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 中华传统节日》(教案与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3.71 KB
- 文档页数:3
三年级下册习作指导我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中,有灿烂的诗词文化和传统节日。
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诗词句,猜猜它们写的分别是哪个传统节日,并连线。
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
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你连对了吗?大家一定发现了,只要我们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读懂诗句中涉及的相关习俗,就能很顺利地连好。
在熟悉节日习俗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写出好的习作。
做完游戏,让我们看看今天的任务吧!要写好这次习作,首先要选择我们我们可以根据下面对传统节日的梳理来选一选。
想一想:你想写哪个传统节日?想写关于这个节日的什么内容?涉及哪些习俗或事件?我要写重阳节。
去年重阳节的时候,我们全家人去爬山了,这个时节秋高气爽,登山的过程让我收获良多。
我要把我爬山的经过和收获都写下来。
我要写中秋节。
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下中秋节的几个比较重要的习俗,还要写一写中秋节的由来。
好的题目能引起小伙伴的阅读兴趣。
根据下面的提示,给作文拟一个题目吧!确定了习作的内容和题目,接下来就可以动笔写了。
怎样才能把节日的特点写清楚,让习作更生动有趣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看,要想写好这次习作,有哪些好的方法。
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节选自《纸的发明》读下面一段话,对汤圆的制作过程概括准确的是( )。
王小明对元宵节很感兴趣,搜集资料发现汤圆起源于宋朝。
当时汤圆的做法是:先用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团,然后将黑芝麻、猪油炒熟,加入少许糖做馅,接着将馅料包入面皮搓成圆形,最后放入沸水中煮熟。
A.和面—做馅—搓形—煮熟 B.搓形—和面—做馅—煮熟C.做馅—搓形—和面—煮熟 D.做馅—和面—搓形—煮熟元宵节的夜晚,天气非常好。
天空中有几颗发亮的星,寥寥几片白云,一轮满月像玉盘一样嵌在蓝色天幕里。
节选自巴金的《家》要围绕“元宵节的夜晚,街上热闹极了”这个意思展开叙述,下列选项中符 合要求的有哪些?( )(多选)A.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在大街上游玩。
【教学要求】1.让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搜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且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使学生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使学生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学习的成果。
4.使学生能够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搜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且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学习的成果。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直入课题。
1.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了深入了解,相信大家都有很多收获,现在,我们就在班里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吧!2.教师板书题目,学生一齐朗读题目。
(板书:中华传统节日)二、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1.小组汇报交流。
(1)小组汇报研究的节日专题。
下面,请各小组负责人举起标志牌,宣读你们组研究的节日专题。
(2)全班交流。
下面,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
其他小组成员一边听一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
教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你们的调查研究成果?(可以向大家展示一些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录音片段等。
)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你们家是怎么过春节的?(学生进行交流。
) (出示课件1)课件1:春节,俗称“过年”,那一天,人们会按照传统习俗要穿新衣、拜年、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同学们,请看图片。
(出示课件2)课件2:有关春节的图片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风俗。
让我们了解这些节日,并且记录下来。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教学重难点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策略1.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求综合性学习贯穿单元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在单元教学之初,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要求,以便学生有序安排自主学习活动。
2.以生活为基础,初探中华传统节日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插图、泡泡框和表格,打开思路,通过充分的交流,让学习走进学生的生活,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知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以及用哪些方式记录收集到的资料,从而为开展课外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3.针对问题及时干预,加强过程性的指导和评价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课外实践,可以设计活动评价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可以把学生已经收集到的资料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中,提醒还没有收集资料的学生赶快行动。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展示活动成果。
2.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板块一确定主题,明确方法1.交流传统节日及习俗。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古诗三首》,知道这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又有哪些习俗呢?(2)学生交流。
2.讨论与交流,方法引路。
中华传统节日可真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呀!想不想更详细、深入地去了解、研究它们?(1)这么多传统节日,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由此来确定小组的研究小课题,并根据节日为小组取名,如端午节习俗组、清明节习俗组、春节习俗组、中秋节习俗组……(2)小组讨论:围绕选定的传统节日,你们想研究它哪些方面的内容?打算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研究时要注意什么?又如何记录呢?(3)交流反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 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时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并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3.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介绍、总结收集中华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不同方法,并能向他人介绍传统节日及其风俗。 【教学难点】 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古诗三首》里感受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的节日氛围。体验到了绘画、建筑等文化的灿烂。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要求大家分享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大家已经陆陆续续收集到很多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相信经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对咱们的传统文化有更多地了解,也更有底气坚定咱们的“文化自信”。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将学习从单元内容自然延伸和拓展到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达到温故而知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活动展示 (一)学生交流了解的传统节日及收集资料的方法。 合作研究 1.探究任务: 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讨论收集资料的方法。 2.探究活动: 过渡:上一周,同学们已经根据学习要求,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还通过书上的气泡提醒知道了,我们可以把收集到的资料填写到表格里。组内交流表格内容,看看你的组员收集的是什么节日的资料? 节日 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 (1)小组交流。引导:你了解了哪些节日?节日是哪一天?这些节日有哪些习俗? 提示:交流过程中如果有补充的内容,可以在表格里添加。 (2)班级交流。引导:我们了解的传统节日很多,能不能参照表格用完整的话说清楚你了解到的节日,并且告诉大家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的资料?(板书:收集资料的方法) 预设: ①春节是每年的正月初一,春节是个团圆的节日,人们通常会贴春联、走亲访友、舞狮舞龙。我是询问爷爷奶奶知道的。(板书:询问长辈) ②我收集的是关于元宵节的资料,我知道了元宵是正月十五,人们过元宵节时会吃汤圆、猜灯谜,还知道了为什么人们在元宵节时要赏花灯,最初是汉明帝为了“燃灯表佛”,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一律张灯结彩。自此,每年的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后世就一直沿袭。我是去图书馆从《中国民俗文化》这本书中了解到的。(板书:查阅书籍) ③老师,在爸爸建议下我到中华传统文化网站浏览,终于对端午节的习俗有了更多地了解。端午是五月初五,在端午节人们一般会吃粽子、赛龙舟,据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板书:上网查找) ④老师,我看日历知道了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板书:查阅日历) 小结:通过讨论学习我们知道传统节日的习俗,还知道了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问长辈、看日历等各种方式收集相关的资料,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地了解。 (二)整理收集的资料,交流成果展示方式。 合作研究 1.探究任务 小组内交流可以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并整理已经收集到的资料,商量讨论小组成果展示方式。 2.探究活动 (1)师:同学们,要想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收集哪些类型的资料呢?(板书:资料收集类型) 预设1:我收集了一些元宵节的灯谜。灯谜可有意思了,难怪每年猜灯谜大会,人们都会玩得流连忘返。 预设2:每年端午,奶奶都会亲手为我做一个香包,香包是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样式,里面装满了艾草。我把我从小到大的香包都带来了。 预设3:我了解了乞巧节,不过我了解的是不同时代人们过乞巧节的不同意义。一开始人们过乞巧节是表示对自然的崇拜,因为农历七月初七,天气温暖,草木飘香。后来乞巧节是一种祈祷福禄寿的节日,女士在这一天穿针乞巧,礼拜祈福。再后来乞巧节才被赋予忠贞爱情的意义。 预设4:我还收集到了很多关于中秋的诗歌。除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外,还有白居易《中秋月》和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些都是和中秋节有关的诗歌。 预设5:我了解到清明节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所以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同一个节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它,这也是我们在 搜集资料的时候可以考虑的一个方向,既可以了解和节日相关的食品,还可以了解和节日有关的故事,或者一些和节日有关的手工艺品。这些都是我们在收集资料时可以考虑的方面。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去了解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或者它在不同时代人们过节方式的不同。(板书:节日食品 节日故事 手工艺品 节日由来 节日演变) (2)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展示方式。 师:大家都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但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一起分享才更能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你们小组准备怎样来展示交流呢?(板书:成果展示) 预设1: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把收集到的各种节日习俗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板书:讲故事) 预设2: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做手抄报的方式,把收集到的有关这个传统节日的信息跟别人分享。(板书:做小报) 预设3:我们组打算把大家收集到的关于传统节日的手工艺品展示出来,我们目前已经收集到了中秋的月饼了。(板书:展示手工艺品) 预设4:老师,我们组都是“小吃货”,我们准备现场教大家包粽子。(板书:做美食) 预设5:我们组都擅长朗诵,所以我们组准备通过诗歌朗诵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板书:诗歌朗诵) 预设6:我们组想挑战一下,我们自己尝试写了几副春联,我们想通过写对联来展示学习成果。(板书:自主创作) 点拨:老师想提醒大家,我们在展示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根据展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去收集更多的资料。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希望你们在展示环节能很好地展示自己这一段时间的收获。 (三)分享展示成果 过渡: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他们的传统节日小报。 (1)手抄报展示。 ①出示两份手抄报。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开展,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它贯穿整个第三单元教学。《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分别布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资料,并为展示做出准备。在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综合性学习的第三阶段,即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情分析: 学生们学习了《古诗三首》以后,根据课后“活动提示”自由组成小组,共同商定准备了解哪些传统节日,通过哪些方式记录了解到的内容,学生从节日名称、过节时间、节日习俗等方面收集了资料。在学习了《纸的发明》后,根据“活动提示”和泡泡中的提示有针对性的收集了资料,为第三阶段的交流做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理念: 开展综合性学习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较长一段时间学习活动中,合理规划活动进程,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收集、整理、展示中华传统节日相关习俗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2.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通过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并且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收集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成果,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信息、准备的节日诗歌快板、对古诗、制作的手抄报、制作的民间工艺品和节日美食等。 教学时数:1课时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活动指导+习作范文活动指导“中华传统节日”是贯穿本单元的内容主题,而且从第九课开始就以这个主题开始开展实践活动。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是本单元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展示。
活动分为两个内容,一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二是“展示活动成果”。
两个内容都是重点。
“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是与实践结合的习作练习,“展示活动成果”是一段时间主题实践活动的展示总结。
一、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审题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2.选材可以写任何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或发生的事。
如,春节贴春联、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重阳节敬老……运用发散思维勾画出自己的习作导图吧。
3.思维导图4.构思我们以“端午节包粽子”为例进行构思,简要列出作文提纲。
开头:开门见山,交代端午节包粽子是过节的重头戏。
(略)中间:具体写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的过程。
(详)结尾:写过节的感想。
(略)5.表达构思出提纲后,我们就要开始考虑如何让文章吸引人了,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为习作起一个别致的名字,如《粽叶飘香》;②用上本单元所学的写法,如“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③记得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好词佳句哟!二、展示活动成果。
1.活动准备(1)组内分工整理收集的资料;(2)讨论并确定每个人展示的内容;(3)每个人做好展示的内容准备;(4)确定一个活动小组内展示的先后顺序。
2.活动指导(1)展示内容(2)展示形式可以做一做、可以讲一讲、可以唱一唱……3.活动评价哪个小组展示得最好?好在哪儿?从今天的活动中你知道了什么?老师总结:对整个学习过程表现的评价,特别要肯定优点;对今后学习的期望,侧重过程的评价;对所有学生学习成果的收集保存。
活动一:写作范文+评语范文一:家乡的元宵节我家在美丽的十八重溪旁,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个特别热闹的日子。
在前几天,我的奶奶和邻居就开始忙碌了,打扫卫生,布置厅堂……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每一个人都起得很早,各家各户都在厅堂里摆上了供品,然后毕恭毕敬地等侯着。
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直入题目:1.这段时间,我们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了深入了解,相信大家很有收获,现在我们就来在班中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吧!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中华传统节日)二、解决问题,汇报结果(一)小组汇报交流1.小组汇报研究的节日专题。
下面先请各小组负责人举起标志牌,大声宣读一下你们组研究的节日专题。
2.全班交流。
下面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
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
哪个小组首当其冲来展示你们的调查研究成果?(可以向大家展示一些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录音片段等)(板书: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录音片段)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如以下的展示形式:A.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
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2)把自己的习作展示给大家看。
示例: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团圆日,我们会放烟花、放鞭炮、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设计意图:总结谈话,引入题目,开门见山。
】大年三十这天一大早,我们一家人很早就起来了,爷爷和爸爸在贴春联,我在旁边递东西,奶奶忙着剪窗花贴在窗户上,妈妈忙着准备团圆饭。
忙完这些,我们就坐着看电视,等待夜晚的到来。
夜晚终于来了,我和爸爸抬着烟花和花炮来到空旷的前坪燃放。
我们首先放的是花炮,一条长长的花炮放完之后,我们就放烟花,把引线点燃后,烟花就开出了花儿,那时的天空全部被花儿遮住了,漂亮极了。
烟花一个一个放完了,我们就心满意足的进屋,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其乐融融!过年真开心呀!要是天天都像过年一样就好了!B.展示活动成果民间工艺组的制作展示:现场剪窗花,赠送个人作品等。
民族艺术组的表演展示:现场写一幅春联,现场画一幅图画等等。
诗词赏析组的诵读展示:配乐诗朗诵,节日诗词表演,对诗等等。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教学设计2.确定研究内容,收集资料1)小组成员根据小课题,收集与该节日相关的资料,可以通过书籍、互联网、采访等途径进行收集。
2)收集到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类,确定需要记录的内容和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3.展示活动成果1)小组成员展示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和记录形式,介绍该节日的由来、俗和庆祝方式。
2)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进行互动交流。
板块二自主研究,实践探究1.自主研究,收集资料1)小组成员根据确定的研究内容,自主进行收集资料和整理分类。
2)教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2.实践探究,记录成果1)小组成员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研究内容,记录自己的成果,可以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
2)记录的成果要经过小组内部的审核和修改,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
板块三展示成果,评价交流1.展示成果,互相研究1)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成果,介绍自己的研究内容和记录形式。
2)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进行互动交流,研究和借鉴其他小组的经验和成果。
2.评价交流,提出改进建议1)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小组的展示活动,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2)小组成员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表达能力。
课时总结通过本次综合性研究,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俗,还提高了自己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展示能力。
通过互动交流,学生还研究了其他小组的经验和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2在小组讨论中,我们决定研究清明节的由来和各地的庆祝活动。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书籍和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也可以询问家长和长辈来收集资料。
在收集资料时,我们要注意整理和分类,约定时间和提纲,以礼貌的方式进行访问,并记录访问过程。
此外,我们也可以开展体验活动,如去烈士陵园扫墓或踏青,以感受清明节的节日气氛。
当然,在活动中我们也要注意安全。
习作 中华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传统节日名称和传统节日习俗资料的能力。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本单元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中华传统节日。那么,想一想你都参加过哪些传统节日的活
动。今天我们就选择一个你记忆最深的、有意义的节日,有序地写出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将
节日中发生的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写下来。
二、明确范围,讨论理解
1.小组交流展示。
要求:
(1)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节日,以及为了解节日开展的活动。
(2)交流自己对于这个节日的了解。(节日的来历、过节的风俗等)
(3)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是自己学到的与节日相关的手工制作、撰写的春联等
艺术作品,也可以背诵与节日相关的诗词佳作等。)
2.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优秀的组员在班级里交流。(要求: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
同学可以提问。)
预设:
生1:我感兴趣的是重阳节。我了解了重阳节的风俗,去年我还跟家人一起去爬山登高
了。
生2:我研究的是春节的风俗。我积累了与春节相关的诗,知道了古代过春节除了放爆
竹,还要喝屠苏酒、换桃符。我还跟爷爷学写了春联呢!
3.评一评:哪一组的活动开展得好?
4.播放录像。(春节贴春联、元宵节耍龙灯的画面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节日的习俗。)
5.课件出示描写节日的好词佳句。(供学生参考)
6.说说自己记忆最深的一个节日,确定主题。
预设:
生1:我家过中秋节的时候,奶奶总是认真地准备一大桌好菜,然后进行祭月,接着就
是赏月、吃月饼。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和姐姐在赏月的时候对诗。
生2:我在过端午节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学会了包粽子。
7.指名概括说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师生评议。(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一
定的顺序写)
(1)审要求: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来写,可以写自己家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
生的印象深刻的。
(2)审重点:本次习作要求将节日活动的或事件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写作思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完成习作。
二、例文引路
1.课件出示例文。
2.自由阅读。
3.交流评议,了解写法。
(1)交代清楚节日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物。(2)认真观察活动的场面和细节。
(3)边看边想,发挥想象。(4)写出观察对象的动作变化和心理变化。
三、完成习作
1.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习作讲评。指名读有代表性的习作。师生根据本次习作内容要求,共同评议,找出优
点,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并誊抄。
[教学板书]
习作中华传统节日
[教学反思]
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的习作资料,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传
统节日,以及自己在家度过节日时欢乐的场景或事件。然后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述内容,并
对其进行针对性评价与引导,让学生对习作树立更大的信心,为写作文作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