、退火和延伸。
反应体系会经历多个循环,每一轮循环都会使目标DNA数量倍增。
3. 后处理PCR反应结束后,通过凝胶电泳等方法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和验证。
第五章聚合酶链反应及其相关技术PCR技术从Mullis最初建立到现在共约20多年时间,因为此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和简便快捷等特点而备受人们广泛应用,许多新型的PCR技术或由PCR衍生的新技术正不断出现,使PCR技术由最初的单一技术体系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的技术综合。
PCR技术在体外快速特异地复制目的DNA序列,理论上能将极其微量的(pg DNA)目的基因在较短的时间内(通常1-3h)扩增达到纳克、微克甚至毫克级水平,使产物极易被检测。
因此PCR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目标基因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Mullis因其杰出的贡献,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是体外酶促扩增DNA或RNA序列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不需要借助于分子克隆而可以在体外快速繁殖、扩增DNA的技术,它与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ing)、DNA测序(DNA sequencing)一起构成了分子生物学的三大主流技术。
在这三项技术中,PCR技术自1983年由美国Cetus公司Kary.Mullis提出并于两年后建立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
这项技术使人们能够在数小时内通过试管中的酶促反应将特定的DNA片断扩增数百万倍,给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手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由于PCR技术的实用性和极强的生命力,PCR技术成为生物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目前,一系列的PCR方法被设计开发出来,并广泛应用于基因扩增与分离、医疗诊断、基因突变与检测、分子进化研究、环境检测、法医鉴定等诸多领域。
5.1 PCR技术原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利用DNA片段旁侧两个短的单链引物,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异DNA片段的技术。
它应用热稳定的聚合酶,通过双链DNA模板的热变性、引物退火和引物延伸的重复循环,DNA片段以指数方式增加了百万倍。
定义(英文全称: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性的分析方法发展到定量测定;从原先只能扩增几个kb的基因到目前已能扩增长达几十个kb的DNA片段。
到目前为止,PCR技术已有十几种之多,例如,将PCR与反转录酶结合,成为反转录PCR,将PCR与抗体等相结合就成为免疫PCR等。
编辑本段技术原理复制成同样的两分子挎贝。
在 简便、快速 PCR反应用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一次性地将反应液加好后,即在DNA扩增液和水浴锅上进行变性-退火-延伸反应,一般在2~4 小时完成扩增反应。
扩增产物一般用电泳分析,不一定要用同位素,无放射性污染、易推广。
对标本的纯度要求低 不需要分离病毒或细菌及培养细胞,DNA 粗制品及RNA均可作为扩增模板。
可直接用临床标本如血液、体腔液、洗嗽液、毛发、细胞、活组织等DNA扩增检测。
编辑本段反应五要素 4种dNTP混合物各200umol/L 引物各10~100pmol 模板DNA0.1~2ug TaqDNA聚合酶2.5u Mg2+1.5mmol/L 加双或三蒸水至100ul PCR反应五要素:参加PCR反应的物质主要有五种即引物、酶、dNTP、模板和缓冲液(其中需要Mg2+)编辑本段PCR反应条件的选择 70~80℃ 150核苷酸/S/酶分子 70℃ 60核苷酸/S/酶分子 55℃ 24核苷酸/S/酶分子 高于90℃时, DNA合成几乎不能进行。
PCR反应的延伸温度一般选择在70~75℃之间,常用温度为72℃,过高的延伸温度不利于引物和模板的结合。
PCR延伸反应的时间,可根据待扩增片段的长度而定,一般1Kb以内的DNA片段,延伸时间1min是足够 的。
3~4kb的靶序列需3~4min;扩增10Kb需延伸至15min。
延伸进间过长会导致非特异性扩增带的出现。
对低浓度模板的扩增,延伸时间要稍长些。
编辑本段酶及其浓度2.0mmol/L为宜。
Mg2+浓度过高,反应特异性降低,出现非特异扩增,浓度过低会降低Taq DNA聚合酶的活性,使反应产物减少。
聚合酶链式反应简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分析、基因工程、医学诊断等领域。
PCR 能够快速、高效地扩增特定DNA片段,使得原本数量有限的DNA样本得以增加,从而便于进行后续实验。
PCR的核心原理是利用DNA聚合酶酶活性,通过不断重复三个步骤(变性、退火、延伸),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将目标DNA序列扩增至数百万份的数量。
依靠PCR技术,无需使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仅需少量DNA样本和简单的实验设备,即可实现高效扩增目标DNA。
PCR反应步骤反应体系构建PCR反应所需的关键成分包括目标DNA模板、DNA聚合酶、引物(primer)、核苷酸和反应缓冲液。
引物是一对短的DNA片段,其序列与目标DNA序列上的起始和终止部分的互补序列匹配。
反应缓冲液是维持PCR反应过程中所需酶活性的化学平衡和适宜pH的缓冲物质。
变性PCR反应开始时,反应体系中的DNA样本被放置在高温环境中(通常为94-98摄氏度),使其双链DNA解离为两条单链DNA。
这个步骤可以通过加热反应体系来实现,高温会断裂氢键,使DNA的双链解开。
退火在反应体系降温至适宜的温度范围时(通常为50-65摄氏度),引物与目标DNA序列上的互补区域结合形成稳定的双链结构。
引物的选择非常重要,其应与目标DNA序列完全匹配,以确保选择性扩增。
延伸DNA聚合酶将新的核苷酸从反应缓冲液中获得,并在目标DNA的3’末端上依次加入。
这个过程被称为延伸,其速率与延伸温度和所用聚合酶的酶活性相关。
通常延伸温度为60-72摄氏度。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循环反复进行,每一轮都会使目标DNA序列数量翻倍。
因此,PCR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出大量的目标DNA片段。
PCR应用PCR技术在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疾病预防和基因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基因分析PCR被广泛用于分析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PCR,可以快速扩增出感兴趣的DNA片段,然后进行测序分析、限制性酶切或其他分子生物学实验,以研究目标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第一节PCR扩增反应的基本原理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基本构成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简称,指在引物指导下由酶催化的对特定模板(克隆或基因组DNA)的扩增反应,是模拟体内DNA复制过程,在体外特异性扩增DNA片段的一种技术,在分子生物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用于DNA作图、DNA测序、分子系统遗传学等。
PCR基本原理是以单链DNA为模板,4种dNTP为底物,在模板3’末端有引物存在的情况下,用酶进行互补链的延伸,多次反复的循环能使微量的模板DNA得到极大程度的扩增。
在微量离心管中,加入与待扩增的DNA片段两端已知序列分别互补的两个引物、适量的缓冲液、微量的DNA模板、四种dNTP溶液、耐热Taq DNA聚合酶、Mg2+等。
反应时先将上述溶液加热,使模板DNA在高温下变性,双链解开为单链状态;然后降低溶液温度,使合成引物在低温下与其靶序列配对,形成部分双链,称为退火;再将温度升至合适温度,在Taq 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TP为原料,引物沿5’→3’方向延伸,形成新的DNA片段,该片段又可作为下一轮反应的模板,如此重复改变温度,由高温变性、低温复性和适温延伸组成一个周期,反复循环,使目的基因得以迅速扩增。
因此PCR循环过程为三部分构成:模板变性、引物退火、热稳定DNA聚合酶在适当温度下催化DNA链延伸合成(见图)。
1.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加热到90~95℃时,双螺旋结构的氢键断裂,双链解开成为单链,称为DNA的变性,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
变性温度与DNA中G-C含量有关,G-C间由三个氢键连接,而A-T间只有两个氢键相连,所以G-C含量较高的模板,其解链温度相对要高些,故PCR中DNA变性需要的温度和时间与模板DNA的二级结构的复杂性、G-C含量高低等均有关。
对于高G-C含量的模板DNA在实验中需添加一定量二甲基亚砜(DMSO),并且在PCR循环中起始阶段热变性温度可以采用97℃,时间适当延长,即所谓的热启动。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