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14.37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前情绪管理方面的准备研究

文献综述

情绪管理方面的雏形理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距今已有40多年了,各专家学者从理论与实践上给出许多观点。前人的研究引起了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就情绪管理相关的内涵、概念,各主要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与数据做了简要总结。

1情绪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1.1国外的研究

最初社会学家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对Delta航空公司空服人员的情绪表达进行个案研究后提出了“情绪劳动”(emotion labor)的概念,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1975年她在《The sociology of feeling and emotion :Selected possibilities》中提出“情绪工作”(emotion work)的概念,指出个体必须根据情感规则来调整外在行为表达甚至内在情绪感受的工作内涵。1979年她又在《Emotion Work, Feeling Rules,and Social Structure》一文中明确提出“情绪管理”的概念,认为是个人“试图去改变情绪或感觉之程度或质量所采取的行动”。文中她极力推荐“情绪管理的观点”(Emotion management perspecctives),即情绪是可以根据环境的要求来进行管理的。她将情绪管理看做是一种“努力”(effort),而不是“结果”(outcome),即如果一个人努力伪装自己的情绪,尽管结果失败了,我们人不能否认他、她做过了情绪管理,因此可见她更倾向于将情绪管理描述为一个过程 [1]。Master(1991)年提出情绪管理是一种服务于个人目的‘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活动。人们在进行情绪管理前,会对社会情景与自身关系的主管意义以及自身应付能力进行认知和评价,最终决定如何对自身情绪进行管理[2]。Cole、Mihcel和Teli(1994)等认为,情绪管理是以一种社会可以容忍的方式,灵活地对一系列情绪发展要求作出反应,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延迟反应。Thomposon(1994)指出,情绪管理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活动过程,它要求人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和适度性,以使人们能以有组织的,建设性的方式,迅速而有效地适应变化的社会背景。Ciccetti、Ackerman和Izard(1995)从情绪管理的动力特征角度认为情绪管理是发生在意识内外的、包括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动力组织系统,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特定环境。

Mayer和Salovey (2000 )在他们的情绪智力能力模型中将情绪管理的内涵解释为“思维促进情绪的、智力的和个人的成长;管理激励,对情感开放的能力” [3,4]。

1.2国内的研究

葛荣晋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了解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二是理解别人的情绪、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许若兰的观点是情绪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是研究人们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是对情绪智商的挖掘和培植,是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5,6]。师曙光则定义为情绪管理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是自己总是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7]。王飞飞认为情绪管理是个体在遇到与个体发展不利的情绪时,积极寻找情绪策略,以有效的方式解决情绪不适的能力[8]。沈雅君则认为情绪管理是个体从生理反应着手,对生理变化及引起情绪的刺激情景有正确认识,从而改变不当的情绪反应;或者借生理上的松弛,来舒缓或转换情绪[9]。

1.3情绪管理与情绪智力

情绪管理是从组织学角度提出的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情绪智力则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

概念。

1.4相关理论研究与发展

关于情绪理论早期有詹姆斯—兰格理论和坎农—巴德学说,提出情绪与生理反应的关系。认知理论,包括阿诺德的情绪评定—兴奋说,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二因素理论,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后有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智力概念起始是由彼得·萨诺维和约翰·梅耶提出,后来丹尼尔·戈尔曼出版《情绪智力》一书。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研究更加细致全面,后来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贝克在他的基础上提出了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2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理论

2.1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作者通过用情绪管理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试,并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一般状况、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总体上能理智调控情绪,控制肆意发泄各类消极情绪的念头,情绪智力表现积极的趋势,但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性别差异上女生的理智控制能力和寻求外界帮助能力显著高于男生,其他方面无显著差异。年级特征上总体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理智调控情绪能力上也是先上升后下降,控制消极发泄能力上呈下降趋势。对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得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5个维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显著的结论。最后作者提出了教育干预的建议,包括学校管理,阶段辅导,心理教育与辅导等方面进行引导,并注重男性培训,鼓励学生加强交往等方面。我认为该研究主要从大学生的自身情绪因素及大学环境背景为出发点,缺乏对家庭因素和社会大环境因素的考察与建议[8]。

2.2解小青《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该研究作者提出了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情绪健康的概念和标准,通过问卷调查与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大学生对选择专业的原因、班级管理、学校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措施、班级氛围和谐、家庭气氛融洽与学生的情绪状况存在显著相关。从学校和家庭等外部原因,以及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情绪状况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比王飞飞等的研究在具体影响原因及建议上更细致全面,但仍然没有从心理学角度系统地介绍大学生应该怎样具体地学会情绪管理[10]。

2.3孙娜《大学生情绪管理方法新探》

作者从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了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常用方法并指出其局限性,后又提出自己的创新方法,指出大学生本人应注意提高情绪感知能力和角色认知水平;学校应通过开设情绪管理课程和开展第二课堂特色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该研究相比前两者提出更侧重于对学生自身情绪管理能力提高的培养,但是却也忽略了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力与不可控性[11]。

3研究假设

综合上述文献,大学生的情绪管理研究已得到广泛关注并已提出许多有效管理措施,本文研究基于前人的理论,但更倾向于大学生情绪管理对就业的影响与相关建议。本研究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为对象,采用问卷形式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论证毕业生情绪管理对就业准备的影响机制。但偏重于毕业前的情绪管理准备,及相关建议。毕业生自身情绪管理能力包括情绪认知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四个维度。毕业生外界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三个大方面。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更应该认识到社会的不可该变性,和自身适应社会的必要性,理清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加强自身情绪管理去努力适应社会。

4测量工具概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