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C的自控成型控制系统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28
基于PLC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工业自动化是现代工业化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和一致性。
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作为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设备,广泛应用于各种制造过程中。
本文将就基于PLC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进行探讨。
一、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系统的控制目标和功能需求。
根据不同的生产过程和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PLC型号和配置。
其次,需要进行硬件设备的选型,如传感器、执行器等。
通过PLC可以实现对这些硬件设备的控制和监测。
接下来,需要进行编程设计,即编写PLC的控制逻辑。
控制逻辑包括输入信号的采集、处理和输出信号的控制等。
最后,需要进行系统的调试和测试,确保系统能够按照预期的方式运行。
在PLC编程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编写控制逻辑时,应避免死循环、并发冲突、内存泄露等问题。
同时,应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如设置密码保护、数据备份、异常处理等,以避免系统的故障和数据丢失。
二、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优化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优化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1. 优化控制逻辑:通过对PLC编程设计进行优化,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
可以采用并行处理、状态机设计等技术,减少冗余运算和延迟。
2. 优化硬件设备: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具有高精度和稳定性,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性能处于最佳状态。
3. 优化通信协议:PLC与其他设备的通信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关键环节。
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和网络结构,以提高数据的传输速度和稳定性,减少通信误差。
4. 优化能耗管理: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能耗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可以通过优化控制策略、节能设备的应用等方式,降低能耗并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率。
自控成型机的PLC控制摘要:在注塑机生产线中应用PLC控制,具有结构简单、编程方便、操作灵活、使用安全、工作稳定、性能可靠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是一种很有效的自动控制方式,是注塑生产实现高效、低成本、高质量自动化生产的发展方向。
不但使注塑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得到了严格的保证;而且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有着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是利用PLC中步进顺控指令这种方法设计的一种既安全又实用的塑料注塑自动成型系统。
关键词:PLC 液压缸电磁阀注塑机随着企业提出的高柔性、高效益的要求,人们在面临规模更大、更复杂的生产劳动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得不偿失。
因此,自动成型系统的出现并广泛应用成为历史的必然。
材料成型设备与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智能型材料成型设备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本文介绍的系统通过PLC控制塑料注塑成型,不仅能够省时省力,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设备维护;而且提高了工作的可靠性,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塑料注塑成型设备及其发展简介注塑成型是将塑料材料转换成为塑料制品的一门工程技术。
要实现这种转变,就要研究在转变过程中塑料的各种性质和行为与各因数之间的关系,从而采取合理的工艺和工程以制得质量良好的塑料制品。
注塑机,又叫注射成型机,是用于使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经加热熔融,并施加一定压力,使高温体充入模具,经冷却而制成的有一定几何形状和尺寸精度的塑料制品的重要成型设备。
注塑机是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最初的注塑机是参照金属压铸机的原理设计的,主要用来加工醋酸维一类的塑料。
直到1932年,才由德国布莱恩(BRAUN)厂设计出第一台全自动驻塞式注塑机。
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注塑工艺和注塑机结构也不断改进和发展。
到了1948年,注塑机的塑化装置开始使用螺杆,1959年,第一台螺杆式注塑机问世,这是塑料工业的一大突破,大大推动了注塑成型加工的广泛应用。
随着塑料制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世界上对塑料成型机械的需求呈现攀升的趋势。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目的
PLC课程设计是在学完PLC之后的实践教学环节。
该实践教学是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程序设计基本技能和技巧。
使学生在设计中逐步提高程序设计能力,能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科学的工作方法。
二、设计班级 2010电气
三、设计题目自控成型机的控制
四、设计内容及要求:
当原料放入成型机时,各液缸初始状态为:Y1=Y2=Y4=OFF,Y3=ON。
S1=S3=S5=OFF,S2=S4=S6=ON。
启动以后,上面的油缸活塞向下运动,使S4=OFF。
当该液缸活塞下降到终点时,启动左液缸A的活塞向右运动,右液缸C活塞向左运动,当A缸活塞运动到终点,并且C缸活塞也到终点时,原料已成型,各液缸开始退回到原位。
首先,A、C缸返回到原位,B缸再返回。
当B缸返回到原位时,系统回到初始状态。
输入输出接线
(1)总体方案的设计
(2)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3)系统程序的设计(包括流程图和源程序)
五、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1、封面:写清题目、班级、姓名、指导教师。
2、目录
3、正文:要求字迹工整,思路清晰
4、课程设计的体会
5、参考书目
六、考核办法及成绩
总成绩=模拟控制系统效果成绩+课程设计报告成绩。
基于PLC的自控冷冲压控制系统设计摘要冷冲压成型全自动化技术自动生产线制作工艺要求较高、各生产流程灵活性不错。
对高耐磨U形钢板冷冲压成型制作工艺进行分析,运用PLC及模糊PID设计了它的智能化系统全自动自动控制系统,对其主要制作工艺,基本参数及各生产流程正中间的动作进行智能化系统控制。
关键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热冲压成形;智能控制;设计第一章前言冷却水循环就是指以水作为冷却物质,并循环应用的系统,一般用以各种各样锅炉或生产流水线某发热工艺流程的减温处理,主要由冷冻设备、离心水泵和管路构成。
因为冷却水循环能够完成水的循环再运用,节省很多工业化用水,因而在工业生产行业被普遍应用。
现阶段,冷却水循环一般由加工厂实际操作工作人员依据当场各种基本仪表设备主要参数的转变状况,凭工作经验开展人力手动式操纵。
这类操纵方法在突发性常见故障状况下,发觉及修补常见故障不及时,不但影响生产制造,并且存有不安全要素。
伴随着PLC、变频式变速、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将这种主要技术于水循环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中已愈来愈被各工业生产厂家所接纳。
文中在某汽车集团冲压模具生产流水线冷却水循环的就地人力手动式操纵的基本上,运用PLC和上台监管组态开展远程控制全自动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为了更好地得到优质的成形件,诸多专家学者对冲压模具等成形方法以及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开展了有关科学研究。
在其中,段五星等依据S7-1500PLC设计了上下料五金模具全自动自动控制系统,并完成对其上下料冲压模具机械自动化,并对其运用开展科学研究,依据此,原文中以某碳钢板冷冲压成型为研究对象,对其成型制作工艺进行剖析,运用PLC设计其冷冲压智能化系统全自动自动控制系统,对其温度、工作压力等进行智能化系统控制,为冷冲压成型生产效率及碳钢板原料利用率的提高、成本费用降低、产品品质提升给予基础理论来源。
第二章冷冲压成形工艺分析冷冲压成形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由4个分系统构成:①原料开料系统(开料机器设备及工业机械手);②原料加温系统(热处理炉及输送系统);③成形模具加温系统(加温设备);④成形模具冷却系统(冷冻设备)。
基于PLC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一、引言在工业生产和制造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各种电气设备和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和监测,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其中,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核心。
本文将探讨基于PLC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二、PLC的基本原理和特点PLC是一种特殊用途的计算机,用于控制工业自动化过程。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输入接口采集传感器和开关的信号,经过处理后,通过输出接口控制执行器和执行元件,从而实现对工业设备和生产过程的控制。
PLC的特点包括可编程性、可靠性、稳定性和实时性等。
三、PLC的应用领域基于PLC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化工业、电力系统、交通运输等。
在制造业中,PLC可以控制机械设备、生产线和装配过程,实现自动化生产和监控。
在化工业中,PLC可以控制各种化工过程,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在电力系统中,PLC可以监控和控制电力变压器、开关设备和电力输配系统,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PLC的软硬件配置PLC的软硬件配置决定了其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功能和性能。
通常,PLC的硬件配置包括CPU、输入模块、输出模块、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等。
软件配置包括PLC编程软件和可视化软件等。
通过合理配置PLC的软硬件,可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控制需求。
五、基于PLC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步骤1. 确定控制需求: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需求,确定需要控制和监测的设备和过程。
2. PLC选型:根据控制需求和性能要求,选择适合的PLC型号和配置,确保满足控制系统的要求。
3. 硬件布置:根据设备和过程的布局,合理布置PLC的硬件组件,如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和通信模块等。
4. 编程设计:使用PLC编程软件,设计控制程序,包括逻辑控制、数据采集和通信等功能。
5. 软件界面设计:使用可视化软件,设计人机界面,使操作者能够直观地监控和控制系统。
基于PLC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工业自动化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并且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自动化生产的关键,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基于PLC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及优化方法,并着重讨论其中的关键技术。
1.控制策略的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首先需要确定适合的控制策略。
在基于PLC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控制策略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可以更好地满足生产过程的需求。
2.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选择与配置传感器和执行器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用于实时采集和执行控制信号。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等,而执行器则包括电机、气缸和阀门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并进行正确的配置,对于保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3.编程与软件开发PLC作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器,需要进行编程以实现各种控制逻辑和功能。
编程语言常用的有梯形图和指令列表等。
对于复杂的控制系统,需要进行模块化设计和程序架构的优化,以便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4.数据采集与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需要实时采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以实现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
PLC可以通过与上位机或者数据库连接,实现数据采集和存储。
对于数据的处理,可以借助数据分析和控制算法,实现对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调整。
5.故障诊断与维护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和维护是工程师们需要面对的重要任务。
PLC提供了强大的诊断和故障排除功能,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实现自动化的故障检测和处理。
此外,定期的维护保养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通过定期的检查、更换磨损部件以及系统升级等方式,保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结基于PLC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需要综合考虑控制策略、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选择与配置、编程与软件开发、数据采集与处理以及故障诊断与维护等多个因素。
基于PLC控制系统设计的步骤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常用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备。
它能够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运行,实现对机械、电气和流程等的控制。
下面将介绍基于PLC控制系统设计的步骤。
1.需求分析:在开始设计PLC控制系统之前,需要明确用户的需求和目标。
这包括确定系统需要控制的对象,所需的操作功能和性能要求等。
通过与用户进行沟通和分析,获得对系统设计的具体要求。
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制定整体系统设计方案。
确定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并对其进行配置。
在这一阶段,通常需要选择合适的PLC 型号,并确定I/O模块、传感器和执行器等外部设备。
3.编程:根据系统设计方案,编写PLC程序。
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如Ladder Diagram(梯形图)、Function Block Diagram(功能块图)等。
编程通常包括逻辑控制、状态监测、异常处理和通信等功能。
4.硬件配置:根据系统设计,进行PLC硬件的配置和布线。
将PLC主机和各个外部设备进行连接,并进行必要的调试和测试。
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可靠,且与编程的逻辑一致。
5.软件配置:对PLC进行软件配置,包括设置PLC的操作模式、输入输出参数,以及编程的存储位置等。
根据实际需求,进行PLC的参数设置和功能选择。
6.功能测试:在完成硬件和软件配置后,进行功能测试。
验证PLC是否按照预期进行控制操作,检查I/O信号的正确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必要时,进行调整和修改。
7.性能测试:在功能测试的基础上,进行性能测试。
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测试PLC系统的运行性能和响应速度。
确保PLC能够满足系统设计的要求。
8.仿真测试:在实际投入生产之前,进行仿真测试。
使用虚拟环境或模拟器,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并对PLC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和验证。
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9.集成调试:将PLC系统与其他设备进行集成调试。
确保PLC能够与其他自动化设备正常交互,实现整体控制系统的协同运行。
基于PLC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是指利用电气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采用电气设备和传感器、执行器等器件,结合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算法,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控制的系统。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设备,用于完成对生产过程的逻辑控制和运动控制。
第一步,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整个设计过程的第一步,通过与用户进行沟通,了解用户对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变送器、机电设备选型,确认控制要求。
第二步,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系统进行功能分解和结构分析。
根据信号类型和数量,在电气设计中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并进行布置和连接。
第三步,控制逻辑设计。
在PLC的程序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当的逻辑控制程序,包括输入信号检测、逻辑判断、输出信号控制等。
也需要考虑故障处理和异常情况的处理策略。
第四步,系统调试。
调试是整个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通过连接电路、配置参数、编程调试等步骤,验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第五步,系统运行和维护。
在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进行系统的运行监测和维护,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故障和异常情况,保证系统的稳定和可靠运行。
在PLC控制系统设计中,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电气图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和结构要求,绘制电气图,明确各个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为后续的设备选型和布线提供依据。
2. 传感器和执行器选型。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并考虑其性能和可靠性等因素。
也需要考虑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接口类型和通信协议等。
3. PLC选型。
根据系统的控制要求和功能需求,选择适合的PLC型号,并考虑PLC的性能、可靠性和编程方式等。
5. 电气布线。
根据电气图和设备选型结果,进行合理的电气布线设计,保证信号的传输和设备的正常工作。
6. 调试和优化。
毕业设计设计题目:自控成型机控制前言本次毕业设计是我们学完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两年的全部课程之后,一次对我们所学科程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训练,亦是一次全部而且全面性地针对我们所学知识的检查。
通过此次毕业设计,可以把我们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达到全面能力培养的目的。
该次毕业设计的主要任务是PLC 的自动控制应用。
总之,通过这次的毕业设计,使我深深地感受和领略到,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重要性。
由于本次的毕业设计任务较为繁重,加之自己一到工厂实习时间仓促、资料不全,和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设计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所难免,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证,我在此对您深表感谢!关键词: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编程语言目录前言⋯⋯⋯⋯⋯⋯⋯⋯⋯⋯⋯⋯⋯⋯⋯⋯⋯⋯⋯⋯⋯2目录⋯⋯⋯⋯⋯⋯⋯⋯⋯⋯⋯⋯⋯⋯⋯⋯⋯⋯⋯⋯⋯3设计任务书⋯⋯⋯⋯⋯⋯⋯⋯⋯⋯⋯⋯⋯⋯⋯⋯⋯⋯5设计说明⋯⋯⋯⋯⋯⋯⋯⋯⋯⋯⋯⋯⋯⋯⋯⋯⋯⋯⋯7PLC 简介⋯⋯⋯⋯⋯⋯⋯⋯⋯⋯⋯⋯⋯⋯⋯111.1PLC 由来⋯⋯⋯⋯⋯⋯⋯⋯⋯⋯⋯⋯⋯⋯⋯⋯⋯⋯111.2 PLC 的定义⋯⋯⋯⋯⋯⋯⋯⋯⋯⋯⋯⋯⋯⋯⋯⋯12 1.3 PLC 的构成⋯⋯⋯⋯⋯⋯⋯⋯⋯⋯⋯⋯⋯⋯⋯⋯12 1.4 PLC 的各组成元素的构成及功能⋯⋯⋯⋯⋯⋯⋯13 1.41 CPU⋯⋯⋯⋯⋯⋯⋯⋯⋯⋯⋯⋯⋯⋯⋯⋯⋯⋯⋯13 1.42 I/O 模块⋯⋯⋯⋯⋯⋯⋯⋯⋯⋯⋯⋯⋯⋯⋯⋯⋯13 1.43 内存⋯⋯⋯⋯⋯⋯⋯⋯⋯⋯⋯⋯⋯⋯⋯⋯⋯⋯⋯14 1.44 电源模块⋯⋯⋯⋯⋯⋯⋯⋯⋯⋯⋯⋯⋯⋯⋯⋯⋯14 1.45 底版或机架⋯⋯⋯⋯⋯⋯⋯⋯⋯⋯⋯⋯⋯⋯⋯⋯14 1.46 PLC 系统的其他设备⋯⋯⋯⋯⋯⋯⋯⋯⋯⋯⋯⋯14 1.47 PLC 的通信联网⋯⋯⋯⋯⋯⋯⋯⋯⋯⋯⋯⋯⋯⋯14 1.5 PLC 工作原理⋯⋯⋯⋯⋯⋯⋯⋯⋯⋯⋯⋯⋯⋯⋯ 151.51 I/O 刷新⋯⋯⋯⋯⋯⋯⋯⋯⋯⋯⋯⋯⋯⋯⋯⋯⋯15 1.52 周期时间⋯⋯⋯⋯⋯⋯⋯⋯⋯⋯⋯⋯⋯⋯⋯⋯⋯15 1.53 中断任务⋯⋯⋯⋯⋯⋯⋯⋯⋯⋯⋯⋯⋯⋯⋯⋯⋯16 1.54 I/O 分配⋯⋯⋯⋯⋯⋯⋯⋯⋯⋯⋯⋯⋯⋯⋯⋯⋯⋯ 16 1.55CPU 单元的存储区域⋯⋯⋯⋯⋯⋯⋯⋯⋯⋯⋯⋯⋯161.56用户程序区域⋯⋯⋯⋯⋯⋯⋯⋯⋯⋯⋯⋯⋯⋯⋯⋯16 1.57I/O存储器区域⋯⋯⋯⋯⋯⋯⋯⋯⋯⋯⋯⋯⋯⋯⋯16 1.58参数区域⋯⋯⋯⋯⋯⋯⋯⋯⋯⋯⋯⋯⋯⋯⋯⋯⋯⋯16第二章PLC 的编程语言⋯⋯⋯⋯⋯⋯⋯⋯⋯⋯⋯⋯⋯⋯16 2.1 LD 、 LDN 、 = 指令⋯⋯⋯⋯⋯⋯⋯⋯⋯⋯⋯⋯⋯ 16 2.2 A 和 AN指令⋯⋯⋯⋯⋯⋯⋯⋯⋯⋯⋯⋯⋯⋯⋯⋯17 2.3 O 和 ON指令⋯⋯⋯⋯⋯⋯⋯⋯⋯⋯⋯⋯⋯⋯⋯⋯18 2.4 OLD 和 AON指令⋯⋯⋯⋯⋯⋯⋯⋯⋯⋯⋯⋯⋯⋯⋯18 2.41 OLD(Or Load) ⋯⋯⋯⋯⋯⋯⋯⋯⋯⋯⋯⋯⋯⋯⋯⋯192.5逻辑堆栈的操作⋯⋯⋯⋯⋯⋯⋯⋯⋯⋯⋯⋯⋯⋯⋯20第三章液压传动系统⋯⋯⋯⋯⋯⋯⋯⋯⋯⋯⋯⋯⋯⋯⋯22 3.1液压系统基本回路⋯⋯⋯⋯⋯⋯⋯⋯⋯⋯⋯⋯⋯⋯22 3.11压力控制回路⋯⋯⋯⋯⋯⋯⋯⋯⋯⋯⋯⋯⋯⋯⋯⋯22 3.12减压回路⋯⋯⋯⋯⋯⋯⋯⋯⋯⋯⋯⋯⋯⋯⋯⋯⋯⋯23 3.13增压回路⋯⋯⋯⋯⋯⋯⋯⋯⋯⋯⋯⋯⋯⋯⋯⋯⋯⋯24 3.2液压缸⋯⋯⋯⋯⋯⋯⋯⋯⋯⋯⋯⋯⋯⋯⋯⋯⋯⋯⋯25第四章程序设计⋯⋯⋯⋯⋯⋯⋯⋯⋯⋯⋯⋯⋯⋯⋯⋯⋯27 4.1 梯形图⋯⋯⋯⋯⋯⋯⋯⋯⋯⋯⋯⋯⋯⋯⋯⋯⋯⋯⋯⋯27 4.2程序⋯⋯⋯⋯⋯⋯⋯⋯⋯⋯⋯⋯⋯⋯⋯⋯⋯⋯⋯⋯27 4.3输入/输出分配⋯⋯⋯⋯⋯⋯⋯⋯⋯⋯⋯⋯⋯⋯⋯⋯29 结束语⋯⋯⋯⋯⋯⋯⋯⋯⋯⋯⋯⋯⋯⋯⋯⋯⋯⋯⋯⋯⋯⋯30参考文献⋯⋯⋯⋯⋯⋯⋯⋯⋯⋯⋯⋯⋯⋯⋯⋯⋯⋯⋯⋯⋯31毕业设计任务书题目:自控成型机控制一、控制要求Y1、 Y、 2Y3 和 Y4 是四个电机,他们提供液压缸的动力。
. . word教育资料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 基于PLC的自控成型控制系统设计
系 别: 机械工程学院 专 业 班 级: 机设10-12班 学 号: ********** * * * 名: *** * * * 师: **
2014年 0 1 月 12日 . .
word教育资料 安徽理工大学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机械工程学院 测控教研室
学 号 2010302618 学生姓名 李文龙 专业(班级) 机设10-12班 设计题目 基于PLC的自控成型控制系统设计 设 计 技 术 参 数
(1) 按下启动键,上面油缸的活塞B向下运动。 (2) 当B活塞下降到终点时,A的活塞向右运动,C的活塞向左运行。 (3)当A、C活塞运动到终点后,首先A、C油缸返回然后B油缸返回。
设 计 要 求
(1) 按下启动按钮后,B液压缸向下运动。 (2) 当B向下运动到终点后,A、C开始运动当运动到终点时原料成型。 (3) A、C液压缸先返回,当A、C返回到初态时,B液压缸开始返回。 (4) B返回到初态时,取出成品,加工下一工件。
工 作 量 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要求附录中包含软件主界面、控制主程序以及硬件接线图。
工 作 计 划
第一周: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了解PLC技术、设计方法及液压缸和电磁阀的知识;掌握自控成型系统的工艺过程和设计要求。 第二周:进行程序的设计及电磁阀的选用等等。 第三周:控制程序的模拟运行调试,找出缺点并加以改进。 第四周:整理设计内容及相关数据,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参 考 资 料
[1] 方程远. 电气控制原理与设计.宁夏人民出版社, [2] 秦春斌,张继伟. PLC基础及应用教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廖常初.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第四版).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4] 李开慧.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人民邮电出版社 [5]张利平主编.液压气压系统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6] 许贤良,王传礼. 液压传动.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11. [7] 冯清秀. 机电传动控制.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第五版),2011. . . word教育资料 指导教师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2014年 01月12日 . .
word教育资料 安徽理工大学课程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
学生姓名: 李文龙 学号: 2010302618 专业班级: 机设10—12班 课程设计题目:基于PLC的自控成型控制系统设计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 .
word教育资料 摘要 随着技术的发展,其控制功能不断增强,可编程程序控制器还可以进行算术运算,模拟量控制、顺序控制、定时、计数等,并通过数字,模拟的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生产过程。长期以来,PLC及其网络控制系统始终战斗在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的主战场,其提供的安全和完善的解决方案,为各种各样的自动化设备提供了非常可靠的控制应用,在电力、冶金、化工、机械等行业发挥了重大作用,被公认为现代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之一。 在成型机的生产线中应用PLC控制具有结构简单,编程方便,操作灵活,使用安全,工作稳定,性能可靠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是一种很有效的自动控制方式,是材料成型生产实现高效、低成本、高质量自动化生产的发展方向。不但能使成型的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得到了严格的保证;而且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就是利用PLC控制的方法设计的一种即安全又实用的自控成型系统。 自控成型系统主要由工作台、液压缸A、B、C以及相应的电磁阀和信号灯等几部分组成。该自动成型系统是利用油的压力来传递能量,以实现材料(如:钢筋)加工工艺的要求。该自动成型系统是利用PLC控制液压缸A、B、C的三个电磁阀有序的打开和关闭,以便使油进入或流出液压缸,从而控制各油缸中活塞有序运动,活塞带动连杆运动,给相应的挡块一个压力,这样就可以使材料成型。 关键词:可编程程序控制器;PLC;液压缸 . .
word教育资料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课程设计的背景 ...................................................................................................................................1 1.2课程设计任务 .......................................................................................................................................1 1.3课程设计的意义 ...................................................................................................................................2 第二章PLC简介 ..................................................................................................................................................3 2.1 PLC的由来 ............................................................................................................................................3 2.2 PLC的定义 ............................................................................................................................................3 2.3 PLC的构成 ............................................................................................................................................4 2.4 PLC的各组成元素的构成及功能 ...................................................................................................4 2.5 PLC工作原理 ........................................................................................................................................6 第三章液压传动系统 ..........................................................................................................................................8 3.1液压系统基本回路 ..............................................................................................................................8 3.3液 压 缸 ................................................................................................................................................9 第四章 程序设计.............................................................................................................................................. 10 4.1设计思想、程序框图、梯形图 .................................................................................................... 10 4.2程序设计与说明 ................................................................................................................................ 12 4.3I/O地址表分配: .............................................................................................................................. 13 4.4指令表 .................................................................................................................................................. 14 4.5 GX Simulator 仿真模拟 ................................................................................................................. 15 第五章实验调试 ................................................................................................................................................ 18 5.1运行调试 ............................................................................................................................................. 18 5.2实验步骤 ............................................................................................................................................. 18 设计总结 .............................................................................................................................................................. 21 参考文献 .............................................................................................................................................................. 22